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01信貸擴張與大蕭條
  大蕭條是如何產生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大危機與大蕭條是兩個概念。經濟危機是一種經濟失衡而不是市場失靈,這種失衡源自某些因素引發的集體性誤判。而大蕭條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現象,意味著自由市場喪失了自我調節能力。因此,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均先分析大危機,然後再分析大蕭條。
  先看奧地利學派的見解。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商業週期理論對經濟危機的發生過程做了完整的演繹,一度成為一種預言。
  是什麼引發了1929年大危機?是什麼導致了企業家出現集體性誤判?奧地利學派認為,這源於人為干預導致信貸過度擴張,進而扭曲了市場價格和生產結構,導致企業家出現集體性誤判。
  米塞斯借鑑了博姆-巴維克(Eugen von Böhm-Bawerk)的資本理論、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的貨幣與利率關係的理論。他認為,當政府擴張信貸時,市場利率與自然利率發生偏差,扭曲了價格信號。企業家被過低的利率吸引進行貸款,同時被價格信號誤導,進行產業擴張,轉而投資更高級/更長週期的生產行業。隨著銀行收縮信貸,融資成本上升,債務負擔增加,一旦企業家的成本難以回收,現金流斷裂,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經濟危機就會爆發。
  哈耶克在此基礎上強調信貸擴張的真實儲蓄和生產結構的時間維度,在《價格與生產》(Prices and Production)中他詳細描述了商業週期的過程。他強調,銀行擴張信貸必須基於真實儲蓄,而不是自行創造貨幣。自行創造貨幣,將會扭曲利率以及商品價格,而企業家根據錯誤的利率和價格信號,就會做出錯誤的跨期配置決策。
  哈耶克在美國期間便認為,1920年代美國的經濟繁榮源自非真實儲蓄的信貸擴張,而且是不可持續的。
  但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的商業週期理論必須解釋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美國商業銀行擴張的信貸,到底是不是基於非真實儲蓄。
  其實,聯準會從成立到大蕭條之前奉行的是古典主義的清算主義思想。起初,聯準會發行貨幣的邏輯,多數源自真實的需求和真實的儲蓄。它的邏輯是這樣的,商業銀行吸收票據抵押向市場提供貸款。這是一筆真實的貸款,商業銀行提供的貸款來自真實的儲蓄。商業銀行用這些票據作為抵押向聯準會申請貸款。聯準會聯邦基金利率多透過再貼現率來調控,再貼現大多源自銀行的貼現票據的貸款。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貨幣發行邏輯。
  但是,到了1920年代後期,聯準會沒有完全執行這種貨幣發行邏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黃金儲備的增加。
  一戰後,美國成為歐洲多國的債權國,大量黃金流入。當時美國實施金本位制度,大量的黃金湧入,美元升值壓力增加,這給聯準會帶來難題。聯準會不得不同比例擴張美元。資料顯示,1920年代中後期,聯準會黃金準備金總量上升47.5%,導致貨幣供應總量增加了62%。而擴張美元可能導致美元貶值,引發通貨膨脹。
  為了降低通膨壓力,聯準會支持商業銀行向各國發放大量貸款,試圖將美元以國際信貸的方式流出美國。1925年,紐約銀行、J.P.摩根公司向英國貸款共3億美元,在此後幾年裡也接連向比利時央行、義大利央行、波蘭央行提供貸款。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