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學習總體經學的工具及舞台設定
當我們學習總體經濟學時,會有許多我們從周邊的報章雜誌或新聞上所得知的經濟問題。
但是,為了方便使用稱為「經濟學」架構當中的理論來說明,讓我們從最初就開始設定關於誰會出場、使用哪些用語、使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分析吧!
Unit01 總體經濟學摘要
誕生於經濟大蕭條的全新觀點
當我們走在街上,是不是經常留意到好像無論何時何地總有道路工程在進行。若車站前蓋了新的商業設施,周遭居民的生活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舉辦奧運等大型活動,在數個地點展開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時,不僅是周遭的生活圈、那條街或整個縣、甚至於會造成國家層級的影響。總之,與街邊的道路施工不同,大型建築物的建造需要大量材料的購買及運輸,也必須僱用勞工,由於從開始動工到活動結束這段時間會有許多人造訪這個地方,因此餐飲業者及零售商店應該能夠因此獲得豐碩的利潤。
當經濟不振,景氣低迷時若進行大型建設或舉辦活動時,應該都會產生景氣會因此得到一時提振的印象。
我們使用「生產」或「供給」這些名詞,來說明製造產品或是進行建設這樣的行為,但其實就是某個人製造的商品再被某個人購買。另一方面,支付金錢購買這項商品這個行為則是使用「支出」或「需求」這些名詞。由於金錢是被支付出去的,所以這筆金錢會成為某個人的所得。
總之,當某個人的支出(需求)愈多時,另一個人的所得也會跟著大幅增加。
在這裡,關於支出(需求)被分為二個形態。即使都是支出,從購買麵包或書籍的金額、機械或設備、購買建築物的金額都不相同。確實都支付了金錢,總之,雖然買麵包和買房子都一樣是所謂「購物」的行為,但是麵包吃掉就沒有了。而建築物卻可能在未來以優於現在的條件出售並且產生收益。因此,銀行應該不會借錢讓人們去購買麵包,但卻會借錢用於建築物的建設。
購買麵包的支出稱為消費(或消費性支出),而購買建築物的支出則稱為投資(或投資支出)。無論哪一項,都會帶來所得增加的影響,即使都是購物,但僅是當下的「消費」與對未來有幫助的「投資」,是完全不同的支出型態。
投資是指購買機械或設備、建築物這些行為。由於這項支出(需求)增加造成所得增加的關係,會成為刺激景氣的有效手段。由於投資是由生產者(民間企業)來進行,也被稱為民間投資。
同樣地,政府也不盡然是只購買設備或建築物,還有購買更高額的道路或橋梁。這項支出(需求),被稱為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相反,它被稱為公共投資。由於並不是由政府親自建設,而是由政府出資委託生產者(民間企業)進行,因此使用「由政府購買」這個詞彙,但在經濟學上包含了一連串的過程,被稱之為政府支出。
當我們學習總體經濟學時,會有許多我們從周邊的報章雜誌或新聞上所得知的經濟問題。
但是,為了方便使用稱為「經濟學」架構當中的理論來說明,讓我們從最初就開始設定關於誰會出場、使用哪些用語、使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分析吧!
Unit01 總體經濟學摘要
誕生於經濟大蕭條的全新觀點
當我們走在街上,是不是經常留意到好像無論何時何地總有道路工程在進行。若車站前蓋了新的商業設施,周遭居民的生活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舉辦奧運等大型活動,在數個地點展開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時,不僅是周遭的生活圈、那條街或整個縣、甚至於會造成國家層級的影響。總之,與街邊的道路施工不同,大型建築物的建造需要大量材料的購買及運輸,也必須僱用勞工,由於從開始動工到活動結束這段時間會有許多人造訪這個地方,因此餐飲業者及零售商店應該能夠因此獲得豐碩的利潤。
當經濟不振,景氣低迷時若進行大型建設或舉辦活動時,應該都會產生景氣會因此得到一時提振的印象。
我們使用「生產」或「供給」這些名詞,來說明製造產品或是進行建設這樣的行為,但其實就是某個人製造的商品再被某個人購買。另一方面,支付金錢購買這項商品這個行為則是使用「支出」或「需求」這些名詞。由於金錢是被支付出去的,所以這筆金錢會成為某個人的所得。
總之,當某個人的支出(需求)愈多時,另一個人的所得也會跟著大幅增加。
在這裡,關於支出(需求)被分為二個形態。即使都是支出,從購買麵包或書籍的金額、機械或設備、購買建築物的金額都不相同。確實都支付了金錢,總之,雖然買麵包和買房子都一樣是所謂「購物」的行為,但是麵包吃掉就沒有了。而建築物卻可能在未來以優於現在的條件出售並且產生收益。因此,銀行應該不會借錢讓人們去購買麵包,但卻會借錢用於建築物的建設。
購買麵包的支出稱為消費(或消費性支出),而購買建築物的支出則稱為投資(或投資支出)。無論哪一項,都會帶來所得增加的影響,即使都是購物,但僅是當下的「消費」與對未來有幫助的「投資」,是完全不同的支出型態。
投資是指購買機械或設備、建築物這些行為。由於這項支出(需求)增加造成所得增加的關係,會成為刺激景氣的有效手段。由於投資是由生產者(民間企業)來進行,也被稱為民間投資。
同樣地,政府也不盡然是只購買設備或建築物,還有購買更高額的道路或橋梁。這項支出(需求),被稱為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相反,它被稱為公共投資。由於並不是由政府親自建設,而是由政府出資委託生產者(民間企業)進行,因此使用「由政府購買」這個詞彙,但在經濟學上包含了一連串的過程,被稱之為政府支出。
為了使經濟能穩定成長,投資成為一項重要的因素,但是,對於生產者(民間企業)而言,不可能有不斷投資的餘力,尤其是在不景氣的時機對於投資更是極度悲觀,加上因為所得也減少了,景氣只會更加趨於惡化。因此,由於不景氣的關係貨物銷售不出去,使生產者不再進行投資時,政府就會介入巿場,進行政府支出(公共投資)。像這樣的政府支出,正是我們現在將要學習的總體經濟學當中,占了最大比例的一項學習主題
1. 政府介入巿場
Process 1 經濟事件
啟發我對於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總體經濟學思考模式,是來自於1929年10月24日,在紐約華爾街所發生的股災事件。這個事件所觸發的,不僅是股巿的崩盤,也使得經濟全面性地惡化了,並且持續發展成1930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
美國的國民所得減半、失業率高達25%以上。但是這樣的經濟問題,使用目前為止所學過的經濟學思維模式也無法尋求出解決的方法。為了要從這樣危機的狀況當中恢復經濟,所採用的新思維模式,就是總體經濟學的起源「凱因斯經濟學」。
Process 2 政府的機能
政府可以介入巿場並使其產生僱用需求,但因為如此會需要用到錢。簡而言之,政府的機能是從民眾來徵收所得稅或消費稅等稅金、發行公債,再將它當作實施教育或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的財源或法治維護的實行。
站在政府的角色,景氣惡化、消費衰退、失業人口增加時,政府會介入巿場,進行能促進僱用的政府支出(公共投資),總之就是執行各種能刺激景氣的政策。
隨著新政府的誔生,直接面對不景氣的現況,報紙或新聞報導著以促進就業方式來刺激景氣的對策。在現在看來這是個理所當然的政策,但並不是自古至今都是有效果的,這是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後,靠著經濟學家凱因斯才找出了它的重要性。
那麼,接下來我們將說明在凱因斯之前所思考的是什麼政策。
Key Point
景氣低迷,面臨巿場的力量無法解決的經濟不景氣,政府有必要積極介入並實施刺激景氣的對策。
2.經濟學的架構(個體與總體)
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經濟學是關於消費者(個人)或生產者(企業)的行為,但是關於要如何看待經濟,是由以個別(個體)對象來看或者是以經濟全體的合計(總體)來看待二種方式組合而成。
在個體經濟學當中的分析對象會以被稱為消費者「A先生」的個人或生產者「A公司」的單一企業等,以個別為單位做出最適當情況的考量。相對於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則是以「日本全國」或「地區整體」這樣的合計單位進行分析。總之,會以日本的國內生產總額(GDP)的大小、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美國的經濟政策等國家單位的現況進行分析考量。
看起來似乎是將個體經濟學的個別單位全部加總起來後,就可以成為總體經濟學的合計單位進行分析,但事實上會有無法如此簡單計算的情況。我們以下列案例來進行思考吧!
例題
A先生為了準備老年退休生活,盡可能地節約不花錢並增加存款。若將A先生的行為推測成全體國民,是否這個國家的國民儲蓄就是增加的呢?
以個體單位來看,或以A先生個人來看,為老年退休做準備而儘量不花錢的話,儲蓄增加是理所當然的。在這情況下個人的顧慮就減少了。
但是以總體的合計單位來看的話,不只是A先生,而是合計單位的消費者全體都不花錢的話,就會因為物品銷售不出去使得經濟惡化,反而應該可能會使全體國民開始擔心退休後的生活。
就像這樣,由於經濟學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具備個體和總體二種視角。
經濟學是由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二種架構而成,但是它們的分析內容或思考方式卻存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另外,在分析時所使用的用語也不一樣。例如,購物時會有下列的情況發生。
個體經濟學是決定像拉麵(在經濟學上稱為「商品」)這類物品的消費量或生產量。它是具體的以錢包當中有多少錢(預算)來決定能夠購買多少零食的方式來探求數量,另一方面,零食生產者則以多少的生產量是賺最多錢的具體數值來表示。
當然,零食可以1個、2個來計數,電視機的生產量要幾台,雜誌要幾本由各個產業的製造商決定數量,按照個別的巿場狀況來判斷價格應該訂在多少。
相對地,總體經濟學單純提到的「生產(供給)」,是以日本全國的總生產(供給)的大小來表示。
像個體經濟學這種將零食或電視、雜誌全部加總起來,無法把要製造多少的生產量以數值來呈現。各自的單位不同的話,性質也會不一樣。
而在總體經濟學中會將每種零食、電視和雜誌的生產量轉換成「金額」,並顯示其總量。
因此,即使單指所得也是以「國民所得」或「國內生產總額(GDP)」、消費或投資這類的金額用來作為表示單位。
當我們學習總體經濟學時,會有許多我們從周邊的報章雜誌或新聞上所得知的經濟問題。
但是,為了方便使用稱為「經濟學」架構當中的理論來說明,讓我們從最初就開始設定關於誰會出場、使用哪些用語、使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分析吧!
Unit01 總體經濟學摘要
誕生於經濟大蕭條的全新觀點
當我們走在街上,是不是經常留意到好像無論何時何地總有道路工程在進行。若車站前蓋了新的商業設施,周遭居民的生活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舉辦奧運等大型活動,在數個地點展開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時,不僅是周遭的生活圈、那條街或整個縣、甚至於會造成國家層級的影響。總之,與街邊的道路施工不同,大型建築物的建造需要大量材料的購買及運輸,也必須僱用勞工,由於從開始動工到活動結束這段時間會有許多人造訪這個地方,因此餐飲業者及零售商店應該能夠因此獲得豐碩的利潤。
當經濟不振,景氣低迷時若進行大型建設或舉辦活動時,應該都會產生景氣會因此得到一時提振的印象。
我們使用「生產」或「供給」這些名詞,來說明製造產品或是進行建設這樣的行為,但其實就是某個人製造的商品再被某個人購買。另一方面,支付金錢購買這項商品這個行為則是使用「支出」或「需求」這些名詞。由於金錢是被支付出去的,所以這筆金錢會成為某個人的所得。
總之,當某個人的支出(需求)愈多時,另一個人的所得也會跟著大幅增加。
在這裡,關於支出(需求)被分為二個形態。即使都是支出,從購買麵包或書籍的金額、機械或設備、購買建築物的金額都不相同。確實都支付了金錢,總之,雖然買麵包和買房子都一樣是所謂「購物」的行為,但是麵包吃掉就沒有了。而建築物卻可能在未來以優於現在的條件出售並且產生收益。因此,銀行應該不會借錢讓人們去購買麵包,但卻會借錢用於建築物的建設。
購買麵包的支出稱為消費(或消費性支出),而購買建築物的支出則稱為投資(或投資支出)。無論哪一項,都會帶來所得增加的影響,即使都是購物,但僅是當下的「消費」與對未來有幫助的「投資」,是完全不同的支出型態。
投資是指購買機械或設備、建築物這些行為。由於這項支出(需求)增加造成所得增加的關係,會成為刺激景氣的有效手段。由於投資是由生產者(民間企業)來進行,也被稱為民間投資。
同樣地,政府也不盡然是只購買設備或建築物,還有購買更高額的道路或橋梁。這項支出(需求),被稱為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相反,它被稱為公共投資。由於並不是由政府親自建設,而是由政府出資委託生產者(民間企業)進行,因此使用「由政府購買」這個詞彙,但在經濟學上包含了一連串的過程,被稱之為政府支出。
當我們學習總體經濟學時,會有許多我們從周邊的報章雜誌或新聞上所得知的經濟問題。
但是,為了方便使用稱為「經濟學」架構當中的理論來說明,讓我們從最初就開始設定關於誰會出場、使用哪些用語、使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分析吧!
Unit01 總體經濟學摘要
誕生於經濟大蕭條的全新觀點
當我們走在街上,是不是經常留意到好像無論何時何地總有道路工程在進行。若車站前蓋了新的商業設施,周遭居民的生活也會因此有所改變。
更進一步來看,隨著舉辦奧運等大型活動,在數個地點展開大規模的建設工程時,不僅是周遭的生活圈、那條街或整個縣、甚至於會造成國家層級的影響。總之,與街邊的道路施工不同,大型建築物的建造需要大量材料的購買及運輸,也必須僱用勞工,由於從開始動工到活動結束這段時間會有許多人造訪這個地方,因此餐飲業者及零售商店應該能夠因此獲得豐碩的利潤。
當經濟不振,景氣低迷時若進行大型建設或舉辦活動時,應該都會產生景氣會因此得到一時提振的印象。
我們使用「生產」或「供給」這些名詞,來說明製造產品或是進行建設這樣的行為,但其實就是某個人製造的商品再被某個人購買。另一方面,支付金錢購買這項商品這個行為則是使用「支出」或「需求」這些名詞。由於金錢是被支付出去的,所以這筆金錢會成為某個人的所得。
總之,當某個人的支出(需求)愈多時,另一個人的所得也會跟著大幅增加。
在這裡,關於支出(需求)被分為二個形態。即使都是支出,從購買麵包或書籍的金額、機械或設備、購買建築物的金額都不相同。確實都支付了金錢,總之,雖然買麵包和買房子都一樣是所謂「購物」的行為,但是麵包吃掉就沒有了。而建築物卻可能在未來以優於現在的條件出售並且產生收益。因此,銀行應該不會借錢讓人們去購買麵包,但卻會借錢用於建築物的建設。
購買麵包的支出稱為消費(或消費性支出),而購買建築物的支出則稱為投資(或投資支出)。無論哪一項,都會帶來所得增加的影響,即使都是購物,但僅是當下的「消費」與對未來有幫助的「投資」,是完全不同的支出型態。
投資是指購買機械或設備、建築物這些行為。由於這項支出(需求)增加造成所得增加的關係,會成為刺激景氣的有效手段。由於投資是由生產者(民間企業)來進行,也被稱為民間投資。
同樣地,政府也不盡然是只購買設備或建築物,還有購買更高額的道路或橋梁。這項支出(需求),被稱為政府支出,與民間投資相反,它被稱為公共投資。由於並不是由政府親自建設,而是由政府出資委託生產者(民間企業)進行,因此使用「由政府購買」這個詞彙,但在經濟學上包含了一連串的過程,被稱之為政府支出。
為了使經濟能穩定成長,投資成為一項重要的因素,但是,對於生產者(民間企業)而言,不可能有不斷投資的餘力,尤其是在不景氣的時機對於投資更是極度悲觀,加上因為所得也減少了,景氣只會更加趨於惡化。因此,由於不景氣的關係貨物銷售不出去,使生產者不再進行投資時,政府就會介入巿場,進行政府支出(公共投資)。像這樣的政府支出,正是我們現在將要學習的總體經濟學當中,占了最大比例的一項學習主題
1. 政府介入巿場
Process 1 經濟事件
啟發我對於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總體經濟學思考模式,是來自於1929年10月24日,在紐約華爾街所發生的股災事件。這個事件所觸發的,不僅是股巿的崩盤,也使得經濟全面性地惡化了,並且持續發展成1930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
美國的國民所得減半、失業率高達25%以上。但是這樣的經濟問題,使用目前為止所學過的經濟學思維模式也無法尋求出解決的方法。為了要從這樣危機的狀況當中恢復經濟,所採用的新思維模式,就是總體經濟學的起源「凱因斯經濟學」。
Process 2 政府的機能
政府可以介入巿場並使其產生僱用需求,但因為如此會需要用到錢。簡而言之,政府的機能是從民眾來徵收所得稅或消費稅等稅金、發行公債,再將它當作實施教育或社會福利等公共服務的財源或法治維護的實行。
站在政府的角色,景氣惡化、消費衰退、失業人口增加時,政府會介入巿場,進行能促進僱用的政府支出(公共投資),總之就是執行各種能刺激景氣的政策。
隨著新政府的誔生,直接面對不景氣的現況,報紙或新聞報導著以促進就業方式來刺激景氣的對策。在現在看來這是個理所當然的政策,但並不是自古至今都是有效果的,這是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後,靠著經濟學家凱因斯才找出了它的重要性。
那麼,接下來我們將說明在凱因斯之前所思考的是什麼政策。
Key Point
景氣低迷,面臨巿場的力量無法解決的經濟不景氣,政府有必要積極介入並實施刺激景氣的對策。
2.經濟學的架構(個體與總體)
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經濟學是關於消費者(個人)或生產者(企業)的行為,但是關於要如何看待經濟,是由以個別(個體)對象來看或者是以經濟全體的合計(總體)來看待二種方式組合而成。
在個體經濟學當中的分析對象會以被稱為消費者「A先生」的個人或生產者「A公司」的單一企業等,以個別為單位做出最適當情況的考量。相對於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則是以「日本全國」或「地區整體」這樣的合計單位進行分析。總之,會以日本的國內生產總額(GDP)的大小、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問題、美國的經濟政策等國家單位的現況進行分析考量。
看起來似乎是將個體經濟學的個別單位全部加總起來後,就可以成為總體經濟學的合計單位進行分析,但事實上會有無法如此簡單計算的情況。我們以下列案例來進行思考吧!
例題
A先生為了準備老年退休生活,盡可能地節約不花錢並增加存款。若將A先生的行為推測成全體國民,是否這個國家的國民儲蓄就是增加的呢?
以個體單位來看,或以A先生個人來看,為老年退休做準備而儘量不花錢的話,儲蓄增加是理所當然的。在這情況下個人的顧慮就減少了。
但是以總體的合計單位來看的話,不只是A先生,而是合計單位的消費者全體都不花錢的話,就會因為物品銷售不出去使得經濟惡化,反而應該可能會使全體國民開始擔心退休後的生活。
就像這樣,由於經濟學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我們必須經常具備個體和總體二種視角。
經濟學是由個體經濟學及總體經濟學二種架構而成,但是它們的分析內容或思考方式卻存有許多的不同之處。另外,在分析時所使用的用語也不一樣。例如,購物時會有下列的情況發生。
個體經濟學是決定像拉麵(在經濟學上稱為「商品」)這類物品的消費量或生產量。它是具體的以錢包當中有多少錢(預算)來決定能夠購買多少零食的方式來探求數量,另一方面,零食生產者則以多少的生產量是賺最多錢的具體數值來表示。
當然,零食可以1個、2個來計數,電視機的生產量要幾台,雜誌要幾本由各個產業的製造商決定數量,按照個別的巿場狀況來判斷價格應該訂在多少。
相對地,總體經濟學單純提到的「生產(供給)」,是以日本全國的總生產(供給)的大小來表示。
像個體經濟學這種將零食或電視、雜誌全部加總起來,無法把要製造多少的生產量以數值來呈現。各自的單位不同的話,性質也會不一樣。
而在總體經濟學中會將每種零食、電視和雜誌的生產量轉換成「金額」,並顯示其總量。
因此,即使單指所得也是以「國民所得」或「國內生產總額(GDP)」、消費或投資這類的金額用來作為表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