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 轉型與蛻變:再生、停滯或崩潰(節錄)
3-1 多波段 S型成長曲線
每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的S 型波段結束以後,接續的發展情境如何?可以用另一個S 型的波段來表示,依序類推,如第1 章所看到的東亞各國國民所得長期趨勢的圖像,一個波段接續一個波段的多段S 型趨勢線。
觀察重點是:一個S 型波段結束後,銜接的S 型波段是上揚、水平,或下跌?如圖3-1 所示,在該圖形中,我們可以想像第一個階段的S 型波段代表農業時代的結束。接下來是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路徑,以另一個S 型波段的銜接來表示。工業化若成功,則反映在上揚的S 型新波段;反之,如果失敗,則反映在下滑的S 型波段。當然,也可能發生沒有實質發展的現象,如水平波線,或只是前一波段的逐步下彎(無圖)之老化情境。
Q:不同銜接路徑的關鍵因素為何?以圖3-1 為例,工業化成功與否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3-2 波段的轉型—上揚或跌落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角度來解讀連續的S 型波段。想像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從農業時代、初級工業化時代、資本密集的工業化時代,進一步轉型成技術密集的時代。每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都可以用一個S 型波段來代表,然後予以串連起來。其實,我們在第1 章所呈現的1980 年代以來東亞各國的平均國民所得趨勢線,也呈現連續的S 型波段圖像。
每一個時代的發展契機,有內在因素,例如國內政經體制的改變,正向的改變當然銜接的就是一條上揚的S 型趨勢線;反之,如果是一個負面事件,例如發生內亂外患而百廢待舉,當然就呈現翻落的S 型曲線。
我們稱新的S 型波段為成長週期再現。先將再現的類別分成如下的A、B、D、F 四種形態(見圖3-2),說明其可能的決定因素。
成長週期再現?
經濟成長就既有的資源人才與技術和外緣(外貿國際關係)下,以S 型趨勢一路發展到成熟階段,後續可能發生幾種情況:
1. A 型:再次S 型上揚的進階發展A 型 (advancing)。
2. 繼續維持在穩定的所得水準,我們可以稱作「永續性的成熟經濟」的B 型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3. 逐漸老化的D 型(declining)。
4. 急速崩落的F 型(failure)。
看圖重點
A 型為唯一再成長型
要件:
1. 有效政策(如開放或引進外資)。
2. 技術提升→永續成長型(連續A 型)。
新週期為S 型上揚的A 型,常發生在一個國家的產業逐步提升的每一個段落;從工業化初期的勞力密集產業,由資本密集產業,進一步發展出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應於每一個階段成功的產業發展策略,就是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的S 型上揚的趨勢線。可以想像,若每個階段都成功,則這個國家的平均國民所得就可以從低所得、中所得而變成高所得的國家;反之,則可能出現發展的極限。
工業化順序:
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
產業升級的三要角:
1. 外資或跨國企業。
2. 當地資本/資本家/國內企業。
3. 當事國政府(以政府力量介入,例如採行「國家資本主義」)。
體制:缺乏監督的獨裁威權體制下,則可能落入分贓與國家失敗。
本書開頭所稱的中等所得陷阱,就可歸類為「非A 型」。中等所得陷阱的文獻,所探討的重點是:何以一個經濟體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後,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創造新的生長波段?政經體制則為抑制或促發新的S 型成長波段的關鍵,我們將在後面討論。
另外,如何進一步升級為技術密集為主的產業結構,則國家的技術存量與人力資本的培養,就成了關鍵。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omer 提出的永續性成長,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大推力(big push),讓經濟發展的軌跡從低成長的路徑,跳躍到高成長路徑。只有豐沛了在地人力資本,才能夠接下外來技術,並進一步改進和研發為自有技術。而人力資本存量就有賴於教育體制是否能夠培育出足夠的理工(所謂STEM)人才。此即前述東亞經濟奇蹟的發生要件之一:普及高等教育人才培育。
其他非A 型的類型中,B 型屬於永續的成熟經濟,可能出現於原始的封閉經濟但是生態已經達到相當的平衡,或許可以稱之為「經濟的桃花源」。
至於小型的開放經濟,或許在開放的初期會呈現一段傲人的S 型經濟成長,但若是永遠停滯在依附型的經濟形態上,則不可能持續出現這種上升型的經濟發展階段。總有一天,當這個依附型的經濟失去貿易生產鏈的優勢,它就會開始崩壞跌落。這類的案例不難取得,例如美國五大湖區有所謂的「鐵鏽帶」,或者曾經是交通要道、貿易樞紐的繁榮區域,都將隨著樞紐地位的失去陷入蕭條停滯的情境。
所謂「世界工廠」,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案例。倘若一直維持在加工基地的層次,則有可能因為新興經濟體的取代,而失去加工出口的貿易價值,從而讓經濟衰退乃至崩潰。馬泰菲印四小虎在1990 年代以後,逐漸被中國以及越南取代,就是這一種現象。某種程度而言,依賴跨國企業的投資而成為製造基地,若無法留下其技術乃至予以升級,則一個新興經濟體充其量只是跨國企業的新遊牧地區。一旦其他更有吸引力的經濟體出現,隨著跨國企業的外來投資萎縮出走,這個繁榮的加工基地的後續發展路徑當然就是往下掉落的形態,如圖3-2 中的D 型或F 型。例如,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宣告東南亞四小虎加工基地的衰落,被中國以及越南的地位所取代。中國雖成為新的世界加工基地而蓬勃發展,但是也不能一路成長為高等所得國家,反映其在某個階段後也出現經濟發展瓶頸,達到經濟成長的極限。
停滯與崩潰:若引進外資來發展國內經濟,但伴隨的是精英階級統治或者是寡頭壟斷,或是裙帶主義作祟,這種體制的不健全缺乏監控體制,形成榨取式的經濟體制,則在地資本永遠沒有辦法形成,更不用談技術生根,那麼這個國家最後一定會落得停滯與崩潰的結局。所謂資源詛咒,裙帶主義或裙帶資本主義都是這種例子。2010 年初期的茉莉花革命,看似帶來民主經濟發展的契機,所謂阿拉伯之春終於在體制不健全的情境之下,以阿拉伯之冬作為結局。某種程度上,健全的政經體制的出現,有些可遇不可求,如「制度漂移論」所示。
本書的重點之一,就是從政經體制的角度,或政經體制的變化,來觀察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接二連三地出現往上翻轉的S 型趨勢線,從中等所得的國家水準,進一步成長為高所得的國家,如東亞的日本與四小龍之表現。反之,哪一類政經體制的國家,會陷落在中等所得水準,無法進一步翻轉成高所得的國家,即所謂「中等所得陷阱」。我們將在第6章,用資料來檢視政經體制如何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極限,檢視一個國家之所以跳不出低所得國泥淖的關鍵因素,以及停滯在中等所得水準(所謂中等所得陷阱)的體制特色何在?
										3-1 多波段 S型成長曲線
每個國家的經濟成長的S 型波段結束以後,接續的發展情境如何?可以用另一個S 型的波段來表示,依序類推,如第1 章所看到的東亞各國國民所得長期趨勢的圖像,一個波段接續一個波段的多段S 型趨勢線。
觀察重點是:一個S 型波段結束後,銜接的S 型波段是上揚、水平,或下跌?如圖3-1 所示,在該圖形中,我們可以想像第一個階段的S 型波段代表農業時代的結束。接下來是工業化時代的發展路徑,以另一個S 型波段的銜接來表示。工業化若成功,則反映在上揚的S 型新波段;反之,如果失敗,則反映在下滑的S 型波段。當然,也可能發生沒有實質發展的現象,如水平波線,或只是前一波段的逐步下彎(無圖)之老化情境。
Q:不同銜接路徑的關鍵因素為何?以圖3-1 為例,工業化成功與否受到什麼因素的影響?
3-2 波段的轉型—上揚或跌落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角度來解讀連續的S 型波段。想像一個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從農業時代、初級工業化時代、資本密集的工業化時代,進一步轉型成技術密集的時代。每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都可以用一個S 型波段來代表,然後予以串連起來。其實,我們在第1 章所呈現的1980 年代以來東亞各國的平均國民所得趨勢線,也呈現連續的S 型波段圖像。
每一個時代的發展契機,有內在因素,例如國內政經體制的改變,正向的改變當然銜接的就是一條上揚的S 型趨勢線;反之,如果是一個負面事件,例如發生內亂外患而百廢待舉,當然就呈現翻落的S 型曲線。
我們稱新的S 型波段為成長週期再現。先將再現的類別分成如下的A、B、D、F 四種形態(見圖3-2),說明其可能的決定因素。
成長週期再現?
經濟成長就既有的資源人才與技術和外緣(外貿國際關係)下,以S 型趨勢一路發展到成熟階段,後續可能發生幾種情況:
1. A 型:再次S 型上揚的進階發展A 型 (advancing)。
2. 繼續維持在穩定的所得水準,我們可以稱作「永續性的成熟經濟」的B 型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3. 逐漸老化的D 型(declining)。
4. 急速崩落的F 型(failure)。
看圖重點
A 型為唯一再成長型
要件:
1. 有效政策(如開放或引進外資)。
2. 技術提升→永續成長型(連續A 型)。
新週期為S 型上揚的A 型,常發生在一個國家的產業逐步提升的每一個段落;從工業化初期的勞力密集產業,由資本密集產業,進一步發展出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應於每一個階段成功的產業發展策略,就是一個階段接一個階段的S 型上揚的趨勢線。可以想像,若每個階段都成功,則這個國家的平均國民所得就可以從低所得、中所得而變成高所得的國家;反之,則可能出現發展的極限。
工業化順序:
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
產業升級的三要角:
1. 外資或跨國企業。
2. 當地資本/資本家/國內企業。
3. 當事國政府(以政府力量介入,例如採行「國家資本主義」)。
體制:缺乏監督的獨裁威權體制下,則可能落入分贓與國家失敗。
本書開頭所稱的中等所得陷阱,就可歸類為「非A 型」。中等所得陷阱的文獻,所探討的重點是:何以一個經濟體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後,就沒有辦法再進一步創造新的生長波段?政經體制則為抑制或促發新的S 型成長波段的關鍵,我們將在後面討論。
另外,如何進一步升級為技術密集為主的產業結構,則國家的技術存量與人力資本的培養,就成了關鍵。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omer 提出的永續性成長,需要不斷地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大推力(big push),讓經濟發展的軌跡從低成長的路徑,跳躍到高成長路徑。只有豐沛了在地人力資本,才能夠接下外來技術,並進一步改進和研發為自有技術。而人力資本存量就有賴於教育體制是否能夠培育出足夠的理工(所謂STEM)人才。此即前述東亞經濟奇蹟的發生要件之一:普及高等教育人才培育。
其他非A 型的類型中,B 型屬於永續的成熟經濟,可能出現於原始的封閉經濟但是生態已經達到相當的平衡,或許可以稱之為「經濟的桃花源」。
至於小型的開放經濟,或許在開放的初期會呈現一段傲人的S 型經濟成長,但若是永遠停滯在依附型的經濟形態上,則不可能持續出現這種上升型的經濟發展階段。總有一天,當這個依附型的經濟失去貿易生產鏈的優勢,它就會開始崩壞跌落。這類的案例不難取得,例如美國五大湖區有所謂的「鐵鏽帶」,或者曾經是交通要道、貿易樞紐的繁榮區域,都將隨著樞紐地位的失去陷入蕭條停滯的情境。
所謂「世界工廠」,也是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案例。倘若一直維持在加工基地的層次,則有可能因為新興經濟體的取代,而失去加工出口的貿易價值,從而讓經濟衰退乃至崩潰。馬泰菲印四小虎在1990 年代以後,逐漸被中國以及越南取代,就是這一種現象。某種程度而言,依賴跨國企業的投資而成為製造基地,若無法留下其技術乃至予以升級,則一個新興經濟體充其量只是跨國企業的新遊牧地區。一旦其他更有吸引力的經濟體出現,隨著跨國企業的外來投資萎縮出走,這個繁榮的加工基地的後續發展路徑當然就是往下掉落的形態,如圖3-2 中的D 型或F 型。例如,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宣告東南亞四小虎加工基地的衰落,被中國以及越南的地位所取代。中國雖成為新的世界加工基地而蓬勃發展,但是也不能一路成長為高等所得國家,反映其在某個階段後也出現經濟發展瓶頸,達到經濟成長的極限。
停滯與崩潰:若引進外資來發展國內經濟,但伴隨的是精英階級統治或者是寡頭壟斷,或是裙帶主義作祟,這種體制的不健全缺乏監控體制,形成榨取式的經濟體制,則在地資本永遠沒有辦法形成,更不用談技術生根,那麼這個國家最後一定會落得停滯與崩潰的結局。所謂資源詛咒,裙帶主義或裙帶資本主義都是這種例子。2010 年初期的茉莉花革命,看似帶來民主經濟發展的契機,所謂阿拉伯之春終於在體制不健全的情境之下,以阿拉伯之冬作為結局。某種程度上,健全的政經體制的出現,有些可遇不可求,如「制度漂移論」所示。
本書的重點之一,就是從政經體制的角度,或政經體制的變化,來觀察一個國家是否可以接二連三地出現往上翻轉的S 型趨勢線,從中等所得的國家水準,進一步成長為高所得的國家,如東亞的日本與四小龍之表現。反之,哪一類政經體制的國家,會陷落在中等所得水準,無法進一步翻轉成高所得的國家,即所謂「中等所得陷阱」。我們將在第6章,用資料來檢視政經體制如何決定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極限,檢視一個國家之所以跳不出低所得國泥淖的關鍵因素,以及停滯在中等所得水準(所謂中等所得陷阱)的體制特色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