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無現金時代:互聯網金融新商機

9特價261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概述 互聯網金融全貌
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最近幾年火爆的話題之一,作為新創事物,目前它還沒有權威定義。互聯網金融概念最早的提出者謝平教授,曾在《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中提道:「在這種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場訊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起不了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減少交易成本。」
而在當下,一些媒體只要看到互聯網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或是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服務,就會把這些業務歸為「互聯網金融」。不管是媒體人,還是分析師,對於互聯網金融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謝平教授在之後的著作《互聯網金融手冊》中也重新梳理了互聯網金融的構成。在我看來,這些還未能概括互聯網金融的全部。依據「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簡稱MECE)原則,本書將從最基本的金融需求出發,用簡潔明瞭的圖表,為讀者呈現互聯網金融的全貌。

▎最基本的金融需求
互聯網思維的一個關鍵要素,是從客戶需求出發去思考問題。那麼,我們不妨首先思考一下,客戶最基本的金融需求是什麼?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金融」是什麼。我大學時的一位教授給金融下了一個簡單且易於理解的定義:「金融,就是所有與錢有關的東西」。我們不妨沿用這個定義。
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其實沒什麼差別,同樣是為了滿足客戶的三大基本金融需求:投資、融資、支付。

投資:資金充裕的人想讓錢生錢(存錢、買保險等)。 融資:資金缺少的人需要錢,融資要付出成本(如借貸的利息和手續費),其實是用錢買錢。 支付:資金的流動。

下面我用圖0-1 給大家一個更直觀的解釋。
投資和融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投資是資金充裕者想用錢生錢,融資是資金短缺者想用錢買錢。一個投資者需要找到對應的融資者才能把錢投放出去,一個融資者也需要找到對應的投資者才能得到短缺的資金。
相應地,支付可以脫離投資和融資活動,自成一體。舉個例子,我們平時網購時的支付,整個過程就沒有涉及投資和融資活動。不難發現,這三大基本金融需求對應的是銀行的三大基本業務—存款、貸款、匯款。
了解這三大基本金融需求後,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探尋互聯網金融的全貌。 滿足投融資需求的業務模式
在介紹投融資領域的業務模式之前,我們得看看最基本的投融資流程,如圖0-2所示。
如圖0-2所示,資金充裕者將資金給予資金短缺者,資金短缺者要麼投資虧損,無法償還所有本金,要麼給予資金充裕者投資報酬並償還本金。
傳統金融機構通常被稱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ry),負責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比如銀行,資金充裕者將資金存入銀行賺取利息,銀行將資金貸給資金短缺者(即融資者),融資者支付利息。
傳統金融機構雖然被稱作金融中介,其實也包含在最基本的投融資流程中。以銀行為例,在資金充裕者存款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份演資金短缺者的角色;在資金短缺者融資的交易中,傳統金融機構則是資金充裕者的角色,如圖0-3所示。
在最基本的投融資流程中,有時候由於資訊不夠透明,需要投融資雙方以外的第三方介入,以促成供需資訊配對,完成投融資活動。此外,由於投融資活動存在各種風險,且每個投融資主體有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這時,資訊對稱顯得格外重要。
以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為例,投融資本身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政治、經濟、社會、科技以及行業本身的影響。全面掌握這些資訊將更能夠讓投資者了解不同項目的風險及報酬,讓融資者清楚不同融資管道的成本,從而直接影響資金充裕者的投資決策和資金短缺者的融資決策。完整的投融資流程,如圖0-4所示。
看到圖0-4,可能有讀者會提出疑問:傳統金融機構是不是屬於圖中的第三方?針對這個問題,我將進一步解釋第三方在投融資流程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方並不吸收或出借資金,而僅作為「媒人」,撮合投融資雙方,投融資雙方是一一對應的。傳統金融機構也有可能是第三方。以銀行代銷基金產品為例,基金公司是資金短缺者,零售投資者是資金充裕者,銀行則是第三方。用金融業的術語來講,第三方只是一個「通道」。 弄清楚了投融資的流程,下面我們介紹互聯網金融在投融資領域的三種業務模式—自有產品、金融服務中介和資訊供應與分析,如圖0-5所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