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開放經濟
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成立宗旨在提倡北美與歐洲的互相了解與合作,因此每一年都會進行一項國際調查:「大西洋兩岸趨勢」(Transatlantic Trends)。這項調查涵蓋了十三個國家,廣泛徵詢公眾意見,企圖了解在哪些方面我們的想法非常接近,但在哪些方面,我們的想法又會出現差異。
我對其中一個問題至感興趣:「對於中國崛起,各界看法不一,就經濟而言,有些人將中國視為帶來了新市場與投資的機會,但另有些人卻認為是對我們工作與經濟安全的威脅。你的看法較接近哪一方?」
繼續閱讀之前,請讀者先想一想自己的答案。
在大部分受訪的國家裡,對中國崛起的感受其實是相當負面的,其中兩個反應最正面的國家是英國與荷蘭。根據二○一○年的數據,英、荷兩國都有超過五○%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機會;至於對中國反應最負面的則是法國,六三%的受訪者將之視為威脅,只有二四%的人認為是機會。
這個結果並非出於偶然,因為二○○七年的調查問了同樣的問題,反映出相同的分布曲線。
此一現象證明英國確實有其特殊之處,即使並非獨一無二。我們對貿易的看法、開放的心態,以及對全球整合相對良性的反應,都與其他被調查的國家有些不同。本章的焦點在探討我們的開放經濟與都會文化,因為這兩大特質對於我們的整體走向,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的製造業、智慧財產業,以及服務業,都與我們對全球化的正面態度息息相關。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無論是工黨或保守黨政府——基本上對世界貿易自由開放,而對保護政策存有疑慮。
這種心態上的差異,表現最明顯的便是我們對歐盟共同農業政策(EU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非常排斥,但好幾個歐陸國家卻非常支持(尤以法國為最),此外,我們對於全球公司彼此併購的趨勢,採取的立場也相當放任。
這倒不是說,我們完全沒有經濟國家主義的傾向,只不過這個傾向通常不會走得太遠而已,一九六○年代末期展開的「我支持英國」(I’m Backing Britain)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支持英國」運動最終失敗的原因,在於英國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而非生產者的觀點權衡輕重的傳統。同時這個運動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亦即在現代經濟裡,真的要「買英國貨」,其實非常困難,正如《泰晤士報》以亨氏焗豆(Heinz Baked Beans)為例所分析:豆子來自北美洲,番茄來自葡萄牙,麵粉來自美國,糖來自西印度群島,香料來自熱帶,裡面唯一可以稱為英國的,只有鹽巴和罐頭的金屬,而且亨氏公司九○%為美國所擁有,只因為這罐焗豆是在英國裝起來的,就被當成是英國貨了。
對我來說,「我支持英國」運動最令我反感之處,是運動者設想我們出門工作,或者選擇購買產品,目的全是為了要服務「英國經濟」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根本大錯特錯!經濟應該是要服務我們才對。大部分的人外出工作,是為了要享受更高的生活水準;我們購買商品,也是為了要使用它們。但這個運動反其道而行,反而要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勉勵大家做不想做的事,買不想買的東西,還要免費加班,這都是讓國人更貧困、而非更富裕的做法。換句話說,這個運動是對我們經濟困境的屈服,而非解決之道。
誠然,降低生活水準有時是必要手段,正如公司有時需要降價競爭,儘管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大利潤。我在第六章裡將會提出,我們做為一個國家,確實有過度消費的傾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支持英國」運動有其邏輯,但降低生活品質本身,卻絕不應該是一個目標。
如果降低生活水準的用意是為了要提高競爭力,那麼毫無章法地任選商品或產業去支持,意義也不大,最好的方法便是降低英鎊匯率,因為這樣會讓進口的成本提高,但出口的成本下降。
「我支持英國」運動,基本上跟英國的某些天性與歷史發展是背道而馳的,包括我們對開放與國際化的傳統,以及偏重消費者而非生產者權益的價值觀;當我們覺得理當進口時,我們很自然還是會去進口。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在《帝國》(Empire)一書裡,引述了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一七二五年所寫的文字:「比起世上任何其他國家來,英格蘭內部消耗了更多國外種植的物品,由許多不同國家生產、製造、進口而來。」十八世紀時,英國大量進口的貨物包括茶葉、咖啡、糖和菸草,這證明了英國人對外國產品的嗜好其來有自,迄今未減。「我支持英國」運動的發起人們,把英國認同想得過於簡化了,事實上,許多英國公司都有很多國外資金的介入,但一般人多半不是很在意,而此一發展亦早有歷史依據:尼爾.佛格森回溯一六八八至一六八九年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時,描述威廉.奧蘭治(William of Orange)從荷蘭來到英國,成為國王威廉三世,與英格蘭瑪莉二世共治英國,佛格森將此評為具有「盎格魯—荷蘭企業合併的性質」,而威廉無異就是被接受成為「英國的新任董事長」。
「我支持英國」運動和其他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行動——如高登.布朗曾提出「英國工作給英國工作者」(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的口號——有悖於英國固有脾性,當社會大眾發現運動激發的愛國情操過了頭,變得不再理性時,就會選擇放棄。
英國的經濟實力或有相對疲軟的時候,但在抗拒強硬國家主義的操弄上,一般卻能展現強大的意志力,這對英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英國做為一個自由貿易國度,此一天性究竟從何而來?答案還是要從我們做為一個工業國家的歷史中去尋找。自由貿易之成為英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可能應該追溯自一八四六年廢除穀物法(Corn Laws),堪稱一世代的偉大成就,其重要性與象徵意義遠超出法規本身。
在某些方面,穀物法和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旨在保護本國農產品,但說明白了,其實受惠的是當時擁有土地的貴族。法令下的「穀物」包含了一切穀粒——稞麥、大麥、小麥等——對進口穀類採取嚴格限制與極高關稅,以便保障英國生產者的利益。從十七世紀中期到法令廢除的一八四六年之間,英國共通過了一百二十條穀物保護法規。
在這段期間,穀物法並未引起很多注意,因為英國的農業鼎盛,不但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多餘可外銷,不過隨著英國的人口快速激增,以及某些年頭的收成欠佳,尤其是一七五六至一七六三年間爆發了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終於造成一個現象:對穀物的需求不斷增加,但長期以來無法從國外進口以便彌補不足,於是價格上揚;從十八世紀初期到末期,漲幅是兩倍半。對生產者固然是好消息,但消費者卻受不了,遂發生了糧食暴亂。十九世紀初期,正當穀物供需的情況日益惡化之際,國會反而通過了一連串新的穀物法,加強生產者的法律地位,不但給予最低售價的保障,且遠在歷史平均價格之上,更接近戰爭期間暴漲時的價位,於是一八一五年間倫敦街頭發生暴動,抗議法規不公,穀物法乃開始成為辯論的焦點。
正反雙方的拉鋸,是我們今天也都很孰悉的論戰:一方追求保護主義,另一方力主更自由開放的貿易政策,主要差別在於誰站在哪一方。十九世紀初期,是站在街頭抗議、暴亂的群眾要求更自由的機制,但政策制定者們卻主張更加嚴厲的管控。
從政治層面來看,街頭運動者面臨一個困難的關卡,即他們的觀點在國會裡未能獲得充分代表。當時的英國尚未實施全民參政,僅有特權階級具備選舉國會議員的投票資格,因此貴族們的意見——多為土地擁有者,因而也是農業的既得利益者——卻能在國會裡得到十足的表達。
然而穀物法畢竟是經濟而非政治議題,後來經濟因素總算改變了既定的平衡點,使天秤開始朝既得利益者的反方向傾斜。正如第二章已經提過的,工業革命徹底改造了英國,十九世紀期間,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開始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而工業越進步,農業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就日益降低。一八一五年時,經濟學家大衛.里卡多(David Ricardo)出版了一份手冊,指出穀物法將英國的勞工與資本浪費在農業上,妨礙了國家的進步,若能進口國外穀物,就能釋放珍貴的資源,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工業。
英國經濟平衡點的轉移,使自由貿易的論述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反穀物法聯盟(Anti Corn Law League)於一八三八年成立,成員形形色色,包括紡織業者理查.寇普登(Richard Cobden),也包括企圖推動選舉改革的人士,主張擴大投票權的資格。此外,鐵路建設與郵政的普及,也成為反穀物法聯盟的助力,因為運動人士可以搭火車到全國各地演講,說服廣大的群眾,這在二十年前根本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而便宜又普及的郵政,也讓聯盟成員可以向選民散布一系列的傳單,清楚論述他們的觀點。寇普登從三個面向主張廢除穀物法:首先,他認為法令的廢除將使人人都能在經濟上受益,因為允許外國穀物進口,將擴張英國物品的外銷市場,從而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造成工資上漲,物價下跌;其次,寇普登認為促進國與國間的貿易,將增強彼此間的互賴,從而減低戰爭的機率,以及因戰亂而導致的經濟破壞;第三,寇普登及其聯盟成員更主張,自由貿易是一種道德選項,因為市民有權利購買最廉價的物品,政府不應干預防杜。換句話說,他們相信消費者的權益應該比生產者更重要。
其中最後一個論點,獲得當時聽眾最大的共鳴,並持續不斷地在英國民間廣泛流傳、開花結果。英國比其他國家都更早成為消費型社會,於是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裡,消費者也就一直站在具有主導性的地位。
穀物法在一八四六年的廢除有如一個分水嶺,寇普登的運動播下自由貿易的種子,影響所及在今天的政策與民意調查中仍清晰可見。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經濟快速崛起,國與國間日漸升高的軍事緊張情勢,也造成保護主義與高關稅的重新抬頭。以法國為例,提高穀物進口稅,是為了防止美國進口農產品在法國氾濫成災;然而在英國,想法卻很不一樣,因為消費者喜歡購買低價產品,所以並未制訂很多政策去輔助沒落中的農業經濟。
二十世紀初期,其他主要國家的高關稅對英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失業率上升,物價也不斷上漲。當其他國家紛紛採取保護措施時,英國還能繼續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嗎?在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的領導之下,一個強大的政治遊說團體於焉成型,稱為關稅改革(Tariff Reform),旨在透過保護政策幫助國內業者對抗國外產品。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戰火再度點燃,並成為一九○六與一九一○年兩次大選的決戰關鍵。
愛德華時代的自由貿易支持運動,喚起了人們對過去反穀物法聯盟的記憶,他們指出,一八四○年代,保護主義因為貪婪,寧可讓勞工階級挨餓,只為維護穀物生產者的利益。當時還出現了一本暢銷書,記述穀物法廢除之前困苦的生活,包括窮人在夜間偷蘿蔔餵養小孩的故事,因為麵包已經變得太過昂貴,成為特權階級才買得起的奢侈品。
自由貿易被形容為解放勞工階級的武士,穀物法的廢除被看成是英國走向自由的起點,也是讓國家更進步、更民主的基礎,讓每個人的權益都能被放在檯面上考量。英國人傾向消費者的心態在此論戰中展露無遺,正如富蘭克.川特曼(Frank Trentmann)在《自由貿易國度》(Free Trade Nation)書中指出:「自由貿易為人們——尤其是形式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群體,如窮人、女人及兒童——確保了基本物資最公平的價格。」因此他認為對貧困階級來說,自由貿易猶如基本人權。
無論自由貿易支持運動對穀物法歷史的解讀是對是錯,在英國二十世紀初期的辯論大獲全勝,一九○六年的選舉結果,自由貿易支持者獲得壓倒性勝利,並持續影響了一九一○年的選情。儘管關稅改革團體不斷發動攻勢,力求反撲,自由貿易顯然還是英國選民偏愛的選項。
隨著二十世紀的進展,英國卸下了帝國的光環,從經濟的制高點一步步撤退,自由貿易的原則備受打擊,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使英國也開始跟隨保護主義而起舞,到了一九三二年,絕大多數的國外進口產品都要支付一○%的關稅。從時代背景中不難理解制訂保護政策的原因,可是卻不能避免負面效果。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段期間,全球經濟貿易委靡不振,相較於一次大戰之前,以及二次大戰之後的活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保護主義興盛的期間,各國經濟都只能自求多福,回想一八四○年代,寇普登曾呼亞馬遜(Amazon)網站買折價書的人數,還是遠大於堅持去獨立書店花原價購買同一本書的顧客群。
上述這些本能性的反應,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歇爾基金會的問卷調查,會發現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們對中國的經濟進展會有較正面的觀感,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將自己放在消費者的位置,購買中國的廉價商品,但法國人卻將自己看成是生產者,從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我無意誇大我們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異,因為在實際操作上,沒有一個國家是百分之百、毫無疑慮地支持自由貿易。所有國家都會在某些層面上帶有某種程度的經濟國家主義,只不過具有反全球化傾向的國度——如法國——比較容易在他們的行動中表現出此一意圖。
以英國的面積來說,我們全球整合的程度算是相當驚人:我們不只有很龐大的貿易量,也有很多面向國際的服務產業;和歐陸的鄰居相比,我們有相對高比例的英國僱員是在外商公司工作;國外法人機構在英國購買的土地與資產,比其他國家都多;同時我們也在國外購買了大量的資產和土地。
簡言之,我們的歷史塑造了我們對貿易的開放態度,我們的態度塑造了我們的政策,而我們的政策塑造了我們的經濟。再反過來說,我們經濟的演化乃是深植於我們的態度與政策之上。
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成立宗旨在提倡北美與歐洲的互相了解與合作,因此每一年都會進行一項國際調查:「大西洋兩岸趨勢」(Transatlantic Trends)。這項調查涵蓋了十三個國家,廣泛徵詢公眾意見,企圖了解在哪些方面我們的想法非常接近,但在哪些方面,我們的想法又會出現差異。
我對其中一個問題至感興趣:「對於中國崛起,各界看法不一,就經濟而言,有些人將中國視為帶來了新市場與投資的機會,但另有些人卻認為是對我們工作與經濟安全的威脅。你的看法較接近哪一方?」
繼續閱讀之前,請讀者先想一想自己的答案。
在大部分受訪的國家裡,對中國崛起的感受其實是相當負面的,其中兩個反應最正面的國家是英國與荷蘭。根據二○一○年的數據,英、荷兩國都有超過五○%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一個機會;至於對中國反應最負面的則是法國,六三%的受訪者將之視為威脅,只有二四%的人認為是機會。
這個結果並非出於偶然,因為二○○七年的調查問了同樣的問題,反映出相同的分布曲線。
此一現象證明英國確實有其特殊之處,即使並非獨一無二。我們對貿易的看法、開放的心態,以及對全球整合相對良性的反應,都與其他被調查的國家有些不同。本章的焦點在探討我們的開放經濟與都會文化,因為這兩大特質對於我們的整體走向,具有深遠的影響,我們的製造業、智慧財產業,以及服務業,都與我們對全球化的正面態度息息相關。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無論是工黨或保守黨政府——基本上對世界貿易自由開放,而對保護政策存有疑慮。
這種心態上的差異,表現最明顯的便是我們對歐盟共同農業政策(EU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非常排斥,但好幾個歐陸國家卻非常支持(尤以法國為最),此外,我們對於全球公司彼此併購的趨勢,採取的立場也相當放任。
這倒不是說,我們完全沒有經濟國家主義的傾向,只不過這個傾向通常不會走得太遠而已,一九六○年代末期展開的「我支持英國」(I’m Backing Britain)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支持英國」運動最終失敗的原因,在於英國有從消費者的角度,而非生產者的觀點權衡輕重的傳統。同時這個運動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亦即在現代經濟裡,真的要「買英國貨」,其實非常困難,正如《泰晤士報》以亨氏焗豆(Heinz Baked Beans)為例所分析:豆子來自北美洲,番茄來自葡萄牙,麵粉來自美國,糖來自西印度群島,香料來自熱帶,裡面唯一可以稱為英國的,只有鹽巴和罐頭的金屬,而且亨氏公司九○%為美國所擁有,只因為這罐焗豆是在英國裝起來的,就被當成是英國貨了。
對我來說,「我支持英國」運動最令我反感之處,是運動者設想我們出門工作,或者選擇購買產品,目的全是為了要服務「英國經濟」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根本大錯特錯!經濟應該是要服務我們才對。大部分的人外出工作,是為了要享受更高的生活水準;我們購買商品,也是為了要使用它們。但這個運動反其道而行,反而要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勉勵大家做不想做的事,買不想買的東西,還要免費加班,這都是讓國人更貧困、而非更富裕的做法。換句話說,這個運動是對我們經濟困境的屈服,而非解決之道。
誠然,降低生活水準有時是必要手段,正如公司有時需要降價競爭,儘管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大利潤。我在第六章裡將會提出,我們做為一個國家,確實有過度消費的傾向,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支持英國」運動有其邏輯,但降低生活品質本身,卻絕不應該是一個目標。
如果降低生活水準的用意是為了要提高競爭力,那麼毫無章法地任選商品或產業去支持,意義也不大,最好的方法便是降低英鎊匯率,因為這樣會讓進口的成本提高,但出口的成本下降。
「我支持英國」運動,基本上跟英國的某些天性與歷史發展是背道而馳的,包括我們對開放與國際化的傳統,以及偏重消費者而非生產者權益的價值觀;當我們覺得理當進口時,我們很自然還是會去進口。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在《帝國》(Empire)一書裡,引述了作家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一七二五年所寫的文字:「比起世上任何其他國家來,英格蘭內部消耗了更多國外種植的物品,由許多不同國家生產、製造、進口而來。」十八世紀時,英國大量進口的貨物包括茶葉、咖啡、糖和菸草,這證明了英國人對外國產品的嗜好其來有自,迄今未減。「我支持英國」運動的發起人們,把英國認同想得過於簡化了,事實上,許多英國公司都有很多國外資金的介入,但一般人多半不是很在意,而此一發展亦早有歷史依據:尼爾.佛格森回溯一六八八至一六八九年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時,描述威廉.奧蘭治(William of Orange)從荷蘭來到英國,成為國王威廉三世,與英格蘭瑪莉二世共治英國,佛格森將此評為具有「盎格魯—荷蘭企業合併的性質」,而威廉無異就是被接受成為「英國的新任董事長」。
「我支持英國」運動和其他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行動——如高登.布朗曾提出「英國工作給英國工作者」(British jobs for British workers)的口號——有悖於英國固有脾性,當社會大眾發現運動激發的愛國情操過了頭,變得不再理性時,就會選擇放棄。
英國的經濟實力或有相對疲軟的時候,但在抗拒強硬國家主義的操弄上,一般卻能展現強大的意志力,這對英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
那麼,英國做為一個自由貿易國度,此一天性究竟從何而來?答案還是要從我們做為一個工業國家的歷史中去尋找。自由貿易之成為英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可能應該追溯自一八四六年廢除穀物法(Corn Laws),堪稱一世代的偉大成就,其重要性與象徵意義遠超出法規本身。
在某些方面,穀物法和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旨在保護本國農產品,但說明白了,其實受惠的是當時擁有土地的貴族。法令下的「穀物」包含了一切穀粒——稞麥、大麥、小麥等——對進口穀類採取嚴格限制與極高關稅,以便保障英國生產者的利益。從十七世紀中期到法令廢除的一八四六年之間,英國共通過了一百二十條穀物保護法規。
在這段期間,穀物法並未引起很多注意,因為英國的農業鼎盛,不但自給自足,甚至還有多餘可外銷,不過隨著英國的人口快速激增,以及某些年頭的收成欠佳,尤其是一七五六至一七六三年間爆發了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終於造成一個現象:對穀物的需求不斷增加,但長期以來無法從國外進口以便彌補不足,於是價格上揚;從十八世紀初期到末期,漲幅是兩倍半。對生產者固然是好消息,但消費者卻受不了,遂發生了糧食暴亂。十九世紀初期,正當穀物供需的情況日益惡化之際,國會反而通過了一連串新的穀物法,加強生產者的法律地位,不但給予最低售價的保障,且遠在歷史平均價格之上,更接近戰爭期間暴漲時的價位,於是一八一五年間倫敦街頭發生暴動,抗議法規不公,穀物法乃開始成為辯論的焦點。
正反雙方的拉鋸,是我們今天也都很孰悉的論戰:一方追求保護主義,另一方力主更自由開放的貿易政策,主要差別在於誰站在哪一方。十九世紀初期,是站在街頭抗議、暴亂的群眾要求更自由的機制,但政策制定者們卻主張更加嚴厲的管控。
從政治層面來看,街頭運動者面臨一個困難的關卡,即他們的觀點在國會裡未能獲得充分代表。當時的英國尚未實施全民參政,僅有特權階級具備選舉國會議員的投票資格,因此貴族們的意見——多為土地擁有者,因而也是農業的既得利益者——卻能在國會裡得到十足的表達。
然而穀物法畢竟是經濟而非政治議題,後來經濟因素總算改變了既定的平衡點,使天秤開始朝既得利益者的反方向傾斜。正如第二章已經提過的,工業革命徹底改造了英國,十九世紀期間,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們開始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而工業越進步,農業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就日益降低。一八一五年時,經濟學家大衛.里卡多(David Ricardo)出版了一份手冊,指出穀物法將英國的勞工與資本浪費在農業上,妨礙了國家的進步,若能進口國外穀物,就能釋放珍貴的資源,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工業。
英國經濟平衡點的轉移,使自由貿易的論述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反穀物法聯盟(Anti Corn Law League)於一八三八年成立,成員形形色色,包括紡織業者理查.寇普登(Richard Cobden),也包括企圖推動選舉改革的人士,主張擴大投票權的資格。此外,鐵路建設與郵政的普及,也成為反穀物法聯盟的助力,因為運動人士可以搭火車到全國各地演講,說服廣大的群眾,這在二十年前根本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而便宜又普及的郵政,也讓聯盟成員可以向選民散布一系列的傳單,清楚論述他們的觀點。寇普登從三個面向主張廢除穀物法:首先,他認為法令的廢除將使人人都能在經濟上受益,因為允許外國穀物進口,將擴張英國物品的外銷市場,從而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造成工資上漲,物價下跌;其次,寇普登認為促進國與國間的貿易,將增強彼此間的互賴,從而減低戰爭的機率,以及因戰亂而導致的經濟破壞;第三,寇普登及其聯盟成員更主張,自由貿易是一種道德選項,因為市民有權利購買最廉價的物品,政府不應干預防杜。換句話說,他們相信消費者的權益應該比生產者更重要。
其中最後一個論點,獲得當時聽眾最大的共鳴,並持續不斷地在英國民間廣泛流傳、開花結果。英國比其他國家都更早成為消費型社會,於是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裡,消費者也就一直站在具有主導性的地位。
穀物法在一八四六年的廢除有如一個分水嶺,寇普登的運動播下自由貿易的種子,影響所及在今天的政策與民意調查中仍清晰可見。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經濟快速崛起,國與國間日漸升高的軍事緊張情勢,也造成保護主義與高關稅的重新抬頭。以法國為例,提高穀物進口稅,是為了防止美國進口農產品在法國氾濫成災;然而在英國,想法卻很不一樣,因為消費者喜歡購買低價產品,所以並未制訂很多政策去輔助沒落中的農業經濟。
二十世紀初期,其他主要國家的高關稅對英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失業率上升,物價也不斷上漲。當其他國家紛紛採取保護措施時,英國還能繼續堅持自由貿易的政策嗎?在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的領導之下,一個強大的政治遊說團體於焉成型,稱為關稅改革(Tariff Reform),旨在透過保護政策幫助國內業者對抗國外產品。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的戰火再度點燃,並成為一九○六與一九一○年兩次大選的決戰關鍵。
愛德華時代的自由貿易支持運動,喚起了人們對過去反穀物法聯盟的記憶,他們指出,一八四○年代,保護主義因為貪婪,寧可讓勞工階級挨餓,只為維護穀物生產者的利益。當時還出現了一本暢銷書,記述穀物法廢除之前困苦的生活,包括窮人在夜間偷蘿蔔餵養小孩的故事,因為麵包已經變得太過昂貴,成為特權階級才買得起的奢侈品。
自由貿易被形容為解放勞工階級的武士,穀物法的廢除被看成是英國走向自由的起點,也是讓國家更進步、更民主的基礎,讓每個人的權益都能被放在檯面上考量。英國人傾向消費者的心態在此論戰中展露無遺,正如富蘭克.川特曼(Frank Trentmann)在《自由貿易國度》(Free Trade Nation)書中指出:「自由貿易為人們——尤其是形式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群體,如窮人、女人及兒童——確保了基本物資最公平的價格。」因此他認為對貧困階級來說,自由貿易猶如基本人權。
無論自由貿易支持運動對穀物法歷史的解讀是對是錯,在英國二十世紀初期的辯論大獲全勝,一九○六年的選舉結果,自由貿易支持者獲得壓倒性勝利,並持續影響了一九一○年的選情。儘管關稅改革團體不斷發動攻勢,力求反撲,自由貿易顯然還是英國選民偏愛的選項。
隨著二十世紀的進展,英國卸下了帝國的光環,從經濟的制高點一步步撤退,自由貿易的原則備受打擊,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全球經濟的不景氣,使英國也開始跟隨保護主義而起舞,到了一九三二年,絕大多數的國外進口產品都要支付一○%的關稅。從時代背景中不難理解制訂保護政策的原因,可是卻不能避免負面效果。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這段期間,全球經濟貿易委靡不振,相較於一次大戰之前,以及二次大戰之後的活絡,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在保護主義興盛的期間,各國經濟都只能自求多福,回想一八四○年代,寇普登曾呼亞馬遜(Amazon)網站買折價書的人數,還是遠大於堅持去獨立書店花原價購買同一本書的顧客群。
上述這些本能性的反應,或許解釋了為什麼馬歇爾基金會的問卷調查,會發現相對於其他國家,我們對中國的經濟進展會有較正面的觀感,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將自己放在消費者的位置,購買中國的廉價商品,但法國人卻將自己看成是生產者,從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競爭壓力。我無意誇大我們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異,因為在實際操作上,沒有一個國家是百分之百、毫無疑慮地支持自由貿易。所有國家都會在某些層面上帶有某種程度的經濟國家主義,只不過具有反全球化傾向的國度——如法國——比較容易在他們的行動中表現出此一意圖。
以英國的面積來說,我們全球整合的程度算是相當驚人:我們不只有很龐大的貿易量,也有很多面向國際的服務產業;和歐陸的鄰居相比,我們有相對高比例的英國僱員是在外商公司工作;國外法人機構在英國購買的土地與資產,比其他國家都多;同時我們也在國外購買了大量的資產和土地。
簡言之,我們的歷史塑造了我們對貿易的開放態度,我們的態度塑造了我們的政策,而我們的政策塑造了我們的經濟。再反過來說,我們經濟的演化乃是深植於我們的態度與政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