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79特價43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人類有可能消滅戰爭嗎?
綜觀現代歷史,世界和平始終是一項最偉大但也最難實現的理想。每場戰爭都會留下一群憤世嫉俗者,同時也孕育出一些富有願景之人。悲觀論者指出,戰爭是人類永遠無法掙脫的夢魘;樂觀論者則認為,隨著財富不斷增加、民主政治持續擴展與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人類道德將能緩緩提升,乃至於擺脫戰爭。
這種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的激盪,受到毀滅性史無前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而變得更加緊迫。當年的戰勝國創立了「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決心團結世上所有國家,用談判解決爭議。結果隨著1930年代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的崩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開始把國際聯盟視為某種烏托邦式的幻夢,認定一次大戰後簽訂的和約有著致命瑕疵,且該組織也薄弱到無力維護國際秩序的安定。
直到今天,仍有許多人認為國際聯盟最大的問題,就是欠缺手段來壓制擾亂國際和平的人。然而,當年創辦國際聯盟的人其實不這麼想,反倒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一種足以維持和平的強大新手段。
這種手段就是「經濟制裁」。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曾經如此形容經濟制裁,說它「是一種比戰爭更強大」的手段,因為制裁威脅要帶來「一種澈底的孤立……就像掐住敵人的脖子能使他失去鬥志,經濟制裁能讓敵國恢復理智……一旦運用這種無聲無息且手段相對平和的致命經濟手段,就沒有必要再動用武力。在我看來,經濟制裁實在可怕,因為它不會導致被制裁國以外的生命損失,卻能為遭制裁國帶來沒有一個現代國家承受得起的壓力」。
在國際聯盟成立後的最初十年裡,世人經常用「經濟武器」一詞描述威爾遜所說的這種手段。之所以說是一種武器,是因為其構想源起於戰爭時採用的封鎖戰術。在一次大戰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對德國、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帝國發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戰。協約國建立起「國家封鎖部」與「國際封鎖委員會」,以控制及切斷流往敵對陣營的商品、能源、食物與資訊。這場經濟戰重創中歐與中東,導致數以十萬計的人死於饑餓與疾病,公民社會流離失所。經濟封鎖也因此一戰成名,變成一種威力驚人的武器。在一次大戰結束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協約國當年採用的這項手段有了另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經濟制裁。
這本書要探討的主題,就是經濟制裁如何在一次大戰後的三十年間出現,並演變成今人所認知到的現代樣貌。
經濟制裁的誕生,昭示著一種自由主義世界觀特有的解決衝突手段正在崛起,且這項作法直到今天依舊十分常見。經濟制裁模糊了戰爭與和平之間的疆界,催生了操縱世界經濟結構的新方法,改變了自由主義對威迫的想法,更改寫了國際法的發展路徑。
制裁論的發想,既來自於英法這兩個歐洲最大民主國家的政治菁英、公民組織與技術官僚,也來自威瑪共和時期的德國、法西斯主政初期的義大利及美利堅合眾國。一如今日,這項構想當年也在問世不久後引發反彈。從1914年一次大戰爆發至1945年聯合國創建,各路國際主義者與同樣五花八門的反國際主義者始終在激烈交鋒,辯論經濟制裁究竟能否讓世界變得更安全。
隨著一次大戰的戰勝國將「經濟武器」寫進《國聯盟約》第十六條,制裁開始從原本的戰時手段,轉型為承平時期的機制。就像國際聯盟在全球經濟治理、世界衛生與國際司法等領域的創舉一樣,經濟制裁也在國際聯盟解體後延續下來,並且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成為聯合國機制的一部分。冷戰過後,經濟制裁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加,今日更已是國際間司空見慣的政策工具。
事後看來,經濟武器堪稱是二十世紀自由派國際主義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發明。也就是說,唯有理解經濟武器,我們才能明白自由派國際主義為何總是對戰爭與和平抱持著矛盾的態度。本書將以五種語言的檔案與六個國家的出版品為根據,描述經濟制裁的起源故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