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新冷戰再起

1978年,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元年,也正巧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中國在這一年還只是一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155美元的開發中國家,相對來說,台灣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在這一年已經來到1599美元,並與香港、南韓,以及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

三十六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外匯存底,以及最高的製造業產值,更有許多的研究機構預估,再過十幾年,中國很可能就要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而中國的人民幣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挑戰美元國際儲備貨幣龍頭地位的貨幣,現在的中國無疑是美國這個世界霸權的頭號挑戰者。

只不過,這樣的預言會否實現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將時間倒回中國的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在那個時候,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也同樣遭遇了其他國家的強力挑戰。

1980年代是個兩極的世界。全世界兩大經濟強權是美國與日本,他們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分別達到10,225美元與8,675美元;而全球在政治上則是分別出現了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冷戰局面。

1980年代的日本,工業競爭力優異,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在1987年已經超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日本第一》這本書中寫道,日本在未來將會取代美國在全世界的經濟主導地位。相對來說,當時的美國則深陷停滯性通膨,失業率接近二位數字。只不過傅高義這日本第一的預言從來沒有實現,現在的日本經過1990年的資產泡沫之後,反而與美國的差距越拉越遠,再也沒有人提起過日本第一這件事。

1980年代的蘇聯是美國政治上的主要對手。他們在80年代以前,靠著石油經濟得以維持其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但美國在80年代開始拉攏沙烏地阿拉伯,並成功說服他們增產石油,以抑制國際油價。這樣的作法一方面緩解了美國國內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等於是奪走蘇聯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蘇聯的石油經濟失效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面臨的經濟上的困境,過去奉行共產主義的盟國們陸續倒戈,最終曾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蘇聯只得宣布解體。 日本的資產泡沫在1990年破滅;蘇聯則是在1991年解體,冷戰宣告結束。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兩大對手在短時間內相繼瓦解,1990年代最終成為美國獨大的世界,美國在這十年間迎來近代最長的一段經濟榮景。1990年一月,道瓊股價指數為二千七百多點,然而,十年之後,道瓊指數在一九九九年則是來到了11,500點的水準,漲幅325%,代表科技股的那斯達克指數漲幅更是高達950%。

只不過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期,美國獨大的局面再度被打破,中國成為最新的挑戰者。美國的網路泡沫在二零零零年破滅;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高盛出具「金磚四國」報告,正式開啟了金磚年代,或者說的更為明確一點,其實是中國的年代。 現在的中國取代了80年代的蘇聯及日本,成為美國在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主要對手。雖然相較於改革開放初期,現在的中國在世界上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現在的他卻也與當年的蘇聯及日本一樣,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2011年11月於《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上,發表一篇名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的文章。這篇文章明確指出,為了維持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及利益,在今後的十年中,美國必須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亞太地區,在外交、經濟、戰略和其他重要領域增加對亞太地區的投資,並將這樣的策略方向定調為「轉向亞洲」(Asian Pivot)。

2012年6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在第十一屆亞洲安全會議上提出了「亞太再平衡」(Asia-Pacific Rebalance)戰略。表示將會優先將新式武器布署在亞太地區,以保持美軍的優勢,同時,到了2020年亞太地區的海軍布署占全球比重,將會由目前的40%提升到60%。自美國開始表示要轉向亞洲以後,西太平洋周圍的國家,包括日本、南韓、菲律賓、越南等國便分別與中國發生衝突,而美國則是陸續增加包括澳洲、新加坡與菲律賓的駐軍活動。

兩個大國間的這種軍事包圍與聯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美國與蘇聯的冷戰,而如果說美國最後是因為扼住了石油—這個蘇聯的經濟命脈而使其解體,那麼,現在中國所應當留意的經濟命脈應該就是製造業了。

美國自2009年起,便持續的在人民幣的匯率上做文章,他們認為中國刻意壓抑人民幣的匯率是一種不公平的貿易競爭行為,藉此來迫使人民幣升值,在那之後更是在多種中國製造產品上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並課徵高額的關稅,這麼一來,中國製造的商品價格就因此被墊高了。

另一方面,正如同當年美國拉攏沙烏地阿拉伯,藉以打擊蘇聯的石油經濟一樣。美國除了前述軍事同盟以外,在經濟上也開始拉攏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宣布將擴大《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計劃,之後則是持續擴大這個協定的影響範圍。亞洲國家中的澳洲、越南已經加入,日本與馬來西亞加入談判,而南韓、菲律賓、寮國、泰國,以及台灣則是表達了參加的意願。

這些國家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計劃後,將可望取得經濟上的利益。例如,越南可能取得輸美紡織品零關稅的條件,而日本則是可能取得液態天然氣,以緩解福島核災後的能源危機。這些國家也會因此在經濟上與美國形成更為緊密的關係,而該計劃中許多的參與國都是中國製造業的主要競爭者。

現在的中國,除了外部環境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有如當年的蘇聯一樣被團團包圍之外,內部環境則是與1980年代的日本一樣,出現了嚴重的資產泡沫。

世界銀行曾指出,已開發國家的合理房價所得比,約在1.8倍到5.5倍之間,而開發中國家的數據則在3倍到6倍之間。根據numbeo網站的資料,中國北京在2013年的房價所得比為30.13倍,全中國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城市則是深圳的35.14倍,這兩個城市的數據分別排名全世界第五與第三。近年來同樣因浮濫發行貨幣而導致房地產泡沫高漲的台灣,首都台北的房價所得比則為27.58倍,排名全世界第十名。

在房價租金比方面,根據numbeo網站上的資料,中國上海在2013年的房價租金比為37.02年,而全中國房價租金比最高的城市為北京的37.95年,香港九龍地區的房價租金比則是46.87年。台灣台北在2013年的房價租金比為76.2,位居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最高的城市。以上述的房價租金比來估算,北京的房地產租金收益率約為2.365%,然而,其目前的房貸利率則是高達6%以上,而台灣的房地產租金收益率約為1.31%,房貸利率則約為1.95%。不論是從房價所得比或是房價租金比來看,中國的房地產都已經深陷在泡沫之中,而大量的資源投入房地產的結果就是實體經濟的疲弱不振,中國在2013年的經濟成長率落到了8%以下,這是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長水準。

現在的中國雖然繼承了當年蘇聯與日本的頭號挑戰者的地位,卻也同時面對了相同的問題。相對來說,我在2011年出版的《美元圈套》一書中,則是提到未來的美國很可能將再度迎來1990年代的榮景。

如同馬克吐溫所說的:「歷史不會完全重覆,但有它一定的韻律。」

似曾相識的場景又再度出現。美國會不會再度迎來輝煌的90年代?新興市場的金磚光芒是否已經褪色?中國的資產泡沫會否破滅?未來的中國會如當年的蘇聯解體?或是像日本一樣陷入失落的年代?又或者中國未來的改革開放,能夠帶來不同於過去挑戰者們的新局呢?

大國間的此消彼長,將會決定未來十年全世界經濟、政治與軍事局勢的發展,最終誰會在這場戰爭中勝出?身處其中的台灣又該何去何從?我相信在這本書裡,你將可以找到答案。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