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79特價22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增強儲備人才的機制
所謂「人向高處爬,水向低處流」,自全球化和e化以來,凡有能力或專業的人士都有選擇的自由。近年來,鄰近國家都在向台灣的優秀人才招手,有些符合條件的人便應召而去,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大損失。

在過去二十年,台灣每年平均仍有5%的經濟成長率,對經濟成長的主要貢獻者是出口,而不是民間消費;對出口最大貢獻的是高科技產業,不是傳統產業。但高科技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很少,也就無法創造一般大眾較多所得,以致台灣的貧富差距加大,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由於這個原因,台灣在過去二十年徒有經濟成長,而一般人民所得卻沒有提升。目前大學教授的待遇,香港是台灣的三倍,韓國是台灣的兩倍,即使是後起的中國大陸,很多重點大學教授的待遇也高過台灣。因此如何增強儲備人才,對台灣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在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下,無論是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都強調研究論文的發表,並做為衡量人才的標準。在理工科方面,儘管在學理上有一些突破,而發表的論文篇數以及被引用的篇數在世界排名上很高,卻不能實際用於製造業並量產,也就不能應用到實際的作業;在社會科學方面,也強調在SCI發表的篇數,以經濟學而言,作者對台灣經濟無知,對美國經濟、大陸經濟也無知,這類人才對國家發展有何裨益?因此,我們不應在SCI、SSCI的圈子裡自我陶醉,應走進現實社會,發揮專業能力。不要輕視一顆小螺絲帽,它對科技的貢獻、對創造就業機會,均可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

台灣的大學院校過多,培植的「人才」多是濫竽充數。面對少子化現象所造成的問題,應縮小一般不能培植專才大學、學院的規模,擴大可培植專才的技職教育,使學生在畢業後有一技之長可用。

和諧社會是安定的保障
三十年前馬可仕執政的菲律賓,因官員貪汙風氣盛,而社會治安差,一般外商都不敢到菲律賓投資;即使菲律賓政府提供蘇比克灣給外商投資,但外商考慮到社會成本太高,且政府效率又低,都不敢去菲律賓冒險,以致菲律賓的經濟發展在東協國家中較差。

台灣在1990年以前,社會相當和諧,族群融洽,投資環境優良,使台灣能締造經濟發展奇蹟。然而自1990年末戒嚴解除,人民集會結社獲得充分自由,也使台獨勢力得到發展機會,妄想把台灣當做美國的前哨,會得到美國的庇護;但國勢日趨不振的美國,面對崛起的中國大陸,台獨的風險增大。而台獨既是對中華民族的分裂,得不到中國國民黨的認同,也得不到中共的諒解,使台灣人民對國家認同發生了分裂,導致1950年以後四十年和諧的社會成為歷史陳跡。這種現象為台灣的前途蒙上陰影,更使台灣環境處於不安狀態,產業要生根十分困難。

考慮到人民的福祉及其未來,台獨思想和行為絕對是破壞和諧環境的毒藥,也會使台灣永遠處於緊張不安的環境中,更會因此成為鎖國主義的犧牲者。它不但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也是外人來台投資的最大顧慮。如果社會缺乏和諧,台灣前途黯淡是可預見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