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從父親著作中學到的事
你會漸漸愛上這本書。我知道,因為我自己也越來越為之著迷。我花了將近十五年,才總算讀懂《非常潛力股》。第一次閱讀時,根本就沒什麼感覺。當時我八歲,暑假才剛開始,讀這樣的一本書實在太浪費美好時光。而且裡頭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字,我必須查字典才讀得下去。不過,這是我父親所寫的書,我深深引以為豪。我從學校及鄰居那裡聽聞,也在本地報章上讀到新聞,知道這本書正掀起一陣轟動。據我所知,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投資書,不過當時我不太瞭解那意味著什麼。我只是覺得,我有義務閱讀這本書。所以,我確實讀了。讀完的那一刻,我心裡想到的是: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好好過暑假了。
有誰會想到,後來我開了一家服務幾千個客戶的大型投資管理公司,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而且,我還成了《富比士》(Forbes)雜誌八十多年來供稿歷時第六長的專欄作者,這表示我已寫過無數篇「年度最佳」投資書的書評,而且數十年來也推薦過許多書給讀者。所以,如果我說我八歲就閱讀第一本投資書,或許也就顯得很合理,儘管當時我其實並沒讀懂。
我再次想到這本書,是在二十歲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當時父親想讓我到他公司,跟他和哥哥一起工作。我雖然很渴望這樣的機會,但心中不免懷疑,不知道父親提供的這份工作是不是一個好機會。所以,我再次閱讀《非常潛力股》。(這一次,我只有幾個字看不懂。)
父親提及尋找股票時應該留意的十五項要點。我讀著他寫的內容,心裡想著,這些理論不知道能不能真實應用在某一支本地企業的股票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就可以確定,跟著父親工作是有好處的。
結果,根本沒用。當時有一支在舊金山股票市場掛牌上市的木材類股,也就是太平洋木材公司(Pacific Lumber),那公司看起來是個不錯的獲利機會。我接觸了幾個人,不過像我這樣一副小偵探模樣的年輕人,一心只想要探查某家公司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的細節,看起來又不像有能力對這類資訊做出什麼太有價值的解讀,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想跟我多說什麼。我甚至不懂得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很想好好探查事實,但見了幾個人、吃了幾次閉門羹之後,我就放棄了。不過,我也因此認清自己還需要更多的磨練。跟著父親做事是個顛簸的歷程,就像我第一次以公司業務身份買進的第一支股票;那是支「十倍股」——不過是顛倒的十倍,從十元下跌成一元。我寫出這些事是為了告訴你:即使像我這樣一個二十出頭,在學校裡沒任何好表現,沒上過名牌大學,從未曾有過什麼成就的年輕人,也可能在短短幾年内,學會有效運用這本書所闡述的那些原則。所以,你一定也做得到。
十五項要點
基本上,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剛踏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還沒買進任何一支股票,那麼,搞懂該買進哪些股票,顯然比學會賣出哪支股票來得重要。幸運的是,這本書正是如此主張:如果你弄清楚哪些股票該買,那麼賣出股票也就變得不太重要了;因為,你大可長時間持有那些你買進的股票。至於該買哪些股票,那就要從父親所提出的十五項要點講起了。
運用這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不斷在真實世界中操作父親所謂的「閒聊法」(scuttlebutt),利用各處網羅而來的小道消息,做為研究各個企業的資訊來源。這套方法確實管用。我不會在這裡詳述這十五項要點,如何幫助我在事業發展初期取得成功。不過,發掘了好一些優良股票之後,確實讓我的事業大有進展,我可說是受益匪淺。從這十五項要點出發,我可以看出某家公司將落在市場上的哪個位置,並且預測這家公司將如何走上坡,或是走下坡。如果公司無法走向榮景,阻礙是什麼?這時候我才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在大學時期試圖運用這十五項要點時,會得到失敗的結果。這套方法的技藝在於以「閒聊」套取小道消息;就像任何其他技藝一樣,「閒聊法」需要時間磨練。閒聊法不過就是匯集種種在現實世界中流轉於市街上的消息,從中得知某家公司的強項或弱點。大部分人並不使用這個方法,相反的,他們相信各種謠言,以及來自華爾街的喧囂,卻不知道製造這些噪音的目的,只是為了向你推銷產品而已。舊世紀過去,新世紀來臨;閒聊法的妙用如今應該更為人所知,但事實卻非如此。如果你運用本書所闡述的十五項要點,以「市街」而非華爾街做為你的消息來源,你就不可能被那些流竄在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的消息所迷惑,而買進任何一支後來捲入醜聞的股票。你將輕易就能避開像安隆(Enron)、泰科(Tyco)、世界通訊(WorldCom)之類的股票。當時一頭栽進這些股票的人,往往依賴的都是市場上的流言與華爾街的意見,而不是到「市街」去證實這些公司的經營實力。十五項要點所涵蓋的都是非常根本的企業特徵,無法造假。運用閒聊法意味著避開種種漫無邊際的空話,轉而向公司的競爭對手、客戶與供應商探詢該公司的狀況;這些人跟這家公司都維持著某種利益關係,因此大概不會有人採用不切實際的角度來看待這家公司。閒聊法要你跟競爭對手的某位銷售代表聊天,通常他們會傾向於以負面角度來看待你正在調查的公司;但如果那家公司確實優秀,他們通常也不至於會那麼做。閒聊法還要你跟競爭對手的研究人員與管理人員接觸。如果這些人看到那家公司實際營運的實力,甚至有所敬畏——很好,那就表示這家公司不是安隆或阿得菲(Adelphia),而是值得你期待的公司。
閒聊法這樣一種形式的藝術,其關鍵在於辦識出十五項要點的特徵。這就是學習彈鋼琴(技藝)與作曲(藝術)之間的區別。藝術需要花時間學習。你可能需要先學會彈鋼琴這類的技藝,才能進入作曲的領域。在大部分的領域中,技藝往往可透過反覆操作而習得,藝術則不然。你或許能學會欣賞藝術,但卻不一定能得到創作藝術的能力。當然,你也有可能掌握技藝之後,進而成為藝術創作者。這本書打算教你的,就是如何去感受藝術;而且幸運的是,這門藝術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因為其中許多元素都是常識。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常識可以多加利用,甚至不去做任何的嘗試。《非常潛力股》就是要告訴你該怎麼做。
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這十五項要點。我知道,你還沒讀到那裡。讓我先以簡易的方式來告訴你這十五項要點到底是什麼;你很快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任何企業組織所普遍嚮往的特質。稍後,你就可以從我父親的文字中更詳細瞭解這十五項要點,並仔細思考其中的觀念。父親提出的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一道挑選股票的「處方」。這些要點描繪的是這樣的一家企業——擁有巨大的產品和市場潛力,而且管理層堅決在長遠的未來持續開發公司的潛能,讓公司前景超越當前產品所帶來的成長。這道處方還要求公司具備一支有能力在未來持續創造產品的高效研究團隊;而且,公司銷售團隊的規模與效率,足以排除任何障礙,將目前及未來的產品順利推入市場。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這意味著公司有足夠的產品獲利能力,毛利率相當理想,能夠支付企業營運的管理成本。這也意味著公司擁有一套現實、具體的規劃,來維持甚至改善原有的獲利能力;而且公司擁有一群快樂的員工,無論身處哪一個階層,都能展現出對公司的忠誠以及工作上的生產力,在思維上則富有無止盡的前瞻性與開放性。另一方面,這些公司還必須嚴格控制成本,並且具備某些專屬於所在產業的優勢,讓這家公司能夠比同業表現得更好。最後,這一切特質的展現,有賴於一個既開放又緊密連結的管理階層;更重要的是,這還必須是一支絕對正直的管理團隊。
看看那些捲入醜聞的公司,以及那些估價過高的投資標的,當中沒有任何一家能夠通過閒聊法的檢驗。如果你跟他們的競爭對手聊過,就會知道同業通常不會把那些招搖卻空洞的公司放在眼裡。如果你跟這些公司的客戶或供應商交談,他們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客戶不會讚嘆他們,因為他們的產品並不見得比較好。供應商也不會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別的供應對象經營得比他們出色,訂貨量也比他們大;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無法成為其供應商的主要客戶。而且,競爭對手並不會畏懼這些公司,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讓同業處於競爭劣勢。這十五項要點不僅能排除掉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那些捲入金融醜聞的公司,還能剔除所謂的「95%聯盟」,也就是在空頭市場中蒸發掉95%或以上市值的科技股——因為它們都是網路產業的幻影,無論如何都只是1999年那股熱潮之下的產物,根本不是實在的東西。想想那些網路股,其中有多少公司根本沒有真正的銷售力(因此不可能對同業造成威脅),甚至完全沒有利潤率,也沒有任何追求獲利能力的計畫,更不可能有任何經營計畫的改善,當然也沒有基本的研究能力。這些公司要生存,唯有靠股權融資。總之,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實在不勝枚舉,甚至無法符合十五項要點其中一半的條件。當然,這十五項要點還會排除掉許多其他類型的公司,不過我們的焦點,則是那些過去數十年來未被這十五項要點剔除掉的公司。篩檢後留存下來的股票,雖然有的昂貴有的便宜,但至少都是些穩當、實在的公司;你可以在其中依據自己的投資偏好做出選擇,無論最終持有的是成長股或價值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這些股票都能讓你安全渡過金融市場反覆無常的波動。
各種目標與閒聊法
父親和我的目標從來就不一樣。但這本書的方法對我們兩人的目標都有用——所以對你的目標應該也有用。父親是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人,一直以來都是,這幾乎已成了他的身分象徵。基於種種原因,我在年輕時是偏好價值型股票的投資人。現在,我則不再侷限於價值型或成長型,也不受限於大型股或小型股。我可以在任何類別中找出我想要的股票,但那是另一個故事,這裡暫且按下不表。無論如何,做為一個年輕的價值型投資人,這十五項要點讓我受益無窮,我個人就因此找到了一些素質優良而股價便宜的公司——這些公司經營得都很不錯,但卻在1970年代中期的股票市場上被忽視了。父親一直在尋找能夠不斷成長的公司,並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然後就幾乎不再賣出。我想要的,則是那些在華爾街名聲不好的優秀公司,如此一來,股票就會非常便宜;這些公司基本上會不斷成長,股價也會倍增,而我往往會在五或十年之後,以數倍溢價或高利潤賣出。我想要說的是:閒聊法和十五項要點不管是針對成長型股票或價值型股票,或者針對大小型股,全都一體適用。以第四點為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對於被成長驅動力推著前進的成長型公司來說十分重要,而對於那些缺乏自然銷售動力的價值型公司來說,其重要性甚至有可能更大。小公司若想要對抗規模較大的同業,其銷售能力也絕對是很重要的。而對於大型公司來說,雖然要建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並不容易,但仍有其必要性,因為為數眾多雄心壯志的小型公司,正帶著創投資金入侵原本被大型公司占據的市場,大型公司唯有提升銷售能力,才能擋開這些新加入者。第五點觸及高利潤率,情況也一樣。以商品型的企業為例,市占率、相對的生產成本,以及長期利潤率這幾項因素確實緊密相連。理想的公司管理層會極力擴大市占率,並且降低相對生產成本,這往往是透過引進改良過的生產技術(應用技術而非研發技術)來達成。劣質的管理層則會眼看著利潤率下滑,最後被市場淘汰。我在1976年時,發現了紐柯(Nucor)這家低成本小型鋼鐵銷售公司,其管理團隊相當優秀,公司擁有創新技術與低生產成本,在鋼鐵的小規模利基市場中占有相當高比率的市場份額,並且正在增加市占率與擴展利基市場。做為一個價值型投資人,我買進了紐柯的股票;後來父親也跟進,不過那是身為一個成長型投資人所做的決策。我們用的都是同樣的十五項要點。幾年後我賣出股票,獲利豐厚;父親持有幾十年後才賣出,那時候紐柯已是美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公司,父親得到了更巨大的報酬。
這本書出版時,父親五十一歲,已是個傲視群倫的成功人士,而且就像是個兼容並蓄的天才,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如何歷經多年鑽研技藝,而後才漸漸升華到藝術的層次;因此他沒想到新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一切。他思考某些事物的方法,經常與他當初對該事物的解釋不同;這就是父親的古怪思維。寫下這篇文章的此時,我已五十二歲,跟父親寫作本書時的年齡差不多;我瞭解到的是,我必須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一切,而不是憑空創造出來。學習是需要時間的。我的思考模式比父親更直接,在某些方面更傾向於內省;我極力建議你在投資生涯中多重複閱讀這本書幾次。尤其是閒聊法,請反覆地讀。閒聊法的章節篇幅只有四頁,但那是整本書最重要的篇章。現在看來,顯然父親遺漏了技藝的部分。他以為人人都懂,沒必要寫出來。
多年來,我採用這個方法來評估多種個股,從中取得許多深刻的洞見。關鍵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專注於客戶、競爭對手,以及供應商。我在我的第一本著作《超級強勢股》(Super Stocks,寰宇出版) 裡闡述了這一套技藝,並且以幾個實例來說明方法的運用。我的書很棒,是1984-1985年度股票投資類暢銷書,我深深引以為傲。但是我的書並沒有比父親的這本書好。跟我的書相比,《非常潛力股》一書中因過時而不適用的內容遠遠更少。這兩本書都引進了一些新概念,但父親所提出的,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屬於非常根本性的概念,因此更具普遍性,也更不受時間影響——這就是《非常潛力股》的偉大之處。我的書所寫的更像是技藝,而非藝術。如果談論的是技藝,你任何的提問都會得到答案。但論及藝術,你的提問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而且是對的問題——你從上一道問題所得到的解答,將激發出更多有素質的問題。我曾看過有些人會準備一連串標準的問題,然後依序提問,而不管上一題得到的答案是什麼。你問,他答——那絕不是藝術。藝術是,你得到了答案之後,這個答案會讓你問出下一個更好的問題,如此延綿不斷。如果在即時的對談中你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你就成了作曲家、藝術家,成了一位創造力與探究精神兼具的投資人。那就是我的父親在他全盛時期表現得最好的事。
我從父親著作中學到的事
你會漸漸愛上這本書。我知道,因為我自己也越來越為之著迷。我花了將近十五年,才總算讀懂《非常潛力股》。第一次閱讀時,根本就沒什麼感覺。當時我八歲,暑假才剛開始,讀這樣的一本書實在太浪費美好時光。而且裡頭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字,我必須查字典才讀得下去。不過,這是我父親所寫的書,我深深引以為豪。我從學校及鄰居那裡聽聞,也在本地報章上讀到新聞,知道這本書正掀起一陣轟動。據我所知,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投資書,不過當時我不太瞭解那意味著什麼。我只是覺得,我有義務閱讀這本書。所以,我確實讀了。讀完的那一刻,我心裡想到的是: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好好過暑假了。
有誰會想到,後來我開了一家服務幾千個客戶的大型投資管理公司,也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而且,我還成了《富比士》(Forbes)雜誌八十多年來供稿歷時第六長的專欄作者,這表示我已寫過無數篇「年度最佳」投資書的書評,而且數十年來也推薦過許多書給讀者。所以,如果我說我八歲就閱讀第一本投資書,或許也就顯得很合理,儘管當時我其實並沒讀懂。
我再次想到這本書,是在二十歲即將大學畢業的時候。當時父親想讓我到他公司,跟他和哥哥一起工作。我雖然很渴望這樣的機會,但心中不免懷疑,不知道父親提供的這份工作是不是一個好機會。所以,我再次閱讀《非常潛力股》。(這一次,我只有幾個字看不懂。)
父親提及尋找股票時應該留意的十五項要點。我讀著他寫的內容,心裡想著,這些理論不知道能不能真實應用在某一支本地企業的股票上。如果可以的話,我就可以確定,跟著父親工作是有好處的。
結果,根本沒用。當時有一支在舊金山股票市場掛牌上市的木材類股,也就是太平洋木材公司(Pacific Lumber),那公司看起來是個不錯的獲利機會。我接觸了幾個人,不過像我這樣一副小偵探模樣的年輕人,一心只想要探查某家公司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的細節,看起來又不像有能力對這類資訊做出什麼太有價值的解讀,所以根本不會有人想跟我多說什麼。我甚至不懂得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雖然我很想好好探查事實,但見了幾個人、吃了幾次閉門羹之後,我就放棄了。不過,我也因此認清自己還需要更多的磨練。跟著父親做事是個顛簸的歷程,就像我第一次以公司業務身份買進的第一支股票;那是支「十倍股」——不過是顛倒的十倍,從十元下跌成一元。我寫出這些事是為了告訴你:即使像我這樣一個二十出頭,在學校裡沒任何好表現,沒上過名牌大學,從未曾有過什麼成就的年輕人,也可能在短短幾年内,學會有效運用這本書所闡述的那些原則。所以,你一定也做得到。
十五項要點
基本上,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剛踏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還沒買進任何一支股票,那麼,搞懂該買進哪些股票,顯然比學會賣出哪支股票來得重要。幸運的是,這本書正是如此主張:如果你弄清楚哪些股票該買,那麼賣出股票也就變得不太重要了;因為,你大可長時間持有那些你買進的股票。至於該買哪些股票,那就要從父親所提出的十五項要點講起了。
運用這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不斷在真實世界中操作父親所謂的「閒聊法」(scuttlebutt),利用各處網羅而來的小道消息,做為研究各個企業的資訊來源。這套方法確實管用。我不會在這裡詳述這十五項要點,如何幫助我在事業發展初期取得成功。不過,發掘了好一些優良股票之後,確實讓我的事業大有進展,我可說是受益匪淺。從這十五項要點出發,我可以看出某家公司將落在市場上的哪個位置,並且預測這家公司將如何走上坡,或是走下坡。如果公司無法走向榮景,阻礙是什麼?這時候我才總算明白,為什麼我在大學時期試圖運用這十五項要點時,會得到失敗的結果。這套方法的技藝在於以「閒聊」套取小道消息;就像任何其他技藝一樣,「閒聊法」需要時間磨練。閒聊法不過就是匯集種種在現實世界中流轉於市街上的消息,從中得知某家公司的強項或弱點。大部分人並不使用這個方法,相反的,他們相信各種謠言,以及來自華爾街的喧囂,卻不知道製造這些噪音的目的,只是為了向你推銷產品而已。舊世紀過去,新世紀來臨;閒聊法的妙用如今應該更為人所知,但事實卻非如此。如果你運用本書所闡述的十五項要點,以「市街」而非華爾街做為你的消息來源,你就不可能被那些流竄在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的消息所迷惑,而買進任何一支後來捲入醜聞的股票。你將輕易就能避開像安隆(Enron)、泰科(Tyco)、世界通訊(WorldCom)之類的股票。當時一頭栽進這些股票的人,往往依賴的都是市場上的流言與華爾街的意見,而不是到「市街」去證實這些公司的經營實力。十五項要點所涵蓋的都是非常根本的企業特徵,無法造假。運用閒聊法意味著避開種種漫無邊際的空話,轉而向公司的競爭對手、客戶與供應商探詢該公司的狀況;這些人跟這家公司都維持著某種利益關係,因此大概不會有人採用不切實際的角度來看待這家公司。閒聊法要你跟競爭對手的某位銷售代表聊天,通常他們會傾向於以負面角度來看待你正在調查的公司;但如果那家公司確實優秀,他們通常也不至於會那麼做。閒聊法還要你跟競爭對手的研究人員與管理人員接觸。如果這些人看到那家公司實際營運的實力,甚至有所敬畏——很好,那就表示這家公司不是安隆或阿得菲(Adelphia),而是值得你期待的公司。
閒聊法這樣一種形式的藝術,其關鍵在於辦識出十五項要點的特徵。這就是學習彈鋼琴(技藝)與作曲(藝術)之間的區別。藝術需要花時間學習。你可能需要先學會彈鋼琴這類的技藝,才能進入作曲的領域。在大部分的領域中,技藝往往可透過反覆操作而習得,藝術則不然。你或許能學會欣賞藝術,但卻不一定能得到創作藝術的能力。當然,你也有可能掌握技藝之後,進而成為藝術創作者。這本書打算教你的,就是如何去感受藝術;而且幸運的是,這門藝術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因為其中許多元素都是常識。大部分人的問題在於,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常識可以多加利用,甚至不去做任何的嘗試。《非常潛力股》就是要告訴你該怎麼做。
你可以先思考一下這十五項要點。我知道,你還沒讀到那裡。讓我先以簡易的方式來告訴你這十五項要點到底是什麼;你很快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任何企業組織所普遍嚮往的特質。稍後,你就可以從我父親的文字中更詳細瞭解這十五項要點,並仔細思考其中的觀念。父親提出的十五項要點,其實就是一道挑選股票的「處方」。這些要點描繪的是這樣的一家企業——擁有巨大的產品和市場潛力,而且管理層堅決在長遠的未來持續開發公司的潛能,讓公司前景超越當前產品所帶來的成長。這道處方還要求公司具備一支有能力在未來持續創造產品的高效研究團隊;而且,公司銷售團隊的規模與效率,足以排除任何障礙,將目前及未來的產品順利推入市場。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想法。這意味著公司有足夠的產品獲利能力,毛利率相當理想,能夠支付企業營運的管理成本。這也意味著公司擁有一套現實、具體的規劃,來維持甚至改善原有的獲利能力;而且公司擁有一群快樂的員工,無論身處哪一個階層,都能展現出對公司的忠誠以及工作上的生產力,在思維上則富有無止盡的前瞻性與開放性。另一方面,這些公司還必須嚴格控制成本,並且具備某些專屬於所在產業的優勢,讓這家公司能夠比同業表現得更好。最後,這一切特質的展現,有賴於一個既開放又緊密連結的管理階層;更重要的是,這還必須是一支絕對正直的管理團隊。
看看那些捲入醜聞的公司,以及那些估價過高的投資標的,當中沒有任何一家能夠通過閒聊法的檢驗。如果你跟他們的競爭對手聊過,就會知道同業通常不會把那些招搖卻空洞的公司放在眼裡。如果你跟這些公司的客戶或供應商交談,他們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太深刻的印象。客戶不會讚嘆他們,因為他們的產品並不見得比較好。供應商也不會對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因為別的供應對象經營得比他們出色,訂貨量也比他們大;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無法成為其供應商的主要客戶。而且,競爭對手並不會畏懼這些公司,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讓同業處於競爭劣勢。這十五項要點不僅能排除掉2000年至2002年空頭市場中那些捲入金融醜聞的公司,還能剔除所謂的「95%聯盟」,也就是在空頭市場中蒸發掉95%或以上市值的科技股——因為它們都是網路產業的幻影,無論如何都只是1999年那股熱潮之下的產物,根本不是實在的東西。想想那些網路股,其中有多少公司根本沒有真正的銷售力(因此不可能對同業造成威脅),甚至完全沒有利潤率,也沒有任何追求獲利能力的計畫,更不可能有任何經營計畫的改善,當然也沒有基本的研究能力。這些公司要生存,唯有靠股權融資。總之,這些公司的不足之處實在不勝枚舉,甚至無法符合十五項要點其中一半的條件。當然,這十五項要點還會排除掉許多其他類型的公司,不過我們的焦點,則是那些過去數十年來未被這十五項要點剔除掉的公司。篩檢後留存下來的股票,雖然有的昂貴有的便宜,但至少都是些穩當、實在的公司;你可以在其中依據自己的投資偏好做出選擇,無論最終持有的是成長股或價值股,是大公司或小公司,這些股票都能讓你安全渡過金融市場反覆無常的波動。
各種目標與閒聊法
父親和我的目標從來就不一樣。但這本書的方法對我們兩人的目標都有用——所以對你的目標應該也有用。父親是成長型股票的投資人,一直以來都是,這幾乎已成了他的身分象徵。基於種種原因,我在年輕時是偏好價值型股票的投資人。現在,我則不再侷限於價值型或成長型,也不受限於大型股或小型股。我可以在任何類別中找出我想要的股票,但那是另一個故事,這裡暫且按下不表。無論如何,做為一個年輕的價值型投資人,這十五項要點讓我受益無窮,我個人就因此找到了一些素質優良而股價便宜的公司——這些公司經營得都很不錯,但卻在1970年代中期的股票市場上被忽視了。父親一直在尋找能夠不斷成長的公司,並以合理的價格買進,然後就幾乎不再賣出。我想要的,則是那些在華爾街名聲不好的優秀公司,如此一來,股票就會非常便宜;這些公司基本上會不斷成長,股價也會倍增,而我往往會在五或十年之後,以數倍溢價或高利潤賣出。我想要說的是:閒聊法和十五項要點不管是針對成長型股票或價值型股票,或者針對大小型股,全都一體適用。以第四點為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對於被成長驅動力推著前進的成長型公司來說十分重要,而對於那些缺乏自然銷售動力的價值型公司來說,其重要性甚至有可能更大。小公司若想要對抗規模較大的同業,其銷售能力也絕對是很重要的。而對於大型公司來說,雖然要建立一個優於平均水準的銷售團隊並不容易,但仍有其必要性,因為為數眾多雄心壯志的小型公司,正帶著創投資金入侵原本被大型公司占據的市場,大型公司唯有提升銷售能力,才能擋開這些新加入者。第五點觸及高利潤率,情況也一樣。以商品型的企業為例,市占率、相對的生產成本,以及長期利潤率這幾項因素確實緊密相連。理想的公司管理層會極力擴大市占率,並且降低相對生產成本,這往往是透過引進改良過的生產技術(應用技術而非研發技術)來達成。劣質的管理層則會眼看著利潤率下滑,最後被市場淘汰。我在1976年時,發現了紐柯(Nucor)這家低成本小型鋼鐵銷售公司,其管理團隊相當優秀,公司擁有創新技術與低生產成本,在鋼鐵的小規模利基市場中占有相當高比率的市場份額,並且正在增加市占率與擴展利基市場。做為一個價值型投資人,我買進了紐柯的股票;後來父親也跟進,不過那是身為一個成長型投資人所做的決策。我們用的都是同樣的十五項要點。幾年後我賣出股票,獲利豐厚;父親持有幾十年後才賣出,那時候紐柯已是美國第二大鋼鐵生產公司,父親得到了更巨大的報酬。
這本書出版時,父親五十一歲,已是個傲視群倫的成功人士,而且就像是個兼容並蓄的天才,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如何歷經多年鑽研技藝,而後才漸漸升華到藝術的層次;因此他沒想到新手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一切。他思考某些事物的方法,經常與他當初對該事物的解釋不同;這就是父親的古怪思維。寫下這篇文章的此時,我已五十二歲,跟父親寫作本書時的年齡差不多;我瞭解到的是,我必須循序漸進地學習這一切,而不是憑空創造出來。學習是需要時間的。我的思考模式比父親更直接,在某些方面更傾向於內省;我極力建議你在投資生涯中多重複閱讀這本書幾次。尤其是閒聊法,請反覆地讀。閒聊法的章節篇幅只有四頁,但那是整本書最重要的篇章。現在看來,顯然父親遺漏了技藝的部分。他以為人人都懂,沒必要寫出來。
多年來,我採用這個方法來評估多種個股,從中取得許多深刻的洞見。關鍵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專注於客戶、競爭對手,以及供應商。我在我的第一本著作《超級強勢股》(Super Stocks,寰宇出版) 裡闡述了這一套技藝,並且以幾個實例來說明方法的運用。我的書很棒,是1984-1985年度股票投資類暢銷書,我深深引以為傲。但是我的書並沒有比父親的這本書好。跟我的書相比,《非常潛力股》一書中因過時而不適用的內容遠遠更少。這兩本書都引進了一些新概念,但父親所提出的,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屬於非常根本性的概念,因此更具普遍性,也更不受時間影響——這就是《非常潛力股》的偉大之處。我的書所寫的更像是技藝,而非藝術。如果談論的是技藝,你任何的提問都會得到答案。但論及藝術,你的提問會引發更多的問題,而且是對的問題——你從上一道問題所得到的解答,將激發出更多有素質的問題。我曾看過有些人會準備一連串標準的問題,然後依序提問,而不管上一題得到的答案是什麼。你問,他答——那絕不是藝術。藝術是,你得到了答案之後,這個答案會讓你問出下一個更好的問題,如此延綿不斷。如果在即時的對談中你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你就成了作曲家、藝術家,成了一位創造力與探究精神兼具的投資人。那就是我的父親在他全盛時期表現得最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