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和金錢的關係,是誰教你的?
第一節 金錢觀念是從家庭複製來的嗎?
金錢行為背後,其實藏著家庭的影子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現在的理財方式、消費習慣、對錢的態度,都是經過個人選擇後的結果。但其實,在我們開始賺錢、花錢之前,金錢的語言早就透過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刻印進我們的潛意識。你今天怎麼用錢,往往是你小時候「看到的那一套」在發揮作用。
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家庭會深刻形塑個體的自尊與互動模式,可視為自我概念與關係模式的早期來源。換句話說,你與金錢的互動方式,很可能就是從父母、照顧者或家庭系統中複製來的原始設定。這個設定不需語言傳遞,只要你在飯桌上看到父母如何討論金錢、如何面對突發支出、如何爭執財務責任,你的腦中就默默下載了一整套金錢劇本。
這種內化未必正確,但非常牢固。例如:如果你的父親總是強調「花錢要小心,不然會坐吃山空」,你很可能會長成一個極端節省、難以為自己花錢的人;如果你的母親經常說「錢來就花,不用想太多」,你也許會變得無法存錢且容易衝動消費。這些都是複製來的金錢語言,成了我們在成年生活中的自動駕駛程式。
家庭金錢語言如何塑造我們對「金錢安全」的定義
金錢的意義不是固定的,它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建構的語言。而我們對「金錢安全感」的理解,也大多源自原生家庭給予的訊息。你是否曾聽過家人這樣說: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買房了,你怎麼還……」
.「男人要能賺錢,才有資格成家。」
.「我們家就是沒錢,你不要妄想。」
這些語句乍聽是責備,其實是一種對金錢定義的輸入。它告訴你:安全感來自擁有、來自比較、來自符合某個標準,而非來自個人實際的財務能力與生活需求。
如果你成長於一個經常擔憂未來、強調危機、用金錢維持家庭控制感的環境,你會內化一種「永遠不夠」、「我不能鬆懈」的金錢觀。即便長大後財務無虞,你依然會不安,因為內在的安全感沒有隨外在收入提升而同步增長。
相對地,若你從小看到家中即使資源有限,卻能討論支出、理性計畫、允許錯誤,你會建立出「錢是可以管理的」、「我有能力因應變動」的金錢觀,這種家庭語言會成為你日後面對壓力的心理緩衝器。
「習以為常的模式」其實是未經檢查的繼承
最困難的金錢問題往往不是缺錢,而是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某些不合時宜的金錢模式。這些模式在你心中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早就不適用於你現在的生活狀態。
舉例來說,有些人長大後收入穩定,卻依然習慣把大筆錢存進銀行而不敢動用,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投資選項,而是從小耳濡目染「花錢就會出事」、「銀行最安全」的語言。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理財,而是不敢違背原生語言所設定的「安全感來源」。
又如,有些人習慣「用錢證明價值」,每一次收入一提升,就急著購買更高階商品,不見得是虛榮,而是從小被灌輸「有錢才有人看得起你」的潛臺詞。這些選擇看似獨立,其實是延續了一種未被檢視的家庭劇本。
這些模式若未被辨認與鬆動,會在你的人生中反覆出現,不管你換了多少工作、賺了多少錢,焦慮與控制的本質依然存在。因為你不是在做決定,而是在履行一套老舊的金錢信仰儀式。
如何辨識你正在複製的金錢模式?
要改變金錢行為,第一步不是學習更多財務知識,而是先覺察:我現在的金錢反應,是「我」的選擇?還是「以前某人」的投影?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問題來辨識你所繼承的金錢模式:
(1)我對花錢、存錢、談錢的直覺反應是什麼?這些反應來自什麼經驗?
(2)小時候家中對錢的氛圍是什麼?是緊張的?開放的?禁忌的?
(3)有哪些金錢信念,我從沒質疑過就接受了?例如「月光族就是懶惰」、「窮人不該享受」等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指引你回溯自己的「金錢原始劇本」,從而開啟重寫劇本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你能說出來,它就不再是命運,而是一個可以選擇的腳本。
建立「覺察後選擇」的金錢觀行動
從複製到選擇,是一段需要勇氣的心理旅程。你不需要完全否定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要學會在覺察之後,為自己做出合適的調整。以下五個行動,有助於你在生活中建立更自主的金錢觀:
1. 金錢語言日記
每週記錄五句你腦中常出現的金錢語句,並註明這句話像誰講的。你會開始看見語言的來源。
2. 角色互換練習
當你做出某筆支出或理財選擇後,問自己:「如果我爸媽在,他們會怎麼說?但我又想怎麼做?」這能協助你分辨誰在下決定。
3. 改寫金錢定義
為「安全」、「成功」、「值得」這三個與金錢有關的詞彙,寫下你自己的新定義,不再沿用他人的版本。
4. 設定個人財務原則
如「我允許自己每月花10%在自我照顧」、「我尊重金錢但不崇拜它」,這些原則會幫你建立心理邊界。
5. 與家庭對話
如果可能,與家人聊聊你對錢的看法是怎麼養成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背景,讓過去的語言被重新定義。
當你開始有能力辨認金錢模式的來源,你就有能力選擇保留哪些、放下哪些,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金錢故事。那才是真正從家庭複製走向自我創造的開始。
第一節 金錢觀念是從家庭複製來的嗎?
金錢行為背後,其實藏著家庭的影子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現在的理財方式、消費習慣、對錢的態度,都是經過個人選擇後的結果。但其實,在我們開始賺錢、花錢之前,金錢的語言早就透過家庭環境潛移默化地刻印進我們的潛意識。你今天怎麼用錢,往往是你小時候「看到的那一套」在發揮作用。
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家庭會深刻形塑個體的自尊與互動模式,可視為自我概念與關係模式的早期來源。換句話說,你與金錢的互動方式,很可能就是從父母、照顧者或家庭系統中複製來的原始設定。這個設定不需語言傳遞,只要你在飯桌上看到父母如何討論金錢、如何面對突發支出、如何爭執財務責任,你的腦中就默默下載了一整套金錢劇本。
這種內化未必正確,但非常牢固。例如:如果你的父親總是強調「花錢要小心,不然會坐吃山空」,你很可能會長成一個極端節省、難以為自己花錢的人;如果你的母親經常說「錢來就花,不用想太多」,你也許會變得無法存錢且容易衝動消費。這些都是複製來的金錢語言,成了我們在成年生活中的自動駕駛程式。
家庭金錢語言如何塑造我們對「金錢安全」的定義
金錢的意義不是固定的,它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建構的語言。而我們對「金錢安全感」的理解,也大多源自原生家庭給予的訊息。你是否曾聽過家人這樣說: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買房了,你怎麼還……」
.「男人要能賺錢,才有資格成家。」
.「我們家就是沒錢,你不要妄想。」
這些語句乍聽是責備,其實是一種對金錢定義的輸入。它告訴你:安全感來自擁有、來自比較、來自符合某個標準,而非來自個人實際的財務能力與生活需求。
如果你成長於一個經常擔憂未來、強調危機、用金錢維持家庭控制感的環境,你會內化一種「永遠不夠」、「我不能鬆懈」的金錢觀。即便長大後財務無虞,你依然會不安,因為內在的安全感沒有隨外在收入提升而同步增長。
相對地,若你從小看到家中即使資源有限,卻能討論支出、理性計畫、允許錯誤,你會建立出「錢是可以管理的」、「我有能力因應變動」的金錢觀,這種家庭語言會成為你日後面對壓力的心理緩衝器。
「習以為常的模式」其實是未經檢查的繼承
最困難的金錢問題往往不是缺錢,而是我們不自覺地重複某些不合時宜的金錢模式。這些模式在你心中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實際上,它們可能早就不適用於你現在的生活狀態。
舉例來說,有些人長大後收入穩定,卻依然習慣把大筆錢存進銀行而不敢動用,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投資選項,而是從小耳濡目染「花錢就會出事」、「銀行最安全」的語言。他們不是沒有能力理財,而是不敢違背原生語言所設定的「安全感來源」。
又如,有些人習慣「用錢證明價值」,每一次收入一提升,就急著購買更高階商品,不見得是虛榮,而是從小被灌輸「有錢才有人看得起你」的潛臺詞。這些選擇看似獨立,其實是延續了一種未被檢視的家庭劇本。
這些模式若未被辨認與鬆動,會在你的人生中反覆出現,不管你換了多少工作、賺了多少錢,焦慮與控制的本質依然存在。因為你不是在做決定,而是在履行一套老舊的金錢信仰儀式。
如何辨識你正在複製的金錢模式?
要改變金錢行為,第一步不是學習更多財務知識,而是先覺察:我現在的金錢反應,是「我」的選擇?還是「以前某人」的投影?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問題來辨識你所繼承的金錢模式:
(1)我對花錢、存錢、談錢的直覺反應是什麼?這些反應來自什麼經驗?
(2)小時候家中對錢的氛圍是什麼?是緊張的?開放的?禁忌的?
(3)有哪些金錢信念,我從沒質疑過就接受了?例如「月光族就是懶惰」、「窮人不該享受」等等。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指引你回溯自己的「金錢原始劇本」,從而開啟重寫劇本的可能性。因為只要你能說出來,它就不再是命運,而是一個可以選擇的腳本。
建立「覺察後選擇」的金錢觀行動
從複製到選擇,是一段需要勇氣的心理旅程。你不需要完全否定原生家庭的影響,而是要學會在覺察之後,為自己做出合適的調整。以下五個行動,有助於你在生活中建立更自主的金錢觀:
1. 金錢語言日記
每週記錄五句你腦中常出現的金錢語句,並註明這句話像誰講的。你會開始看見語言的來源。
2. 角色互換練習
當你做出某筆支出或理財選擇後,問自己:「如果我爸媽在,他們會怎麼說?但我又想怎麼做?」這能協助你分辨誰在下決定。
3. 改寫金錢定義
為「安全」、「成功」、「值得」這三個與金錢有關的詞彙,寫下你自己的新定義,不再沿用他人的版本。
4. 設定個人財務原則
如「我允許自己每月花10%在自我照顧」、「我尊重金錢但不崇拜它」,這些原則會幫你建立心理邊界。
5. 與家庭對話
如果可能,與家人聊聊你對錢的看法是怎麼養成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背景,讓過去的語言被重新定義。
當你開始有能力辨認金錢模式的來源,你就有能力選擇保留哪些、放下哪些,甚至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金錢故事。那才是真正從家庭複製走向自我創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