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節錄)
Q6說文解字,透析廣告神奇的文字遊戲
光照片就有這麼多學問,文字可以玩的創意就更多了,廣告文案「字字珠璣」,消費者在看廣告文宣時一定要睜大眼睛仔細解讀箇中巧妙。
▍賣一個夢給你
房地產業者賣房子就是賣一個夢給你,嚮往開闊綠地就賣「花園就在我家裡」、「複製大安森林公園夢土」、「台北都心找不到的鮮綠生活」;嚮往大戶生活的就賣「改變豪宅空間定義」;嚮往交通便利的就賣「敦南 15 分鐘」、「三環三線,夢想實現」;想提升氣質的就賣弄文學「建造理想居所,只為品味相契的知音」等。
心動了嗎?覺得自己很有格調嗎?小心,這都是廣告文宣引誘你的築夢藍圖,一字一句都暗藏玄機。
▍破解文字奧義
•花園在你家──通常都在郊區或遠離市中心的地點。
•景觀無敵──除非樓層很高,不然也是遠離市中心的地點,否則怎麼看得到山海戀?
•文謅謅有氣質──文字的深意通常讓人看不太懂真正要表達什麼,但是文案營造出一種很有格調的質感,讓消費者覺得住進去身分和地位都會大幅提升。
•近在咫尺──廣告文宣的數學都很神奇,特愛用「哪裡轉個彎就到哪裡」、「從A到B只要幾分鐘」這類的句型,台北的敦化南路和信義路最常被套用。現在法規查得嚴,房地產業者不太敢亂寫時間,但是偷吃步是:挑非尖峰時間、用最快車速去量時間,所以從安坑到敦化南路最遠的那一個路口真的只花了 15 分鐘,問題是,上班塞車要花多久的時間呢?
▍看文案要懂數學
數學不好的人買房子要注意了,除了交通時間玩的數字遊戲,也要注意價格上的數字魔法。例如「總價888萬起買2+1房」,那個+1就是玄機,可能是把兩房隔成三房賣,或是違法加蓋的夾層屋,讓你覺得賺到,卻可能會觸犯法規。
或是「自備款只要68萬」,除非房子總價只有230萬,否則以目前貸款幅度7到8成來計算,怎麼算都不夠。另一個可能是建商用假合約讓銀行超貸,幫你貸9成,自備款1成才有可能買到高價的房子。
還有一種是「送很大」的,買個房子又是送裝潢、送家具、送車位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加起來可以省個好幾十萬吧。
▍不常見的用詞要多看幾眼
廣告文宣寫得美如夢境,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透過文字規避地目就大有問題。仔細看,如果文宣寫「菁英會館」、「總裁行館」這類讓人無法分辨是住宅還是商辦的名稱,就有可能是因為建案基地是「工業用地」而非「住宅用地」,為了在相對便宜的地目上蓋昂貴的住宅,刻意寫些似是而非的名稱,遊走法規邊緣,住進去如果地目有問題,倒楣的還是消費者。
想了解的人可以洽該地區地政事務所查詢「土地使用分區」,或上「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查詢。
▍太貼心要注意
若文宣太貼心也有鬼,例如「貼心提供專屬賞屋巴士,車程只要20分鐘」,有賞屋專車的案子,房子通常離市中心都有點遙遠,而且還有可能只是到「接待中心」而非建案的「基地」。
Q34看房子到底要看些什麼?
有的人看一棟房子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有的人卻只看兩眼就換下一個物件;走馬看花看房子跟抱持著柯南精神看房子絕對「差很大」。台灣房屋副總裁謝萬雄建議消費者首先應該看的是「建商」信譽,並掌握「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大原則,多看幾次房子,以確保該物件在不同時間點的屋況。
▍由遠而近
先看外在的商圈環境。四周是否有治安死角?是否有暗巷?四周是否有市場、學區?樓下是否有特殊業種?如果是預售屋,還要特別注意建商是否用「大帆布」或巨大的看板遮住周遭如基地台等嫌惡設施。
▍由外而內
走進大樓前,記得先抬頭看看房子的外觀,建材好不好?有沒有瓷磚剝落或牆面汙染?還可以看看晚上住戶的「點燈率」,藉此評估入住的戶數。再看「公布欄」,住戶欠繳管理費的狀況如何?游泳池或社區巴士是否公告停用或停開?這些都攸關社區的品質。
▍看格局採光和安全性
當由遠而近、由外而內都過關後,才進入「看房子」的階段。第一眼先看感覺,踏入房子後身心是否不舒服?接著看格局和採光,看消防逃生等安全措施及路徑,再敲敲牆壁,看建材與施工等細節。
▍看使用動線
資深房地產投資人楊德芬則建議,看房子要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使用動線。她曾經看過一間房子,要去後陽台還得從客房穿出去,曬個衣服都要跟屋內的人「借過」,很干擾。還要注意廚房與陽台動線是否順暢?陽台放不放得下洗衣機?有沒有足夠的置物空間?回歸實際生活面的需要,才不會買到「不順手」的房子。
Q45是否有不怕地震的房子?
這是一個「聞震色變」的年代。以往每隔數年、十數年才會發生的地震,如今全球許多地區都進入地震活躍期,印尼、日本、台灣、紐西蘭⋯⋯,不僅震垮了建築也震怕了人心。
台灣位處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其中台灣東部地震多,好在震源深,所以影響相對較小;西半部的震源淺,加上人口密集,地震的巨大能量一經釋放,反而容易造成重大傷亡。
▍921 大地震後,法規開始規範耐震度
台灣早期的房子缺乏耐震設計,發生921大地震後,政府積極修改建築法規,耐震係數也從三至四級提升到五至六級,而牆、柱、梁等部位則增加「綁紮繫筋」的規範;鋼筋及箍筋密度、箍筋彎曲角度則從90度變更為135度等,都是為了提升房子的安全性。因此921大地震後興建的新成屋都至少能承受五級的地震強度。
▍耐震不代表房子完好無缺
所謂的耐震,並不是說建築結構遇到地震不會有絲毫損傷,目前最常見的有三類:抗震(耐震)、隔震(免震)和制震(減震)設計,三者都是一種吸收地震力的設計,目的是降低建築結構體瞬間倒塌的機率,當大地震發生上下左右搖晃,出現龜裂或歪斜,但是建築體仍屹立不搖,只要柱子不垮、牆壁不塌,耐震設計就能替民眾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
「抗震」是最基礎的,基本上只要符合建築法規的建築都具備耐震力,包含結構設計、鋼筋材質、綑綁工法、混凝土磅數、橫箍數量與間距、鋼筋的搭接方式等都有依照規定,就符合抗震宅的定義。
「隔震」顧名思義就是隔絕地震力,通常會在建築低樓層的柱子下方加裝大型的「隔震墊」,讓堅硬的梁柱多了一層橡膠材質的緩衝墊,重點是:每根柱子下方都要加裝才能達到隔震的效果。
而「制震」設計就是在建築結構體內安裝各種可以吸收地震力的韌性構造,例如最常用的「阻尼器」、斜撐設計、剪力牆設計,或是在牆壁間安裝由鋼板和高黏性物體所組成的「制震壁」等。哪一種設計比較安全?沒有人知道。因為這些都是近年的設計,只有面臨地震的考驗後才知道哪種工法比較有效。
▍有保有保庇,幫房子投保地震險
購屋時銀行會要求申請房貸的屋主購買「住宅火險及地震險」。民國91年以前的房子大多沒有地震險的保障,921大地震後,政府規定從91年4月起,將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列為政策性保險。民眾可透過銀行、產險公司等管道投保以保障住宅安全;部分業者更推出「新式居家綜合保險」,就連「輕損地震」,即把家中電視摔壞了也提供賠償。
Q63如何確保預售屋蓋的跟說的一樣好?
光憑一棟模型、一張平面圖、幾頁合約就買下一間房子,買預售屋要如何確保建築品質跟當初說的一樣好?為了保障購屋權益,買預售屋絕對不能偷懶,你一定要掌握「處處留底、時時監工」的原則。
▍處處留底
從你拿到的第一張廣告文宣開始,找個資料袋,把建商提供的外觀3D示意圖、平面設計圖、彩色DM、報紙廣告、樣品屋拍照、建材設備、停車位的規格,連同簽約相關資料一起妥善保管。這些都視為「契約」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建商灌虛坪、用爛建材,這些資料都是你的「保屋符」,只要建商蓋的跟當初說的不一樣,你都可以依照這些證據要求改善,或向消保官提出申訴。
▍時時監工
若不想走到對簿公堂的地步,購屋者就要勤勞一點,勤跑工地「監工」。建商一聽你想來工地看房子,最常搬出來的話術就是「工地很危險」,就怕你看到工人偷懶打混、工地亂七八糟、偷工減料或不合工序的施工。工地危險是事實,但並不是阻止你監工的藉口,你一定要強力要求約時間去看你未來的家,如果能聯合其他住戶一起去監工,建商比較不敢不答應。到現場後,要看什麼?先看工地管理的素質,再看施工品質,例如水泥模板是否乾了才拆除?鋼筋是否用鐵絲亂綁一通?散落現場的建材品牌是否跟合約上一樣?有沒有做防水測試等。
▍參加各項說明會
有些不怕你看的負責任建商,會安排預售屋的營建過程各階段說明會,從基地開挖開始的開工說明會、結構說明會、裝修說明會到交屋說明會,還請住戶實際到場參觀該樓層的樓板灌漿、各戶的防水試水測試、給水管試壓和屋頂的防水工程等。如果你的預售屋建商有提供上述說明會,一定要參加。
▍客變更要緊盯監工
如果你還有特殊的「客變」需求,例如哪面牆不要、瓷磚要換義大利進口的、主臥室的廁所改儲藏室等,一定要在合約上寫清楚,並盯緊施工狀況,以利交屋時計算「加減帳」。
Q6說文解字,透析廣告神奇的文字遊戲
光照片就有這麼多學問,文字可以玩的創意就更多了,廣告文案「字字珠璣」,消費者在看廣告文宣時一定要睜大眼睛仔細解讀箇中巧妙。
▍賣一個夢給你
房地產業者賣房子就是賣一個夢給你,嚮往開闊綠地就賣「花園就在我家裡」、「複製大安森林公園夢土」、「台北都心找不到的鮮綠生活」;嚮往大戶生活的就賣「改變豪宅空間定義」;嚮往交通便利的就賣「敦南 15 分鐘」、「三環三線,夢想實現」;想提升氣質的就賣弄文學「建造理想居所,只為品味相契的知音」等。
心動了嗎?覺得自己很有格調嗎?小心,這都是廣告文宣引誘你的築夢藍圖,一字一句都暗藏玄機。
▍破解文字奧義
•花園在你家──通常都在郊區或遠離市中心的地點。
•景觀無敵──除非樓層很高,不然也是遠離市中心的地點,否則怎麼看得到山海戀?
•文謅謅有氣質──文字的深意通常讓人看不太懂真正要表達什麼,但是文案營造出一種很有格調的質感,讓消費者覺得住進去身分和地位都會大幅提升。
•近在咫尺──廣告文宣的數學都很神奇,特愛用「哪裡轉個彎就到哪裡」、「從A到B只要幾分鐘」這類的句型,台北的敦化南路和信義路最常被套用。現在法規查得嚴,房地產業者不太敢亂寫時間,但是偷吃步是:挑非尖峰時間、用最快車速去量時間,所以從安坑到敦化南路最遠的那一個路口真的只花了 15 分鐘,問題是,上班塞車要花多久的時間呢?
▍看文案要懂數學
數學不好的人買房子要注意了,除了交通時間玩的數字遊戲,也要注意價格上的數字魔法。例如「總價888萬起買2+1房」,那個+1就是玄機,可能是把兩房隔成三房賣,或是違法加蓋的夾層屋,讓你覺得賺到,卻可能會觸犯法規。
或是「自備款只要68萬」,除非房子總價只有230萬,否則以目前貸款幅度7到8成來計算,怎麼算都不夠。另一個可能是建商用假合約讓銀行超貸,幫你貸9成,自備款1成才有可能買到高價的房子。
還有一種是「送很大」的,買個房子又是送裝潢、送家具、送車位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加起來可以省個好幾十萬吧。
▍不常見的用詞要多看幾眼
廣告文宣寫得美如夢境,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透過文字規避地目就大有問題。仔細看,如果文宣寫「菁英會館」、「總裁行館」這類讓人無法分辨是住宅還是商辦的名稱,就有可能是因為建案基地是「工業用地」而非「住宅用地」,為了在相對便宜的地目上蓋昂貴的住宅,刻意寫些似是而非的名稱,遊走法規邊緣,住進去如果地目有問題,倒楣的還是消費者。
想了解的人可以洽該地區地政事務所查詢「土地使用分區」,或上「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查詢。
▍太貼心要注意
若文宣太貼心也有鬼,例如「貼心提供專屬賞屋巴士,車程只要20分鐘」,有賞屋專車的案子,房子通常離市中心都有點遙遠,而且還有可能只是到「接待中心」而非建案的「基地」。
Q34看房子到底要看些什麼?
有的人看一棟房子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有的人卻只看兩眼就換下一個物件;走馬看花看房子跟抱持著柯南精神看房子絕對「差很大」。台灣房屋副總裁謝萬雄建議消費者首先應該看的是「建商」信譽,並掌握「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的大原則,多看幾次房子,以確保該物件在不同時間點的屋況。
▍由遠而近
先看外在的商圈環境。四周是否有治安死角?是否有暗巷?四周是否有市場、學區?樓下是否有特殊業種?如果是預售屋,還要特別注意建商是否用「大帆布」或巨大的看板遮住周遭如基地台等嫌惡設施。
▍由外而內
走進大樓前,記得先抬頭看看房子的外觀,建材好不好?有沒有瓷磚剝落或牆面汙染?還可以看看晚上住戶的「點燈率」,藉此評估入住的戶數。再看「公布欄」,住戶欠繳管理費的狀況如何?游泳池或社區巴士是否公告停用或停開?這些都攸關社區的品質。
▍看格局採光和安全性
當由遠而近、由外而內都過關後,才進入「看房子」的階段。第一眼先看感覺,踏入房子後身心是否不舒服?接著看格局和採光,看消防逃生等安全措施及路徑,再敲敲牆壁,看建材與施工等細節。
▍看使用動線
資深房地產投資人楊德芬則建議,看房子要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使用動線。她曾經看過一間房子,要去後陽台還得從客房穿出去,曬個衣服都要跟屋內的人「借過」,很干擾。還要注意廚房與陽台動線是否順暢?陽台放不放得下洗衣機?有沒有足夠的置物空間?回歸實際生活面的需要,才不會買到「不順手」的房子。
Q45是否有不怕地震的房子?
這是一個「聞震色變」的年代。以往每隔數年、十數年才會發生的地震,如今全球許多地區都進入地震活躍期,印尼、日本、台灣、紐西蘭⋯⋯,不僅震垮了建築也震怕了人心。
台灣位處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其中台灣東部地震多,好在震源深,所以影響相對較小;西半部的震源淺,加上人口密集,地震的巨大能量一經釋放,反而容易造成重大傷亡。
▍921 大地震後,法規開始規範耐震度
台灣早期的房子缺乏耐震設計,發生921大地震後,政府積極修改建築法規,耐震係數也從三至四級提升到五至六級,而牆、柱、梁等部位則增加「綁紮繫筋」的規範;鋼筋及箍筋密度、箍筋彎曲角度則從90度變更為135度等,都是為了提升房子的安全性。因此921大地震後興建的新成屋都至少能承受五級的地震強度。
▍耐震不代表房子完好無缺
所謂的耐震,並不是說建築結構遇到地震不會有絲毫損傷,目前最常見的有三類:抗震(耐震)、隔震(免震)和制震(減震)設計,三者都是一種吸收地震力的設計,目的是降低建築結構體瞬間倒塌的機率,當大地震發生上下左右搖晃,出現龜裂或歪斜,但是建築體仍屹立不搖,只要柱子不垮、牆壁不塌,耐震設計就能替民眾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降低生命財產的損失。
「抗震」是最基礎的,基本上只要符合建築法規的建築都具備耐震力,包含結構設計、鋼筋材質、綑綁工法、混凝土磅數、橫箍數量與間距、鋼筋的搭接方式等都有依照規定,就符合抗震宅的定義。
「隔震」顧名思義就是隔絕地震力,通常會在建築低樓層的柱子下方加裝大型的「隔震墊」,讓堅硬的梁柱多了一層橡膠材質的緩衝墊,重點是:每根柱子下方都要加裝才能達到隔震的效果。
而「制震」設計就是在建築結構體內安裝各種可以吸收地震力的韌性構造,例如最常用的「阻尼器」、斜撐設計、剪力牆設計,或是在牆壁間安裝由鋼板和高黏性物體所組成的「制震壁」等。哪一種設計比較安全?沒有人知道。因為這些都是近年的設計,只有面臨地震的考驗後才知道哪種工法比較有效。
▍有保有保庇,幫房子投保地震險
購屋時銀行會要求申請房貸的屋主購買「住宅火險及地震險」。民國91年以前的房子大多沒有地震險的保障,921大地震後,政府規定從91年4月起,將住宅地震基本保險列為政策性保險。民眾可透過銀行、產險公司等管道投保以保障住宅安全;部分業者更推出「新式居家綜合保險」,就連「輕損地震」,即把家中電視摔壞了也提供賠償。
Q63如何確保預售屋蓋的跟說的一樣好?
光憑一棟模型、一張平面圖、幾頁合約就買下一間房子,買預售屋要如何確保建築品質跟當初說的一樣好?為了保障購屋權益,買預售屋絕對不能偷懶,你一定要掌握「處處留底、時時監工」的原則。
▍處處留底
從你拿到的第一張廣告文宣開始,找個資料袋,把建商提供的外觀3D示意圖、平面設計圖、彩色DM、報紙廣告、樣品屋拍照、建材設備、停車位的規格,連同簽約相關資料一起妥善保管。這些都視為「契約」的一部分,一旦出現建商灌虛坪、用爛建材,這些資料都是你的「保屋符」,只要建商蓋的跟當初說的不一樣,你都可以依照這些證據要求改善,或向消保官提出申訴。
▍時時監工
若不想走到對簿公堂的地步,購屋者就要勤勞一點,勤跑工地「監工」。建商一聽你想來工地看房子,最常搬出來的話術就是「工地很危險」,就怕你看到工人偷懶打混、工地亂七八糟、偷工減料或不合工序的施工。工地危險是事實,但並不是阻止你監工的藉口,你一定要強力要求約時間去看你未來的家,如果能聯合其他住戶一起去監工,建商比較不敢不答應。到現場後,要看什麼?先看工地管理的素質,再看施工品質,例如水泥模板是否乾了才拆除?鋼筋是否用鐵絲亂綁一通?散落現場的建材品牌是否跟合約上一樣?有沒有做防水測試等。
▍參加各項說明會
有些不怕你看的負責任建商,會安排預售屋的營建過程各階段說明會,從基地開挖開始的開工說明會、結構說明會、裝修說明會到交屋說明會,還請住戶實際到場參觀該樓層的樓板灌漿、各戶的防水試水測試、給水管試壓和屋頂的防水工程等。如果你的預售屋建商有提供上述說明會,一定要參加。
▍客變更要緊盯監工
如果你還有特殊的「客變」需求,例如哪面牆不要、瓷磚要換義大利進口的、主臥室的廁所改儲藏室等,一定要在合約上寫清楚,並盯緊施工狀況,以利交屋時計算「加減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