好書試閱

第一章 什麼是經濟學?我們每天都在做的決定
第七節 一杯咖啡也能看懂世界經濟

  每天早上,當你站在臺北捷運出口的星巴克、路易莎或超商咖啡櫃前面臨選擇,這不只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次關於全球經濟網絡的體驗。從一顆咖啡豆的種植、運輸、加工、烘焙到你手中的熱拿鐵,背後牽涉到數十個國家的產業鏈、數百個人的勞動投入與數千筆交易。這一杯咖啡,是經濟全球化與價值創造的縮影。

咖啡的旅程:全球分工與貿易的展現

  你手中的那杯中杯拿鐵,所用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可能來自衣索比亞、哥倫比亞或宏都拉斯,運輸過程經由越南港口集運,再透過國際航運來到臺灣,由本地烘焙廠加工,最後經由超商或連鎖咖啡店端上櫃檯。

  這樣的過程正是全球分工(global division of labor)的展現:種植者專注於農業生產、加工廠專注於品質控管與包裝、物流業者整合供應鏈、零售端負責品牌行銷與顧客體驗。經濟學在這裡教我們理解:全球每個環節都專注自身最具比較優勢的項目,透過貿易創造出比單一國家自產更高效益的產品與服務。

匯率與原物料價格:一杯咖啡的價格波動

  咖啡價格為何有時悄悄上漲?除了人力成本、租金與品牌溢價之外,還與國際原物料價格與匯率波動息息相關。例如2022年至2024年間,因氣候異常導致南美洲咖啡產區歉收,國際咖啡豆期貨價格一度暴漲,臺灣進口成本隨之提高。

  此外,若新臺幣兌美元走貶,進口以美元計價的咖啡豆成本也會提高,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就是每杯多出的5元至10元。這正是經濟學中的「進口型通膨」與「成本轉嫁」機制的真實反映。

行銷與消費心理:價格以外的選擇因素

  但你是否發現,即便有超商特價35元咖啡,仍有許多人願意花90元買一杯精品手沖?這不只是價格問題,而是品牌形象、氛圍、服務與個人認同的綜合選擇。

  這背後牽涉的是「效用」(utility)概念──經濟學關心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消費者從中獲得的滿足感。人們會根據不同偏好、場景與目的做選擇,而企業則針對這些細膩的偏好設計出多樣化產品,以實現市場區隔與利潤最大化。

  例如某些上班族會在例會前特別選擇星巴克,因為品牌形象可帶來專業感與社交自信;學生族群則偏好價格實惠、打卡美觀的文青系咖啡廳;加班族則可能選擇全家Let's Café作為提神快速的替代品。這些都說明:一杯咖啡的選擇,其實是一場複雜的經濟行為。

本地就業與商圈繁榮:咖啡店的乘數效果

  除了個人選擇與全球連結,一間咖啡店對地方經濟也具有「乘數效果」(multiplier effect)。當一間連鎖或獨立咖啡店開在住宅區或校園附近,不僅創造直接就業機會(店員、吧檯手、清潔人員),也帶動周邊商業如早午餐店、書店、文創商店的進駐。

  根據臺灣中小企業處與商業登記資料,2024年全臺登記的實體咖啡館已超過 4,500間,其中七成以上為小型創業或個人經營。同時,便利商店咖啡市場規模也快速擴大,7-Eleven的CITY CAFE與全家的Let's Café單年合計銷售超過4億杯,占整體咖啡消費市場的半數以上,顯示超商咖啡對就業創造與消費習慣影響日益加深。這類微型經濟單位與連鎖零售通路共同構成臺灣咖啡產業的重要支撐力,也成為地方社群互動與生活品質提升的核心節點。

ESG與永續選擇:消費也能改變供應鏈

  當你在櫃檯上看到「公平貿易認證」、「碳足跡減量」、「使用在地食材」等標示時,這代表消費者開始重視「永續」這個價值,而企業為了回應這些期待,開始調整供應鏈、選擇原料來源與包裝方式。

  這是經濟學中「偏好轉變與市場反應」的具體例證。當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為 ESG(環境、社會、治理)價值多付出一些價格,企業就有誘因投入綠色轉型。你喝下的不只是一杯咖啡,也是一種價值選擇。

從手中咖啡,看見世界網絡

  一杯咖啡不只是提神醒腦的日常,它背後牽動的是全球農業、能源、市場、政策與文化的相互交織。當你願意細看那杯咖啡的「來源」、「價格」、「選擇」、「設計」與「影響」,你其實已經在運用經濟學的思維。

  經濟學並不只是圖表與模型,它是一種理解世界的透鏡,而一杯咖啡,正是最貼近我們生活、也最能說明這個世界運作邏輯的教材。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