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

9特價342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部、乘風破浪六十載

開啟貨櫃黃金時代:高雄港

隨著貨櫃船逐漸成為主流,傳統碼頭的設備與作業方式也必須改變,才能跟上這波貨櫃浪潮。

以台灣來說,貨櫃船一開始由雜貨船改裝,所以到港時,暫泊在雜貨碼頭,等到全貨櫃船出現,貨櫃碼頭的建設就勢在必行。

不過,貨櫃碼頭設施興建成本甚高,需由政府先行投資興建港埠貨櫃基地,方能因應海運發展趨勢,吸引世界各地的貨櫃船停靠。

台灣的貨櫃碼頭最早出現在高雄港,此與當時高雄港務局局長李連墀有密切關係。

貨櫃港已成主流

根據李連墀的回憶錄,他在1962年10月接任高雄港務局長,對於貨櫃船並不瞭解,甚至1967年看到外國雜誌的貨櫃運輸報導時,仍不知其詳。

嗣後,貨櫃船陸續來到台灣,第一艘來到台灣的貨櫃船是「有利麻捷斯」號,於1967年5月18日來到高雄港,高雄港務局為此召開會議,決定將6、7、8三座碼頭當作貨櫃船臨時停靠碼頭,利用碼頭空地堆放貨物,並比照雜貨船處理,但要求貨櫃船來港時,需自備吊桿。而高雄港務局也決定盡速向美國購買跨載機,處理運下來的貨櫃。

「有利麻捷斯」號上,除了貨櫃外,還有雜貨,算是半貨櫃船。當時媒體報導該船體積仍以「噸」做計算,也稱呼貨櫃為「貨箱」,可見大家對貨櫃的認知仍在摸索期。

隨著一艘艘貨櫃船來到台灣,各港口開始進行各種準備,也著手進行貨櫃專門碼頭的籌備工作。

對李連墀衝擊最大的,是他在1969年3月2日赴澳洲墨爾本參加第六屆國際港埠協會會議時,順道考察香港、泰國、新加坡、澳洲、紐西蘭、美國、日本等國十八個港口。

他驚訝的發現有十一個港口(墨爾本、雪梨、威靈頓、紐西蘭的奧克蘭、夏威夷、加州的奧克蘭、紐約、西雅圖、東京、橫濱、神戶)已經有貨櫃碼頭,新加坡與紐奧良兩個港口也在籌建貨櫃碼頭,而貨櫃在海運上的發展神速,相對台灣是陌生的,因此他決定加快腳步。

因應時勢改變

李連墀一面蒐集資料,同時向中央極力爭取,終於獲得政府同意,由高雄港興建貨櫃碼頭,1969年7月將中島商港區第40、41、42號碼頭背後空地約七公頃闢建為第一貨櫃中心。

這個爭取過程並不輕鬆,一開始,台灣省政府交通處並不贊同興建計畫,在李連墀強力爭取下,轉請交通部核示。交通部原本也不同意,經李連墀再三請求後,終於召開「交通部交通處聯合討論會」,他當場說明總經費大概需要五、六億元,在當時屬於天文數字,大家一聽紛紛表示不可。

李連墀表明這是時代趨勢,如果未來美國全面採用貨櫃,而台灣仍用傳統雜貨船,日後可能造成美國船來到台灣時無法卸貨。由於影響重大,最後當時的交通部長張繼正同意興建。

而李連墀更進一步認為,當時高雄港已有四十七座傳統碼頭,且全部機械化作業,足可應付其他作業需要,故將高雄港未開發地區,全部規劃為貨櫃中心,共分為六個貨櫃中心,也就是今日高雄港的六大貨櫃中心。

借用日本經驗

中央點頭後,李連墀將貨櫃碼頭的規劃及興建工作,交給當時任職規劃課的陳銘長。

後來擔任台中港務局副局長的陳銘長回憶,連局長都不瞭解的貨櫃,他當然也不清楚貨櫃究竟長得如何?貨櫃碼頭該怎麼設計?但長官交辦,只好硬著頭皮接下這個任務。

陳銘長有一項特長,就是對於新的工作極感興趣,他會廣泛地蒐集資料,加以研讀分析,最後創造出極佳成果。或許就是這股特質,使得長官願意將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交給他。但就算他個性如此,也不見得有辦法找到資料,因為全台灣上下都對貨櫃感到陌生。

還好,從美國起步的貨櫃,當時獲得日本重視,在日本快速並大力推展,因此有許多日文資料,而陳銘長出生於日治時期,對日文相當熟悉,於是他透過來高雄港推銷鋼板樁的日本商社推銷員取得資料。

他開始反覆研究,例如:貨櫃的起重機有很多種類,每一個作用都不同,究竟哪一個適用高雄港?陳銘長也會自行設計改良,像是用在貨櫃碼頭的燈塔,後來連台中港也仿效使用。

在這種情形下,陳銘長所規劃的第一貨櫃中心如期使用,並獲得大家稱讚,於是有接下來的第二至第六貨櫃中心。

遠東轉運中心

高雄港第一貨櫃中心可以說是「實驗」,結果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於是接著規劃一座更符合國際標準的第二貨櫃中心,爭取成為遠東地區的貨櫃轉運中心。

第二貨櫃中心位於前鎮商港區,共有四座碼頭(63至66號碼頭),每座長250公尺,1970年11月開始興建,貨櫃集散場占地45公頃,高雄港務局更花費一億元購置兩台全新的橋式起重機。1972年2月15日先行啟用65及66號兩座碼頭,由中國航運公司所屬全貨櫃輪「太和輪」首先停泊,12 63及64號碼頭也於隔年1月啟用。

但碼頭依舊不敷使用,四座碼頭中,有三座碼頭由航商租用,僅有一座碼頭為公用碼頭,航商需排隊等待使用,於是紛紛反應此問題,遂使得高雄港務局繼續規劃第三貨櫃中心。

碼頭愈建愈大

為了因應貨櫃船愈造愈大的趨勢,第一貨櫃中心到第三貨櫃中心的碼頭逐漸加深,否則大型貨櫃船無法停泊。

高雄港第一貨櫃中心碼頭水深10.5公尺,後來很多大型貨櫃船無法停靠,於是第二貨櫃中心加深到12公尺,第三貨櫃中心更挖深至14公尺。

第三貨櫃中心位於前鎮漁港及小港商港區間,共有3座碼頭(68至70號碼頭),於1976年開始興建,1981年完工,長度為320公尺。

第三貨櫃中心的腹地廣達46.5公頃左右,比第一、二貨櫃中心都還要大,這是因為貨櫃船所載運的貨櫃數量愈來愈驚人,需要有空間堆放更多貨櫃。

隨著高雄港市的繁榮,土地愈來愈難取得,像第四貨櫃中心設於高雄最早開發的旗津區,就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腹地,因此第三貨櫃中心的規模,日後也很難再見。

過港隧道一波三折

第三貨櫃中心興建前,為了國家安全,以及提升高雄港營運功能,經當時的總統蔣中正指示,1967年在旗津半島與陸地連結最短的崩隙(地名)開挖,興建第二港口,在1975年7月16日正式通航,後來成為貨櫃船進出的主要通航口,也因此,接下來的第四貨櫃中心必須興建過港隧道。

在台灣繁榮經濟的帶動下,高雄港貨櫃運輸發展極為快速,第一、二、三貨櫃中心碼頭很快就不敷使用,於是預定在旗津區開闢第四貨櫃中心。不過,第二港口開闢後,旗津區成為孤島,貨櫃車無法直接到達,必須興建跨海大橋或過港隧道,第四貨櫃中心才能發揮功用。

1975年,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巡視高雄市時,垂詢闢建過港隧道的籌劃情形,高雄港務局遂於同年12月6日函報交通處,有關過港隧道規劃、設計與施工等構想。

隔年1月,蔣經國參加省府主持的總理紀念月會時,再度垂詢過港隧道的籌劃情形,高雄港務局於是在2月14日成立過港隧道工作小組開始推動,並申請經費。

當時中央許多部會持反對意見,對高雄港務局提出如果沒有過港隧道,來到旗津的貨櫃無法運入市區的說法不以為然,認為用拖船接駁即可。高雄港務局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解釋,計畫才過關,卻因中美斷交(1978年12月)而中斷一陣子,直到1979年8月行政院同意後,才開始做整體規劃。

計劃趕不上變化

過港隧道的施工相當迅速,從1981年開始動工,僅僅花了三年就完工,並在1984年5月18日,由當時的省府主席李登輝按鈕通車。

過港隧道通車後,旗津區第四貨櫃中心的116號貨櫃碼頭,緊接在1985年1月落成。

第四貨櫃中心位於中興新商港區,從1983年1月開始興建、1993年3月完工。在臨港水線2,210公尺、縱深450公尺範圍內,興建深水貨櫃碼頭8座,儲運場地99公頃,可儲放20呎貨櫃35,000個,讓高雄港的貨櫃處理量更上一層樓。

為了第四貨櫃中心及貨櫃車行駛而興建的過港隧道,闢建於水下14.5公尺,當初規劃時,認為這個深度可以讓所有船隻暢通無阻,不料科技日新月異,貨櫃船很快超過萬TEU級,吃水深度早已超過原先設計,無法通過過港隧道,也因此,今日巨型貨櫃船僅能在第五、第六貨櫃中心停泊。

高雄港傲視全球

高雄港的貨櫃量逐步攀升,不僅1988年躍居世界第三大貨櫃港,每逢元旦過年時,港口大排長龍,許多船商為了爭奪碼頭而相互抱怨,這使得位於小港區大仁宮的第五貨櫃中心、紅毛港的第六貨櫃中心的建設勢在必行。

大仁宮原由高雄港務局租給拆船業者使用,甚至造就了「拆船王國」,當年宣布租約到期後不再續租時,引起許多拆船業者抗議,最終還是如期進行工程,也見證了高雄港的變化。

第五貨櫃中心計有八座深水碼頭,其中15公尺水深之碼頭三座(77至79號碼頭)、14公尺水深之碼頭四座(75、76、80、81號碼頭)、13公尺水深之多用途重件碼頭一座(74號碼頭),貨櫃場地約90公頃,可儲放20呎貨櫃49,000個,於2001年2月完工。

其中三座碼頭(79至81號)由長榮海運公司承租,配合原承租之第四貨櫃中心的三座碼頭(115至117號),使得高雄港成為長榮海運在遠東的貨櫃轉運中心。

台灣貨櫃極盛期

第五貨櫃中心完工後,高雄港所剩空間有限,規劃中的第六貨櫃中心位於紅毛港,因此需要整體遷村。

雖然第四貨櫃中心興建時,也曾將當地居民遷移,但此次所面臨的抗議更為激烈。歷經了三十多年的折衝,終於在2007年11月底完成遷村工作。之後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辦理招商,由民間機構投資興建並營運(即採BOT方式),經公開評選,由陽明海運子公司—高明貨櫃碼頭股份有限公司獲選為最優廠商並簽約。

合約有效期限自2007年9月至2057年9月止,共計五十年,計畫興建水深16公尺之貨櫃碼頭四座(108號至111號碼頭),分兩期施工:第一期興建108、109號碼頭,於2011年1月完工營運;第二期興建110至111號碼頭,於2014年9月完工營運。

高雄港是台灣主要貨櫃港,從六大貨櫃中心興建過程,可看到台灣貨櫃發展的縮影,也見證貨櫃運輸在台灣的蓬勃發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