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經濟學是什麼?

 

◎最經典的經濟學問題:布丁分配難題

「我在大學教經濟學。」

每當這樣自我介紹之後,我總會被問:

「你知道要買哪一檔股票才會賺錢嗎?」

而我的回答也總是千篇一律:

「要是我知道該買哪一檔的話,我會自己偷偷買,不會告訴你。」

於是彼此之間的氣氛變得很尷尬,問了這個問題的人也只能苦笑——同樣的劇情,已經不知道上演多少次。

趁著這個好機會,我想在此鄭重宣告:經濟學所思考的,並不是「買哪一檔股票會賺錢?」「下一個暢銷商品是什麼?」「該採取什麼策略,來幫助公司發展成大企業?」之類的問題。這些看起來似乎可以變現的話題,大部分是由商學院來探討的;經濟學(尤其是個體經濟學)在思考的問題,不只是如何賺大錢,而是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像是以下的例題:

 

例題1:五年一班的小隆感冒請假,所以營養午餐的布丁多出一顆,班上同學都很想要。請問這顆布丁應該給誰,才是最好的安排?

 

這是經濟學所探討的問題當中,最經典的例子。如何?這看起來和炒股票賺錢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言歸正傳。這個問題,各位會怎麼回答呢?你會用什麼辦法,來把這唯一的一顆布丁分給班上的同學?

趁著各位整理答案的空檔,我來教各位幾個經濟學上的重要術語。像〈例題1〉裡的布丁這樣,「很多人想要,但數量有限」的情況,在經濟學上稱之為「稀少性」(scarcity)。這裡要請各位特別留意一件事:光是罕見,還稱不上是具有稀少性。不僅罕見,還必須「有人想要」,但數量不足以分配給所有人的物品,才具有稀少性。

我再強調一次,具稀少性的物品,其數量並不足以提供給所有想要的人。因此,只要物品具稀少性,必定會伴隨「該給誰才好?」的問題,就是我們稱之為「稀少性資源的分配問題」。

換言之,〈例題1〉就是一個經典的分配問題——我們該把具稀少性的布丁給誰?這件事該如何分配?

 

★重點1:個體經濟學這門學問,是在思考稀少性資源的分配問題。

 

◎一門「分配稀少性資源」的學問

只要和大學新鮮人談起這個話題,同學們總會露出略顯失望的表情——因為大家想知道的,還是「買哪一檔股票會賺錢?」、「最新暢銷商品的研發策略」。至於稀少性資源的分配,聽起來似乎是個無關緊要的問題。

但是,請各位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古以來,人類所經歷的諸多悲情和苦難,究竟是為什麼會發生呢?母親手抱饑餓的孩子,哀傷悲嘆;失業者一職難求,滿心絕望;平民的財富被貴族巧取豪奪,悲慘淒涼;有人只因為膚色不同就被限縮權利,憤怒難平。這些難道不是因為有形或無形的稀少性資源分配不當,所造成的不幸嗎?當糧食、工作、土地、資源等人人都需要的事物,數量不足以提供給每個人的時候,我們依暴力、家庭背景或膚色,來分配這些有限的事物,做法是否允當?還是該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獲得資源?有沒有更公平、更合理的分配方法?

「個體經濟學」就是在思考這些方法的學問。在個體經濟學中,社會上充斥的苦難,很多都是因為稀少性資源的分配問題而起,所以要尋求更理想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哪有閒功夫去管什麼買股票的事?

 

◎建立「市場機制」:經濟學家這樣解決問題

言歸正傳。各位已經整理好〈例題1〉的答案了嗎?這個問題,我問過很多人。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回答:

「大家猜拳,贏的人拿。」

用猜拳來決定誰能吃到多出來的布丁——這樣的甜點爭奪戰,的確是在日本許多小學都會上演的日常即景。「老師,你想到的方法也是猜拳吧?」不不不,這個方法太粗糙了。

請各位想一想:在人類的歷史上,這些具稀少性的事物,向來都是由當權者負責分配。當權者有時是貴族,有時是僧侶,也有可能是武士。而他們只不過是偶然出生在當權者家,就能隨心所欲地獨占稀少資源。不靠努力、不看才華,只是偶然的運氣好,不是嗎?偶然出了「石頭」或「剪刀」的人,就可以獨占整個布丁?那不就和偶然生在貴族之家的紈褲子弟,出入都有四匹馬拉的馬車代步一樣嗎?

既然猜拳不行,那該怎麼辦才好?大家可能因為看出題人是經濟學老師,所以才想到這個方案:

「那就讓大家來競價拍賣,價高者得。」

這是回答人數第二多的答案,但也是個粗糙的辦法――要是讓學生競價拍賣,那麼剛好生在富裕家庭裡的紈褲子弟,一定會得意洋洋地說:

「我出得起三千日圓!」

接著就把布丁拿走,津津有味地吃起來了吧?換言之,這個方案在本質上,其實是和猜拳大同小異的方法……不對,猜拳或許還好一點,至少是人人有機會。

因此,小弟我有個建議:既不想靠運氣,又不想讓任何人獨占布丁的話,我們可以用以下這個方法來分配……

 

 

【第9章】為什麼企業要說謊?

◎轟動日本的建設公司造假案

二○○五年十月。

曾參與某住宅建案的工程公司,發現了一件很詭異的事——該建案所使用的鋼筋數量,明顯低於一般標準。

工程公司很擔憂,便委託另一家公司來檢查,結果竟發現該建案的結構計算書內容造假。從資料上來看,該建案的鋼筋用量符合法定標準;可是在案場,業主竟下令將用量減到遠低於書面資料呈報的水準。簡而言之,就是有參與建案的人士對營造費用上下其手,賺走差額。而完工後的建築強度,當然遠不及政府所規範的耐震標準。

這一起日本社會稱為「結構計算書造假案」的風波,就此開始延燒。編製這份造假文件的,是某位建築師。經調查後發現,他過去經手的許多住宅建案,都有相同的造假問題。造假案因而風波越演越烈,日本國會一連多日傳喚相關證人,所有新聞節目都在討論耐震數據造假問題。

 

◎出事再賠就好了!

遺憾的是,這類案件實在是層出不窮。

舉凡是將國外進口蛤蜊混充熊本縣產品銷售的「蛤蜊產地造假問題」(二○二二年)、雪印乳業對外販售遭到金黃葡萄球菌汙染的牛奶,引發一萬五千人食物中毒的「雪印集體食物中毒案」(二○○○年),還有由同一位醫師執刀多件腹腔鏡手術,病人在術後相繼死亡的「群馬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手術八死案」(二○一○~二○一四年)等等,財貨或服務供給方刻意隱匿資訊的案件,以往已發生過好幾次。

其實這並不是日本獨有的文化。

一九七○年,北美福特(FORD)公司推出的「福特平托」(Ford Pinto)車款,結構設計上有問題,以致於在遭追撞後容易爆炸、起火。福特公司早已發現這個問題,竟選擇擱置不管——因為他們研判,未來可能發生的車禍事故賠償,遠比召回原廠維修的費用便宜得多。

結果,就在平托車款上市後的第三年,發生了令人痛心的死亡車禍。再加上曾任平托車款設計工程師的內部人士出面作證,才讓福特明知產品有危險瑕疵卻放任不理的事件曝光。最後,福特付出了比召修費用高出許多的鉅額罰款。

 

◎資訊不對稱:企業說謊的根源

企業有時會在人命關天的事情上,撒漫天大謊——畢竟他們存在的目的,並不是要打造更美好的社會,也不是為了讓顧客滿意,而是要讓自己的獲利極大化。即使在企業裡工作的員工是善良的,「企業」這個組織還是會依照自己的邏輯運作,遠遠超越個人層級。像雪印乳業(Snow Brand Milk)、福特汽車這樣的大企業,行事風格更是會與內部的個人南轅北轍。

企業想瞞天過海,背後其實有一項環境誘因。前面介紹過的案例都有一個共通點,各位有發現嗎?

已完工的住宅建案裡有多少鋼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查,只能聽信工程公司的說法,照單全收。

超市裡賣的生鮮蔬果出自何處,外行人根本不得而知。就算產地被變造,消費者也無從辨別。

紙盒裡裝的牛奶究竟安不安全?執刀醫師是否具備足夠的經驗?自己開的車到底有沒有瑕疵?一般消費者根本不可能知道答案。

而企業身為供給方,有能力正確掌握自家商品的品質好壞。爆發產品汙染問題的雪印乳業,廠長早就發現牛奶裡有金黃葡萄球菌繁殖,卻為了避免因報廢牛奶所產生的財務損失,而將含有毒素的乳製品送進通路。

賣方握有品質資訊,買方則對相關資訊一無所悉。這樣的狀態,經濟學稱之為「資訊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當資訊不對稱時,以利潤掛帥的企業可能就會抗拒不了「瞞騙消費者」的誘惑。

 

★重點43:在市場上,當只有賣方才能取得財貨的品質資訊時,買賣雙方之間就存在「資訊不對稱」。這種時候,賣方在財貨品質上造假的誘因就會更強。

 

 

◎檸檬市場:二手車市場的資訊不對稱

這種企業說謊造假的案件一旦曝光,就會重創整個市場。例如在「結構計算書造假事件」爆發後,日本的住宅新建案買氣急凍;集體食物中毒案過後不久,雪印乳業集團便面臨分拆的命運。

讓我們試著從理論的角度,來分析資訊不對稱會引發什麼樣的市場問題?接下來,我要說明經濟學家喬治・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所提出的「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理論。

這裡所說的「檸檬」,可不是黃澄澄、酸溜溜的柑橘類水果,而是美國對瑕疵二手車的俗稱。在二手車市場上,買方和賣方之間也存在著資訊不對稱。一部外觀閃亮的二手車,說不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的事故車。消費者或許要在買下這輛車,還開了幾百公里之後,才會發現它是瑕疵二手車(也就是所謂的「檸檬」)。和檸檬車相反的,是買到賺到的優質二手車,也就是所謂的「桃子」(Peach)。

以下是我們對二手車市場模型的設定:

 

.市場上有「優質業者」和「不肖業者」這兩種賣家。

.優質業者備有價值一百萬日圓的二手車。

.不肖業者備有只值十萬日圓的事故車。

.二手車買家無法分辨自己碰上的,究竟是優質業者還是不肖業者,但知道市場上有這兩種類型的業者

 

在這個市場上,最後成立的價格是多少?

會在市場上流通的,是好車還是事故車?

 

★重點44:存在資訊不對稱的二手車市,就是所謂的「檸檬市場」。在檸檬市場上,買方無法分辨二手車的品質優劣。

 

◎解碼買家與賣家的心理戰

要破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試著設身處地的體會二手車買方的心情:假設您現在口袋裡帶著一百萬日圓的預算,來到了二手車賣場。二手車商搓著手從車子後方現身,開始說明自己的商品有多好,還說這麼棒的二手車,只要一百萬日圓就可以開回家。各位,您會花一百萬日圓買他的車嗎?……

 

 

【中場休息篇】為什麼教授不販賣學分?

◎可以花一萬日圓買到「A+」嗎?

事情發生在一個梅雨將至的週五午後。

有一位學生來到我的研究室提問:

「田中老師,有一件事想拜託您,與個體經濟學課程有關。」

「請進!什麼事情呢?」

「是這樣的……我願意付錢,可以請您在個體經濟學這門課給我『A+』的成績嗎?」

「抱歉……你可以再說一次嗎?」

「我最多能付一萬日圓,希望您在個體經濟學這門課給我最好的『A+』成績」。

「嗯……我還以為我聽錯了,沒想到你是真的這樣說。同學,別看我這樣,有時候也是會生氣的喔!」

「不,我認為老師沒有理由生氣,因為您在個體經濟學的課程中說過,『稀少性資源的分配問題,應透過市場機制來解決』。」

「我的確說過。這句話跟買成績的關聯是什麼呢?」

「在全體選課的同學當中,只有前幾名能拿到『A+』吧?」

「是啊!根據學校的規定,大概只有前一○%的同學可以拿到『A+』吧?」

「所以『A+』就具備稀少性,對吧?」

「算是吧。」

「如果老師教授的內容正確,那麼具稀少性『A+』,就應該要拿出來用金錢買賣才對吧?」

「原來如此。我的確不應該生氣……」

 

◎畫出需求曲線:統計學生的最高願付金額

「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認真想一想,如果真的開設了一個買賣成績的市場,會發生什麼事吧?」

「不……這件事就免了。您能不能乾脆地賣給我?」

「哈哈哈,你先來看看這張圖表,這是『個體經濟學A+的需求曲線』,是我用幾年前向學生做的問卷,所推算出來的資料。」(圖9.5-1)

「您怎麼能馬上就拿出這種圖表?該不會是本來就有想過要賣成績吧?」

  「計量經濟學課本上有介紹用問卷來推算需求曲線的方法。我讀過之後,就很想實際操作看看。根據這份推算結果,即使售價高於一萬日圓,仍有超過三百位學生願意購買『A+』的成績喔!」

  「哇……大家出手都好闊綽呀!這張圖表是怎麼畫出來的?」

「如果世上真有成績的交易市場,就可以直接使用它的交易數據。不過,世上當然沒有那種市場,所以我用了「假設市場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具體做法是用修讀個體經濟學這門課的八百位同學……」

「什麼!您這門課的修課人數有八百人?」

「這是大學部的必修課,所以每年差不多就是八百人。總之,我先問這八百人:『如果花**日圓就能買到個體經濟學的A+,你會不會買?』這裡的金額『**日圓』會隨機變換。接著再計算回答『會』和『不會』的人數,會隨金額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就能畫出需求曲線了(圖9.5-2)。」

「唔……不是真的要買賣,而是用『假設可以買得到,你會不會買?』的方向來詢問,對吧?」

「所以才叫做『假設』市場評估法呀!我在上課(本書第三章)時,介紹過調查口罩最高願意支付金額的街訪。本質上,假設市場評估法其實就和它一樣,只不過這裡我們為了方便受訪者作答,便改以『會』或『不會』的方式來提問。」

 

販賣學分,會讓早稻田學歷貶值嗎?

「根據我推算出來的需求曲線,當『A+』價格設定為一萬兩千日圓,且賣給三百一十位同學時,我的收入會達到極大值。

12,000 × 310 = 372萬(日圓)

也就是說,三百七十二萬日圓是我銷售『A+』可獲得的收入極大值。」

「真寒酸的金額,遠不如我的想像……」

「對呀!我還得承擔被學校開除的風險,這個金額根本不值得冒險。我絕對不幹。我向學生收錢的事要是曝光,一定會被開除。」

「您的意思是說,只要不會被學校開除,您就願意賣成績了嗎?」

「事情應該沒那麼容易。如果社會上真的有大學願意讓教授賣成績,而不會開除懲處,那麼我靠這門生意賺錢的時間,恐怕也很短暫。你知道為什麼嗎?」

「呃……為什麼呀?既然每年都會有新生入學,那就每年都能收到三百七十二萬呀!」

「因為……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