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合法的強盜 :政府的騙局
稅收的騙局
除了學校的公民課本告訴你「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之外,你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到底我們為什麼要繳稅?能不能不繳?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人民不用繳稅的時代?
且讓我們從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開始說起: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的一種,而群居性動物必定會自然衍生出分工的生活形態,螞蟻如此、蜜蜂如此、人類也如此。最早開始,可能是男人負責打獵、種田、捕魚,女人則負責織布、煮飯、養育小孩。
日子久了,群居生活中必然會出現某些每個人都需要但是又沒有人去做的公眾服務,例如:清公共糞池、造橋鋪路、夜晚站衛兵等等,一開始可能是每戶人家用輪流的。就好比中國的北魏時期,遇到戰爭時就是每戶人家派出一名男丁去打仗,看起來很公平,但這種方法並不能發揮群居社會整體最大的產值,以致於有的人家就只好派出花木蘭。所以最後小村莊決定,以後就由不怕臭味的A君專門負責清糞池、由工藝高手B君專門負責造橋鋪路、孔武有力的C君專門替村莊站衛兵,而其他人就專心做自己原本擅長的事,然後每個人打獵、種田、捕魚的成果,要固定分出一個比例給這些願意犧牲奉獻的「公僕」,如此一來,這個群居社會才有辦法發揮它最大的產值。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種種的公眾服務需求愈來愈多,警察局、消防隊等單位陸續成立,每位村民的勞動生產所得裡,需要拿去分給這些「公僕」的比例也愈來愈高,最後,連「決定如何幫村民分配這些所得給所有公僕」的公僕也出現了,當然,他們也是要從你的所得裡分一杯羹的,以當今的術語來說,就是「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
聽起來好像很棒,但是你不要忘了,政府和公司最大的不同點是:「政府沒有創造盈餘的義務。」而且身為公司股東,你要是覺得經營階層無能或腐敗,你可以隨時賣掉甚至放棄你的股份,但是只要你一天住在這個國家,你可不能隨便放棄你身為納稅人的義務。
所以,你以為「民意代表」是在幫你監督「政府官員」,有沒有好好把這些稅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到每個提供公眾服務的部門嗎?別傻了,難道你不知道香港著名的雷洛探長時期,反貪污部門的作用是什麼嗎?
稅收騙局開外掛:官商勾結
延續前面小村莊的故事,現在已經發展到有「決定如何幫村民分配這些所得給所有公僕」的公僕了。這些公僕開始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要向你徵收種種的稅收,去支付種種的公共工程款以及各種公僕的薪資,然後,從中撈一筆。
你說為什麼要這麼負面呢?我們只是就事論事,畢竟回歸到人性,公權力的掌握終究會對人產生致命的吸引力,終而將其改頭換面。而且就人類有「政府」這個單位以來,恐怕很難讓人信服真的有人能夠完全大公無私的來執行公權力。
人是不可能沒有私心的,尤其在內外都有這麼大的誘惑之下。古人都說:「詩能入畫方稱妙,官到能窮乃是清」。美到能入畫的詩我們都聽過很多,而做官做到窮的自古以來好像很少聽過,那些高官的小老婆們一個比一個漂亮倒是真的。
香港廉政公署有一條「實際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罪名,直接就可以起訴貪污的官員,你沒辦法扯說這是我賭錢贏來的,也不可以說是我老婆做妓女賺來的。所以,我們一樣直接從結果來檢視,你知道嗎?全臺灣的酒店業者,都流傳著一個已經算是半公開的祕密,那就是所有酒店一年的真實總消費當中,有高達將近七成的比例是公家直接或間接買單的。
是的,你沒有聽錯,七成。所以諸如「臺鐵高層集體接受廠商性招待」這類的新聞,相信臺灣的民眾也早已見怪不怪。另外,所有公家單位的硬體設備採購,其單價往往是民間售價的二到五倍。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是小村莊裡決定公家採購預算的公僕,很多時候是你想清白都清白不了,我想大家都是大人了,不需要多說你也一定懂。
這不是黑暗,這只是人性,公權力交到人手上就是會這樣,再完美的制度,交由不完美的人去執行,就不可能完美。而解決的辦法絕對不是派更多的公僕去監督他們,而是讓需要用到公權力的事情以及執行公權力的人都愈少愈好。
政府並不是從事生產的單位,它存在的必要只是「提供大家都需要的公共服務」以及「防止有人侵犯別人的自由」,以一家公司來講,它應屬於後勤單位,而這種單位理當是愈小愈好,但是現在推行「小政府」的國家已經微乎其微,所有國家的政府單位都是一年比一年龐大、一年花的錢比一年多。
假設你是政府某個部門的長官,今年的預算一億元,你只花了八千萬,你要是真的把剩下的兩千萬交回去,明年起你的預算就只剩八千萬,這可不行,怎麼辦呢?全體同仁出國考察、全辦公室更換新的垃圾桶,反正死也要把預算花到完,而且還要裝不夠花,明年的預算才有可能增加。而各部門除了比花錢,也比招人,誰也不想在這個規模競賽中輸了面子。
我還依稀記得國中的時候,公民老師跟我們說的一個例子:臺北車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樓高51層、地下7層,歷時五年蓋好;而臺北市議會大樓,樓高10層、地下5層,歷時十年才蓋好。當然,類似的例子我想不勝枚舉,你自己上網搜尋就一大堆,或者打開電視應該也很容易看到,我們就不要浪費篇幅舉這些例子。總之,你繳出去十塊錢的稅,真正直接或間接用回你身上的,搞不好連三塊錢都不到,其他的可能就連「噗通」一聲都聽不到。
而所謂「公平」的稅收制度基本上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焚化爐不管蓋到哪裡都會有人不滿、各種稅收不管怎麼計算課稅標準也都會有人不爽。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民粹當道,不但整體社會最大的產值無法發揮,其結果往往是大多數無知和無辜的人遭受欺騙和掠奪,而極少數的人獲得絕大多數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遊戲規則。健保騙局
臺灣的健保大概是全世界最畸形的社會福利制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全民健保」的本意是什麼?
「使全民的健康獲得提升和保障」,我應該沒說錯吧?
而現有的經營方式等於是全村的人都繳了一筆公基金,然後誰生病了就從這筆公基金裡拿錢去支付醫藥費。而如果依照正常保險的觀念,每個人繳的健保費應該是跟每個人的健康程度成反比,因為愈健康的人使用到的機率和頻率都愈低。就好比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會把所有投保人的職業做分級,愈容易發生意外的職業,其保費就愈高,大家都覺得合理,就好比洗窗工人的保費一定比小學老師要來得高。
但是好奇怪,臺灣政府卻硬要把「健康」和「收入」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因素給硬扯在一起,結果臺灣的健保變成了「由收入高的人去照顧不健康的人」。
假設有一家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是依據你收入的高低來決定保費,你看這個保險它賣不賣的出去。「全民健康保險」既然叫「保險」,就應該符合保險的本質,也就是說,抽菸的人保費應該要提高、跑得完馬拉松的人保費應該要降低,這樣才符合保險的本意,也才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精神。你想繳便宜一點的意外險保費,就是從事發生意外機率低一點的職業。同理,你想繳便宜一點的健保費,就是多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更健康的事情,這樣也才能使全民的健康獲得提升吧。
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加徵更是荒唐至極,你兼不兼差、玩不玩股票、有沒有房子在收租……跟你健不健康更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就提到,政府會想盡辦法維持這個龐氏騙局繼續騙的更久一點,所以它們有三種招術:
一、延長繳費的歲數,也就是延後開始領錢的年齡。
二、減少領錢者所領的金額。
三、增加繳錢者所繳的金額。
所以你現在應該可以知道,加徵補充保費是上述的那一種了。它千方百計扯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無非就是要你多交錢,好讓這個龐氏騙局可以玩的更久一點。即使因此而被冠上「劫貧濟富」、「懲罰勤勞」等等的罵名都在所不惜。
除了人口紅利的枯竭外,健保這個龐氏騙局還有兩個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一個就是大量醫療資源的浪費、一個就是制度漏洞造成的藥價黑洞。
健保現有的施行方式是你先到醫院看診拿藥,醫院再跟這筆「看病公基金」申請費用。於是,跟「稅收騙局」一樣的原理,醫院不是買最便宜的藥低價高報,就是將小病誇大虛報診療費,反正想盡辦法請領盡可能高的費用。
據統計,臺灣從健保開始實施以來,一共創下了三個「世界第一」:洗腎率最高、植物人最多、葉克膜使用率最高。而這三者所反映的問題就是,健保費用投注在「過度醫療」或「無效醫療」上的比例(或甚至可以說是虛假醫療),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而民眾也常因為單次看診及拿藥的自付額過低,養成了小病就投醫、拿了一堆藥又不吃的壞習慣,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臺灣人一年「丟掉」的藥就高達一百三十六頓,而每個人平均一年「吃掉」的藥也比醫療進步的美國要多出七倍之多。
如此兩大不利因素之下,健保的加速被掏空和破產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實。所以,會不會有三代健保、四代健保呢?補充保費還會再從那裡下手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那就是健康是要靠自己的,以後如果你要吃健保給付的那些愈來愈劣質的藥,可能不僅治不好你的病,還可能吃出一堆副作用。所以走出戶外多運動吧,臺灣好山好水、景色宜人、四季分明,你的健康自己不顧好,難道政府會幫你顧好?
第三章 They are Family:金融業的騙局
共同基金:看似很有保障的話術
共同基金的基本運作模式就是集合眾多投資人的錢,透過一個專業的機構管理,讓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投資,藉著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讓投資人的財富能夠穩定成長。
基金之所以能夠讓一般大眾覺得安穩與美好,是因為大眾相信透過「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管理他們的財富比較不會出問題。大眾一般都認為比起自己來管理自己的財富,基金經理人比他們更專業,更懂得挑選好的股票,更會管理好他們的財富。但夢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民眾期待自己投資基金的財富可以穩定成長,但現實卻總是穩定下跌,為什麼會如此?
華爾街流傳著一個笑話,受過訓練的猴子用射飛鏢的方式來挑選股票組合的整體報酬與市面上大部分基金公司的報酬率基本上是一樣的。結論是猴子的智商跟基金經理人一樣高嗎?還是基金經理人的智商跟猴子差不多?
答案是你不了解基金公司的運作模式。先鋒集團創辦人「基金之神」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曾經說過:「投資基金的意思就是個人投入百分之一百的資金,承擔百分之一百的風險,獲得百分之二十的報酬(假設還有報酬的情況下)。而基金公司則是投入零資金,承擔零風險,透過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以及管理費取得百分之八十的利潤。」
富爸爸集團的顧問安迪泰納說得好:「我覺得基金是一個很好的賺錢工具,如果你是賣基金的那一位。」在我看來,我相信訓練一隻猴子來射飛鏢的成本比起養一家基金公司的成本來得更低,只要每天讓猴子吃香蕉,牠一定會乖乖幫你射飛鏢。
定期定額的迷思
我已經忘記了定期定額是在哪一年開始風靡了,只記得當時推出這個投資理念時,所有的理專、名嘴、顧問都為之瘋狂,大力推崇它的好處,他們終於為投資人找到投資的救世主了。
定期定額的意思是不管市場是漲或跌也不需要擔心選擇進場時間點,在固定時間(一般都是每個月月初,因為你領薪水了)提撥固定金額(以臺灣為例一般都是NT 3,000)投資一個固定標的(一般都是基金),又稱之為懶人投資法,專家也會一再強調的告訴你定期定額是屬於比較中長期的投資方式,不適合短期交易。
但事實是基金公司希望你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是因為他們可以定期定額的賺取你的手續費和管理費,一次要你掏出三萬六來買進你會怕、會擔心、會恐懼。三萬六分拆成十二次每個月三千對你而言比較不會怕、也比較願意掏錢出來。
只要讓你掏得出錢,他們可以編織許多投資美夢,好比把投資當作儲蓄,定期定額每個月儲蓄三千換來富足的一生。
我一直搞不懂的是,投資是投資、儲蓄是儲蓄,怎麼有人可以相信把投資當成儲蓄混為一談呢?
投資需要許多專業的知識和方法,儲蓄並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和方法,只要去銀行開個戶或把錢放進你的小豬撲滿就行了。就像富爸爸清崎所說的:「它並沒有對你說謊,只是沒有告訴你全部的真相。」他並沒有告訴你是誰的富足一生,一般來說不會是你。
另外,讓我最感冒的就是所謂「懶人投資法」這種說詞,如果你很懶惰也不願意學習,那為什麼要投資?你有聽過「懶人上班法」這種說詞嗎?我只知道上班偷懶的結果通常只有一種下場。 僑生有話說:基金不為人知的一面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當過營業員,跟我說了一些有關共同基金的黑暗面以及共同基金如何玩走投資人的錢的故事,故事是這樣子的:
故事一:賺取手續費退佣
我的這位好朋友還在擔任營業員時,有一次公司把一個基金經理人客戶交給他處理,然後跟他說:「這個客戶比較特別,他每天要買某個股500張,並且要按照他指定的方式分批、分時掛單,然後收盤前再把這500張分批賣掉。」
當時我的好友心裡就想,這樣每天買進賣出的會賺錢嗎?公司告訴他:「這個客戶不是要賺錢,是要賺手續費退佣。」
在臺灣,每一次股票交易都會有手續費(目前官方規定是千分之1.425,所以每交易一億元的手續費就是 14萬 2千 5百元,而基金交易的金額非常大,所以可以退回很高比例的手續費),所以只要每天進場買進賣出,每天都有手續費退佣。
但是券商因為也是上市公司,所有的帳必須透明化,所以這些退佣就先以營業員獎金的方式發給我的這位好友,再由他私底下轉給這位基金經理人。
故事二:為了追求某一支基金績效而犧牲旗下其他弱勢基金
舉例假設某XY基金公司旗下有A、B、C、D四支基金,XY基金公司為了把基金A的績效做好以便利用基金A在市場上大勢喧嘩,吸引投資人的目光,讓他們願意掏錢。
XY公司會先讓基金A買進某些股票來卡位,基金A買完之後再請基金B、C、D進場買同樣的股票抬槓把價格拉起來,如此操作基金A的績效就會變得非常好。這時候就是開始做廣告說,XY基金公司旗下的某基金績效表現得多麼驚人,讓投資人賺得滿滿,你還在等什麼?趕快撥打 0800-XXX-XXX。一將功成萬骨枯,它當然不會告訴你B、C、D的基金投資人成了砲灰。
我並不是說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如此幹,只是告訴你我的朋友有過這麼一段故事的存在。
我時常告訴身邊的朋友,與其花錢買基金不如花錢買雞精,喝了還有益健康長命百歲。記得在你購買任何基金之前,不妨去看看基金公司的廣告,富麗堂皇的辦公室,公司的管銷以及基金經理人的獎金。再仔細的想想,他們真的有辦法幫我賺回這些錢嗎?好的基金公司需要大勢做廣告宣傳嗎?就如華倫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無須打任何廣告,他本人甚至公開表明波克夏公司的股價已經過高了。別忘記了,這些廣告費、管理費、保管費、手續費都是你投入的錢。
最令我感到擔憂的一件事,就是在成熟國家逐漸沒落、過時的投資商品卻在發展中國家逐漸興起。俗語說資本無國界,哪裡有錢賺哪裡去。成熟國家的人已經被這些遊戲手法榨乾,吃得只剩下殘渣,現在可以準備進軍到新興市場,使用同一套玩法再削一次了。
新興市場就像一顆新鮮的柳丁一樣等待他們來蹂躪,馬來西亞可說是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中最新鮮又可口的柳丁了,市場年輕、人民有著還不錯的收入,年輕人開始談投資、學賺錢、想用錢滾錢,這群人正好符合他們的胃口。
我希望看到這本書的馬來西亞同胞們要永遠要記住一件事,當你把錢交到別人手裡做投資時那就不再是你的錢,因為你對它完全沒有掌控的能力,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並祈禱那個人會把錢放回你的口袋而不是放到他的口袋。但現在外面有太多會把你口袋的錢搬到他們口袋裡的投資專案了。當然我不是說完全不要相信任何人,但是你一定要有辨別的能力。
稅收的騙局
除了學校的公民課本告訴你「納稅是國民應盡的義務」之外,你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到底我們為什麼要繳稅?能不能不繳?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人民不用繳稅的時代?
且讓我們從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開始說起: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的一種,而群居性動物必定會自然衍生出分工的生活形態,螞蟻如此、蜜蜂如此、人類也如此。最早開始,可能是男人負責打獵、種田、捕魚,女人則負責織布、煮飯、養育小孩。
日子久了,群居生活中必然會出現某些每個人都需要但是又沒有人去做的公眾服務,例如:清公共糞池、造橋鋪路、夜晚站衛兵等等,一開始可能是每戶人家用輪流的。就好比中國的北魏時期,遇到戰爭時就是每戶人家派出一名男丁去打仗,看起來很公平,但這種方法並不能發揮群居社會整體最大的產值,以致於有的人家就只好派出花木蘭。所以最後小村莊決定,以後就由不怕臭味的A君專門負責清糞池、由工藝高手B君專門負責造橋鋪路、孔武有力的C君專門替村莊站衛兵,而其他人就專心做自己原本擅長的事,然後每個人打獵、種田、捕魚的成果,要固定分出一個比例給這些願意犧牲奉獻的「公僕」,如此一來,這個群居社會才有辦法發揮它最大的產值。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種種的公眾服務需求愈來愈多,警察局、消防隊等單位陸續成立,每位村民的勞動生產所得裡,需要拿去分給這些「公僕」的比例也愈來愈高,最後,連「決定如何幫村民分配這些所得給所有公僕」的公僕也出現了,當然,他們也是要從你的所得裡分一杯羹的,以當今的術語來說,就是「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
聽起來好像很棒,但是你不要忘了,政府和公司最大的不同點是:「政府沒有創造盈餘的義務。」而且身為公司股東,你要是覺得經營階層無能或腐敗,你可以隨時賣掉甚至放棄你的股份,但是只要你一天住在這個國家,你可不能隨便放棄你身為納稅人的義務。
所以,你以為「民意代表」是在幫你監督「政府官員」,有沒有好好把這些稅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到每個提供公眾服務的部門嗎?別傻了,難道你不知道香港著名的雷洛探長時期,反貪污部門的作用是什麼嗎?
稅收騙局開外掛:官商勾結
延續前面小村莊的故事,現在已經發展到有「決定如何幫村民分配這些所得給所有公僕」的公僕了。這些公僕開始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要向你徵收種種的稅收,去支付種種的公共工程款以及各種公僕的薪資,然後,從中撈一筆。
你說為什麼要這麼負面呢?我們只是就事論事,畢竟回歸到人性,公權力的掌握終究會對人產生致命的吸引力,終而將其改頭換面。而且就人類有「政府」這個單位以來,恐怕很難讓人信服真的有人能夠完全大公無私的來執行公權力。
人是不可能沒有私心的,尤其在內外都有這麼大的誘惑之下。古人都說:「詩能入畫方稱妙,官到能窮乃是清」。美到能入畫的詩我們都聽過很多,而做官做到窮的自古以來好像很少聽過,那些高官的小老婆們一個比一個漂亮倒是真的。
香港廉政公署有一條「實際收入與官職不相稱」的罪名,直接就可以起訴貪污的官員,你沒辦法扯說這是我賭錢贏來的,也不可以說是我老婆做妓女賺來的。所以,我們一樣直接從結果來檢視,你知道嗎?全臺灣的酒店業者,都流傳著一個已經算是半公開的祕密,那就是所有酒店一年的真實總消費當中,有高達將近七成的比例是公家直接或間接買單的。
是的,你沒有聽錯,七成。所以諸如「臺鐵高層集體接受廠商性招待」這類的新聞,相信臺灣的民眾也早已見怪不怪。另外,所有公家單位的硬體設備採購,其單價往往是民間售價的二到五倍。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是小村莊裡決定公家採購預算的公僕,很多時候是你想清白都清白不了,我想大家都是大人了,不需要多說你也一定懂。
這不是黑暗,這只是人性,公權力交到人手上就是會這樣,再完美的制度,交由不完美的人去執行,就不可能完美。而解決的辦法絕對不是派更多的公僕去監督他們,而是讓需要用到公權力的事情以及執行公權力的人都愈少愈好。
政府並不是從事生產的單位,它存在的必要只是「提供大家都需要的公共服務」以及「防止有人侵犯別人的自由」,以一家公司來講,它應屬於後勤單位,而這種單位理當是愈小愈好,但是現在推行「小政府」的國家已經微乎其微,所有國家的政府單位都是一年比一年龐大、一年花的錢比一年多。
假設你是政府某個部門的長官,今年的預算一億元,你只花了八千萬,你要是真的把剩下的兩千萬交回去,明年起你的預算就只剩八千萬,這可不行,怎麼辦呢?全體同仁出國考察、全辦公室更換新的垃圾桶,反正死也要把預算花到完,而且還要裝不夠花,明年的預算才有可能增加。而各部門除了比花錢,也比招人,誰也不想在這個規模競賽中輸了面子。
我還依稀記得國中的時候,公民老師跟我們說的一個例子:臺北車站前的新光三越大樓,樓高51層、地下7層,歷時五年蓋好;而臺北市議會大樓,樓高10層、地下5層,歷時十年才蓋好。當然,類似的例子我想不勝枚舉,你自己上網搜尋就一大堆,或者打開電視應該也很容易看到,我們就不要浪費篇幅舉這些例子。總之,你繳出去十塊錢的稅,真正直接或間接用回你身上的,搞不好連三塊錢都不到,其他的可能就連「噗通」一聲都聽不到。
而所謂「公平」的稅收制度基本上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焚化爐不管蓋到哪裡都會有人不滿、各種稅收不管怎麼計算課稅標準也都會有人不爽。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民粹當道,不但整體社會最大的產值無法發揮,其結果往往是大多數無知和無辜的人遭受欺騙和掠奪,而極少數的人獲得絕大多數的利益。這,就是真正的遊戲規則。健保騙局
臺灣的健保大概是全世界最畸形的社會福利制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全民健保」的本意是什麼?
「使全民的健康獲得提升和保障」,我應該沒說錯吧?
而現有的經營方式等於是全村的人都繳了一筆公基金,然後誰生病了就從這筆公基金裡拿錢去支付醫藥費。而如果依照正常保險的觀念,每個人繳的健保費應該是跟每個人的健康程度成反比,因為愈健康的人使用到的機率和頻率都愈低。就好比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會把所有投保人的職業做分級,愈容易發生意外的職業,其保費就愈高,大家都覺得合理,就好比洗窗工人的保費一定比小學老師要來得高。
但是好奇怪,臺灣政府卻硬要把「健康」和「收入」這兩個八桿子打不著的因素給硬扯在一起,結果臺灣的健保變成了「由收入高的人去照顧不健康的人」。
假設有一家保險公司的意外險是依據你收入的高低來決定保費,你看這個保險它賣不賣的出去。「全民健康保險」既然叫「保險」,就應該符合保險的本質,也就是說,抽菸的人保費應該要提高、跑得完馬拉松的人保費應該要降低,這樣才符合保險的本意,也才符合「使用者付費」的精神。你想繳便宜一點的意外險保費,就是從事發生意外機率低一點的職業。同理,你想繳便宜一點的健保費,就是多從事一些能讓自己更健康的事情,這樣也才能使全民的健康獲得提升吧。
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加徵更是荒唐至極,你兼不兼差、玩不玩股票、有沒有房子在收租……跟你健不健康更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本書的一開始我們就提到,政府會想盡辦法維持這個龐氏騙局繼續騙的更久一點,所以它們有三種招術:
一、延長繳費的歲數,也就是延後開始領錢的年齡。
二、減少領錢者所領的金額。
三、增加繳錢者所繳的金額。
所以你現在應該可以知道,加徵補充保費是上述的那一種了。它千方百計扯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無非就是要你多交錢,好讓這個龐氏騙局可以玩的更久一點。即使因此而被冠上「劫貧濟富」、「懲罰勤勞」等等的罵名都在所不惜。
除了人口紅利的枯竭外,健保這個龐氏騙局還有兩個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一個就是大量醫療資源的浪費、一個就是制度漏洞造成的藥價黑洞。
健保現有的施行方式是你先到醫院看診拿藥,醫院再跟這筆「看病公基金」申請費用。於是,跟「稅收騙局」一樣的原理,醫院不是買最便宜的藥低價高報,就是將小病誇大虛報診療費,反正想盡辦法請領盡可能高的費用。
據統計,臺灣從健保開始實施以來,一共創下了三個「世界第一」:洗腎率最高、植物人最多、葉克膜使用率最高。而這三者所反映的問題就是,健保費用投注在「過度醫療」或「無效醫療」上的比例(或甚至可以說是虛假醫療),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而民眾也常因為單次看診及拿藥的自付額過低,養成了小病就投醫、拿了一堆藥又不吃的壞習慣,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臺灣人一年「丟掉」的藥就高達一百三十六頓,而每個人平均一年「吃掉」的藥也比醫療進步的美國要多出七倍之多。
如此兩大不利因素之下,健保的加速被掏空和破產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實。所以,會不會有三代健保、四代健保呢?補充保費還會再從那裡下手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給你一個良心的建議,那就是健康是要靠自己的,以後如果你要吃健保給付的那些愈來愈劣質的藥,可能不僅治不好你的病,還可能吃出一堆副作用。所以走出戶外多運動吧,臺灣好山好水、景色宜人、四季分明,你的健康自己不顧好,難道政府會幫你顧好?
第三章 They are Family:金融業的騙局
共同基金:看似很有保障的話術
共同基金的基本運作模式就是集合眾多投資人的錢,透過一個專業的機構管理,讓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投資,藉著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讓投資人的財富能夠穩定成長。
基金之所以能夠讓一般大眾覺得安穩與美好,是因為大眾相信透過「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來管理他們的財富比較不會出問題。大眾一般都認為比起自己來管理自己的財富,基金經理人比他們更專業,更懂得挑選好的股票,更會管理好他們的財富。但夢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民眾期待自己投資基金的財富可以穩定成長,但現實卻總是穩定下跌,為什麼會如此?
華爾街流傳著一個笑話,受過訓練的猴子用射飛鏢的方式來挑選股票組合的整體報酬與市面上大部分基金公司的報酬率基本上是一樣的。結論是猴子的智商跟基金經理人一樣高嗎?還是基金經理人的智商跟猴子差不多?
答案是你不了解基金公司的運作模式。先鋒集團創辦人「基金之神」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曾經說過:「投資基金的意思就是個人投入百分之一百的資金,承擔百分之一百的風險,獲得百分之二十的報酬(假設還有報酬的情況下)。而基金公司則是投入零資金,承擔零風險,透過各種名目的手續費以及管理費取得百分之八十的利潤。」
富爸爸集團的顧問安迪泰納說得好:「我覺得基金是一個很好的賺錢工具,如果你是賣基金的那一位。」在我看來,我相信訓練一隻猴子來射飛鏢的成本比起養一家基金公司的成本來得更低,只要每天讓猴子吃香蕉,牠一定會乖乖幫你射飛鏢。
定期定額的迷思
我已經忘記了定期定額是在哪一年開始風靡了,只記得當時推出這個投資理念時,所有的理專、名嘴、顧問都為之瘋狂,大力推崇它的好處,他們終於為投資人找到投資的救世主了。
定期定額的意思是不管市場是漲或跌也不需要擔心選擇進場時間點,在固定時間(一般都是每個月月初,因為你領薪水了)提撥固定金額(以臺灣為例一般都是NT 3,000)投資一個固定標的(一般都是基金),又稱之為懶人投資法,專家也會一再強調的告訴你定期定額是屬於比較中長期的投資方式,不適合短期交易。
但事實是基金公司希望你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是因為他們可以定期定額的賺取你的手續費和管理費,一次要你掏出三萬六來買進你會怕、會擔心、會恐懼。三萬六分拆成十二次每個月三千對你而言比較不會怕、也比較願意掏錢出來。
只要讓你掏得出錢,他們可以編織許多投資美夢,好比把投資當作儲蓄,定期定額每個月儲蓄三千換來富足的一生。
我一直搞不懂的是,投資是投資、儲蓄是儲蓄,怎麼有人可以相信把投資當成儲蓄混為一談呢?
投資需要許多專業的知識和方法,儲蓄並不需要什麼專業知識和方法,只要去銀行開個戶或把錢放進你的小豬撲滿就行了。就像富爸爸清崎所說的:「它並沒有對你說謊,只是沒有告訴你全部的真相。」他並沒有告訴你是誰的富足一生,一般來說不會是你。
另外,讓我最感冒的就是所謂「懶人投資法」這種說詞,如果你很懶惰也不願意學習,那為什麼要投資?你有聽過「懶人上班法」這種說詞嗎?我只知道上班偷懶的結果通常只有一種下場。 僑生有話說:基金不為人知的一面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當過營業員,跟我說了一些有關共同基金的黑暗面以及共同基金如何玩走投資人的錢的故事,故事是這樣子的:
故事一:賺取手續費退佣
我的這位好朋友還在擔任營業員時,有一次公司把一個基金經理人客戶交給他處理,然後跟他說:「這個客戶比較特別,他每天要買某個股500張,並且要按照他指定的方式分批、分時掛單,然後收盤前再把這500張分批賣掉。」
當時我的好友心裡就想,這樣每天買進賣出的會賺錢嗎?公司告訴他:「這個客戶不是要賺錢,是要賺手續費退佣。」
在臺灣,每一次股票交易都會有手續費(目前官方規定是千分之1.425,所以每交易一億元的手續費就是 14萬 2千 5百元,而基金交易的金額非常大,所以可以退回很高比例的手續費),所以只要每天進場買進賣出,每天都有手續費退佣。
但是券商因為也是上市公司,所有的帳必須透明化,所以這些退佣就先以營業員獎金的方式發給我的這位好友,再由他私底下轉給這位基金經理人。
故事二:為了追求某一支基金績效而犧牲旗下其他弱勢基金
舉例假設某XY基金公司旗下有A、B、C、D四支基金,XY基金公司為了把基金A的績效做好以便利用基金A在市場上大勢喧嘩,吸引投資人的目光,讓他們願意掏錢。
XY公司會先讓基金A買進某些股票來卡位,基金A買完之後再請基金B、C、D進場買同樣的股票抬槓把價格拉起來,如此操作基金A的績效就會變得非常好。這時候就是開始做廣告說,XY基金公司旗下的某基金績效表現得多麼驚人,讓投資人賺得滿滿,你還在等什麼?趕快撥打 0800-XXX-XXX。一將功成萬骨枯,它當然不會告訴你B、C、D的基金投資人成了砲灰。
我並不是說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如此幹,只是告訴你我的朋友有過這麼一段故事的存在。
我時常告訴身邊的朋友,與其花錢買基金不如花錢買雞精,喝了還有益健康長命百歲。記得在你購買任何基金之前,不妨去看看基金公司的廣告,富麗堂皇的辦公室,公司的管銷以及基金經理人的獎金。再仔細的想想,他們真的有辦法幫我賺回這些錢嗎?好的基金公司需要大勢做廣告宣傳嗎?就如華倫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無須打任何廣告,他本人甚至公開表明波克夏公司的股價已經過高了。別忘記了,這些廣告費、管理費、保管費、手續費都是你投入的錢。
最令我感到擔憂的一件事,就是在成熟國家逐漸沒落、過時的投資商品卻在發展中國家逐漸興起。俗語說資本無國界,哪裡有錢賺哪裡去。成熟國家的人已經被這些遊戲手法榨乾,吃得只剩下殘渣,現在可以準備進軍到新興市場,使用同一套玩法再削一次了。
新興市場就像一顆新鮮的柳丁一樣等待他們來蹂躪,馬來西亞可說是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中最新鮮又可口的柳丁了,市場年輕、人民有著還不錯的收入,年輕人開始談投資、學賺錢、想用錢滾錢,這群人正好符合他們的胃口。
我希望看到這本書的馬來西亞同胞們要永遠要記住一件事,當你把錢交到別人手裡做投資時那就不再是你的錢,因為你對它完全沒有掌控的能力,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並祈禱那個人會把錢放回你的口袋而不是放到他的口袋。但現在外面有太多會把你口袋的錢搬到他們口袋裡的投資專案了。當然我不是說完全不要相信任何人,但是你一定要有辨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