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台灣火車傳奇

79特價474
上市通知我
下次再買
騰雲號的身世之謎:從德國到台灣的1號蒸汽火車故事

在台北的二二八公園(原新公園)內,有兩處與「騰雲駕霧」扯得上邊的歷史古物,一是列名為直轄市定古蹟,為表彰清代艋舺商人洪騰雲捐資興建考棚而立的「急公好義石坊」;另一個與「騰雲」有關的,則是台灣博物館前的台灣鐵路第一號蒸汽火車頭──騰雲號。
騰雲號這輛老火車,在我開始寫火車專欄的1990年代,其身世之謎時常成為眾人討論的對象。有關它的製造年代、與大陸吳淞鐵路(後來的淞滬鐵路)之間的穿鑿附會關係,往往以訛傳訛,越變越離奇,連當年新公園內火車頭陳列室的解說牌,都一度以「原行駛於上海吳淞口,於1888年由大陸運送抵台」的尚待查證文字加以說明。事實上,台灣的第一號火車頭「騰雲號」,根本是清代台灣從德國全新購入,與吳淞鐵路毫無任何關係的一輛車。
話說,號稱是中國第一條正式載客載貨營運鐵道的吳淞鐵路,實際上是英商怡和洋行在中國土地上所建的。它於清光緒2年(1876年)年初未完工就開始「試行通車」,同年年中全線完成,約有15km。無奈通車沒多久,火車竟輾死行人一名,使當時民智未開、早已反對鐵道興建的反彈聲浪更加高漲,清廷便下令停駛,解決爭端,直到年底才又復駛。不過,後來這條鐵路的下場,竟是由清廷於隔年(1877年)10月購回拆除,一場鐵路鬧劇就此落幕。
雖然吳淞鐵路停駛、拆除後,要到再約20年後才又重建為淞滬鐵路再生,但另一場戲卻接著上演。據傳,撤去後的吳淞鐵路鐵軌移運台灣,打算用於興建台灣鐵路。這段歷史淵源,經後人查證,可能屬實,不過劉銘傳時代建鐵路是否用了這些鐵軌,就值得存疑了。最明顯的原因是軌距不同。吳淞鐵路雖名為中國第一條鐵路,但卻是軌距2呎6吋(762mm)的輕便鐵道,其軌條使用的是每公尺重13kg的軌道,但台灣鐵路的軌距為3呎6吋(1067mm),兩者先天上的軌條規格要求就不盡相同。而且,吳淞鐵路全長僅15km餘,清代台北、基隆段鐵路便達28.6km,即使上海運來的軌條全用上,大部分的鐵軌還是必須新購。
也許因為吳淞鐵路的軌條有運來台灣的說法,導致騰雲號、御風號這兩輛老車頭就被「想像」成同樣由上海運抵台灣,許多史書更如此記載。事實上,若以鐵道史研究觀點分析,騰雲號、御風號絕對和上海吳淞鐵路毫無關係呀。
這可以反推的理由實在太多,像車身上的原廠製造銘板刻著德國Hohenzollern廠於1887年生產、編號445的字樣。想想,於光緒3年(1877年)就被清廷拆除的吳淞鐵路,大概沒什麼「超能力」去使用10年後才出廠的火車頭,除非它像《回到未來》電影裡那輛可穿越時空的火車,才有回到過去行駛的能耐。況且,窄軌762mm軌距用的蒸汽火車,再厲害的人也很難直接拿它到1067mm軌距的鐵路上使用。蒸汽火車的結構設計,使它改軌距再行駛的難度很高,除非一開始就這樣設計成可變軌距,不然可能性不高。
如果騰雲號不是來自上海吳淞鐵路的二手車,那它的身世又是如何呢?依照近年來的調查,可知騰雲號與御風號是於1887年由德國Hohenzollern廠製造,屬於該廠標準軌距Victor型系列之姐妹車。雖然騰雲號的車輪軌距、零件與之略有不同,但整體設計理念與構造仍為當時德國水櫃機車的代表形式。
根據一些老照片的比對可以得知,騰雲號的煙囪曾歷經重要改造。由於此車運轉時比其他機車更容易飛散火粉,常引發沿線火災,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於明治39年(1906年)決定對其煙囪進行改造,將原來的筆直圓筒形更換為俗稱「鑽石形煙囪」的構造,以強化火粉阻隔功能。這一設計改變是台鐵史上少見的案例,雖然後來阿里山鐵路倒是改了不少這樣的鑽石形煙囪。
騰雲號與其姐妹車御風號,在清代是編為1號與2號。在日本時代初期縱貫鐵道仍未全通前的奇偶編號制度(北部偶數、南部奇數)中,曾被改為2號與4號,到了明治38年(1905年)重新編號時,又改回為1號與2號。
這兩輛機車在日本時代初期,一開始是投入北部線運用,雖然曾有一輛一度調往南部,但直至大正5年(1916年)左右為止,大多是配屬於台北機關庫。大正6年(1917年)開始,車輛調動逐漸頻繁,曾移配至苗栗、台中,甚至基隆與嘉義,顯示運用狀況變動劇烈。最後,兩輛車配屬於彰化與高雄,並在大正13年(1924年)報廢。其中「號稱」1號的騰雲號被保存為紀念物,搬入台灣博物館前的新公園(如今的二二八公園)內展出。
早期這間火車陳列室並無管制出入,竟有遊民在此「居住」,弄得火車亂七八糟。又因當年物資缺乏,金屬鐵價昂貴,不肖民眾「挖」了零件便可賣個好價錢,使騰雲號一度千瘡百孔,落魄不已。1987年台灣鐵路百週年時,台鐵為展覽,只得花一筆不算少的錢,把騰雲號及其旁邊的9號火車重新修起來,並裝扮得「金光閃閃」,讓騰雲號「亮麗」不少。當時台鐵派人在陳列室裡把許多零件一一裝上,像早已被挖走一半的連結器也恢復了舊觀。不過當時整修僅是像做模型一樣把殼子弄好,據修老火車的師傅觀察,其手剎車未裝上,滑動裝置也不合邏輯,保存狀態根本是輛無法「動」的火車。
1999年時,騰雲號又歷經了一次更大規模的修復,加裝了一些臆測的新構件。不過也是這次的修復才發現車身上很多的原廠零件刻有445的製造番號,加上車身製造銘板也是445號,因此很難斷定此車是否有原廠製番444號的部分,也讓人懷疑這輛車究竟是騰雲號或者是御風號,又或是兩者在保存時拼出的展示車?1999年的車體整修,是沒有太多考證地完整噴砂抹去痕跡重修,前後又裝上歐洲購入完全不搭的大型緩衝器配件來配合模型販售,造成此車後來身世考證上極大的難處。
不過,二二八公園內、台灣博物館前的這輛老火車,它以「騰雲號」之名展示的歲月,也已經遠超過它實際行駛的時間長度。台鐵近年新購的EMU3000型新自強號商務車,也以騰雲座艙命名。看來,騰雲之名,還是會繼續在台灣鐵路的歷史上永遠流傳。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