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樓市迷局:困境與挑戰

  房價的變遷,可能蘊藏著一個戲劇性的故事,但也可成為一個好的經濟學研究項目。
  房地產的資本化、證券化、貨幣化也反映出經濟的發展變化。在不同經濟體中,隨著不同程度的革新和政策,房地產完成了不同的歷史使命,最終扮演著品質、規模不一的國民經濟角色。

該不該救樓市?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衝擊,中國20多個城市緊急推出樓市「救市」新政。各地救市之急切、行動之迅速、花樣之豐富、加槓桿之凶猛,令人眼花撩亂。
  本部分以疫情之下的樓市新政為切入點,分析疫情對樓市的衝擊,政府該不該救樓市,以及公共政策該如何合理「救市」。

01疫情對房地產的衝擊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新冠疫情是一次突發的現金流「事故」。
  疫情消息公開後,房地產銷售、建設、投資及土地拍賣全面停止,房地產的韌性備受考驗。疫情中斷了房地產企業高周轉率,導致現金流壓力大增及負債率上升。
  疫情對樓市的衝擊,房地產業成長停滯事小,終結高周轉率事大。
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已演化為一種高周轉率、高槓桿的金融專案。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高周轉率對房地產的重要性,但高周轉率可以說是大型開發商的「生命線」。
  高周轉率模式,極大壓縮了從取得建地、建屋、銷售到資金回流整個週期的時間。萬科最先提出了「5986」高周轉率模式:取得建地5個月動工,9個月銷售,第一個月售出8成,6成產品必須是住宅。
  後來,因擔心施工安全及房屋品質,萬科放棄了高周轉率模式。
  但是,碧桂園承襲了這一模式,並在近些年將其發揮到了極致。
  碧桂園的高周轉模式被同業稱為「456」模式,即取得建地4個月開案,5個月資金回流,6個月資金再周轉。
  中國房地產業周轉加速,大概從2015年開始。當時,中國剛剛全面啟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棚改貨幣化政策,中國房地產進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關鍵階段。
  當時,房地產企業面臨一次各自不同的策略選擇。
  很多小型房地產商陷入流動性困境,不得不壓縮產能,快速「回血」求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