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迷的魔幻檔案
認識鐵道狂熱分子是在一次鐵道迷的聚會中,地點在淡水車站附近的奇怪小餐館裡。有趣的是餐館老闆本身就是鐵道迷,他的餐館內佈置了許多火車的照片,部份座位被設置在火車車廂內,在其中用餐便有如搭乘餐車一樣;天花板上也架有鐵道,歐洲古董火車勤奮地在奔馳著,整個餐館佈置將每一個鐵道迷以及小朋友挑逗得十分興奮。在這間奇怪小餐館中聚會的鐵道分子們,每個人背景都不同,職業也十分迥異,但是鐵道與火車有如一種神奇的魔法,將他們招聚在一起。
Z君是位白皙娃娃臉的圖書館員,平日沉浸在最高學府新建的龐大圖書館建築物內,低調地處理著學校的行政雜務。在平日的職場工作中,他絕少提及鐵道與火車,但是下了班卻馬上如超人變身般地投入鐵道活動中。Z君娶了日本太太,日本太太將家裡整理得素雅乾淨,並且接納了他對火車的狂熱;暑假期間,日本太太先回東京娘家省親,Z君則等到八月假期來到,才飛奔到東京,卻只在岳父、岳母家待一夜,第二天便啟程,開始他規劃周密的鐵路旅行。看著他密密麻麻的鐵道旅行計畫,我開始懷疑Z君的日本太太是不是太縱容他了?
C君則是年輕的鐵道迷,微胖的身軀使他帶著一種溫暖的喜感,在鐵道迷中是個很受歡迎的人物。C君平日窩居士林知名的電子公司內,盡忠職守的當個上班族,不過,一到中午吃飯時間,他就會立刻趴在桌上呼呼大睡——原來每天晚上他都奔馳在網路上,大力推介鐵道文化與火車知識。他有個自己的網站,進入此網站可以看見許許多多珍貴的鐵道攝影圖片與鐵道錄影帶。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出鐵道迷基本上都帶有懷舊的情緒,C君的收藏中除了已消失的古老車站圖片之外,竟然還包括早年反共復國電視宣導短片錄影帶,以及許多老歌塑膠唱片。上回聚餐,當大夥兒酒足飯飽之際,他立刻取出他的notebook,在餐桌上播放起他拍攝的鐵道VCD,並且丟了幾片鐵道VCD給我,原來他也在網路上販售各式各樣的鐵道VCD,並且小賺了一筆,e世代的鐵道迷果真不同凡響!
H君是國內鐵道文化的開山鼻祖,他有著光榮的鐵道迷血統,祖父、父親都是火車的愛好者,H君在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二十歲便出版了關於台灣鐵道文化的巨著,影響之大,連C君都承認H君的著作是他當年對鐵道文化的啟蒙作品,那本書讓C君感覺到喜歡鐵道的人在台灣並不孤單,而且迷戀火車也不是一種怪癖!
雖然H君的父親是機械學的教授,並且曾自行研製小型火車頭,但是H君念的卻是氣象學,並且在服役後出國深造,念的仍然是氣象,如今已經是博士班學生。我有些懷疑何以身為鐵道迷領導人之尊的H君,會甘願待在美國研究所耗費青春歲月研究大氣科學?後來才知道H君在美國的學生生活,是一有空便跑去坐火車、拍火車,甚至還尋訪找到了小學課本中「小女孩救了一整列火車」故事的發生地點。那個大家十分熟悉的故事,關於一位小女孩站在暴風雨摧毀的木橋前,奮力揮 手中紅衣服,終於使一列火車停下,免於出軌命運;以前我總以為是杜撰的,但是H君竟然把真實發掘出來。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與H君連絡討論三○年代 Raymond Loewy所設計的流線型火車,知道今年夏天H君已經從西岸飛奔到東岸研究早期美國火車公司的歷史,心中除了佩服之外,也確信H君學成歸國時,應該已經拿到氣象博士與火車博士的雙學位了。
W君的鐵道人生比其他狂熱分子多了一些浪漫成分。大學時代他與其他鐵道迷在平溪線巧遇一位日本女孩,日本女孩來台研究侯孝賢電影場景,正想知道如何由侯硐去九份山城,好心的鐵道迷便直接帶她前往。途中兩人交換名字,赫然發現這位日本女生與他們認識的某日本鐵道專家同姓,深入交談之後,才曉得她正是那位日本鐵道專家的女兒。此後兩人通信保持聯繫,並且墜入情網,畢業後共結連理。W君當兵期間,日本妻子在家鄉工作,每三個月來台相會一次,直到兵役結束,W君成為一名跑國會新聞的記者,日本妻子也來台定居。這段由火車牽引來的「鐵道良緣」實在是神奇得令人不敢相信。不過從今以後,我相信仙履奇緣中的南瓜車其實根本就是一輛吐著蒸汽的火車頭。
我相信斗篷、貓頭鷹、鐵道以及蒸汽火車頭,都是具有魔法的神奇事物,哈利波特便是到第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十一點的火車,才到得了魔法學校。而我的童年旅行經驗也都幾乎與火車脫離不了關係。不過這些神奇故事的種種記憶,被 存在魔法箱中許久,直到遇見了這些鐵道狂熱分子,昔日的火車記憶才慢慢被解咒,重新浮現在我腦海中。
鐵道狂熱分子(俗稱鐵道迷)是我對這群人的忠實描述,他們對鐵道的狂熱程度,大概只比電影《鐵道員》中為鐵道拋家棄女的站長高倉健稍微差了一點。但是從他們甘願在寒冬夜晚躲在厚雪覆蓋的鐵橋邊,只為等待拍攝過橋的夜快車畫面——這種瘋狂的舉動,可以證明火車的確是一種可以叫人著魔的神奇事物。
日本可說是世上最偉大的鐵道王國,日本國內有各式各樣自製的火車,以及星羅棋佈、錯綜複雜的鐵道系統,因此說鐵道是日本國家的命脈並不為過。事實上,日本的鐵道系統更像是人體的血管系統,即使是最偏僻的鄉間,也都有微血管般的支線鐵道行經。日本的鐵道迷眾多,似乎也是鐵道業發達的必然結果。有人把日本的鐵道迷分為四種:一為收藏鐵道模型火車,有空便拿出來把玩者;二為跑遍各地,以搭乘各路線火車為樂者;三為扛著相機,到處拍攝列車照片者;四是吃遍各地鐵路便當,享受鐵道沿線四時料理者。
大部分的人聽了這種鐵道人類學的分類方式,都自願加入第四種鐵道迷的行列,也難怪前些日子,鐵路局重新販賣懷舊排骨鐵盒便當造成供不應求的轟動盛況。不過我真正佩服的是那些扛著沉重攝影器材、到處追火車的鐵道迷;他們瘋狂地迷戀火車以及火車相關的事物,即使是耗盡家產、被親友指責、背負著玩物喪志的惡名⋯⋯仍然不改其所好,一有空閒,便追著火車跑。
為了研究鐵道王國的種種生活文化,台灣鐵道迷的哈日性格是理所當然的。許多鐵道迷都精通日文,為的便是研讀日本豐富的鐵道雜誌與鐵道文化出版物,並且可以和日本的鐵道專家同好互通信息、交換資料,甚至有人娶了日本老婆,他們的蜜月旅行便是到日本搭火車,四處遨遊。
當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之際,火車竟然是十九世紀至今,仍然不曾被淘汰的事物,令人不得不相信它具有某種神奇的魔力。而終日迷戀鐵道、追逐火車的鐵道迷們,也似乎沾染了某種魔幻神力,他們的故事永遠充滿著奇妙的童話味道。只要鐵道不死,鐵道迷的神力便永遠不會消失。
——更精彩的內文,請詳閱《鐵道建築散步》⋯⋯
認識鐵道狂熱分子是在一次鐵道迷的聚會中,地點在淡水車站附近的奇怪小餐館裡。有趣的是餐館老闆本身就是鐵道迷,他的餐館內佈置了許多火車的照片,部份座位被設置在火車車廂內,在其中用餐便有如搭乘餐車一樣;天花板上也架有鐵道,歐洲古董火車勤奮地在奔馳著,整個餐館佈置將每一個鐵道迷以及小朋友挑逗得十分興奮。在這間奇怪小餐館中聚會的鐵道分子們,每個人背景都不同,職業也十分迥異,但是鐵道與火車有如一種神奇的魔法,將他們招聚在一起。
Z君是位白皙娃娃臉的圖書館員,平日沉浸在最高學府新建的龐大圖書館建築物內,低調地處理著學校的行政雜務。在平日的職場工作中,他絕少提及鐵道與火車,但是下了班卻馬上如超人變身般地投入鐵道活動中。Z君娶了日本太太,日本太太將家裡整理得素雅乾淨,並且接納了他對火車的狂熱;暑假期間,日本太太先回東京娘家省親,Z君則等到八月假期來到,才飛奔到東京,卻只在岳父、岳母家待一夜,第二天便啟程,開始他規劃周密的鐵路旅行。看著他密密麻麻的鐵道旅行計畫,我開始懷疑Z君的日本太太是不是太縱容他了?
C君則是年輕的鐵道迷,微胖的身軀使他帶著一種溫暖的喜感,在鐵道迷中是個很受歡迎的人物。C君平日窩居士林知名的電子公司內,盡忠職守的當個上班族,不過,一到中午吃飯時間,他就會立刻趴在桌上呼呼大睡——原來每天晚上他都奔馳在網路上,大力推介鐵道文化與火車知識。他有個自己的網站,進入此網站可以看見許許多多珍貴的鐵道攝影圖片與鐵道錄影帶。從這些圖片可以看出鐵道迷基本上都帶有懷舊的情緒,C君的收藏中除了已消失的古老車站圖片之外,竟然還包括早年反共復國電視宣導短片錄影帶,以及許多老歌塑膠唱片。上回聚餐,當大夥兒酒足飯飽之際,他立刻取出他的notebook,在餐桌上播放起他拍攝的鐵道VCD,並且丟了幾片鐵道VCD給我,原來他也在網路上販售各式各樣的鐵道VCD,並且小賺了一筆,e世代的鐵道迷果真不同凡響!
H君是國內鐵道文化的開山鼻祖,他有著光榮的鐵道迷血統,祖父、父親都是火車的愛好者,H君在從小耳濡目染之下,二十歲便出版了關於台灣鐵道文化的巨著,影響之大,連C君都承認H君的著作是他當年對鐵道文化的啟蒙作品,那本書讓C君感覺到喜歡鐵道的人在台灣並不孤單,而且迷戀火車也不是一種怪癖!
雖然H君的父親是機械學的教授,並且曾自行研製小型火車頭,但是H君念的卻是氣象學,並且在服役後出國深造,念的仍然是氣象,如今已經是博士班學生。我有些懷疑何以身為鐵道迷領導人之尊的H君,會甘願待在美國研究所耗費青春歲月研究大氣科學?後來才知道H君在美國的學生生活,是一有空便跑去坐火車、拍火車,甚至還尋訪找到了小學課本中「小女孩救了一整列火車」故事的發生地點。那個大家十分熟悉的故事,關於一位小女孩站在暴風雨摧毀的木橋前,奮力揮 手中紅衣服,終於使一列火車停下,免於出軌命運;以前我總以為是杜撰的,但是H君竟然把真實發掘出來。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與H君連絡討論三○年代 Raymond Loewy所設計的流線型火車,知道今年夏天H君已經從西岸飛奔到東岸研究早期美國火車公司的歷史,心中除了佩服之外,也確信H君學成歸國時,應該已經拿到氣象博士與火車博士的雙學位了。
W君的鐵道人生比其他狂熱分子多了一些浪漫成分。大學時代他與其他鐵道迷在平溪線巧遇一位日本女孩,日本女孩來台研究侯孝賢電影場景,正想知道如何由侯硐去九份山城,好心的鐵道迷便直接帶她前往。途中兩人交換名字,赫然發現這位日本女生與他們認識的某日本鐵道專家同姓,深入交談之後,才曉得她正是那位日本鐵道專家的女兒。此後兩人通信保持聯繫,並且墜入情網,畢業後共結連理。W君當兵期間,日本妻子在家鄉工作,每三個月來台相會一次,直到兵役結束,W君成為一名跑國會新聞的記者,日本妻子也來台定居。這段由火車牽引來的「鐵道良緣」實在是神奇得令人不敢相信。不過從今以後,我相信仙履奇緣中的南瓜車其實根本就是一輛吐著蒸汽的火車頭。
我相信斗篷、貓頭鷹、鐵道以及蒸汽火車頭,都是具有魔法的神奇事物,哈利波特便是到第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十一點的火車,才到得了魔法學校。而我的童年旅行經驗也都幾乎與火車脫離不了關係。不過這些神奇故事的種種記憶,被 存在魔法箱中許久,直到遇見了這些鐵道狂熱分子,昔日的火車記憶才慢慢被解咒,重新浮現在我腦海中。
鐵道狂熱分子(俗稱鐵道迷)是我對這群人的忠實描述,他們對鐵道的狂熱程度,大概只比電影《鐵道員》中為鐵道拋家棄女的站長高倉健稍微差了一點。但是從他們甘願在寒冬夜晚躲在厚雪覆蓋的鐵橋邊,只為等待拍攝過橋的夜快車畫面——這種瘋狂的舉動,可以證明火車的確是一種可以叫人著魔的神奇事物。
日本可說是世上最偉大的鐵道王國,日本國內有各式各樣自製的火車,以及星羅棋佈、錯綜複雜的鐵道系統,因此說鐵道是日本國家的命脈並不為過。事實上,日本的鐵道系統更像是人體的血管系統,即使是最偏僻的鄉間,也都有微血管般的支線鐵道行經。日本的鐵道迷眾多,似乎也是鐵道業發達的必然結果。有人把日本的鐵道迷分為四種:一為收藏鐵道模型火車,有空便拿出來把玩者;二為跑遍各地,以搭乘各路線火車為樂者;三為扛著相機,到處拍攝列車照片者;四是吃遍各地鐵路便當,享受鐵道沿線四時料理者。
大部分的人聽了這種鐵道人類學的分類方式,都自願加入第四種鐵道迷的行列,也難怪前些日子,鐵路局重新販賣懷舊排骨鐵盒便當造成供不應求的轟動盛況。不過我真正佩服的是那些扛著沉重攝影器材、到處追火車的鐵道迷;他們瘋狂地迷戀火車以及火車相關的事物,即使是耗盡家產、被親友指責、背負著玩物喪志的惡名⋯⋯仍然不改其所好,一有空閒,便追著火車跑。
為了研究鐵道王國的種種生活文化,台灣鐵道迷的哈日性格是理所當然的。許多鐵道迷都精通日文,為的便是研讀日本豐富的鐵道雜誌與鐵道文化出版物,並且可以和日本的鐵道專家同好互通信息、交換資料,甚至有人娶了日本老婆,他們的蜜月旅行便是到日本搭火車,四處遨遊。
當科技不斷地推陳出新之際,火車竟然是十九世紀至今,仍然不曾被淘汰的事物,令人不得不相信它具有某種神奇的魔力。而終日迷戀鐵道、追逐火車的鐵道迷們,也似乎沾染了某種魔幻神力,他們的故事永遠充滿著奇妙的童話味道。只要鐵道不死,鐵道迷的神力便永遠不會消失。
——更精彩的內文,請詳閱《鐵道建築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