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序
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林信義 總統府資政
從2004年至2008年的董事長任內,與工研院同仁並肩為臺灣產業努力,並親眼見證工研院同仁戮力不懈的研究,持續扮演著推動臺灣經濟發展的創新引擎。
回首過往50年,工研院持續為臺灣的技術研發與產業發展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無疑是臺灣產業史上的關鍵角色。做為臺灣產業界的技術軍火庫,工研院除了因應產業需求導向的應用研發外,還必須持續投入前瞻創新技術研發,而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失敗是必經之路。從失敗中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前進未來。因此,為工研院建立「鼓勵嘗試,允許失敗」的文化,以帶動更多原創性的突破發明。
在工研院4年期間,透過強化「跨領域」的整合,以「溝通、創造力及協同合作」等3大元素,讓各研究所能夠發揮團隊精神,以更有效率地進行創新研發及服務業界。而強調協同合作的本質,不僅是完成自己的職責,更能確保整體團隊不致因個體失誤而失敗。唯有如此,更能有效實施跨領域合作。
關於創新,如何正確使用和管理智慧財產權是重要課題。我們必須正視智慧財產權遭到濫用問題,否則智財權擁有者及研發團隊的利益將受到傷害,更可能阻礙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除了提高專利發明被應用及商品化的比例之外,也給予參與的團隊更合理的獎勵報酬,以激勵更多工研院同仁投入創新。
展望未來,工研院持續做為臺灣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我認為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聚焦於最具突破潛力的方向,也就是所謂的選擇與聚焦(Select&Focus)。就以目前最為熱門的電動車為例,臺灣的資通訊產業堅強實力、汽車電子零組件的優質製造,加上工研院的助力,臺灣電動車產業必能擁有更寬廣舞台。
工研院應一本初衷,以業者需求為首要,勇於投入業界還未做、不敢做或不會做的產業科技創新。透過科技創新與整合應用,為產業創造領先產品與品牌價值,將研究成果轉型為實際應用,以領先國際及具特色的差異化,替代降低成本思維,才能真正為臺灣產業創造優勢,協助業者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脫穎而出。歡慶工研院走過半世紀,成就有目共睹,期許在未來的日子裡持續引領技術創新,由「追隨者」到「開創者」;由「技術」到「價值」創造,為臺灣產業締造更多輝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