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果危機發生……臺灣怎麼辦?
國際熱錢3步驟套現
未來只要中國有出現金融危機的跡象,中國第一個反制動作必然是關閉人民幣流通的管道,嚴控資金透過香港黑市流出,但這依然無法阻斷熱錢的獲利管道。
從2006年首支國營企業股--建設銀行列入恆生指數的成分股開始,中國企業占恆生指數權值比重就節節升高,2009年時紅籌股與H股的權值比重已經超過恆生指數50%,再加上在美國發行的ADR(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美國存託憑證,是指在美國以外的證券市場掛牌公司的股票在美國境內掛牌銷售)、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追蹤特定指數,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基金,漲跌通常與追蹤標的一致)。目前香港股市與中國股市的連動性大幅增加,這與1998年索羅斯與對沖基金聯手狙擊港元與港股時完全不同。當年只要拉抬匯豐控股、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等權值前五名股票就能拉動恆生指數大漲;現在對沖基金在香港放空中資股票,香港政府要護盤對抗的難度較大。
1998年香港股市的市值大約是4兆港幣,目前已增加到17兆港幣,H股加紅籌股的上市企業數目超過250家,交易量超過香港股市總額40%。雖然中國一定有能力拉抬金融、能源、電信等龍頭國營企業股股價,但是難以維持長久,只要中斷護盤,股價的跌勢就會讓投資人失去信心。
不過對沖基金最主要的套現工具,應該仍是遠期外匯、NDF、選擇權等匯率工具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一份調查,香港的人民幣NDF交易規模每天已經達到30至50億美元的水準,有大量的港資與中資銀行參與NDF交易,這可以讓對沖基金建立足夠的部位。如果NDF價位出現大幅波動,而中國又限制人民幣流通時,賣出NDF的銀行會陷入無法應對避險操作的困境,匯率的變動就會變成銀行的虧損,拖累股市。不但如此,中國內地銀行間人民幣債市規模已經成長到20兆人民幣,銀行因匯率出現虧損,或者股價暴跌時,還會推升內地銀行間拆借的利率,引發連鎖效應,即使中國關閉匯市,銀行體系會像連通管一樣,繼續讓中國資金失血。
對沖基金未來的攻擊模式將會類似1998年的香港金融狙擊戰,套現的可能模式應該是:
Step1:建立人民幣NDF遠匯的空頭部位,並大量買進人民幣看貶選擇權的賣權
Step2:作空香港與英國股市中的金融股(例如匯豐控股、渣打銀行)
Step3:作空恆生期指、滬深300期指、臺灣電子期指,發動攻擊。
狀況一:如果中國堅守匯率,帳上的外匯存底就會大量流失,中國國內會出現快速的經濟緊縮,引發資金斷流與破產潮。若全面管制匯率兌換,貿易產業必定深受沖擊,這些都會造成股市劇幅下跌。此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報價將與中國官方匯率出現愈來愈大的價差,進而引發劇額虧損的猜測與謠言,股市空頭部位將大獲全勝。而且中國主動拉升人民幣升值機率微乎其微,中國也不可能在衍生性商品市場全面阻止匯率貶值,以免造成更大的外匯存底流失,匯市作空看貶人民幣的部位最多損失交易成本。
狀況二:如果中國放任人民幣貶值,將可讓貿易受惠,也可以保住外匯存底不會大失血,但金融業會遭受巨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虧損,而且中國國內將會因進口物資價格拉高通膨,對沖基金在匯率部位上大勝,在股市的空頭部位也可能小贏。
目前經濟環境與1998年差異很大,中國的金融環境開放很多,而且亞洲的企業與中國關聯越來越密切,尤其是臺灣,台幣與台股必然成為國際熱錢大作戰中的一個環節。不論臺灣的政治傾向如何演變,目前台股所有的類股幾乎全數都與中國習習相關,中國如果發生經濟危機,台股將可以產生遠比港股更深更快的跌勢(因為中國保證不會護盤買臺灣任何股票),如果企業想要動用資金購買庫藏股保護股價,即使中國有匯率管制,臺灣企業依然能從正規的貿易管道中撤出資金,引發中國資金外流。
根據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的報告指出,估計2010年囤積在臺灣的熱錢將近4000億台幣,不過實際的金額可能更大。從2009年起,臺灣股市中交易的外資出現愈來愈多對沖基金的特徵,經常有左手大買權值股,右手大量作空期貨的交易策略。以台股指數8000點計算,一口台指期合約價值約160萬台幣,一口摩台指合約價值90萬台幣,依照權值比例買一億台幣的台股50成份股,只要作空63口台指期,或者110口摩台指,未來不論漲跌都不會有投資損益,但這一億的熱錢就可以完全合法的留在臺灣,不屬於央行的熱錢判定範圍!未來對沖基金只要大賣現股就可以發動攻勢,這些隱藏的熱錢都是台股的未爆彈。
傳統的股匯市同步攻擊手法極難抵檔,國際熱錢還可以運用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一種提供信貸提供者規避信用風險的契約,例如一個持有公司債的金融機構可以買進CDS,當這個公司債違約時,可以從賣方得到補償)大規模作空債券市場。如果這場金融狙擊戰真的發生,中國勢必成為輸家,香港與臺灣也極可能一起賠葬。
禿鷹只會襲擊將死的動物,鯊魚會攻擊有傷口血腥味的獵物,對沖基金也一樣。如果國家經濟的體質是健康的,金融市場沒有不合理的泡沫行情,對沖基金也就難以下手。以中國的情況來看,人民幣漲愈多、股市飆愈高,但實體經濟與生產力跟不上時,對沖基金就容易得逞。過去三十年新興市場不斷重複發生的金融危機,大多是因為人們沉溺於熱錢湧進時造成的股市飆漲與匯率急升,只要這種虛幻的財富一破滅就會引發災難。
政府真正該做的,不該在是金融危機爆發後,浪費資源對抗熱錢,而是要努力健全經濟體質,並在更早之前就阻止熱錢大量湧進!可是阻止熱錢就等於擋人財路,吃力不討好。能擇善固執的政策執行者十分稀有,如果政府又把股匯市上漲視為政績目標,那人們只能自求多福,想辦法從金融市場找尋自保的管道。
國際熱錢3步驟套現
未來只要中國有出現金融危機的跡象,中國第一個反制動作必然是關閉人民幣流通的管道,嚴控資金透過香港黑市流出,但這依然無法阻斷熱錢的獲利管道。
從2006年首支國營企業股--建設銀行列入恆生指數的成分股開始,中國企業占恆生指數權值比重就節節升高,2009年時紅籌股與H股的權值比重已經超過恆生指數50%,再加上在美國發行的ADR(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美國存託憑證,是指在美國以外的證券市場掛牌公司的股票在美國境內掛牌銷售)、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追蹤特定指數,在證券交易所掛牌的基金,漲跌通常與追蹤標的一致)。目前香港股市與中國股市的連動性大幅增加,這與1998年索羅斯與對沖基金聯手狙擊港元與港股時完全不同。當年只要拉抬匯豐控股、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等權值前五名股票就能拉動恆生指數大漲;現在對沖基金在香港放空中資股票,香港政府要護盤對抗的難度較大。
1998年香港股市的市值大約是4兆港幣,目前已增加到17兆港幣,H股加紅籌股的上市企業數目超過250家,交易量超過香港股市總額40%。雖然中國一定有能力拉抬金融、能源、電信等龍頭國營企業股股價,但是難以維持長久,只要中斷護盤,股價的跌勢就會讓投資人失去信心。
不過對沖基金最主要的套現工具,應該仍是遠期外匯、NDF、選擇權等匯率工具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一份調查,香港的人民幣NDF交易規模每天已經達到30至50億美元的水準,有大量的港資與中資銀行參與NDF交易,這可以讓對沖基金建立足夠的部位。如果NDF價位出現大幅波動,而中國又限制人民幣流通時,賣出NDF的銀行會陷入無法應對避險操作的困境,匯率的變動就會變成銀行的虧損,拖累股市。不但如此,中國內地銀行間人民幣債市規模已經成長到20兆人民幣,銀行因匯率出現虧損,或者股價暴跌時,還會推升內地銀行間拆借的利率,引發連鎖效應,即使中國關閉匯市,銀行體系會像連通管一樣,繼續讓中國資金失血。
對沖基金未來的攻擊模式將會類似1998年的香港金融狙擊戰,套現的可能模式應該是:
Step1:建立人民幣NDF遠匯的空頭部位,並大量買進人民幣看貶選擇權的賣權
Step2:作空香港與英國股市中的金融股(例如匯豐控股、渣打銀行)
Step3:作空恆生期指、滬深300期指、臺灣電子期指,發動攻擊。
狀況一:如果中國堅守匯率,帳上的外匯存底就會大量流失,中國國內會出現快速的經濟緊縮,引發資金斷流與破產潮。若全面管制匯率兌換,貿易產業必定深受沖擊,這些都會造成股市劇幅下跌。此外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報價將與中國官方匯率出現愈來愈大的價差,進而引發劇額虧損的猜測與謠言,股市空頭部位將大獲全勝。而且中國主動拉升人民幣升值機率微乎其微,中國也不可能在衍生性商品市場全面阻止匯率貶值,以免造成更大的外匯存底流失,匯市作空看貶人民幣的部位最多損失交易成本。
狀況二:如果中國放任人民幣貶值,將可讓貿易受惠,也可以保住外匯存底不會大失血,但金融業會遭受巨額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虧損,而且中國國內將會因進口物資價格拉高通膨,對沖基金在匯率部位上大勝,在股市的空頭部位也可能小贏。
目前經濟環境與1998年差異很大,中國的金融環境開放很多,而且亞洲的企業與中國關聯越來越密切,尤其是臺灣,台幣與台股必然成為國際熱錢大作戰中的一個環節。不論臺灣的政治傾向如何演變,目前台股所有的類股幾乎全數都與中國習習相關,中國如果發生經濟危機,台股將可以產生遠比港股更深更快的跌勢(因為中國保證不會護盤買臺灣任何股票),如果企業想要動用資金購買庫藏股保護股價,即使中國有匯率管制,臺灣企業依然能從正規的貿易管道中撤出資金,引發中國資金外流。
根據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的報告指出,估計2010年囤積在臺灣的熱錢將近4000億台幣,不過實際的金額可能更大。從2009年起,臺灣股市中交易的外資出現愈來愈多對沖基金的特徵,經常有左手大買權值股,右手大量作空期貨的交易策略。以台股指數8000點計算,一口台指期合約價值約160萬台幣,一口摩台指合約價值90萬台幣,依照權值比例買一億台幣的台股50成份股,只要作空63口台指期,或者110口摩台指,未來不論漲跌都不會有投資損益,但這一億的熱錢就可以完全合法的留在臺灣,不屬於央行的熱錢判定範圍!未來對沖基金只要大賣現股就可以發動攻勢,這些隱藏的熱錢都是台股的未爆彈。
傳統的股匯市同步攻擊手法極難抵檔,國際熱錢還可以運用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一種提供信貸提供者規避信用風險的契約,例如一個持有公司債的金融機構可以買進CDS,當這個公司債違約時,可以從賣方得到補償)大規模作空債券市場。如果這場金融狙擊戰真的發生,中國勢必成為輸家,香港與臺灣也極可能一起賠葬。
禿鷹只會襲擊將死的動物,鯊魚會攻擊有傷口血腥味的獵物,對沖基金也一樣。如果國家經濟的體質是健康的,金融市場沒有不合理的泡沫行情,對沖基金也就難以下手。以中國的情況來看,人民幣漲愈多、股市飆愈高,但實體經濟與生產力跟不上時,對沖基金就容易得逞。過去三十年新興市場不斷重複發生的金融危機,大多是因為人們沉溺於熱錢湧進時造成的股市飆漲與匯率急升,只要這種虛幻的財富一破滅就會引發災難。
政府真正該做的,不該在是金融危機爆發後,浪費資源對抗熱錢,而是要努力健全經濟體質,並在更早之前就阻止熱錢大量湧進!可是阻止熱錢就等於擋人財路,吃力不討好。能擇善固執的政策執行者十分稀有,如果政府又把股匯市上漲視為政績目標,那人們只能自求多福,想辦法從金融市場找尋自保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