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試讀
第一章
跟電腦搶工作,你就死定了!
未來的工作與薪資
這本書要傳遞的並不是好消息。
年輕卻找不到工作的人,如今比比皆是,即使有幸找到工作,薪水也節節下滑。今天,通膨調整後的高中畢業生薪資,比二○○○年少了一一%,通膨調整後也少了五%。多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始終在一○%左右盤旋,大材小用、高成低就的情況近二○%。令人遺憾的是,即使經濟蕭條早在二○○九年正式揮別,經濟再度擴張,但年輕人的工作機會還是愈來愈少。
很多人都看到自己的經濟前景蒙上了陰影,年輕人就業市場的問題――在很多國家都看得到――其實是未來職場的前兆。缺乏適當的訓練,就等於吃了閉門羹,與機會絕緣。
在此同時,收入最高的層級(他們通常都有高學位)則是年收入大幅增加。「兩極化」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代表辭,用來形容未來可能更加貼切。
這句話將適用於你的工作內容、你的收入、你的住所、你和你子女的教育,甚至連你最親密的關係可能也適用。婚姻、家庭、企業、國家、城市和地區,都會看到兩極化的發展:亦即一端的品質大幅攀升,另一端只求勉強圖存。
這樣的趨勢是由許多基本又難以逆轉的力量所促成的,包括:智慧型電腦的生產力提高、經濟全球化,以及現代經濟分裂成「陷入停滯」和「生意盎然」兩種命運。以iPhone為例,它是以全球規模製造,集電腦、網路、通訊、人工智慧於一體的劃時代創新,並集當代最頂尖科技之大成,可說是一九八五年以來最強大的電腦。但相較於這個進步如此神速的產業,有些產業卻是幾乎零進展的。例如目前的航空業,飛行的速度並沒有比一九七○年快;另外,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也看不出有什麼進步。
科技的極速成長,將會帶來一些驚人的影響。例如,勞工將逐漸分為兩種命運,日後就業的關鍵問題是:你擅長使用智慧型電腦嗎?你所擁有的技能,和電腦的功能互補嗎?還是說,電腦可以比你做得更好?最糟的情況是,你是在跟電腦競爭工作嗎?電腦幫中國人和印度人跟你競爭嗎?
如果你和你的技術,是跟電腦互補的,那麼你的薪資和就業前景可能比較樂觀。如果你的技能和電腦並不互補,你可能需要先解決無法配合的問題。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人面臨技能不足的考驗,換言之,平庸世代再見了。
這個論點,將能幫助我們釐清當前許多關鍵的議題。例如,我們該如何改革教育? 新的工作將來自何處? 為什麼有些工作的薪資長期停滯,有些工作卻開始上揚了? 將來什麼樣的地方房地產價格會飆漲,什麼樣的地方將會沒落? 為什麼有些公司愈來愈聰明,有些公司連要賣出東西都很勉強?那些上班族將會賺更多錢,哪些勞工將被迫搬到租金低廉的地方勉強度日? 還有,我們的購物、約會、會議方式,又將會出現什麼改變?
該怕的不是科技創新,而是我們懶得學習
我們眼前即將出現的,是一個充滿驚奇的時代。如今冒出來的新科技,可能會帶我們走出我上本書裡提到的「大停滯」(早安財經出版)。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實質經濟成長確實持續走緩,但本書將會說明這樣的趨勢可以如何改變:關鍵不在於新科技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那些新科技。
智慧型電腦所使用的科技,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背叛人類的情節,或是電腦有了情感,甚至會談情說愛,或甚至以神自居。不過,實際上的進步,則要看各種能力的整合而定,而不是全看「人工智慧」這個單一元素。無論你稱那些電腦是「人工智慧」(AI)、「軟體」、「智慧型手機」、「優異硬體與儲存」、「更好的整合系統」或是上述的任何組合,目前出現的情況是:電腦的能力正日益取代勞工的智慧,這股浪潮可能一舉把你往前推升,也可能狠狠把你甩在後頭。
科技的魅力和未來的工作型態,啟發了一些重要的著作,例如馬丁.福特(Martin Ford)的經典之作《未來之光》(The Lights in the Tunnel),布林約爾松和麥克菲最近發表的出色電子書《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以及雷.科茲威爾(Ray Kurzweirs)談人類如何和科技融合的那些充滿未來感的作品。關於機械化的論戰不時會捲土重來,一九三○年代和一九六○年代都出現過,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類似的論戰又冒出來了。
「再見,平庸世代」的論點,就是以這些影響深遠的作品為基礎。我將在本書中勾勒出一種未來景象,乍看之下可能很怪異,但是至少對我來說卻是再理所當然不過。身為經濟學專欄作家,目前為止我最常收到的讀者提問是:「未來中低技能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現在大家突然都急著想要知道答案,但是這個問題其實要遠溯自十九世紀的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李嘉圖是他那個年代探討「電腦問題」的頂尖經濟學家,巴貝奇是現代電腦之父,他也寫作探討了徹底的機械化將如何重新塑造工作。
如今,這些問題再度成為焦點,因為我們又走到了技術革命的十字路口了。電腦的智能可以解決迅速增加的問題,這個趨勢看來是愈來愈明顯了。而未來會長什麼樣子的輪廓,也已開始浮現。一九九七年,IBM電腦深藍(Deep Blue)擊敗了當時的世界西洋棋王蓋瑞.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二○一○年,電腦程式「華生」(Watson)在益智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擊敗了人類冠軍肯.詹寧斯(Ken Jennings),這一天,來得比大家預期的還要早。
紡織廠裡只需要一個人與一條狗……
再過沒多久,我們即將擁有一種能完全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電腦。幾年前,那還是大家覺得非常困難的大問題,才不過幾年光景,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你只要跟iPhone的Siri聊聊就知道,她可能了解你的聲音,提供你正確的答案,還會幫你安排行程。Siri偶爾會因為犯錯或反應遲鈍而令人失望,但是它(或其他類似軟體)在資料日益擴充及使用者推薦資訊的協助下,將會迅速改進。今天,只要是可以清楚提出的問題,每個人手邊可用來解答的軟體──無論是透過Siri、Google或維基百科──裡頭所涵蓋的知識,已離全世界擁有的知識不遠了。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每次你使用Google搜尋,其實都是在依賴電腦智能。每次臉書(Facebook)推薦一個朋友給你,或是讓你看到一則廣告,每次你使用衛星導航系統(GPS)找出前往派對地點的路線,其實都是在依賴電腦智能。
另外,也別忽略了機器人,即使它們可能永遠不會向上帝祈禱,也無法變成人類。台灣的富士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代工電子製造商,二○一一年富士康宣布一項計畫,要讓工廠內的機器人數量增加一百倍,使總數達到一百萬台。最近中國的薪資上漲後(當然還是低於西方標準),富士康已經不覺得中國的勞力很便宜了。美國也是如此,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正大幅增加,北美未來的前景可能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組成一個經濟體,大舉投資生產訂製機器人,再運用這些投資來主導全球的製造業。
今天,機器人引導的機械手臂在手術室裡很常見,而電腦駕駛飛機的時間比飛行員操作時間還長。南韓正在實驗機器人獄警,在囚犯出狀況時,馬上巡查並通報任何惡行。無人駕駛車已在柏林和內華達州的街道上行駛,佛羅里達州和加州也通過法案,讓電腦操控的無人駕駛車上路。Google團隊已經試駕這種汽車數十萬英里了,目前為止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或重大車禍。至於媒體報導的五車追撞事故,那是發生在車子從「電腦操控」改為「真人操控」之後。有些Google的員工就是乘坐這種自駕車上班,這些智慧型汽車看起來不像科幻卡通《摩登家庭》(The Jetsons)裡所描述的那樣,無人駕駛功能是由許多感應器、電線、軟體組合而成,這種科技是真的可行。
如今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現代的紡織廠只需雇用一個人和一條狗,人負責餵狗,狗則負責阻止人接近機器。
第一章
跟電腦搶工作,你就死定了!
未來的工作與薪資
這本書要傳遞的並不是好消息。
年輕卻找不到工作的人,如今比比皆是,即使有幸找到工作,薪水也節節下滑。今天,通膨調整後的高中畢業生薪資,比二○○○年少了一一%,通膨調整後也少了五%。多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始終在一○%左右盤旋,大材小用、高成低就的情況近二○%。令人遺憾的是,即使經濟蕭條早在二○○九年正式揮別,經濟再度擴張,但年輕人的工作機會還是愈來愈少。
很多人都看到自己的經濟前景蒙上了陰影,年輕人就業市場的問題――在很多國家都看得到――其實是未來職場的前兆。缺乏適當的訓練,就等於吃了閉門羹,與機會絕緣。
在此同時,收入最高的層級(他們通常都有高學位)則是年收入大幅增加。「兩極化」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代表辭,用來形容未來可能更加貼切。
這句話將適用於你的工作內容、你的收入、你的住所、你和你子女的教育,甚至連你最親密的關係可能也適用。婚姻、家庭、企業、國家、城市和地區,都會看到兩極化的發展:亦即一端的品質大幅攀升,另一端只求勉強圖存。
這樣的趨勢是由許多基本又難以逆轉的力量所促成的,包括:智慧型電腦的生產力提高、經濟全球化,以及現代經濟分裂成「陷入停滯」和「生意盎然」兩種命運。以iPhone為例,它是以全球規模製造,集電腦、網路、通訊、人工智慧於一體的劃時代創新,並集當代最頂尖科技之大成,可說是一九八五年以來最強大的電腦。但相較於這個進步如此神速的產業,有些產業卻是幾乎零進展的。例如目前的航空業,飛行的速度並沒有比一九七○年快;另外,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也看不出有什麼進步。
科技的極速成長,將會帶來一些驚人的影響。例如,勞工將逐漸分為兩種命運,日後就業的關鍵問題是:你擅長使用智慧型電腦嗎?你所擁有的技能,和電腦的功能互補嗎?還是說,電腦可以比你做得更好?最糟的情況是,你是在跟電腦競爭工作嗎?電腦幫中國人和印度人跟你競爭嗎?
如果你和你的技術,是跟電腦互補的,那麼你的薪資和就業前景可能比較樂觀。如果你的技能和電腦並不互補,你可能需要先解決無法配合的問題。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人面臨技能不足的考驗,換言之,平庸世代再見了。
這個論點,將能幫助我們釐清當前許多關鍵的議題。例如,我們該如何改革教育? 新的工作將來自何處? 為什麼有些工作的薪資長期停滯,有些工作卻開始上揚了? 將來什麼樣的地方房地產價格會飆漲,什麼樣的地方將會沒落? 為什麼有些公司愈來愈聰明,有些公司連要賣出東西都很勉強?那些上班族將會賺更多錢,哪些勞工將被迫搬到租金低廉的地方勉強度日? 還有,我們的購物、約會、會議方式,又將會出現什麼改變?
該怕的不是科技創新,而是我們懶得學習
我們眼前即將出現的,是一個充滿驚奇的時代。如今冒出來的新科技,可能會帶我們走出我上本書裡提到的「大停滯」(早安財經出版)。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實質經濟成長確實持續走緩,但本書將會說明這樣的趨勢可以如何改變:關鍵不在於新科技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那些新科技。
智慧型電腦所使用的科技,可能會讓人聯想到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背叛人類的情節,或是電腦有了情感,甚至會談情說愛,或甚至以神自居。不過,實際上的進步,則要看各種能力的整合而定,而不是全看「人工智慧」這個單一元素。無論你稱那些電腦是「人工智慧」(AI)、「軟體」、「智慧型手機」、「優異硬體與儲存」、「更好的整合系統」或是上述的任何組合,目前出現的情況是:電腦的能力正日益取代勞工的智慧,這股浪潮可能一舉把你往前推升,也可能狠狠把你甩在後頭。
科技的魅力和未來的工作型態,啟發了一些重要的著作,例如馬丁.福特(Martin Ford)的經典之作《未來之光》(The Lights in the Tunnel),布林約爾松和麥克菲最近發表的出色電子書《與機器賽跑》(Race Against the Machine),以及雷.科茲威爾(Ray Kurzweirs)談人類如何和科技融合的那些充滿未來感的作品。關於機械化的論戰不時會捲土重來,一九三○年代和一九六○年代都出現過,如今進入二十一世紀,類似的論戰又冒出來了。
「再見,平庸世代」的論點,就是以這些影響深遠的作品為基礎。我將在本書中勾勒出一種未來景象,乍看之下可能很怪異,但是至少對我來說卻是再理所當然不過。身為經濟學專欄作家,目前為止我最常收到的讀者提問是:「未來中低技能的工作是什麼樣子?」現在大家突然都急著想要知道答案,但是這個問題其實要遠溯自十九世紀的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和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李嘉圖是他那個年代探討「電腦問題」的頂尖經濟學家,巴貝奇是現代電腦之父,他也寫作探討了徹底的機械化將如何重新塑造工作。
如今,這些問題再度成為焦點,因為我們又走到了技術革命的十字路口了。電腦的智能可以解決迅速增加的問題,這個趨勢看來是愈來愈明顯了。而未來會長什麼樣子的輪廓,也已開始浮現。一九九七年,IBM電腦深藍(Deep Blue)擊敗了當時的世界西洋棋王蓋瑞.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二○一○年,電腦程式「華生」(Watson)在益智節目《危險境地》(Jeopardy!)擊敗了人類冠軍肯.詹寧斯(Ken Jennings),這一天,來得比大家預期的還要早。
紡織廠裡只需要一個人與一條狗……
再過沒多久,我們即將擁有一種能完全了解人類「自然語言」的電腦。幾年前,那還是大家覺得非常困難的大問題,才不過幾年光景,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你只要跟iPhone的Siri聊聊就知道,她可能了解你的聲音,提供你正確的答案,還會幫你安排行程。Siri偶爾會因為犯錯或反應遲鈍而令人失望,但是它(或其他類似軟體)在資料日益擴充及使用者推薦資訊的協助下,將會迅速改進。今天,只要是可以清楚提出的問題,每個人手邊可用來解答的軟體──無論是透過Siri、Google或維基百科──裡頭所涵蓋的知識,已離全世界擁有的知識不遠了。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每次你使用Google搜尋,其實都是在依賴電腦智能。每次臉書(Facebook)推薦一個朋友給你,或是讓你看到一則廣告,每次你使用衛星導航系統(GPS)找出前往派對地點的路線,其實都是在依賴電腦智能。
另外,也別忽略了機器人,即使它們可能永遠不會向上帝祈禱,也無法變成人類。台灣的富士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代工電子製造商,二○一一年富士康宣布一項計畫,要讓工廠內的機器人數量增加一百倍,使總數達到一百萬台。最近中國的薪資上漲後(當然還是低於西方標準),富士康已經不覺得中國的勞力很便宜了。美國也是如此,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正大幅增加,北美未來的前景可能是: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聯合組成一個經濟體,大舉投資生產訂製機器人,再運用這些投資來主導全球的製造業。
今天,機器人引導的機械手臂在手術室裡很常見,而電腦駕駛飛機的時間比飛行員操作時間還長。南韓正在實驗機器人獄警,在囚犯出狀況時,馬上巡查並通報任何惡行。無人駕駛車已在柏林和內華達州的街道上行駛,佛羅里達州和加州也通過法案,讓電腦操控的無人駕駛車上路。Google團隊已經試駕這種汽車數十萬英里了,目前為止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或重大車禍。至於媒體報導的五車追撞事故,那是發生在車子從「電腦操控」改為「真人操控」之後。有些Google的員工就是乘坐這種自駕車上班,這些智慧型汽車看起來不像科幻卡通《摩登家庭》(The Jetsons)裡所描述的那樣,無人駕駛功能是由許多感應器、電線、軟體組合而成,這種科技是真的可行。
如今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現代的紡織廠只需雇用一個人和一條狗,人負責餵狗,狗則負責阻止人接近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