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 

1一九九七年泰銖拋售背景

一九九○年代後半,全球的金融市場在大緩和的樂觀安定中。將這個氣氛發揮到最高點的,就是被世界銀行盛讚「東亞奇蹟」的亞洲各國。

他們採取一種與美元連動的固定匯率,防止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變動。在這種匯率制度下,一方面可抑制匯率風險,從國外管道以比國內更低的利率借入美元,做為國內成長的能量。

一直在觀察這個資本結構能不能維持的避險基金,他們做出的結論是,如第6課介紹過的一九九二年的英國,「亞洲各國無法維持貨幣匯率」。而目標名單上首先列出的,就是匯率固定在一美元兌二十六泰銖左右的泰國。

受到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影響,泰國在一九九三年開設離岸市場,在稅法上給予優惠措施,吸引短期資本流入。所謂短期資本,就是「溜得快的資本」,主要是流入不動產或是股票市場。據觀察,當時的外資流入額甚至高達GDP的五○%。

當時泰國帶頭的亞洲各國企業都在調度「美元短期資本」投入「當地貨幣的長期投資」。換句話說,造成貨幣和期間兩個因素的「雙重不協調」風險。

在這當中,美元因美國的金融緊縮政策而持續升值,泰銖跟著水漲船高。但受到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影響,泰國不但成長率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稍微下降,貿易收支也轉為赤字。因此避險基金判斷「泰國要維持當時的貨幣匯率是不可能的」。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避險基金突然開始拋售泰銖,泰國中央銀行進場干預匯率,一時情急竟祭出泰銖貸款利率最高調升到三○○○%!一個多月過後,泰銖的拋售稍稍平息,本以為已經告一段落,避險基金看準時機再度展開拋售攻勢,泰國已經無力抵抗。

同年七月二日,泰國政府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改行浮動匯率制,外匯市場上的泰銖已經陷入「自由落體」(暴跌)狀態。七月底跌到一美元兌三十二泰銖,隔年一月被逼到五十四泰銖。隨著匯率的跌勢,股價也急速下跌,一九九八年泰國股價指數跌到只有一九九四年最高峰的一二%,也就是將近九○%的暴跌。

泰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八月向國際貨幣基金請求紓困,除了接受四十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世銀及亞洲開發銀行,還有日本、中國、澳洲等國也紛紛伸出援手,準備度過難關。但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對經常帳黑字或財政黑字、通膨抑制等要求,泰國實施政府年度支出刪減及緊縮政策的結果,使泰國經濟一蹶不振,內需尤其受到打擊。一九九八年的實質GDP比前年少了一○.五%,完全陷入絕望的狀況。

一九九○年代的新興國家危機,擴大到亞洲甚至全球規模,而泰國的貨幣與股價暴跌、內需急速縮小,只是一連串悲慘故事的開始。2 亞洲各國的連鎖反應

泰國和馬來西亞開始受到貨幣拋售的集中攻擊時,印尼算是比較平穩的。市場反映良好的基本盤,匯率大致維持在一美元兌二千四百盧比上下,股票市場也沒有什麼異狀。

但是,一九九八年八月,印尼跟著泰國和馬來西亞改成浮動匯率後,市場的氣氛便一改常態。再加上印尼企業借入大量美元,助長市場擔憂因匯率變動的損失,投機性的盧比拋售便開始了。

結果,貨幣在隔年初暴跌至一美元兌一萬盧比附近。原本借入美元換成盧比投資設備的企業,為了清償債務,不得不買入飆升的美元。如此急促的買進美元,更加速了盧比的拋售。

印尼雖有充足的外匯存底,卻還是決定向國際貨幣基金請求一百億美元的援助,又與泰國一樣,接受世銀、亞洲開發銀行、日本等的支援。然而,國際貨幣基金所要求的撙節政策、經常帳黑字、緊縮金融、抑制通膨、金融改革等,讓印尼經濟一直急速惡化下去。

印尼的成長率在一九九八年比前一年減少一三.一%,比泰國的一○.五%陷入更嚴重的衰退。而一九九九年亞洲其他各國陸續呈現V字復甦,印尼的成長率才只有○.八%,比其他國家落後許多。

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危機,還延燒到韓國。韓國過去也是採取美元固定匯率,以吸引外資流入,表面上維持穩定的成長,但一九九七年一月韓寶鋼鐵、韓寶建設等公司破產,開始漸漸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財團經營不善導致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浮上檯面。七月,起亞汽車財團宣布破產。

因為這樣的背景,一九九七年十月穆迪和標準普爾等評等公司,相繼調降對韓國的國家主權評等,席捲東南亞的市場危機感也傳到韓國去了。

韓國的危機,對日本的機構投資人也造成很大打擊。因強烈期待韓國的經濟能順利復甦,日本對韓國的銀行及企業一直追加投資與融資,但同年秋天之後,急忙拋售的投資人也為數不少。不只是美元,日圓的退場對韓國的經濟也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美元兌八百五十韓圜前後的匯率,在年底跌到一千七百韓圜附近,股票行情也跟著下跌。匯市干預造成外匯存底銳減,對外債務清償也亮起黃燈的韓國政府,除了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以外別無他法。同年十一月,國際貨幣基金對韓國投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二百一十億美元的資金援助,世銀、亞洲開發銀行還有美日兩國也伸出援手。

國際貨幣基金對韓國與其他國家一樣,提出嚴格的要求,包括撙節政策、金融緊縮,以及體制改革等,但其中最具特徵的是,財團改革。財團企業的過剩投資與金融機構的過剩融資,是韓國經濟的最大弱點。

繼一九九八年大動作的金融重建,製鐵、資訊、重工業等大型國營企業轉為民營,隔年韓國第二大財團,大宇集團因無力償債而破產等,韓國經濟陷入嚴重的危機。

貨幣危機也直接衝擊菲律賓和香港,從泰銖拋售開始的骨牌現象,將亞洲經濟打到谷底。端看一九九八年各國的經濟成長率,印尼減少一三.一%、泰國減少一○.五%、韓國減少六.七%,全都面臨嚴苛的景氣萎縮。3 美元體制的再思考

亞洲經濟的V字復甦,雖可看成是國際貨幣基金下猛藥的效果,但對接受援助的當事國來說,卻是難以欣然接受的處方箋。因為也有未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援助而成功復甦的馬來西亞,更助長這樣的批判。
國際貨幣基金對援助國要求的一連串艱難改革稱為「華盛頓共識」,經歷過企業破產、失業增加、金融不安的各國至今仍對此猛烈抨擊。

學術界也發出激憤的批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教授指出,不僅聽從國際貨幣基金所主張的市場開放而接受資本流入的亞洲各國瀕臨危機,國際貨幣基金因應此危機的緊縮政策更引發急遽的景氣衰退。

的確,資本體系尚未成熟的新興國家貿然接受外國資本,很可能使國內經濟不安。對於一九九七年之後的資本外流所造成的混亂,最好是以更長期、穩健的腳步來面對,這樣的意見也時有所聞。

亞洲經濟靠著美國經濟成長與匯率下跌擴大輸出,恢復枯竭已久的外匯存底,與國際貨幣基金的嚴格藥方並無關係,這樣的討論也不無道理。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當時市場對國際貨幣基金的信任,也就是投資人認為國際貨幣基金出面,才可能重建經濟,進而期待亞洲各國的復甦。還有緊縮政策的確抑制了一時的內需,才不致發生因匯率急跌而造成輸入通膨的結果。所以若說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是百分之百的錯誤,未免太過極端。

「什麼樣的政策才適合國家主權危機」,這個問題從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二○一一年的希臘危機帶出歐洲債務危機的例子又要重演相同的討論。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資本會急速流入或外流?」因為用美元這個一國的貨幣當成國際性的準備貨幣,這樣的矛盾結構,決定了國際經濟的弱點。

如第2課的概論,「美元被利用於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又因美國的金融政策造成資本回流」,這樣的構圖,也可能轉到亞洲經濟的舞台重演。

事實上,在泰銖被攻擊之前不久,一九九四年墨西哥就發生了稱為「墨西哥金融危機」的貨幣危機。從累積債務問題中重新站起來,成功發展經濟的墨西哥,卻因總統候選人暗殺事件引發的內政不安,以及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緊縮政策,資本開始漸漸外流。這些資本,基本上都是美元。

墨西哥確實是因為國內的政治問題引發危機,但也不能否認資本加速外流的原因,是美國金融政策的變更。美國的貨幣—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用以擴大國內經濟時的脆弱性,亞洲危機之前就已經先在墨西哥證明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