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底,最具代表性的搜尋引擎Google公布了該年度「快速竄紅台灣品牌搜尋排行榜」,台灣所有品牌中,最火紅的並不是台積電,不是鴻海,甚至不是當時把品牌手機賣到全世界的華碩或 HTC。
當年搜尋度、話題度最高的品牌是:
遠通電收
第一節|十年之間,從谷底到頂巔
專營國道電子收費服務的遠通電收成為台灣品牌話題榜的冠軍,卻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在那幾年,如果您在報紙上看到遠通的報導,可能是這些標題:
ETC使用率不足,高公局擬罰遠通4億
月使用率未達4成2,年底恐解約
交長:eTag再出包,要遠通加倍奉還
ETC使用率過低,遠通被罰2.2億元
又來了!遠通官網塞機,民眾火大連不上
遠通恐違約。高公局:絕對開罰
2004 年,遠通電收爭取到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本書簡稱高公局)的BOT案,負責將國道收費業務電子化。事關超過七百萬車主的用路權益與便捷,各界皆高度矚目。
許多人都認為政府業務電子化,乃是天經地義,順水推舟。買些電子設備,軟體下載啟動之後,一切就應該順利運行,絕不出錯。但事實上,國道電子收費的工程,並非一帆風順。這一路上,可以說是布滿荊棘。
進退不得,腹背受敵
前後有好幾年的時間,你若恰好有機會走進遠通電收公司,很難不注意到員工眉頭深鎖、憂慮焦躁的心情;他們正在滑過臉書頁面,看到網友正在糾集社群,要抵制遠通。
若走進客服員的工作區,可以聽到一早開始,就有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為什麼超商繳費要手續費?我不繳可以嗎?」
經過會議室,縱使門關著,你也可以聽見門內傳來激烈的爭辯。遠通的主管與員工們幾乎每天在和難題奮鬥:「ETC電子收費利用率仍然遠低於合約要求,什麼是解決方案?」「扣款再次出現錯誤,到底是哪個環節的問題?」
推開會議室門,白板上寫有滿滿紅字。ETC因為裝機率低於預期,可能構成違約,將被罰款四億餘元,無疑是對公司巨大的打擊。若你能聽見人們內心中的話語,可能從公司管理層的內心中聽到不安的聲音:「若是被罰款四億,公司股東會不會告我?是否,我們該就此停業收攤,認賠退場?」
電梯門開啟,你可能看到遠通法務專員腳步急促踏進公司。他剛從法院開完庭,走進會議室,門一關,準備向總經理等主管報告訴訟進行的情況。
許多年,在業務端逆流搏鬥的遠通,同時要在法庭上抵禦攻擊。先是有檢調質疑遠通電收經理人在ETC甄審過程涉及詐欺,後來又有高公局辦理ETC招商程序違反公平原則,遭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第二階段甄審程序,使遠通電收喪失最優申請人資格。這些官司,不僅對公司名譽造成極大損害,也對公司所有員工造成士氣的打擊:「我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
踏入荊棘的先鋒
在公司的電視機前,公關專員搖頭嘆息地觀看新聞節目,幾乎每一個新聞台都在批評國道電子收費系統的效能,以及遠通電收的服務:
「遠通電收要民眾花費上千元購買昂貴 e 通機(OBU),這難道不是一種強迫付費?」
「遠通取得這項數億元的BOT標案,未來躺著收費賺錢,有沒有勾結,有沒有內情?」
「收費站隔出電子收費車道之後,害其他人工收費車道塞車問題更嚴重,遠通是否要負責?」
「這一兩年,遠通ETC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公關專員無奈地說:「每發生一件扣款錯誤,每一次車牌辨識錯誤,都可以上新聞,然後都被批評得一文不值。」
若你走進洗手間,也許還會聽見員工相互耳語:「有找到新工作了嗎?」「聽說公司今年不會發獎金,是真的嗎?」
若你再次發揮聽見心聲的超能力,他們的心中也許有這樣的話語:「又要過年了,回老家之後親友問起工作情況,我真不想說自己在遠通電收上班啊。」
攤開桌面上的財務與營運報表,可見公司營收連年虧損,員工離職率居高不下。此時公司的營運目標,不是如何賺大錢或是為社會做出貢獻,而是能夠存活度過今年就好。
在最艱難的時候,台灣的輿論全然不相信遠通電收可以將ETC做好,甚至不認為這間公司能經營下去。就在不到十年後,同樣是遠通電收公司,卻是另一番全然不同情景。
衝破雲霧見天際
在2021年 12 月 7 日,《經濟日報》刊出一則這樣的新聞:
台灣ETC落地泰國 國家隊啟動新南向數位轉型
遠通電收今日表示,已與泰國 BGSR 聯營集團簽約合作新建高速公路M6/M81 案,將提供創新的電子收費系統與交控系統整合設計、建置與輔導維運,以更智慧的交通管理解決泰國長久以來面臨的塞車之苦,預計最快 2025 年完工。
遠通電收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張永昌表示,2021 年是ETC國家隊新南向的一大步,本次與泰國的合作案是台灣系統整案輸出的第一例。台灣零接觸交通改革經驗,將成為泰國建構自由流ETC的借鏡,以及為該國智慧交通發展計畫布局。
近幾年,遠通已經幾乎不會因為業務疏失、客戶投訴,在媒體上受到負面報導。相反地,遠通三不五時出現在媒體新聞上的時候,不是因為推動公益、獲頒獎項,就是因為業務創新得到肯定與報導。例如:
金安獎肯定道安成效 遠通電收獲企業團體貢獻獎
道路救援維修不再怕被坑,遠通攜手車勢網推優惠
台灣ETC,獲國際道路協會大獎
ETC走出台灣,中南美多國城市想談合作
讓世界看見台灣,遠通電收奪科技業奧林匹克大獎
擺脫負面形象,eTag滿意度94%創新高
方便企業用戶,同一eTag帳號可掛多部車
時隔不到十年之後,若你於2021年重返遠通辦公室,會發現與上一次截然不同的情景。
價值,是自信的基石
你會發現員工間的氛圍一改先前的凝重壓抑,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看到對工作的投入與自信。
感覺最明顯的是客服同仁。自從ETC系統順暢而精確地運轉,彷彿風和雲一樣地自然,他們幾乎很少接到抱怨或責難的電話。他們熱忱地對詢問的客戶解說,偶爾還會收到用路人真誠的稱讚與感謝。第一線服務用路人的門市團隊連續幾年獲選傑出店長獎,還獲得總統親自接見的機會。
打開會議室大門,由行銷、法務、技術、資訊、海外業務開發等多種專業同仁所組成的專案小組成員在開會,他們正在針對海外市場的需求研擬提案。他們討論專注,同事間不吝於給予支持與專業意見,討論氛圍專業且團結。
如果能聽見職員心中的聲音,會接收到這樣的語句:「期待爭取到前往海外事業部的發展機會,我已經準備好在東南亞大展身手,為台灣拓展市場了。」
若你打開主管辦公室,也許會聽到他們進行這些主題的電話會議:「遠通與元智大學、師範大學達成共識,進行產學合作。我們如何讓學校的教授參與解決公司技術上的難題,並給大學生實作與表現的機會?」「遠通ETC的架構,如何與保險公司、政府部門、學術單位合作,為用路人與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進軍海外,名揚國際
你可能和張總經理在走道上擦肩而過,他正走進電梯前往下一項行程:以智慧運輸產業代表的身分,與政府首長一起接待來訪的外賓,向他們分享介紹遠通電收的發展案例。
「這樣的行程已是張總經理的日常活動。由於台灣高速公路ETC成效卓著,各國參訪團絡繹不絕。有來自美國、法國、波蘭、日本、香港、中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還有歐洲開發銀行等國的政府與業界專家前來取經。」總經理祕書可能會和你補充說明:「除了擔任來訪外賓接待與經驗分享的職責之外,張總經理也受邀擔任政府資訊顧問,讓他的經驗貢獻於公部門重要的資訊系統建設案之中。」
公司管理層辦公室內,eTag智慧停車事業主管正向管理層總結第一季營運報告:「智慧停車會員人數超過百萬,合作停車場超過一千座,整合多項服務的 APP 會員數也超過兩百萬,整體營運蒸蒸日上。」
從營運報告中,你還可以聽到這樣的匯報:「遠通電收擔任遠征海外市場的先鋒,已經整合多間國內企業夥伴,合作爭取到泰國的國道電子收費系統建置案,為台灣賺取外匯,讓台灣ETC產業化發展更上一層樓。」
若你查閱公司的人事資料,更可以發現近年來遠通的離職率持續下降,而且不斷吸引優秀、充滿鬥志的年輕人爭取任職。若你和遠通員工在午休時間一邊喝咖啡一邊談心,很可能聽他們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在遠通電收任職是相當值得驕傲的事。在這間公司工作,不但能夠讓我們發揮才幹進行創新,而且讓社會運作更有效率,為環境做出具體貢獻。」
2009 年到2021年之間,究竟做了哪些轉變,讓遠通電收得以度過谷底危機?甚至從背負全台罵名的公司,翻轉成2021年帶領台灣進軍國際的知名品牌?這要從遠通電收如何陷入事業的低谷說起。
第二節|智慧交通的死結
2009 年,是遠通電收全體同仁最難熬的一年,當時公司面臨重重壓力與危局,看不到出路,幾乎倒閉。當時,遠通電收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建置的高速公路ETC電子收費系統,市場接受度不佳,連年虧損,甚至陷入訴訟的折磨。
為什麼原本立意良善,並且是全台灣眾所期待的科技進展,會演變成一場重大危機呢?
全民無解的三大死結
2004 年,遠通電收與高公局簽訂契約,將在全線高速公路上建置電子收費系統,全面取代人工收費。新系統採用紅外線感測技術,每輛車上會安裝 OBU(又稱e 通機 ),有自動扣款、顯示餘額等當時先進的電子化功能。
原先招商文件的規劃設計是OBU由使用者付費購買,遠通電收與高公局預期,由於 OBU可為用路人省下塞在收費站前等待人工收費的時間,因而會願意花錢裝設。卻沒想到,僅有頻繁使用高速公路的職業駕駛人較願意購買,相當多用路人不願買單:「我為什麼要額外花錢購買設備,幫政府向我收費?我又沒有很常開高速公路,排隊的時間,我等得起!」
許多開車族出現怨言,甚至認為新開設的電子收費車道是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導致購買率停滯不前,新系統使用率遲遲未達合約標準。
當時,遠通電收面臨三大難題:
1. 消費者不願意花錢購買OBU,導致電子收費利用率在第三年度開始就落後契約約定的 45%,, 在違反契約下,高公局即主張遠通電收應每天給付 50 萬元的懲罰性違約金,而遠通為執行「OBU680滿百退」優惠專案更造成累積虧損達 46 億元。
2. 高公局知道消費者不願意購買OBU後,要求遠通電收免費提供OBU。一台OBU要價 1180 元,全台灣八百萬使用者會需要花費超過 80 億元,遠通電收難以負擔這項高額支出。
3. 若遠通電收選擇解約,數年來的努力化為烏有,會失去當前上百萬新系統使用者的信任,而且極有可能會受到高公局訴訟求償,若輸了判決,還要付出大筆的賠款。
從企業使命感而言,選擇解約,將導致台灣在國道電子收費這項公共創新服務就此停擺,所有的努力付諸流水,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後一切回到原點。
遠通電收ETC系統項目總負責人,是遠通電收的總經理張永昌。張永昌背負著公司內部最直接的指責,以及來自高公局與民眾的外部壓力。他每日在工作之餘,還需要常常到法院面對檢方指控;除了個人專業信譽遭受詆毀,身家財產可能不保,甚至可能因而入獄。
在多方考量下,張永昌被除去遠通電收總經理一職,調任顧問兼董事長特助,暫時離開風暴核心。
2010年10月24日,他坐上飛機前往韓國釜山參加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World Congress)。名為市場考察,但在他內心深處,也頗想要離開在台灣的壓力與紛擾。他未曾預料,這次旅程,改變了他本人、遠通電收,以及全台灣國道服務的未來命運。
穿透烏雲的曙光
在釜山的智慧運輸大會會場中,張永昌步履沉重,有意無意地閃躲其他來自台灣的熟人。走過一個又一個攤位,他腦中來回盤旋的卻是當時ETC面臨的死結:「整個系統是由我們親手打造的,歷經重重困難才走到現在,停在這裡,我不甘心。但這個死結,又要怎麼解……?」
一面思索,一面走在會展上,他突然間停下腳步,回頭望向剛剛路過的不起眼小攤位。從海報和資料看起來,它不是知名大公司,門可羅雀。張永昌緩緩走向那個攤位,仔細閱讀貼在展示牆上的海報,拿起摺頁資料翻閱。他腦中思緒飛快轉動。
這個攤位,是來自美國的 SIRIT 公司,該公司專門研發當時最新型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遠距感測技術。碰巧公司負責人 Bob 正在顧攤,他看見一張專注而嚴肅的神情,站起來打招呼:我幫得上什麼忙嗎?(May I help you?)
張永昌不耽擱時間,對眼前這個年輕人接連拋出專業問題:「請問RFID對高速運動物體的偵測成功率有多少?」「它的偵測距離有多遠?」「它傳輸個人資料夠安全嗎?」
Bob 依序解答有關RFID新技術的種種提問,每獲得一次解答,張總的心臟就跳得更快一些,心中的重重烏雲背後,似乎有陽光將要破雲而出。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問出了最關鍵的一道問題。
「請問,每片 Tag 的價格是多少?」Bob 回答:「每片三塊美金。」張永昌睜大了眼睛。
RFID 有替代OBU的潛力,貼在車窗上達到讓收費系統感應扣款的功能,而價格只有OBU的十分之一!接下來幾天,他不再看一眼其他攤位,天天帶著自家工程師到 SIRIT 的攤位面前報到,反覆研究RFID取代原先系統的可能性。
當時張永昌心中忐忑想著,或許RFID是公司起死回生的唯一出路,它不僅安全性高,各項性能也符合長距離通訊需求。最重要的,RFID 的售價是公司能夠負擔的範圍,雖然也是一大筆錢,但為符合提出整體解決方案條件,要提供免費RFID eTag給台灣的開車族 ,解決當前困境,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請問:有先例嗎?
會展結束後,張永昌帶著數個RFID樣本以及要價十多萬的讀取器,回到台灣,召技術團隊驗證技術可行性。
他集結公司最資深的幾位工程師,每天都到遠東新新埔化學纖維廠旁的路橋進行實驗,期間將近一年。在各種天候下:颳風下雨,大太陽或梅雨季,貼著RFID eTag的車子以各種速度開過路橋上的讀取器,測試讀取的精準度,而張永昌三天兩頭就親自到新埔廠關心實驗情況。
在經過上萬次不同測試情境後,張永昌認為RFID感測技術是極具潛力的方案,相當有機會可以取代現有技術,破解當前難題。
下一步必須要說服遠通電收的決策層,投入新一筆資金回收舊有OBU通訊設備,重新置換成RFID設備,建置新一套高速公路收費系統。
這可不是一筆小錢。估算大約要八十億台幣。
儘管拿著滿手數據,向管理層報告這項建議時,得到的卻是各種質疑。
「當初說要用紅外線技術的是你,結果搞到公司違約虧錢,生意幾乎要做不下去,現在居然還想要錢嘗試新技術?」
「如果這次又不行,八十億台幣再打一次水漂,誰負責?」
「回答一個問題就好:RFID 技術用於高速公路收費,有先例嗎?」
聽到各方的質疑,他也無言以對。確實,當時完全沒有先例。如果要走這條路,確實是再拿幾十億投入豪賭。在會議後,甚至有人彼此耳語:「張永昌是不是判斷力也不行了?在這種狀況下不思止損,卻還要我們為不確定的技術投入大量資源。死馬當活馬醫,也不能鬧到這個程度吧?」
他的心再次冰涼:「難道真的無路可走了嗎?」
當年搜尋度、話題度最高的品牌是:
遠通電收
第一節|十年之間,從谷底到頂巔
專營國道電子收費服務的遠通電收成為台灣品牌話題榜的冠軍,卻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在那幾年,如果您在報紙上看到遠通的報導,可能是這些標題:
ETC使用率不足,高公局擬罰遠通4億
月使用率未達4成2,年底恐解約
交長:eTag再出包,要遠通加倍奉還
ETC使用率過低,遠通被罰2.2億元
又來了!遠通官網塞機,民眾火大連不上
遠通恐違約。高公局:絕對開罰
2004 年,遠通電收爭取到交通部高速公路局(本書簡稱高公局)的BOT案,負責將國道收費業務電子化。事關超過七百萬車主的用路權益與便捷,各界皆高度矚目。
許多人都認為政府業務電子化,乃是天經地義,順水推舟。買些電子設備,軟體下載啟動之後,一切就應該順利運行,絕不出錯。但事實上,國道電子收費的工程,並非一帆風順。這一路上,可以說是布滿荊棘。
進退不得,腹背受敵
前後有好幾年的時間,你若恰好有機會走進遠通電收公司,很難不注意到員工眉頭深鎖、憂慮焦躁的心情;他們正在滑過臉書頁面,看到網友正在糾集社群,要抵制遠通。
若走進客服員的工作區,可以聽到一早開始,就有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為什麼超商繳費要手續費?我不繳可以嗎?」
經過會議室,縱使門關著,你也可以聽見門內傳來激烈的爭辯。遠通的主管與員工們幾乎每天在和難題奮鬥:「ETC電子收費利用率仍然遠低於合約要求,什麼是解決方案?」「扣款再次出現錯誤,到底是哪個環節的問題?」
推開會議室門,白板上寫有滿滿紅字。ETC因為裝機率低於預期,可能構成違約,將被罰款四億餘元,無疑是對公司巨大的打擊。若你能聽見人們內心中的話語,可能從公司管理層的內心中聽到不安的聲音:「若是被罰款四億,公司股東會不會告我?是否,我們該就此停業收攤,認賠退場?」
電梯門開啟,你可能看到遠通法務專員腳步急促踏進公司。他剛從法院開完庭,走進會議室,門一關,準備向總經理等主管報告訴訟進行的情況。
許多年,在業務端逆流搏鬥的遠通,同時要在法庭上抵禦攻擊。先是有檢調質疑遠通電收經理人在ETC甄審過程涉及詐欺,後來又有高公局辦理ETC招商程序違反公平原則,遭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第二階段甄審程序,使遠通電收喪失最優申請人資格。這些官司,不僅對公司名譽造成極大損害,也對公司所有員工造成士氣的打擊:「我們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什麼?」
踏入荊棘的先鋒
在公司的電視機前,公關專員搖頭嘆息地觀看新聞節目,幾乎每一個新聞台都在批評國道電子收費系統的效能,以及遠通電收的服務:
「遠通電收要民眾花費上千元購買昂貴 e 通機(OBU),這難道不是一種強迫付費?」
「遠通取得這項數億元的BOT標案,未來躺著收費賺錢,有沒有勾結,有沒有內情?」
「收費站隔出電子收費車道之後,害其他人工收費車道塞車問題更嚴重,遠通是否要負責?」
「這一兩年,遠通ETC被放在顯微鏡下檢視。」公關專員無奈地說:「每發生一件扣款錯誤,每一次車牌辨識錯誤,都可以上新聞,然後都被批評得一文不值。」
若你走進洗手間,也許還會聽見員工相互耳語:「有找到新工作了嗎?」「聽說公司今年不會發獎金,是真的嗎?」
若你再次發揮聽見心聲的超能力,他們的心中也許有這樣的話語:「又要過年了,回老家之後親友問起工作情況,我真不想說自己在遠通電收上班啊。」
攤開桌面上的財務與營運報表,可見公司營收連年虧損,員工離職率居高不下。此時公司的營運目標,不是如何賺大錢或是為社會做出貢獻,而是能夠存活度過今年就好。
在最艱難的時候,台灣的輿論全然不相信遠通電收可以將ETC做好,甚至不認為這間公司能經營下去。就在不到十年後,同樣是遠通電收公司,卻是另一番全然不同情景。
衝破雲霧見天際
在2021年 12 月 7 日,《經濟日報》刊出一則這樣的新聞:
台灣ETC落地泰國 國家隊啟動新南向數位轉型
遠通電收今日表示,已與泰國 BGSR 聯營集團簽約合作新建高速公路M6/M81 案,將提供創新的電子收費系統與交控系統整合設計、建置與輔導維運,以更智慧的交通管理解決泰國長久以來面臨的塞車之苦,預計最快 2025 年完工。
遠通電收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張永昌表示,2021 年是ETC國家隊新南向的一大步,本次與泰國的合作案是台灣系統整案輸出的第一例。台灣零接觸交通改革經驗,將成為泰國建構自由流ETC的借鏡,以及為該國智慧交通發展計畫布局。
近幾年,遠通已經幾乎不會因為業務疏失、客戶投訴,在媒體上受到負面報導。相反地,遠通三不五時出現在媒體新聞上的時候,不是因為推動公益、獲頒獎項,就是因為業務創新得到肯定與報導。例如:
金安獎肯定道安成效 遠通電收獲企業團體貢獻獎
道路救援維修不再怕被坑,遠通攜手車勢網推優惠
台灣ETC,獲國際道路協會大獎
ETC走出台灣,中南美多國城市想談合作
讓世界看見台灣,遠通電收奪科技業奧林匹克大獎
擺脫負面形象,eTag滿意度94%創新高
方便企業用戶,同一eTag帳號可掛多部車
時隔不到十年之後,若你於2021年重返遠通辦公室,會發現與上一次截然不同的情景。
價值,是自信的基石
你會發現員工間的氛圍一改先前的凝重壓抑,可以從他們的神情中看到對工作的投入與自信。
感覺最明顯的是客服同仁。自從ETC系統順暢而精確地運轉,彷彿風和雲一樣地自然,他們幾乎很少接到抱怨或責難的電話。他們熱忱地對詢問的客戶解說,偶爾還會收到用路人真誠的稱讚與感謝。第一線服務用路人的門市團隊連續幾年獲選傑出店長獎,還獲得總統親自接見的機會。
打開會議室大門,由行銷、法務、技術、資訊、海外業務開發等多種專業同仁所組成的專案小組成員在開會,他們正在針對海外市場的需求研擬提案。他們討論專注,同事間不吝於給予支持與專業意見,討論氛圍專業且團結。
如果能聽見職員心中的聲音,會接收到這樣的語句:「期待爭取到前往海外事業部的發展機會,我已經準備好在東南亞大展身手,為台灣拓展市場了。」
若你打開主管辦公室,也許會聽到他們進行這些主題的電話會議:「遠通與元智大學、師範大學達成共識,進行產學合作。我們如何讓學校的教授參與解決公司技術上的難題,並給大學生實作與表現的機會?」「遠通ETC的架構,如何與保險公司、政府部門、學術單位合作,為用路人與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進軍海外,名揚國際
你可能和張總經理在走道上擦肩而過,他正走進電梯前往下一項行程:以智慧運輸產業代表的身分,與政府首長一起接待來訪的外賓,向他們分享介紹遠通電收的發展案例。
「這樣的行程已是張總經理的日常活動。由於台灣高速公路ETC成效卓著,各國參訪團絡繹不絕。有來自美國、法國、波蘭、日本、香港、中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還有歐洲開發銀行等國的政府與業界專家前來取經。」總經理祕書可能會和你補充說明:「除了擔任來訪外賓接待與經驗分享的職責之外,張總經理也受邀擔任政府資訊顧問,讓他的經驗貢獻於公部門重要的資訊系統建設案之中。」
公司管理層辦公室內,eTag智慧停車事業主管正向管理層總結第一季營運報告:「智慧停車會員人數超過百萬,合作停車場超過一千座,整合多項服務的 APP 會員數也超過兩百萬,整體營運蒸蒸日上。」
從營運報告中,你還可以聽到這樣的匯報:「遠通電收擔任遠征海外市場的先鋒,已經整合多間國內企業夥伴,合作爭取到泰國的國道電子收費系統建置案,為台灣賺取外匯,讓台灣ETC產業化發展更上一層樓。」
若你查閱公司的人事資料,更可以發現近年來遠通的離職率持續下降,而且不斷吸引優秀、充滿鬥志的年輕人爭取任職。若你和遠通員工在午休時間一邊喝咖啡一邊談心,很可能聽他們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在遠通電收任職是相當值得驕傲的事。在這間公司工作,不但能夠讓我們發揮才幹進行創新,而且讓社會運作更有效率,為環境做出具體貢獻。」
2009 年到2021年之間,究竟做了哪些轉變,讓遠通電收得以度過谷底危機?甚至從背負全台罵名的公司,翻轉成2021年帶領台灣進軍國際的知名品牌?這要從遠通電收如何陷入事業的低谷說起。
第二節|智慧交通的死結
2009 年,是遠通電收全體同仁最難熬的一年,當時公司面臨重重壓力與危局,看不到出路,幾乎倒閉。當時,遠通電收投入大量資源與心力建置的高速公路ETC電子收費系統,市場接受度不佳,連年虧損,甚至陷入訴訟的折磨。
為什麼原本立意良善,並且是全台灣眾所期待的科技進展,會演變成一場重大危機呢?
全民無解的三大死結
2004 年,遠通電收與高公局簽訂契約,將在全線高速公路上建置電子收費系統,全面取代人工收費。新系統採用紅外線感測技術,每輛車上會安裝 OBU(又稱e 通機 ),有自動扣款、顯示餘額等當時先進的電子化功能。
原先招商文件的規劃設計是OBU由使用者付費購買,遠通電收與高公局預期,由於 OBU可為用路人省下塞在收費站前等待人工收費的時間,因而會願意花錢裝設。卻沒想到,僅有頻繁使用高速公路的職業駕駛人較願意購買,相當多用路人不願買單:「我為什麼要額外花錢購買設備,幫政府向我收費?我又沒有很常開高速公路,排隊的時間,我等得起!」
許多開車族出現怨言,甚至認為新開設的電子收費車道是造成交通堵塞的原因,導致購買率停滯不前,新系統使用率遲遲未達合約標準。
當時,遠通電收面臨三大難題:
1. 消費者不願意花錢購買OBU,導致電子收費利用率在第三年度開始就落後契約約定的 45%,, 在違反契約下,高公局即主張遠通電收應每天給付 50 萬元的懲罰性違約金,而遠通為執行「OBU680滿百退」優惠專案更造成累積虧損達 46 億元。
2. 高公局知道消費者不願意購買OBU後,要求遠通電收免費提供OBU。一台OBU要價 1180 元,全台灣八百萬使用者會需要花費超過 80 億元,遠通電收難以負擔這項高額支出。
3. 若遠通電收選擇解約,數年來的努力化為烏有,會失去當前上百萬新系統使用者的信任,而且極有可能會受到高公局訴訟求償,若輸了判決,還要付出大筆的賠款。
從企業使命感而言,選擇解約,將導致台灣在國道電子收費這項公共創新服務就此停擺,所有的努力付諸流水,付出高昂的社會成本後一切回到原點。
遠通電收ETC系統項目總負責人,是遠通電收的總經理張永昌。張永昌背負著公司內部最直接的指責,以及來自高公局與民眾的外部壓力。他每日在工作之餘,還需要常常到法院面對檢方指控;除了個人專業信譽遭受詆毀,身家財產可能不保,甚至可能因而入獄。
在多方考量下,張永昌被除去遠通電收總經理一職,調任顧問兼董事長特助,暫時離開風暴核心。
2010年10月24日,他坐上飛機前往韓國釜山參加智慧運輸世界大會(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World Congress)。名為市場考察,但在他內心深處,也頗想要離開在台灣的壓力與紛擾。他未曾預料,這次旅程,改變了他本人、遠通電收,以及全台灣國道服務的未來命運。
穿透烏雲的曙光
在釜山的智慧運輸大會會場中,張永昌步履沉重,有意無意地閃躲其他來自台灣的熟人。走過一個又一個攤位,他腦中來回盤旋的卻是當時ETC面臨的死結:「整個系統是由我們親手打造的,歷經重重困難才走到現在,停在這裡,我不甘心。但這個死結,又要怎麼解……?」
一面思索,一面走在會展上,他突然間停下腳步,回頭望向剛剛路過的不起眼小攤位。從海報和資料看起來,它不是知名大公司,門可羅雀。張永昌緩緩走向那個攤位,仔細閱讀貼在展示牆上的海報,拿起摺頁資料翻閱。他腦中思緒飛快轉動。
這個攤位,是來自美國的 SIRIT 公司,該公司專門研發當時最新型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遠距感測技術。碰巧公司負責人 Bob 正在顧攤,他看見一張專注而嚴肅的神情,站起來打招呼:我幫得上什麼忙嗎?(May I help you?)
張永昌不耽擱時間,對眼前這個年輕人接連拋出專業問題:「請問RFID對高速運動物體的偵測成功率有多少?」「它的偵測距離有多遠?」「它傳輸個人資料夠安全嗎?」
Bob 依序解答有關RFID新技術的種種提問,每獲得一次解答,張總的心臟就跳得更快一些,心中的重重烏雲背後,似乎有陽光將要破雲而出。他深深吸了一口氣,問出了最關鍵的一道問題。
「請問,每片 Tag 的價格是多少?」Bob 回答:「每片三塊美金。」張永昌睜大了眼睛。
RFID 有替代OBU的潛力,貼在車窗上達到讓收費系統感應扣款的功能,而價格只有OBU的十分之一!接下來幾天,他不再看一眼其他攤位,天天帶著自家工程師到 SIRIT 的攤位面前報到,反覆研究RFID取代原先系統的可能性。
當時張永昌心中忐忑想著,或許RFID是公司起死回生的唯一出路,它不僅安全性高,各項性能也符合長距離通訊需求。最重要的,RFID 的售價是公司能夠負擔的範圍,雖然也是一大筆錢,但為符合提出整體解決方案條件,要提供免費RFID eTag給台灣的開車族 ,解決當前困境,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請問:有先例嗎?
會展結束後,張永昌帶著數個RFID樣本以及要價十多萬的讀取器,回到台灣,召技術團隊驗證技術可行性。
他集結公司最資深的幾位工程師,每天都到遠東新新埔化學纖維廠旁的路橋進行實驗,期間將近一年。在各種天候下:颳風下雨,大太陽或梅雨季,貼著RFID eTag的車子以各種速度開過路橋上的讀取器,測試讀取的精準度,而張永昌三天兩頭就親自到新埔廠關心實驗情況。
在經過上萬次不同測試情境後,張永昌認為RFID感測技術是極具潛力的方案,相當有機會可以取代現有技術,破解當前難題。
下一步必須要說服遠通電收的決策層,投入新一筆資金回收舊有OBU通訊設備,重新置換成RFID設備,建置新一套高速公路收費系統。
這可不是一筆小錢。估算大約要八十億台幣。
儘管拿著滿手數據,向管理層報告這項建議時,得到的卻是各種質疑。
「當初說要用紅外線技術的是你,結果搞到公司違約虧錢,生意幾乎要做不下去,現在居然還想要錢嘗試新技術?」
「如果這次又不行,八十億台幣再打一次水漂,誰負責?」
「回答一個問題就好:RFID 技術用於高速公路收費,有先例嗎?」
聽到各方的質疑,他也無言以對。確實,當時完全沒有先例。如果要走這條路,確實是再拿幾十億投入豪賭。在會議後,甚至有人彼此耳語:「張永昌是不是判斷力也不行了?在這種狀況下不思止損,卻還要我們為不確定的技術投入大量資源。死馬當活馬醫,也不能鬧到這個程度吧?」
他的心再次冰涼:「難道真的無路可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