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西冰菓室 

因為長期在竹山小鎮蹲點所累積的良好經驗與形象,我們經常有機會與政府單位交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蘇文玲副處長就相當支持我們。當時透過「城鄉創生計畫」及中衛發展中心團隊的整合,讓我們有機會修復台西客運車站一樓空間,使老車站重獲新生。 
然而,直到承租下車站一樓,並開始投入整建計畫,我們才開始思考如何與長期滯留於一樓候車大廳的居民溝通。他們久居於此,早已當這裡是家,現在忽然有個陌生人接手,自然難以接受。但是一租下這裡,租金的壓力隨之而來。面對這困難的考驗,應該盡可能避免強勢介入,改以和平共處的方式進行。即使擁有這個空間的使用權利,仍然要考量我們不只是要在這裡做生意,恢復竹山車站的美好樣貌、創造出讓居民心嚮往之的未來,才是努力的方向。 
雖然懷抱這樣天真與浪漫的想法,但與一樓居民的溝通,還是常讓我處於緊張之中。為了解除這樣的困境,就得先轉化彼此對立的想法。於是我仔細思考與一樓居民的每次對話,不再用「我們」的立場,跟「他們」對話,而是把「他們」,也變成「我們」的一部分。 
我拿出設計圖稿,邀請他們參與討論。我問到:「伯父您好,我們設計的桌子椅子的高度,您們坐起來舒適嗎?」他看著我和設計圖稿,臉上流露出些許靦腆,似乎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有點難為情的說:「其實,夏天車站很熱,如果可以在天花板裝設電扇,應該會舒服很多。」那一刻,我彷彿看見一線曙光,陽光輕輕撒落在車站一樓的地面上,有種無與倫比的幸福感。 
一樓空間的改造工作開始順利進行,木工師傅、水電師傅、油漆師傅、裝修師傅各自忙碌了起來。我們期盼這座車站成為一所地方風土孕育學校,影響在地與外地居民,讓大家自然喜歡上這個地方。幾個月後,終於完成一樓候車大廳的空間改造。 
我們將老車站原有的傳統風格保留下來,有竹山地方文化元素,也局部融入新的設計,車站旁的圍牆彩繪竹山鄉村景致,散發竹山的物產特色。「台西冰菓室」就坐落於此,屬於開放式的經營型態,附近的老人家也常到這裡閒話家常。 
「台西冰菓室」秉持著「把竹山竹林種在冰淇淋上」的理念,以桂竹製成冰淇淋容器、湯匙與吸管,倡議永續循環的經濟價值,遊客吃完冰淇淋後,可以將容器等物品當成紀念品帶回家,完全不留垃圾。 
大家來車站吃冰,同時守護了竹山的竹林。一樓候車大廳也成立了「小鎮農春」,與竹山地方小農合作,將在地最好的農產分享給大家,讓遊客直接跟小農交流與購買。 

傳統竹產業的嚴峻考驗 
從產品研發角度來看,有些產品成功超越了既有的市場預期,因而創造出新的需求市場;有些產品則是先探尋出市場需求,再回頭研發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潛力產品。「竹籟文創」的賴彥池,就屬後者。 
賴彥池是返鄉創業的竹山青年,因為洞悉當前市場需求,回鄉短短幾年,就成功翻轉家中式微的傳統竹編工藝產業,開創出大型竹編藝術創作的市場,成為揚名國際的創業家。 
當年,賴彥池結束了在航空公司的工作,回到竹山,從父親手中接下「竹籟文創」的經營工作,也成立了竹編模組化的工廠。然而,他首先面臨的嚴峻考驗,就是如何振興家裡往日的傳統竹編產業榮景。他所面對的,不僅是來自中國大陸、印尼、越南的大量低價產品競爭,還有台灣竹製品需求的萎縮,更面臨竹山傳統竹編技術人才流失的困境。 
因此,如何重新強化竹編工藝專業技術、找到合宜的市場區隔,一直是賴彥池回到家鄉後,與家裡長輩意見不同、對立,甚至陷入激烈爭執的課題。 
在竹山小鎮,經常有返鄉創業青年跟我說:「培鈞哥,我實在無法跟長輩溝通。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願讓我放手一搏。但如果他們真有辦法,又怎麼會落入現下的困境?」賴彥池也是其中之一。 
當時,他發現竹生活製品市場已經充斥著琳瑯滿目的廉價商品,於是他下定決心,要讓家裡的竹編產業轉型。如果公司繼續開發過往那些同質性高、缺乏競爭力的產品,未來肯定走不下去。 
二○一八年,我受邀到台中演講,在大型建設公司老闆的私人聚會中,分享「小鎮文創」的經驗。這些老闆聽了我對「竹青庭人文空間」大型竹編空間創作的介紹,印象非常深刻,並相約到訪竹山。後來,一家建設公司正在籌辦「台中花博」場地,打算運用台灣元素打造一座在地、永續、共生的展館,於是特別找我商討合作計畫。當下我腦海最先想到的,就是「竹籟文創」。我趕緊致電彥池,邀請他與台中建設公司團隊到台西客運車站當面交流。 
萬萬沒想到,那次舉手之勞的媒合,居然在「台中花博」的豐原葫蘆墩園區中,促成一座國際知名建築作品。「竹跡館」是由台中市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贊助,「坐設計事務所」建築師陳羿冲設計的作品,取材自中央山脈、種子、竹林,結合台灣特色元素與自然共生意象,運用竹編的特性與建築結構,建構出城市中的竹林之旅。這個作品更入圍有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WAF世界建築獎」。 
「竹籟文創」這塊招牌,從賴彥池原本每天焦頭爛額的創業煎熬,一舉成為國際知名的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專業團隊。事後我問他:「彥池,當時怎麼有勇氣承接這個極度困難的項目?」他若有所思的說:「培鈞哥,只要有機會……我們爭取的就是一個機會!」 

竹山數位鎮民計畫 
什麼叫做「數位鎮民計畫」?簡單來說,我們希望讓全世界的人,都有機會成為數位網路國度中的「竹山人」。 
就像是美國,吸引全世界人移民,為社會持續注入新的動能。台灣鄉鎮人口持續減少、人才不斷消失,我們打算透過網路,創造出新的認同與新的身分,在網路上為竹山帶來人口、讓竹山成為更多人的新故鄉。 
如果曾參訪「小鎮文創」,理解這十五年來我們從民宿、社區到小鎮文化的社會實踐之路,也認同我們的理念與價值,願意積極參與後續的計畫與精心規劃的活動,最快的方式,就是成為竹山網路鎮民的一分子,持續關注我們在竹山鎮上的行動計畫。方法很簡單,拿出手機,掃描 QR Code,填寫基本註冊資料之後,就能馬上領到專屬於你的竹山數位身分證。 
竹山數位身分證上,我們提供地方資訊與體驗等相關訊息,同時設有網路錢包與數位貨幣(光幣)功能。我們與竹山鎮台西客運車站周邊商家洽談合作,邀請商家註冊產品的履歷資訊。因此,當你運用竹山數位身分證系統,到了合作商家以社區貨幣系統進行支付,就能知道在竹山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與地方產業有什麼樣的關係與連結。 
我們希望透過數位身分證系統,讓外地旅客到竹山旅遊、消費與體驗時,更清楚知道自己花出去的錢,支持了哪些在地產業。與地方產業連結權重愈深的產品,愈值得大家消費支持。旅客的每一筆消費足跡都有深遠意義,產生地方價值認同之後,進一步促使地方產業製造出與地方更友善連結的產品。 
台灣過去地方發展的經驗中,往往只關注於「一年來遊客人數有多少?」「創造多少產值?」然而,來自各地的遊客進到地方,在消費與停留過程之中,究竟與地方的關係是什麼?這方面的訊息一直處於模糊的狀態,只能依靠現場工作夥伴的觀察及口述分享,沒有長期累積的數據,也無法分析判斷眼前的人潮與錢潮,究竟為地方帶來多少文化保存?促進了多少生態保護?增進了多少居民經濟?又號召了多少社區參與? 
所以,如果能將構成每項產品的複合元素,透過數位履歷的紀錄,進行消費足跡權重的紀錄,最後再交由AI演算進入具體數據化分析,或許,就有機會能成為「小鎮文創」在竹山區域的重要決策系統。我們可以知道每個月來訪的旅客數量,且知道他們的消費中,在社區的人文地產景之中,占有多少的比重? 
我們所追求的,是致力於均衡的區域發展,而非一味著重於人潮與錢潮的數字。或許有人會質疑,如此精確、具體的數據,到底意義何在?又有什麼用處呢? 
因此,科技與數據就成為我們必須進一步學習的專業領域。首先,我們可以先了解區塊鏈技術的特性和魅力。國外有許多頂尖大學,包含史丹佛、普林斯頓、紐約大學、杜克大學等,都開設有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相關課程,不少學術機構出資贊助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這些名揚國際的學術機構正如火如荼投入資源,布局下一波區塊鏈大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