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摘自本書第一章「發掘一個正面的故事」】
數十年來,財富分配一直是讓人著迷而又爭執不休的議題。它會引發情緒反應,也在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之間激起辯論。像財富如何累積、分配與繼承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理解經濟成長、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整體福祉都至關重要。正如其他複雜的議題,每當新證據與新詮釋出現,我們對於財富分配的理解也隨之演進。
人類的貧富差距始終存在,要求縮小差距的呼聲或許與差距本身同樣古老,近年來更加響亮。然而在致力降低不平等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相關敘事中一個幾乎無人提及的正向層面: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民眾變得更富裕也更平等。這場無形的財富革命深刻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們如果要追求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未來,就必須理解這場大規模變遷的根源及其影響。
先來看幾個超乎尋常的數字:今日我們的購買力是一九八○年的三倍有餘,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更是驚人的將近十倍。從歷史角度來觀照,如此幅度的財富成長極為罕見,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推動了這項非凡的變化?為什麼財富的分配會愈來愈平等?我們將會看到答案:財富所有權在一般民眾之間日益普及,主要因素在於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
新資料挑戰舊敘事
「財富」的定義是住宅、土地所有權與金融資產的總價值減去債務的價值。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他絕大多數人只能分到有限的資源和機會。然而過去一個世紀出現戲劇性的轉變,社會中下階層愈來愈容易取得財富。這種現象對財富不平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縮小最上層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本書深入探討財富在西方世界的歷史變化軌跡。我運用總體財富累積與財富不平等的長期模式與決定因素的最新發現,分析所有相關國家可以相互比較的詳細資料。一部分資料序列由我與研究夥伴製作,但本書也引用其他研究者提供的資料。不過,這本書不只是彙編既有的證據,它也提出對於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s)與財富不平等的新估算方式。
本書的分析將會重新評估一套先前建立起來的、論述財富歷史的敘事;這套敘事最知名的代表或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書也針對平等程度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動態變化,提出全方位的歷史與政治脈絡闡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詳細說明皮凱提研究的複雜性,並解釋我自己的敘事如何一方面奠基於這套財富分配的整體歷史,一方面對這套歷史進行修正。必須指出的是,衡量家庭財富及其分配狀況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對財富不平等歷史趨勢進行估算,需要極高品質的資料。不過近年出現的新證據受惠於對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的更嚴格要求,品質明顯優於先前的研究。
關鍵是住宅與退休金,不是戰爭
不同於舊有的學術敘事,本書將揭示推進財富平等化的主要動力不是戰爭帶來的破壞,也不是對資本課稅的重分配效應。這兩個因素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亦即財富的建立是一場零和賽局,因此它們無法解釋財富平等化涉及的更廣泛、更根本的作用力。我將指出,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日益普及,使得愈來愈多尋常百姓能夠擁有財富,才是推進財富平等化真正的發動機。
回顧二十世紀開端,擁有一間像樣的住宅以及為退休後的生活儲蓄,是僅限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待遇,西方國家可能只有一、兩千萬人能夠做到。快轉到今天,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已然成為數億人的現實生活。拜教育機會擴增、勞動所得提高以及金融發展之賜,住宅自有與退休儲蓄出現大幅成長,進而實現財富的民主化。此一趨勢改善了社會中下階層的財務狀況,對於降低財富不平等也有重大助益。此外從歷史來看,自有住宅能夠提供高報酬、低風險的長期投資回報;一般而言,其住宅資產折舊率也低於租賃住宅。
告別零和賽局
然而這段近代歷史的關鍵面向──一般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個人財富──卻被某些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忽視,他們將焦點放在超級富豪的財富狀況,以及戰爭與對資本課稅如何影響財富不平等。本書將試圖矯正這種失衡現象,揭示財富創造引發深遠變化的力量,並挑戰將財富平等化視為零和賽局的傳統觀點。
在自由市場經濟之中,財富累積是一種正面積極、增進福祉的力量。它與成功企業的成長密切相關,而這些企業的壯大會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所得、為公部門(public sector)帶來更多稅收。在本書接下來的篇章,我將探討為中產階級財富累積趨勢推波助瀾的歷史、社會與經濟因素,以及促進財富平等化的兩股關鍵力量──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我也會分析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協力合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民主化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將探討這場重大轉變引發的深遠影響,包括它對社會流動、經濟成長,以及未來世代發展前景的意涵。
當我們踏上這段探索之旅,必須體認到財富平等化尚未獲得全面勝利。各國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的財富差距依然顯著,並且造成社會動盪與不公不義。在過去幾年,一些國家的財富集中程度步步高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然而只要我們正視已經達成的進展,並且理解推動這些進展的機制,就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追求一個更公正、更繁榮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1 先前的敘事:戰爭與累進稅制形塑了一個世紀的財富不平等
皮凱提在他二○一四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描述西方世界資本與財富不平等的歷史發展。他的工作是以一大群國際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包括我與幾位同仁的研究。這本書很快就在學者與政策制定者之間引起關注,皮凱提的獨特手法將歷史資料結合一套簡單但發人深省的分析,同時蘊含打動人心的意識形態傾向。
我在本書將皮凱提的敘事稱為「先前的敘事」,儘管他的論述發表迄今還不到二十年。然而敘事的老化速度可能相當快,因為關於財富歷史的研究方興未艾,新的獨到見解與修正觀點層出不窮。
這個與皮凱提最密切相關的敘事,將過去一個世紀的財富累積與集中呈現為一種U形走勢。財富水平與集中程度在十九世紀末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高峰,成因在於不受制衡的資本主義──缺乏監管、課稅與民主影響等機制。據估計,當時歐洲的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極高,資本價值約為國民所得的600%至800%。這一比率在一九二○年代節節滑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跌幅更深。直到一九八○年代,財富/所得比才再次回升,完成U形模式,皮凱提因此宣告:「資本回來了!」
根據此一敘事,財富不平等同樣呈現U形走勢。過去居高不下的不平等程度在二十世紀期間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對資本造成的衝擊,以及累進稅制的盛行。戰爭期間資本遭到摧毀以及各種管制措施大幅削減了財富,富人最是首當其衝;戰後的重分配租稅制度(redistributive taxation)遏阻新財富出現,從而抑制財富集中的趨勢。根據此一敘事,一九八○年之後,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政策鬆綁市場監管並減輕賦稅,導致資本價值大幅上升,一小群掌控大量財富的菁英是頭號受惠者,財富不平等程度也回升至歷史新高點。
總而言之,這種觀點將財富的歷史視為一個關於約束資本主義以及約束失敗的故事。戰爭與重分配政策削弱了資本主義累積財富、集中財富的自然傾向。一九八○年代西方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這些約束被解除,資本主義的力量被再度喚醒。
1.2 新歷史敘事:更富裕也更平等
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引發的學術界對話,主要集中在其理論架構以及它採用的典範(paradigms)。儘管相關辯論嚴格質疑其理論基礎,並針對資本與不平等提出替代模型,但是對皮凱提使用的歷史資料以及據此得出的實證結論,卻明顯缺乏深入檢視。這種批判性評估的闕如當然可以說是有充分理由,但可能也反映出主流經濟學界普遍對經濟史欠缺興趣,以及對歷史資料的細節欠缺關注。
儘管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理解,許多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當代的現象,但如此聚焦會削弱對歷史趨勢及其當代意涵的細緻理解。這種相對的忽視不僅阻礙了對歷史研究的批判性評估,同時也在無意之間,讓那些深入處理歷史資料的研究者獲致近乎壟斷的影響力。
因此近年來出現一系列探討歷史面向的新研究計畫,特別令人振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貢獻不僅是佐證或挑戰早期的資料,更納入過去未曾探討的國家,從而擴展了相關研究的實證基礎。有些研究重新檢視德國、英國之類國家的歷史資料集,以便進行修正;也有一些研究指向長期缺乏這類資料的國家,發掘新的實證證據。
我在本書彙整近期研究文獻中最新近的資料序列與證據,針對西方世界的財富與財富不平等歷史建構一套新的分析。這些資料顯示,與過去相比,我們今日不僅更為富裕,也更為平等;而中產階級住宅財富與退休金儲蓄的累積,正是推進此一發展的主要因素。就其核心而言,這套新敘事的關鍵在於一般民眾的財富累積與財富平等化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財富創造在這裡呈現出正面的本質,它能夠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反映企業活動以及其他民間與公共投資的成果,並且提供資源來推展新的架構、建立可以承受未來突發衝擊的機制。
為了呈現本書最主要的實證結果,這套新敘事可以濃縮為三項最重要的事實。
新財富敘事的三項事實
事實一: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富裕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人民的財富是一項全面性的指標。較高的平均財富能夠促進商品與服務的消費,以更多的儲蓄與投資來締造未來的繁榮,同時也能作為一種保險來因應突發事件。圖1.1顯示過去一百三十年間,西方世界平均實質財富顯著成長。特別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國民平均財富突飛猛進,從一九五○到二○二○年成長七倍之多。
就本質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戰後的每一個十年都見證了財富的擴增。這個現象凸顯了新財富敘事第一個事實的效力:我們今天比人類現代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富裕。
事實二:今日的財富性質與以往不同
過去一個世紀當中,私人財富的資產組合成分發生了重大變化。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期,財富的主要成分是農業資產與商業資產,大部分集中在富裕階層手中。看看今天的情況,個人財富的主要形式是住宅與退休金,這些資產在整個人口當中的分布更為平均。圖1.2顯示多個西方國家的平均資產比重,視覺化呈現這個重大轉變。
因此新財富敘事的第二項事實就是:財富從集中於菁英階層轉變為廣泛分布、擴散至一般家庭。這項轉變對於財富分配意義重大,後文將進一步討論。
事實三: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平等
本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描繪並理解財富不平等模式的演變。我們不僅關注財富「大餅」是否變大,也關注其分配是否公平。事實上在過去從學者到政策制定者,對財富的論辯大多集中於家庭財富的分配趨勢,而不是國家過去幾年累積了多少財富。檢視西方世界關於財富不平等的最新資料,可以發現過去一世紀以來,財富不平等已大幅減輕。圖1.3顯示,最富裕的1%群體擁有的財富曾經是較貧窮的90%民眾的四倍,但情況已經轉變:到二○一○年時,底層90%民眾擁有的財富是頂端1%群體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最貧窮階層的實質財富成長速度遠遠超過最富裕階層。
圖1.4也呈現類似的趨勢,呈現歷史上歐洲與美國最富裕1%群體財富占總體財富比重的平均值。最富裕1%群體在一九一○年擁有的財富比重是二○一○年的三倍。這構成了新財富敘事的第三項事實:今日的財富分配比過去更為平等。
										數十年來,財富分配一直是讓人著迷而又爭執不休的議題。它會引發情緒反應,也在學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公眾之間激起辯論。像財富如何累積、分配與繼承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理解經濟成長、社會流動,以及社會整體福祉都至關重要。正如其他複雜的議題,每當新證據與新詮釋出現,我們對於財富分配的理解也隨之演進。
人類的貧富差距始終存在,要求縮小差距的呼聲或許與差距本身同樣古老,近年來更加響亮。然而在致力降低不平等的同時,我們不應忽略相關敘事中一個幾乎無人提及的正向層面: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的民眾變得更富裕也更平等。這場無形的財富革命深刻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我們如果要追求一個更公平、更繁榮的未來,就必須理解這場大規模變遷的根源及其影響。
先來看幾個超乎尋常的數字:今日我們的購買力是一九八○年的三倍有餘,與一個世紀前相比更是驚人的將近十倍。從歷史角度來觀照,如此幅度的財富成長極為罕見,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是什麼因素推動了這項非凡的變化?為什麼財富的分配會愈來愈平等?我們將會看到答案:財富所有權在一般民眾之間日益普及,主要因素在於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
新資料挑戰舊敘事
「財富」的定義是住宅、土地所有權與金融資產的總價值減去債務的價值。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其他絕大多數人只能分到有限的資源和機會。然而過去一個世紀出現戲劇性的轉變,社會中下階層愈來愈容易取得財富。這種現象對財富不平等問題產生深遠影響,有助於縮小最上層富豪與其他人之間的差距。
本書深入探討財富在西方世界的歷史變化軌跡。我運用總體財富累積與財富不平等的長期模式與決定因素的最新發現,分析所有相關國家可以相互比較的詳細資料。一部分資料序列由我與研究夥伴製作,但本書也引用其他研究者提供的資料。不過,這本書不只是彙編既有的證據,它也提出對於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s)與財富不平等的新估算方式。
本書的分析將會重新評估一套先前建立起來的、論述財富歷史的敘事;這套敘事最知名的代表或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研究成果。此外本書也針對平等程度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動態變化,提出全方位的歷史與政治脈絡闡述。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詳細說明皮凱提研究的複雜性,並解釋我自己的敘事如何一方面奠基於這套財富分配的整體歷史,一方面對這套歷史進行修正。必須指出的是,衡量家庭財富及其分配狀況是相當困難的工作,我將在後文進一步說明。對財富不平等歷史趨勢進行估算,需要極高品質的資料。不過近年出現的新證據受惠於對資料來源和分析方法的更嚴格要求,品質明顯優於先前的研究。
關鍵是住宅與退休金,不是戰爭
不同於舊有的學術敘事,本書將揭示推進財富平等化的主要動力不是戰爭帶來的破壞,也不是對資本課稅的重分配效應。這兩個因素確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建立在一種假設之上,亦即財富的建立是一場零和賽局,因此它們無法解釋財富平等化涉及的更廣泛、更根本的作用力。我將指出,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日益普及,使得愈來愈多尋常百姓能夠擁有財富,才是推進財富平等化真正的發動機。
回顧二十世紀開端,擁有一間像樣的住宅以及為退休後的生活儲蓄,是僅限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待遇,西方國家可能只有一、兩千萬人能夠做到。快轉到今天,這些曾經遙不可及的夢想,已然成為數億人的現實生活。拜教育機會擴增、勞動所得提高以及金融發展之賜,住宅自有與退休儲蓄出現大幅成長,進而實現財富的民主化。此一趨勢改善了社會中下階層的財務狀況,對於降低財富不平等也有重大助益。此外從歷史來看,自有住宅能夠提供高報酬、低風險的長期投資回報;一般而言,其住宅資產折舊率也低於租賃住宅。
告別零和賽局
然而這段近代歷史的關鍵面向──一般民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積個人財富──卻被某些學者與政策制定者忽視,他們將焦點放在超級富豪的財富狀況,以及戰爭與對資本課稅如何影響財富不平等。本書將試圖矯正這種失衡現象,揭示財富創造引發深遠變化的力量,並挑戰將財富平等化視為零和賽局的傳統觀點。
在自由市場經濟之中,財富累積是一種正面積極、增進福祉的力量。它與成功企業的成長密切相關,而這些企業的壯大會創造就業機會、提高所得、為公部門(public sector)帶來更多稅收。在本書接下來的篇章,我將探討為中產階級財富累積趨勢推波助瀾的歷史、社會與經濟因素,以及促進財富平等化的兩股關鍵力量──住宅自有與退休金儲蓄。我也會分析政府、企業與個人如何協力合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富民主化創造有利條件。同時我將探討這場重大轉變引發的深遠影響,包括它對社會流動、經濟成長,以及未來世代發展前景的意涵。
當我們踏上這段探索之旅,必須體認到財富平等化尚未獲得全面勝利。各國內部以及國家之間的財富差距依然顯著,並且造成社會動盪與不公不義。在過去幾年,一些國家的財富集中程度步步高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然而只要我們正視已經達成的進展,並且理解推動這些進展的機制,就能夠奠定堅實的基礎,在追求一個更公正、更繁榮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1.1 先前的敘事:戰爭與累進稅制形塑了一個世紀的財富不平等
皮凱提在他二○一四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描述西方世界資本與財富不平等的歷史發展。他的工作是以一大群國際學者的研究為基礎,包括我與幾位同仁的研究。這本書很快就在學者與政策制定者之間引起關注,皮凱提的獨特手法將歷史資料結合一套簡單但發人深省的分析,同時蘊含打動人心的意識形態傾向。
我在本書將皮凱提的敘事稱為「先前的敘事」,儘管他的論述發表迄今還不到二十年。然而敘事的老化速度可能相當快,因為關於財富歷史的研究方興未艾,新的獨到見解與修正觀點層出不窮。
這個與皮凱提最密切相關的敘事,將過去一個世紀的財富累積與集中呈現為一種U形走勢。財富水平與集中程度在十九世紀末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高峰,成因在於不受制衡的資本主義──缺乏監管、課稅與民主影響等機制。據估計,當時歐洲的總體財富/所得比(wealth-income ratio)極高,資本價值約為國民所得的600%至800%。這一比率在一九二○年代節節滑落,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跌幅更深。直到一九八○年代,財富/所得比才再次回升,完成U形模式,皮凱提因此宣告:「資本回來了!」
根據此一敘事,財富不平等同樣呈現U形走勢。過去居高不下的不平等程度在二十世紀期間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對資本造成的衝擊,以及累進稅制的盛行。戰爭期間資本遭到摧毀以及各種管制措施大幅削減了財富,富人最是首當其衝;戰後的重分配租稅制度(redistributive taxation)遏阻新財富出現,從而抑制財富集中的趨勢。根據此一敘事,一九八○年之後,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政策鬆綁市場監管並減輕賦稅,導致資本價值大幅上升,一小群掌控大量財富的菁英是頭號受惠者,財富不平等程度也回升至歷史新高點。
總而言之,這種觀點將財富的歷史視為一個關於約束資本主義以及約束失敗的故事。戰爭與重分配政策削弱了資本主義累積財富、集中財富的自然傾向。一九八○年代西方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這些約束被解除,資本主義的力量被再度喚醒。
1.2 新歷史敘事:更富裕也更平等
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引發的學術界對話,主要集中在其理論架構以及它採用的典範(paradigms)。儘管相關辯論嚴格質疑其理論基礎,並針對資本與不平等提出替代模型,但是對皮凱提使用的歷史資料以及據此得出的實證結論,卻明顯缺乏深入檢視。這種批判性評估的闕如當然可以說是有充分理由,但可能也反映出主流經濟學界普遍對經濟史欠缺興趣,以及對歷史資料的細節欠缺關注。
儘管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理解,許多經濟學家主要關注當代的現象,但如此聚焦會削弱對歷史趨勢及其當代意涵的細緻理解。這種相對的忽視不僅阻礙了對歷史研究的批判性評估,同時也在無意之間,讓那些深入處理歷史資料的研究者獲致近乎壟斷的影響力。
因此近年來出現一系列探討歷史面向的新研究計畫,特別令人振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貢獻不僅是佐證或挑戰早期的資料,更納入過去未曾探討的國家,從而擴展了相關研究的實證基礎。有些研究重新檢視德國、英國之類國家的歷史資料集,以便進行修正;也有一些研究指向長期缺乏這類資料的國家,發掘新的實證證據。
我在本書彙整近期研究文獻中最新近的資料序列與證據,針對西方世界的財富與財富不平等歷史建構一套新的分析。這些資料顯示,與過去相比,我們今日不僅更為富裕,也更為平等;而中產階級住宅財富與退休金儲蓄的累積,正是推進此一發展的主要因素。就其核心而言,這套新敘事的關鍵在於一般民眾的財富累積與財富平等化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財富創造在這裡呈現出正面的本質,它能夠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反映企業活動以及其他民間與公共投資的成果,並且提供資源來推展新的架構、建立可以承受未來突發衝擊的機制。
為了呈現本書最主要的實證結果,這套新敘事可以濃縮為三項最重要的事實。
新財富敘事的三項事實
事實一: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富裕
要衡量一個國家的富裕程度,人民的財富是一項全面性的指標。較高的平均財富能夠促進商品與服務的消費,以更多的儲蓄與投資來締造未來的繁榮,同時也能作為一種保險來因應突發事件。圖1.1顯示過去一百三十年間,西方世界平均實質財富顯著成長。特別是在二戰結束之後,國民平均財富突飛猛進,從一九五○到二○二○年成長七倍之多。
就本質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戰後的每一個十年都見證了財富的擴增。這個現象凸顯了新財富敘事第一個事實的效力:我們今天比人類現代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為富裕。
事實二:今日的財富性質與以往不同
過去一個世紀當中,私人財富的資產組合成分發生了重大變化。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初期,財富的主要成分是農業資產與商業資產,大部分集中在富裕階層手中。看看今天的情況,個人財富的主要形式是住宅與退休金,這些資產在整個人口當中的分布更為平均。圖1.2顯示多個西方國家的平均資產比重,視覺化呈現這個重大轉變。
因此新財富敘事的第二項事實就是:財富從集中於菁英階層轉變為廣泛分布、擴散至一般家庭。這項轉變對於財富分配意義重大,後文將進一步討論。
事實三:我們今日比以往更為平等
本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描繪並理解財富不平等模式的演變。我們不僅關注財富「大餅」是否變大,也關注其分配是否公平。事實上在過去從學者到政策制定者,對財富的論辯大多集中於家庭財富的分配趨勢,而不是國家過去幾年累積了多少財富。檢視西方世界關於財富不平等的最新資料,可以發現過去一世紀以來,財富不平等已大幅減輕。圖1.3顯示,最富裕的1%群體擁有的財富曾經是較貧窮的90%民眾的四倍,但情況已經轉變:到二○一○年時,底層90%民眾擁有的財富是頂端1%群體的兩倍。值得注意的是,最貧窮階層的實質財富成長速度遠遠超過最富裕階層。
圖1.4也呈現類似的趨勢,呈現歷史上歐洲與美國最富裕1%群體財富占總體財富比重的平均值。最富裕1%群體在一九一○年擁有的財富比重是二○一○年的三倍。這構成了新財富敘事的第三項事實:今日的財富分配比過去更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