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土地經營的第一步,找到對的「路」

 

 

【人生必取的「經」】

 

由於我從事的工作是高壓性的業務,所以事前要做充分的準備,在執行或應對時也常常是驚心動魄的速度。然而,速度愈快,心需要愈慢。永遠都要去明白,「什麼」是自己的人生必取的「經」,才能訂出方向,才能遇到路上重要的人(悟空、豬八戒、沙僧⋯⋯),才能知道哪些路上,哪些妖怪是需要面對的。

在內部兵馬倥傯,又要面對外界環境劇烈變化,還要將《NG土地開發即刻救援》(本書作者前一本著作,五南圖書出版社)出版完成,真的是懸梁刺股、嘔心瀝血。走到一半時我也懷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為什麼要出這本書?土地開發業界原本就暗潮洶湧,令人霧裡看花,很難因為誰的努力,就可以讓這個環境變得更好。

當時靜下來後,原本疲憊的心明白了一些事,才又開始正面起來。出版那本書,不是為了「出一本書」,而是要釐清地產業界疊床架屋的法規、風險密布的行政處分,以及似是而非的觀念。

定好方向之後,很幸運的,路上遇到了一起走的奇人異士,也一起決定了,要如何面對的火炎山上的鐵扇公主及牛魔王。經過一年的努力,看來這一關是過了。而且,大夥的能力也在這個打怪過關的過程,慢慢累積。

《NG土地開發即刻救援》是一本由失敗的經驗以及判斷所集結而成、想要幫忙土地從業人在經營土地上能成功的書,其中蒐羅面對錯綜複雜的法規制約時,不同的解題方向。很感謝各方人士的支持、指教,令我們收獲更多,也更進一步的思考,該書的功能是否有不足之處。

經過二版二刷之後,綜合了很多讀者回饋,大眾對於「路」,在土地、建管的專業領域中,眾說紛紜且似是而非。而在我的專業日常中,由於面對土地變更、農地工廠,甚至是家族傳承土地價值的認定,幾乎皆是由是否有路、路是否可指建築線開始,所以本書是要試著與讀者一起,來把「路」看清楚,如下:

1. 公告的道路。

2. 計畫道路。

3. 公路。

4. 有公用地役關係的既成道路。

5. 沒有公用地役關係的既成道路。

6. 可指建築線的現有巷道。

7. 不可指建築線的現有巷道。

8. 私設通路。

9. 基地內通路。

10. 類似通路。

11. 法定通路權。

12. 袋地通行權。

13. 開路通行權。

未來的「路」真的很重要,希望大家在未來,都明白何為自己必取的「經」,都找到對的路。

 

 

【指定建築線的戰略需知】

 

近年來,在服務「非企業主」的經驗中,發覺個人客戶群中,有一些新的狀況發生。即是:「在網路上蒐集資料的人太多,且皆是道聽塗說。」這樣的情況,甚至造成一些無法挽救的損失,或者造成了一些傷筋動骨的結果。

一般大眾在觀念上,常常「被」誤導最大的,即是「建築線」。如何判斷基地可不可以指定建築線、或如何在指定建築線時,設定對自己有利的策略。

這是連武林高手,都需要「剉著等」的功課。但網路上的訊息卻是千奇百怪,瞎子摸象⋯⋯。

如何判斷基地面前道路是否可指定建築線,有三個基本的條件:

1. 只有二種面前道路,在行政法位階上,可以指定建築線。

(1) 經公告的道路。

(2) 有「公用地役權關係」的現有巷道。

2. 基地地界與面前道路,需臨接或重疊。

3. 民法第820∼826條「共有物」關係的各項利弊,需考慮。

又如何在指定建築線時,擬定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1. 要清楚各地建管自治條例: 如畸零地、雙面臨道路、道路截角等的檢討方式。

2. 建築技術規則有關「面前道路寬度」以及「建築物高度」的規定。

3. 以私設通路指定建築線,有分「基地外私設通路」及「基地內通路」二者,千萬不要混淆。

說實在話,當您了解要蓋一棟建築,有多少法規需要面對時,除了噁心、想吐,您還可能會有二種反應:

1. 還是不要了解的好。

2. 可憐哪!臺灣的建築師們。

 

 

【學費】

 

最貴的「學費」,絕對不是帳面的那一筆。而是因為「接受一些缺陷的模式,以及不正確的資訊」後,所作出的錯誤判斷,導致難以挽救的結果。也因為回天乏術,若硬要回天,強渡關山,必定所費不貲,更是勞民傷財。

可以計算的風險,是投資;不可以計算的風險,是賭博。投資自己,能有系統地面對風險,有能力的計算風險,對一塊地的影響程度、範圍、時間等,應該是、絕對是,一位土地從業人員,一生懸命的事。

何謂風險,如下。

您所開發的土地,是否為以下條件:

1. 可否指定建築線?

2. 是否為山坡地?

3. 是否有限高?

4. 是否是退縮建築線區域?

5. 是否有地質敏感區?

6. 是否為禁限建範圍?

7. 是否為整體開發區?

8. 是否為法定空地?

9. 是否有農地套繪問題?

10. 是否為水利設施影響範圍?

這些限制只是冰山一角,在我清查土地系統中,單清查一塊土地,就有87項風險項目是必須要了解清楚。如此,一塊土地才能夠進入決定是否適合開發;如此,才能將風險量化,而且在不同風險管控階段,才能找出對應的資源、對應的策略,解決問題。

其中有浩瀚的專業知識、龐大的法規競合邏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有「常識」知道上哪找資料。例如到公開的政府網站或單位,「撈」到可以供正確判斷的「資料」,進而成為有用的資訊,並且控管風險,超前部署。公開的資料有很多,如何找到,又如何判斷,是進入土地經營的第一步。

若這一步不清楚,所要繳的「學費」,將難以計算。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