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正規化:現代化的挑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主旋律是奮起直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韓國也是全球少有的拿到發達經濟體入場券的國家。
東亞之歌,唱響在太平洋一岸。
如果要為東亞正規化找一個關鍵字,那就是對外開放。
19世紀中期,盤踞在亞洲大陸的一些國家開始被迫開放,摒棄孤立、封閉。20世紀中後期,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互為表裡,雖有禁錮,但在向前。
日本、韓國、越南這三個國家,又呈現出三種維度的東亞正規化。
平成30年:櫻花落盡,默語重生
「消失」的這些年,日本做什麼去了?
日本在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陷入了持續的經濟蕭條。
平成30年,「消失的日本」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是21世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謎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日本從廢墟中快速復興,到1970、1980年代,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大有超越美國之勢。
「賣掉××,買下紐約」,成為一種標準的泡沫體。
然而,這只是一場金色的大國美夢。
總以過去的增速,丈量未來的高度;總以膨脹的心態,藐視美國的餘暉。這是日本當年犯下的最大錯誤。
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當年的膨脹、狂妄與輕蔑蕩然無存。從鉑金巧克力到Uniqlo,從出門打車到擠地鐵,日本社會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般的磨練,以及無聲無息的轉型。
外人長期沉醉在櫻花崩於富士山之巔的大片既視感之中,然而30年後,這個「消失」的國家,依然還站在世界之巔,只是經濟數據沒那麼耀眼,行為不再張揚,做事顯得低調,民風回歸內斂,畫風更加質樸。
規模在縮水,結構在進化;數量在減少,品質在提升。
30年前,日本是金庸筆下的吐蕃國師鳩摩智,武藝高強,野心膨脹,張牙舞爪,橫行中原興風作浪,挑戰「南慕容北喬峰」,單挑少林三位玄字輩高僧,以小無相功擊敗玄慈方丈的袈裟伏魔功。正當鳩摩智與慕容氏父子攪局少林之際,掃地僧低調出場,擊碎了鳩摩智逐鹿中原的稱霸美夢。
真正重傷鳩摩智的還是他自己。那些年,鳩摩智習武成癮,急於求成,強練「七十二絕技」,最終走火入魔,急火攻心,「每日子午十分,痛入骨髓,大難將至」。日本與鳩摩智類似,在走火入魔之時被打入深井。
此後30年,日本強去泡沫,艱難轉型,化毒排膿,重讀《法華經》,苦修佛法以化解心中的戾氣以及殺人的法門。
這種轉變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日本人都感到不適應。暴發戶般的生活可以肆無忌憚,但泡沫回歸後只能精打細算。
從經濟規模上來看,日本這30年幾乎是停滯的;但從經濟品質上來看,經濟結構更合理,技術底蘊更厚實,社會風尚更健康,全球化程度更高。如今的「鳩摩智」不再是當年肥頭大耳、驕橫跋扈的「胖子」,而是形如掃地僧般清瘦,實如虛竹般穩健。
對如今的日本,不能追捧為「王者歸來」、「再度崛起」,也不能簡單貶低為「衰落」、「消失」,可以理解為「浴火重生」、「結構性轉型更新」──從數量型成長向品質型成長轉變,從本土化向全球化邁進。
在泡沫經濟崩潰之際,美日貿易戰持續之時,日本經濟強行去槓桿,產業被迫轉型,強迫技術更新。研究日本經濟轉型更新,與關注日本泡沫經濟崩塌一樣有意義。日本如何轉型更新?日本人苦修的「佛法」是什麼?如何習得「法華經」的真諦?
以日為鑑,關注泡沫,警示之意;研究轉型,建設之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亞洲,主旋律是奮起直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韓國也是全球少有的拿到發達經濟體入場券的國家。
東亞之歌,唱響在太平洋一岸。
如果要為東亞正規化找一個關鍵字,那就是對外開放。
19世紀中期,盤踞在亞洲大陸的一些國家開始被迫開放,摒棄孤立、封閉。20世紀中後期,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互為表裡,雖有禁錮,但在向前。
日本、韓國、越南這三個國家,又呈現出三種維度的東亞正規化。
平成30年:櫻花落盡,默語重生
「消失」的這些年,日本做什麼去了?
日本在1990年泡沫經濟破滅之後,陷入了持續的經濟蕭條。
平成30年,「消失的日本」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是21世紀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謎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日本從廢墟中快速復興,到1970、1980年代,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大有超越美國之勢。
「賣掉××,買下紐約」,成為一種標準的泡沫體。
然而,這只是一場金色的大國美夢。
總以過去的增速,丈量未來的高度;總以膨脹的心態,藐視美國的餘暉。這是日本當年犯下的最大錯誤。
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當年的膨脹、狂妄與輕蔑蕩然無存。從鉑金巧克力到Uniqlo,從出門打車到擠地鐵,日本社會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般的磨練,以及無聲無息的轉型。
外人長期沉醉在櫻花崩於富士山之巔的大片既視感之中,然而30年後,這個「消失」的國家,依然還站在世界之巔,只是經濟數據沒那麼耀眼,行為不再張揚,做事顯得低調,民風回歸內斂,畫風更加質樸。
規模在縮水,結構在進化;數量在減少,品質在提升。
30年前,日本是金庸筆下的吐蕃國師鳩摩智,武藝高強,野心膨脹,張牙舞爪,橫行中原興風作浪,挑戰「南慕容北喬峰」,單挑少林三位玄字輩高僧,以小無相功擊敗玄慈方丈的袈裟伏魔功。正當鳩摩智與慕容氏父子攪局少林之際,掃地僧低調出場,擊碎了鳩摩智逐鹿中原的稱霸美夢。
真正重傷鳩摩智的還是他自己。那些年,鳩摩智習武成癮,急於求成,強練「七十二絕技」,最終走火入魔,急火攻心,「每日子午十分,痛入骨髓,大難將至」。日本與鳩摩智類似,在走火入魔之時被打入深井。
此後30年,日本強去泡沫,艱難轉型,化毒排膿,重讀《法華經》,苦修佛法以化解心中的戾氣以及殺人的法門。
這種轉變有些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日本人都感到不適應。暴發戶般的生活可以肆無忌憚,但泡沫回歸後只能精打細算。
從經濟規模上來看,日本這30年幾乎是停滯的;但從經濟品質上來看,經濟結構更合理,技術底蘊更厚實,社會風尚更健康,全球化程度更高。如今的「鳩摩智」不再是當年肥頭大耳、驕橫跋扈的「胖子」,而是形如掃地僧般清瘦,實如虛竹般穩健。
對如今的日本,不能追捧為「王者歸來」、「再度崛起」,也不能簡單貶低為「衰落」、「消失」,可以理解為「浴火重生」、「結構性轉型更新」──從數量型成長向品質型成長轉變,從本土化向全球化邁進。
在泡沫經濟崩潰之際,美日貿易戰持續之時,日本經濟強行去槓桿,產業被迫轉型,強迫技術更新。研究日本經濟轉型更新,與關注日本泡沫經濟崩塌一樣有意義。日本如何轉型更新?日本人苦修的「佛法」是什麼?如何習得「法華經」的真諦?
以日為鑑,關注泡沫,警示之意;研究轉型,建設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