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物件資訊哪裡來?和仲介聊比上網更多更快
由於網路資訊非常發達,有超過7成的人,習慣先上網看房找資訊,加上房屋仲介店跟便利商店一樣普及,資訊流量非常快。建議去找房仲之前,可以先在網路篩選較適合自己的房子,再將資料拿給仲介,委託其幫忙找類似的物件。
我自己的習慣是,先上「591房屋交易網」查看有沒有合適的物件,有時也會上各大房仲的官網,如:信義、永慶,依據自己需求的房型再篩選。

秒殺好宅,來不及放上網就已經賣掉了

一般人能看到的購屋資訊,通常要等到屋主或建商釋出訊息,仲介或代銷去洽談回來賣,才會在各大購屋平臺或房仲網站看到資訊,並出現在房仲店的牆面上。

一、屋主或建商釋出訊息
通常是屋主在自己住家的外面放著「屋主自售」的看板或訊息,現在有些屋主更會放在591網路平臺上(屋主自售),或是把消息放給管理員,請對方代為介紹。大部分屋主自售的房子議價空間比較有限,若是又屬於地點不錯或優質社區的物件,可能房仲還來不及去請求委託就已經售出了。

二、仲介去洽談,接回來公司賣
一般來說,仲介也是透過上述屋主的聯絡資訊,與屋主持續溝通,最後接案回公司,再透過大量的廣告露出案件資訊。好案子在市場景氣好時,完全不用打廣告,也不會出現在網路上,通常房仲會先通知優質的客戶,所以與房仲有一定的交情,是想找到好宅的必要條件之一。
以我自己來說,我的物件來源最大宗就是從這個管道來的。舉個例子,我認識一個仲介,他一開始主動帶看兩、三次,為了謝謝他帶我看房子,事後還買飲料請他喝,順便聊一些房地產的事。過了幾個月後,他突然告訴我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案子。所以,與房仲保持良好的關係,並結交幾個從事房地產仲介的朋友,也是找到好標的的方法之一。

三、一般民眾找尋方便的管道
如果在前兩階段都沒有人要,物件才會被放到相關平面廣告、雜誌,以及網路銷售平臺上。但這也不是說這上面的物件都不好,而是就算是條件很好的物件,也可能很快就被搶走了。所以建議先從網路做功課,釐清自己的需求後,再交由仲介代為找尋適合的物件。另外,多留意路邊電線桿上的售屋資訊,或路旁的小蜜蜂(擺在路邊的房屋廣告)及現場有仲介人員的駐點廣告,也都能增加找到好屋的機會。
至於要如何做功課,我認為與其在網路上搜尋大家已知的資料,不如直接找四種相關的專業人士:
一、房仲:如果和房仲的交情夠好,經常能打聽到網路上搜尋不到的資訊,例如:他這個月成交哪些案子、坪數、屋齡、地點在哪?更細一點的,連他們店裡同事成交的案子,或同業間成交哪個大案子都能打聽到。這麼一來,你就大概能探聽到附近的行情,還有優質的社區在哪,可省下親自問各社區管理員,以及拜訪街坊鄰居的時間。
二、代書、地政士:有一些稅務問題或法規資訊,問代書最快能得到解答。而且他們經手過許多房地產買賣合約,處理案件糾紛的經驗也比較多,對於行情資訊、合約上需要注意的細節,都會特別清楚。通常代書也會利用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的時間差去做投資,對於市場的敏感度甚至比仲介還要高。
三、房貸銀行專員:找業績較好的房產業務專員,核貸的案件數量較多,也知道這區域性的買方,較常買的是哪種類型產品、能貸多少成數?因專員都要去現場拍照,與計算核貸金額與資料,對於這些資訊非常敏銳。
四、房產投資同好:互相交流最近哪種類型的房子較受歡迎,或是如何合法避稅。這個聚會的最大優點是跨區域性的,討論及分析範圍遍及全臺的物件,可以快速了解全臺房地產趨勢。


預售屋美得像場夢,留意細節才能美夢成真
一般人選擇預售屋,多半因為它的資金準備期長,再來是被美輪美奐的樣品屋吸引,但買預售屋最大的風險,就在於它是先買後蓋,因此如何避免買到一場夢,就是看屋的重點。
一般來說,預售屋的資訊都是來自路邊的廣告看板、路牌,或路上拿到的文宣,每個廣告詞都令人心動,但怎麼分辨真假?
臺灣預售屋廣告經常暗藏玄機,比方說:樣品屋、招待所常常刻意設在繁華的大馬路邊,工地卻在偏僻的巷弄末端,經常讓消費者受到誤導而搞得滿肚子火。所以,在選購預售屋時,樣品屋、招待所都不是重點,關鍵是:真正的房子究竟蓋在哪裡?
在法律上,建商所用的廣告叫做「要約之引誘」,為了引誘你去購買,當然會極盡所能放大建案的優點,吸引消費者駐足瀏覽,接著心動而進行消費。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吸引目光的廣告畢竟只是廣告,內容與實質是否一致。
我曾有位朋友看完樣品屋,以為自己要買的一樓店面預售屋,就在臺中市熱鬧的文心路上,結果房子竟然是蓋在巷底,沒有人潮根本做不了生意,只能當作住家。雖然銷售人員先前曾口頭告訴他是店面,但沒有實質證據,就很難討回公道。
另外,我也有好幾個在臺北的朋友,看到建案叫「大直××××」豪宅,招待所設在美麗華百貨公司一帶,事後卻發現建地在文湖國小後方的山上,根本看不到大直;甚至有幾個豪宅建案,其實是蓋在「夜總會」的對面或旁邊。
同樣常見的是,在工業區內蓋廠房,卻以住宅的名號來銷售(俗稱工業住宅),價格當然比較便宜,但跟消費者的期待差了十萬八千里,有時甚至還違法,產生的糾紛自然相當多。


看新成屋要由外而內,別忘了算公設
新成屋是最少人選擇的投資標的,因為房子要賺的價差已經在預售時賺完了,每坪的單價也被墊高,剛買時還得立刻付出一筆頭期款,再加上每月要繳的利息,若要出租又要先買一些家具家電,所以這項產品賠錢的機率比其他產品高,但很適合自住的人,因為可以看到既有的成屋結構、設備、格局,會比較安心。
雖說新成屋已經是成品,是好是壞都能親眼查證,不過看屋時還是要留意兩大重點。

一、整體建築的外觀及安全性
通常建築外觀品質不良的房子,房屋內部的品質絕對不會太好,所以要特別留意房屋外觀整體的品質。也就是注意觀察建築的結構是否穩固、外觀的磁磚是否脫落、龜裂、缺角。
接著要看結構,一般來說,整體為方形的結構是最安全的設計,若為ㄇ字型的結構,耐震度通常較差。看結構時也要注意基地的形狀,前面已經提過,基地方正的房子最好,若為T字型、U字型或L字型,遇到地震時,很容易因為受力面積不均而產生扭轉,房屋容易倒塌。還有要注意低樓層的柱子是否過多,結構穩固的房子通常低樓層的牆面會多於柱子。
另外要注意建築本體是否傾斜,這時候要站遠一點,以附近的建築物作為對照組,當然,附近的房屋也可能傾斜,所以建議多找幾棟建築比對,避免買到建商因地基挖得太深,導致房屋傾斜(或鄰近房屋傾斜)的住宅。
若是買社區型的房子,還要留意總共有幾個出入口、是否都有警衛管制人員出入,建議也可以找一天以訪客的身分前往,測試該社區的安全性。

二、房屋內部
由於是剛蓋好也沒有人住過的新成屋,所以很難一眼看出是否會漏水、管線是否順暢,所以,我建議模擬自己的生活習慣,一一確認這間房子是否適合自己。
第一個要確認的就是屋內的格局,有沒有奇怪的梁柱,如果確定要裝潢,天花板會不會太低?若有風水上的禁忌,這時候也可以仔細確認。接著注意室內採光,有自然光最好,然後建議把窗戶都打開,確認屋內的空氣是否會對流?避免買到即使有對外窗,空氣也無法對流的房子,這樣一到夏天屋內就會變得很悶熱,日後的電費恐怕很可觀。


六個重點,幫你挑一間容易增值的中古屋
根據2025年最新統計顯示:屋齡超過30年的中古屋,占全臺住宅交易的比例已飆升至45%以上,相當於每2筆交易就有1筆是老屋。
這並非投資客突然熱衷,而是自住族理性選擇的結果。當新成屋價格飆高,預售屋等待期長、資金壓力大時,老屋以「地段佳、價格親民」的優勢,成為最實際也最理性的入場對象。此外,中古屋通常可接手現成的家具家電(通常賣方換房會留下),直接收租的機率高,如果能以比市價低1~2成的價格入手,就是不錯的增值標的。
缺點就是需要的現金較多,因為屋齡老舊,有許多瑣碎的問題要處理,像是多花一筆預算重拉水電管線、油漆,或是換新的家具家電等。但這些問題,正是你可以創造增值(殺價)空間的關鍵,以下提出看中古屋的七大重點。
一、漏水、壁癌:仔細檢查容易漏水、滲水的角落,如窗邊、浴室旁的房間牆面等,並注意前後陽臺的天花板、窗臺或窗戶旁的女兒牆等,這些地方也很容易發生壁癌問題。
二、牆上是否有裂縫:如果牆面上出現龜殼狀(網狀)的裂紋,那可能是油漆的品質不佳產生的收縮紋路,只要裂縫小於2公分,都在可以修補的範圍內,無須特別介意。但如果梁柱出現超過3公分以上的裂痕,或倒八字、交叉的裂縫,就可能是施工不良或地震造成的裂痕,這種房子建議不要入手比較好。
三、水電管線通不通:看中古屋時,所有與水相關的設備務必打開來檢查,而且要把水量轉到最大、流個幾分鐘,確認流量和管線是否有問題。
四、地板不平:為了避免買到地板傾斜的房子,建議拿個小彈珠輕輕放在地面,注意它是否往特定的方向滾動。不過浴廁或陽臺的地板千萬不能是平的,否則水就很難流進排水孔。
五、真假插座:有些中古屋會附裝潢,這種最需要特別留意,因為牆內有可能仍是老舊電線,插座根本沒有電,建議看中古屋時帶一個小夜燈,每個插座都試用看看,是否有通電。
六、地板和磁磚是實心還是空心:看中古屋時,務必動手敲敲摸摸,確認牆壁和地板不是空心的,有的把木板隔間粉刷成牆面,有的地板磁磚已經浮凸,敲一敲就會有空心的聲音,當然,這些小瑕疵都是可以補救的範圍,也會成為你議價的籌碼。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