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價格是怎麼冒出來的?便當漲價的背後邏輯
第一節 供給與需求:雞排便當為何越來越貴?
你是否也發現,過去只要85元的雞排便當,如今常常飆破百元?不管是學區巷弄的小便當店,還是連鎖速食品牌,「雞排」這個昔日平價指標,似乎悄悄爬上了中高價位的殿堂。問題是——到底是什麼讓這塊雞排變貴了?
這正是一場由供給與需求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價格調整,而這也正是經濟學中最基本卻最關鍵的概念之一:市場價格的形成。
需求成長:雞排怎麼成為全民國民菜?
讓我們先來看需求面。雞排這個品項,在臺灣的流行早已超越「夜市點心」的範疇,幾乎是各大便當店、早午餐店、手搖飲複合店的基本菜色之一。
根據2023年的一份餐飲調查,國人最常購買的便當主菜前三名分別是排骨、雞腿與雞排,其中雞排已連續三年成長,特別受到20~35歲上班族與學生族群的喜愛。原因無他:酥脆的口感、鹹香的調味,加上分量感十足的「肉感」,讓人吃起來有飽足感又有幸福感。
這股需求成長,也反映在數據上。在一些外送平臺的「炸雞類便當」訂單數,2021~2023年間平均成長超過20%。雞排正逐步從「偶一為之」的小確幸,變成「可以天天吃」的正餐選擇。
當消費者對某項商品的偏好上升,整體需求曲線就會向右上移,代表在同樣價格下,會有更多人願意購買。這就是需求增加的第一步。
供給限制:雞隻數量與飼養成本的壓力
但問題來了。雞排要靠雞胸肉製作,而雞胸肉來自完整雞隻的特定部位,一隻雞只能生產一塊雞胸,這就意味著雞肉的供給存在生物性限制。
臺灣本土雞肉供應以白肉雞為主,雖然整體年產量穩定,但面對需求快速上升與疫情後的進口不穩,雞肉價格自然上揚。此外,從2021年起,全球飼料原料如玉米與黃豆價格因戰爭與氣候影響持續上升,臺灣飼料成本也節節攀升。
受飼料與運輸成本上升影響,畜牧業者逐步調整白肉雞的批發價格。根據農委會歷年資料,白肉雞價格自2020年以來呈現上漲趨勢,對產業造成實質壓力。這類成本變動一旦傳導至餐飲業端,雞排便當等雞肉類主餐的售價也往往隨之調整。
當供給條件惡化——不論是成本上升、生產瓶頸,或是物流中斷——市場供給曲線就會左移,代表在同樣價格下,商家不願意提供原有數量,或者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供應相同數量。
價格上升:供需交會點的變動
當需求持續增加,供給卻受到限制時,市場的均衡價格就會自然上升。這個點,正是供需曲線交會的那一點。
若以圖像來理解:原本的價格交會點可能在「85元與每日出貨200份」的位置,但當需求曲線右移、供給曲線左移後,交會點變成「105元與每日出貨180份」。也就是說,價格變貴了,數量反而略減。
這也是現實中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雞排便當變貴了,但店家可能「做少一點」、「只做中午場」、「限量供應」,這是因為餐廳也要避免成本過高導致的虧損。
價格訊號與市場反應:消費者的調整機制
價格其實是一種信號系統。在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會自然做出反應——有些人改點別的主菜,有些人會降低購買頻率,或是改吃不含雞排的套餐。
這種反應在經濟學上稱為「價格調節作用」,能幫助市場自動平衡:當需求被價格抑制,供給被價格鼓勵,市場會慢慢尋找新的均衡點。
不過,若消費者對雞排的需求是「缺乏替代性」的(也就是即便價格提高仍不願改點其他品項),則會出現所謂的「需求剛性」問題,導致價格持續攀升。
這也是近年便當店的另一個現象:消費者仍願意點雞排,但會對「整體便當價格」變得敏感,例如「便當能否含湯?副菜要不要調整?可以不要飲料折扣嗎?」這些都反映出,當主菜漲價不可避免時,顧客會尋找其他成本平衡的方式。
外部衝擊:雞蛋、禽流感與全球市場的波動
除了臺灣內部因素,國際市場也會影響雞排的成本。近年來,禽流感對雞隻產量造成衝擊,尤其在歐洲與美洲地區,造成全球雞肉貿易緊縮,間接影響臺灣進口量。
此外,雞排若使用雞蛋作為醃製或裹粉原料,蛋價暴漲也會帶來額外壓力。這種多層成本堆疊,讓雞排成為「受全球供應鏈與地緣風險牽動」的高敏感商品。
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單一食材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體系的互動關係。雞排不只是雞胸肉,還牽涉到油、粉、蛋、包裝紙與瓦斯費用,這些價格都會牽動最終售價。
小結:一塊雞排的價格,映照的是整個經濟的動態
當你咬下那塊香酥的雞排時,是否會想到:它的價格不只是店家的定價策略,而是由千萬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養雞場的飼料成本、全球疫情與氣候條件、物流效率與便當店老闆的壓力共同決定?
這正是供給與需求的奧義所在:價格不是任意定出來的,而是市場力量互動下自然形成的結果。
雞排變貴,並不只是店家想賺錢的簡單故事,而是整個經濟系統中的微觀縮影——而你每一次的選擇,都參與了這個價格決定的過程。
第二節 蛋價暴漲時的市場調適
2023年初,臺灣爆發雞蛋供應危機。由於禽流感疫情導致大量蛋雞撲殺,加上產銷失衡與氣候因素影響,雞蛋在超市、傳統市場頻傳缺貨與限購現象。根據統計,雞蛋批發價一度飆升至每臺斤約 55 元以上,零售價格也有破百的狀況,10顆裝包的價格約在68元左右。此波漲勢推升單顆雞蛋價格從原本約10元,漲至15~20元不等,讓早餐店、小吃攤業者深感成本壓力。民眾紛紛在網路上抱怨:「連一顆蛋都吃不起了!」
但經濟學者則從中看出另一個現象:這正是一場經典的「供給衝擊」與「市場調適」的案例。
供給減少時,價格怎麼反應?
這次蛋價上漲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多重因素疊加。首先是國際飼料價格上漲,導致養雞成本提升;再者,禽流感疫情導致蛋雞撲殺數量上升,使得產蛋量大幅下降;最後,連續陰雨造成產蛋率降低與運輸困難,讓整體供應雪上加霜。
當市場上雞蛋供應量不足,而需求未減(早餐需要蛋、便當需要蛋、製菓業也需要蛋),價格就會自動上升,來調節資源分配。這正是供給與需求的基本法則在現實中的展現。
調整的反應:替代、縮減、創新
面對蛋價上漲,市場會怎麼調適?這裡有幾種常見反應:
.消費者改變行為:早餐店減少加蛋的比例,有些乾脆不提供加蛋服務;家庭購蛋量縮減,只買必要分量。
.業者尋找替代品:部分烘焙業者用蛋粉替代新鮮蛋液,或改變食譜比例減少蛋用量。
.價格轉嫁:部分業者選擇漲價,例如將原本含蛋餐點從55元調漲至65元,將成本壓力分攤給消費者。
.創造新供應鏈:有些連鎖早餐店與地方雞農建立契作制度,以確保穩定供應。
這些現象構成了所謂的「市場調適機制」——當供應出問題時,透過價格信號與行為改變,市場試圖重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政府該不該出手干預?
蛋價飆漲引發社會關注後,政府透過釋出儲備蛋、提供飼料補貼、緊急進口等方式來穩定市場。這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干預」,其目的是避免短期內價格波動過大,造成社會不安。
不過,經濟學者提醒:價格雖然上漲令人不悅,但這也是市場傳遞「資源短缺」的重要訊號。若一味壓制價格,反而會抑制供給方的積極性,使問題惡化。例如若價格被限制在過低水準,農民不願意養雞,供給量就不會回升,市場只會更混亂。
小結:蛋價是市場說出的真話
價格上漲令人不舒服,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它往往是在對我們說真話——有東西變少了、有成本增加了、該節省或調整了。
當我們理解這些背後邏輯,就能從抱怨物價的情緒中抽離,看見市場如何用價格、選擇與創新來達成新的資源分配平衡。蛋,不只是早餐的配角,它也是市場如何「對問題作出反應」的最佳教材。
第一節 供給與需求:雞排便當為何越來越貴?
你是否也發現,過去只要85元的雞排便當,如今常常飆破百元?不管是學區巷弄的小便當店,還是連鎖速食品牌,「雞排」這個昔日平價指標,似乎悄悄爬上了中高價位的殿堂。問題是——到底是什麼讓這塊雞排變貴了?
這正是一場由供給與需求共同作用所導致的價格調整,而這也正是經濟學中最基本卻最關鍵的概念之一:市場價格的形成。
需求成長:雞排怎麼成為全民國民菜?
讓我們先來看需求面。雞排這個品項,在臺灣的流行早已超越「夜市點心」的範疇,幾乎是各大便當店、早午餐店、手搖飲複合店的基本菜色之一。
根據2023年的一份餐飲調查,國人最常購買的便當主菜前三名分別是排骨、雞腿與雞排,其中雞排已連續三年成長,特別受到20~35歲上班族與學生族群的喜愛。原因無他:酥脆的口感、鹹香的調味,加上分量感十足的「肉感」,讓人吃起來有飽足感又有幸福感。
這股需求成長,也反映在數據上。在一些外送平臺的「炸雞類便當」訂單數,2021~2023年間平均成長超過20%。雞排正逐步從「偶一為之」的小確幸,變成「可以天天吃」的正餐選擇。
當消費者對某項商品的偏好上升,整體需求曲線就會向右上移,代表在同樣價格下,會有更多人願意購買。這就是需求增加的第一步。
供給限制:雞隻數量與飼養成本的壓力
但問題來了。雞排要靠雞胸肉製作,而雞胸肉來自完整雞隻的特定部位,一隻雞只能生產一塊雞胸,這就意味著雞肉的供給存在生物性限制。
臺灣本土雞肉供應以白肉雞為主,雖然整體年產量穩定,但面對需求快速上升與疫情後的進口不穩,雞肉價格自然上揚。此外,從2021年起,全球飼料原料如玉米與黃豆價格因戰爭與氣候影響持續上升,臺灣飼料成本也節節攀升。
受飼料與運輸成本上升影響,畜牧業者逐步調整白肉雞的批發價格。根據農委會歷年資料,白肉雞價格自2020年以來呈現上漲趨勢,對產業造成實質壓力。這類成本變動一旦傳導至餐飲業端,雞排便當等雞肉類主餐的售價也往往隨之調整。
當供給條件惡化——不論是成本上升、生產瓶頸,或是物流中斷——市場供給曲線就會左移,代表在同樣價格下,商家不願意提供原有數量,或者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供應相同數量。
價格上升:供需交會點的變動
當需求持續增加,供給卻受到限制時,市場的均衡價格就會自然上升。這個點,正是供需曲線交會的那一點。
若以圖像來理解:原本的價格交會點可能在「85元與每日出貨200份」的位置,但當需求曲線右移、供給曲線左移後,交會點變成「105元與每日出貨180份」。也就是說,價格變貴了,數量反而略減。
這也是現實中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雞排便當變貴了,但店家可能「做少一點」、「只做中午場」、「限量供應」,這是因為餐廳也要避免成本過高導致的虧損。
價格訊號與市場反應:消費者的調整機制
價格其實是一種信號系統。在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會自然做出反應——有些人改點別的主菜,有些人會降低購買頻率,或是改吃不含雞排的套餐。
這種反應在經濟學上稱為「價格調節作用」,能幫助市場自動平衡:當需求被價格抑制,供給被價格鼓勵,市場會慢慢尋找新的均衡點。
不過,若消費者對雞排的需求是「缺乏替代性」的(也就是即便價格提高仍不願改點其他品項),則會出現所謂的「需求剛性」問題,導致價格持續攀升。
這也是近年便當店的另一個現象:消費者仍願意點雞排,但會對「整體便當價格」變得敏感,例如「便當能否含湯?副菜要不要調整?可以不要飲料折扣嗎?」這些都反映出,當主菜漲價不可避免時,顧客會尋找其他成本平衡的方式。
外部衝擊:雞蛋、禽流感與全球市場的波動
除了臺灣內部因素,國際市場也會影響雞排的成本。近年來,禽流感對雞隻產量造成衝擊,尤其在歐洲與美洲地區,造成全球雞肉貿易緊縮,間接影響臺灣進口量。
此外,雞排若使用雞蛋作為醃製或裹粉原料,蛋價暴漲也會帶來額外壓力。這種多層成本堆疊,讓雞排成為「受全球供應鏈與地緣風險牽動」的高敏感商品。
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單一食材的問題,而是整個供應體系的互動關係。雞排不只是雞胸肉,還牽涉到油、粉、蛋、包裝紙與瓦斯費用,這些價格都會牽動最終售價。
小結:一塊雞排的價格,映照的是整個經濟的動態
當你咬下那塊香酥的雞排時,是否會想到:它的價格不只是店家的定價策略,而是由千萬消費者的需求偏好、養雞場的飼料成本、全球疫情與氣候條件、物流效率與便當店老闆的壓力共同決定?
這正是供給與需求的奧義所在:價格不是任意定出來的,而是市場力量互動下自然形成的結果。
雞排變貴,並不只是店家想賺錢的簡單故事,而是整個經濟系統中的微觀縮影——而你每一次的選擇,都參與了這個價格決定的過程。
第二節 蛋價暴漲時的市場調適
2023年初,臺灣爆發雞蛋供應危機。由於禽流感疫情導致大量蛋雞撲殺,加上產銷失衡與氣候因素影響,雞蛋在超市、傳統市場頻傳缺貨與限購現象。根據統計,雞蛋批發價一度飆升至每臺斤約 55 元以上,零售價格也有破百的狀況,10顆裝包的價格約在68元左右。此波漲勢推升單顆雞蛋價格從原本約10元,漲至15~20元不等,讓早餐店、小吃攤業者深感成本壓力。民眾紛紛在網路上抱怨:「連一顆蛋都吃不起了!」
但經濟學者則從中看出另一個現象:這正是一場經典的「供給衝擊」與「市場調適」的案例。
供給減少時,價格怎麼反應?
這次蛋價上漲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多重因素疊加。首先是國際飼料價格上漲,導致養雞成本提升;再者,禽流感疫情導致蛋雞撲殺數量上升,使得產蛋量大幅下降;最後,連續陰雨造成產蛋率降低與運輸困難,讓整體供應雪上加霜。
當市場上雞蛋供應量不足,而需求未減(早餐需要蛋、便當需要蛋、製菓業也需要蛋),價格就會自動上升,來調節資源分配。這正是供給與需求的基本法則在現實中的展現。
調整的反應:替代、縮減、創新
面對蛋價上漲,市場會怎麼調適?這裡有幾種常見反應:
.消費者改變行為:早餐店減少加蛋的比例,有些乾脆不提供加蛋服務;家庭購蛋量縮減,只買必要分量。
.業者尋找替代品:部分烘焙業者用蛋粉替代新鮮蛋液,或改變食譜比例減少蛋用量。
.價格轉嫁:部分業者選擇漲價,例如將原本含蛋餐點從55元調漲至65元,將成本壓力分攤給消費者。
.創造新供應鏈:有些連鎖早餐店與地方雞農建立契作制度,以確保穩定供應。
這些現象構成了所謂的「市場調適機制」——當供應出問題時,透過價格信號與行為改變,市場試圖重新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政府該不該出手干預?
蛋價飆漲引發社會關注後,政府透過釋出儲備蛋、提供飼料補貼、緊急進口等方式來穩定市場。這是一種典型的「市場干預」,其目的是避免短期內價格波動過大,造成社會不安。
不過,經濟學者提醒:價格雖然上漲令人不悅,但這也是市場傳遞「資源短缺」的重要訊號。若一味壓制價格,反而會抑制供給方的積極性,使問題惡化。例如若價格被限制在過低水準,農民不願意養雞,供給量就不會回升,市場只會更混亂。
小結:蛋價是市場說出的真話
價格上漲令人不舒服,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它往往是在對我們說真話——有東西變少了、有成本增加了、該節省或調整了。
當我們理解這些背後邏輯,就能從抱怨物價的情緒中抽離,看見市場如何用價格、選擇與創新來達成新的資源分配平衡。蛋,不只是早餐的配角,它也是市場如何「對問題作出反應」的最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