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何謂「通貨膨脹」?
現今沒有一個主題像「通貨膨脹」(inflation)這樣,受到世人這麼多的討論,而大眾對它的了解卻又是這麼的少。在華府的政治人物談起通貨膨脹,彷彿它是憑空而降的災難,就像是洪水、外國入侵或是瘟疫,是他們無法控制的。而他們承諾會「奮戰」,只要國會或人民能授予他們「武器」或「強力的法律」去做這件工作。
然而,通貨膨脹實際上正是我們政治領導人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所造成的。他們承諾要以右手對抗的,正是他們左手所帶來的後果。
在任何時空環境,通貨膨脹主要都是貨幣及信用供給增加所造成的。事實上,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及信用供給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辭典,例如《美國大學辭典》(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你會發現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國貨幣(currency)不適當地擴張或增加,特別是以發行無法兌換回金銀幣的紙幣形式來增加。」
然而最近幾年,這個名詞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意思。也就是《美國大學辭典》裏的第二個定義:「肇因於紙鈔或是銀行信用不適當的擴張,所導致的物價大幅上漲。」但是,因貨幣供給擴張而造成的物價上漲,與貨幣供給的擴張本身,顯然並非同一件事。「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有兩個相當不同的意義,衍生了無止盡的混淆。
「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最初僅用在貨幣的數量上,它的意義就是貨幣數量被「吹脹」(inflated)、「膨風」、「過分擴張」了。堅持這個名詞應該只用在原來的意思,並不是純粹學術上的堅持,而是因為我們若用「通貨膨脹」一詞來表示「物價上漲」,我們對它真實原因及真正對策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開了。
我們來探究一下,在通貨膨脹時會發生什麼情況,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些情況。當貨幣供給增加,大家會有比較多的「錢」可以用來買東西。如果物品的供給沒有增加,或是沒有貨幣增加得多,那麼物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因為錢變多了,每一塊錢就變得沒有以前那麼有價值了。因此,要買一雙鞋或是一袋麵粉,就必須比以前多花一些錢才能買到。「價格」是一塊錢與一單位物品之間的交換比率(譯注:用白話說,就是一單位物品要花多少錢的意思)。當大家有了更多錢,每一塊錢在大家心目中的價值就會降低了。因此,物品的價格上漲,不是因為它變得比較稀少,而是因為錢變得比較多。
在過去,政府是用縮小硬幣或是對硬幣減料的方式來膨脹貨幣供給。後來他們發現有更便宜而快速的方法,就是鑄模印製紙鈔。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1789年法國的「指券」(French assignats,譯注:1789-1796年法國革命政府以沒收之土地為擔保所發行之紙幣),以及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流通的貨幣。而今天所用的方法則沒有那麼直接,我們的政府發售債券或其他形式的借條給銀行,然後銀行就在帳面上創造「存款」讓政府可以提領。之後呢,銀行可以將政府的借條賣給聯邦準備銀行,聯邦準備銀行則創造存款信用或是印製聯邦紙鈔,支付給這些銀行。貨幣(錢)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
美國「貨幣供給」(money supply)的最大一部分,並不是日常交易的流通貨幣,而是用支票提領的銀行存款。因此,大多數經濟學家在計算貨幣供給時,除了在銀行外流通的貨幣之外,還會把活期存款也計算在內(現在也常計入定期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