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競爭與衝突
由兩個以上的國家所共享的流域約有260個。
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每人用水量的增加,競相開發河水和含水層的衝突也跟著提升。
許多國家的供水都非常依賴流經其他國家的河流。一旦河水遭到截流或分流,就會引爆潛在的衝突。污染物的排放也讓下游居民對上游感到不滿 。
這些壓力引發了關於「水戰爭」的討論。儘管對水的操縱引發了一些敵對行動,像是1993年,海珊總統排光伊拉克南部沼澤地的水,讓50萬人頓失生計。不過,還沒有因為搶水而真的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目前摧毀水壩、切斷電源或污染水源的軍事和恐怖行動都是因為其他訴求,多半是為了製造經濟混亂或政治因素。其他和水相關的衝突則來自領土爭端。
在一些重大的政治糾紛中,供水確實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在中亞,蘇聯解體後,六個共和國要爭奪過去中央管理的水壩系統和灌溉網絡。在印度,每逢乾旱的年度,經常因為上游省份水量釋放不足,導致各省間爆發衝突,在各省邊界發生靜坐、暴亂和襲擊過境車輛的事件。
在一個國家內,利益衝突團體對水的競爭並不少見。工業用戶和農民可能因為有限的水資源而起糾紛,或是以供水獲取商業利益的公司,可能會與靠同樣水源維生的當地人交惡。
實際上因為水而起的衝突,通常都是地方上的零星事件,如在水庫當場捕獲的滋事分子和破壞事件。但這些糾紛與日俱增,必須要提高到國家或國際層級,透過現在已經成立的許多國際法庭和河流流域組織來解決。
33 水足跡
工業化的生活型態,無論是受益於進口產品還是國產品,都消費了許多隱含在食品和商品中的「虛擬」水。
我們所吃和所用的一切東西,從汽車、電腦到工業機械,不是本身含有水,就是在製造過程中用到水。先進的飲食也比以往用來果腹的食物用到更多的水,主要是因為生產肉類所用的水高
於穀物。換言之,國際貿易之中也有「內含水」(embedded water)。
「水足跡」的概念, 是測量在食品、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模式中,直接或間接用掉的水。進口和國產品的用水也會算在內,並將出口的部分扣除掉,加到進口國的總額上。因此,顯示水足跡的地圖會迥異於顯示直接用水的地圖,因為後者忽略了無形的「虛擬」水貿易。
有幾個因素促成水足跡增大,最明顯的一項就是工業化的生活型態。不過,在水分迅速從土壤中蒸發的熱帶氣候區種植糧食作物,會比在溫帶地區需要更多水,因此有些熱帶國家的水足跡
也會較大。漏水和污染等降低用水效率的問題,也會擴大整體的水足跡。
虛擬水和水足跡的概念引發了許多議題,人們討論也許可以阻止在缺水地區生產和出口大量用水的作物和貨物,並鼓勵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需要用水的經濟活動,以維持全球供水。問題是,大多數生產、出口和貿易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為主要考量,目前這些問題都遠大於用水問題。
補充
關於台灣的水資源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駱尚廉
2 缺水
台灣地區雨量雖豐,每年平均雨量可達2,510公釐,為全球平均年水量的三倍,但若以每人每年所獲得的水量計算,僅有4,500公噸,僅為全球平均值的七分之一。
3 需求上升
台灣每年用水量為186億噸,農業用水123億噸(66%),工業用水17.5億噸(9.4%),民生用水36億噸(19.4%),保育用水9.5億噸(5.1%),保育用水亦可納入農業用水。
9 溼地排水
台灣生態豐富,是生物生息遷徙的重要棲地,珊瑚礁、海岸泥灘、紅樹林、潟湖、河口、埤塘、溪谷、湧泉、灌溉水圳與水田等多樣環境,形成綿密的溼地網絡,目前共評選有82處國家重要溼地,其中台南市的「曾文溪口溼地」及「四草溼地」經評定為國際級溼地。
12 飲用水
台灣自來水普及率為92.72%,但仍有177.6萬人尚未使用自來水。
13 衛生用水
台灣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為28.51%,目前的建設計畫目標為每年提升用戶接管率3%。
14 居家用水
台灣平均每人的年度民生用水量為105立方公尺,相當於每人每日居家用水量288公升。
15 水與疾病
台灣過去有台中市立人國小、桃園平鎮市忠貞國小學童數百人集體感染志賀氏桿菌痢疾之案例。西南沿海及宜蘭,亦有民眾飲用含砷量高的地下水,而引起數百件烏腳病案例。
17 食物用水
台灣農業用水為每年123億噸,即每人每年535立方公尺。
19 灌溉
台灣原有可耕地約100萬公頃(1萬平方公里),但因工商業大量轉用,目前有可耕地面積86.57萬公頃,其中水田有45.89萬公頃,約有53%受到灌溉之利;旱田有40.68萬公頃。灌溉面積呈減少情況。
20 工業用水
台灣每年的工業用水需求為17.52億立方公尺,相當於76.2立方公尺/每人。預估到2021年會增加到28.8億立方公尺/每年,即約125.2立方公尺/每
由兩個以上的國家所共享的流域約有260個。
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每人用水量的增加,競相開發河水和含水層的衝突也跟著提升。
許多國家的供水都非常依賴流經其他國家的河流。一旦河水遭到截流或分流,就會引爆潛在的衝突。污染物的排放也讓下游居民對上游感到不滿 。
這些壓力引發了關於「水戰爭」的討論。儘管對水的操縱引發了一些敵對行動,像是1993年,海珊總統排光伊拉克南部沼澤地的水,讓50萬人頓失生計。不過,還沒有因為搶水而真的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目前摧毀水壩、切斷電源或污染水源的軍事和恐怖行動都是因為其他訴求,多半是為了製造經濟混亂或政治因素。其他和水相關的衝突則來自領土爭端。
在一些重大的政治糾紛中,供水確實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包括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在中亞,蘇聯解體後,六個共和國要爭奪過去中央管理的水壩系統和灌溉網絡。在印度,每逢乾旱的年度,經常因為上游省份水量釋放不足,導致各省間爆發衝突,在各省邊界發生靜坐、暴亂和襲擊過境車輛的事件。
在一個國家內,利益衝突團體對水的競爭並不少見。工業用戶和農民可能因為有限的水資源而起糾紛,或是以供水獲取商業利益的公司,可能會與靠同樣水源維生的當地人交惡。
實際上因為水而起的衝突,通常都是地方上的零星事件,如在水庫當場捕獲的滋事分子和破壞事件。但這些糾紛與日俱增,必須要提高到國家或國際層級,透過現在已經成立的許多國際法庭和河流流域組織來解決。
33 水足跡
工業化的生活型態,無論是受益於進口產品還是國產品,都消費了許多隱含在食品和商品中的「虛擬」水。
我們所吃和所用的一切東西,從汽車、電腦到工業機械,不是本身含有水,就是在製造過程中用到水。先進的飲食也比以往用來果腹的食物用到更多的水,主要是因為生產肉類所用的水高
於穀物。換言之,國際貿易之中也有「內含水」(embedded water)。
「水足跡」的概念, 是測量在食品、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模式中,直接或間接用掉的水。進口和國產品的用水也會算在內,並將出口的部分扣除掉,加到進口國的總額上。因此,顯示水足跡的地圖會迥異於顯示直接用水的地圖,因為後者忽略了無形的「虛擬」水貿易。
有幾個因素促成水足跡增大,最明顯的一項就是工業化的生活型態。不過,在水分迅速從土壤中蒸發的熱帶氣候區種植糧食作物,會比在溫帶地區需要更多水,因此有些熱帶國家的水足跡
也會較大。漏水和污染等降低用水效率的問題,也會擴大整體的水足跡。
虛擬水和水足跡的概念引發了許多議題,人們討論也許可以阻止在缺水地區生產和出口大量用水的作物和貨物,並鼓勵在水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需要用水的經濟活動,以維持全球供水。問題是,大多數生產、出口和貿易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為主要考量,目前這些問題都遠大於用水問題。
補充
關於台灣的水資源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 教授 駱尚廉
2 缺水
台灣地區雨量雖豐,每年平均雨量可達2,510公釐,為全球平均年水量的三倍,但若以每人每年所獲得的水量計算,僅有4,500公噸,僅為全球平均值的七分之一。
3 需求上升
台灣每年用水量為186億噸,農業用水123億噸(66%),工業用水17.5億噸(9.4%),民生用水36億噸(19.4%),保育用水9.5億噸(5.1%),保育用水亦可納入農業用水。
9 溼地排水
台灣生態豐富,是生物生息遷徙的重要棲地,珊瑚礁、海岸泥灘、紅樹林、潟湖、河口、埤塘、溪谷、湧泉、灌溉水圳與水田等多樣環境,形成綿密的溼地網絡,目前共評選有82處國家重要溼地,其中台南市的「曾文溪口溼地」及「四草溼地」經評定為國際級溼地。
12 飲用水
台灣自來水普及率為92.72%,但仍有177.6萬人尚未使用自來水。
13 衛生用水
台灣污水下水道普及率為28.51%,目前的建設計畫目標為每年提升用戶接管率3%。
14 居家用水
台灣平均每人的年度民生用水量為105立方公尺,相當於每人每日居家用水量288公升。
15 水與疾病
台灣過去有台中市立人國小、桃園平鎮市忠貞國小學童數百人集體感染志賀氏桿菌痢疾之案例。西南沿海及宜蘭,亦有民眾飲用含砷量高的地下水,而引起數百件烏腳病案例。
17 食物用水
台灣農業用水為每年123億噸,即每人每年535立方公尺。
19 灌溉
台灣原有可耕地約100萬公頃(1萬平方公里),但因工商業大量轉用,目前有可耕地面積86.57萬公頃,其中水田有45.89萬公頃,約有53%受到灌溉之利;旱田有40.68萬公頃。灌溉面積呈減少情況。
20 工業用水
台灣每年的工業用水需求為17.52億立方公尺,相當於76.2立方公尺/每人。預估到2021年會增加到28.8億立方公尺/每年,即約125.2立方公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