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鬱金香與南海:最早的兩場泡沫與金融幻想
第一節 荷蘭鬱金香狂熱的金融邏輯

資產泡沫的開端:一朵花如何擾亂市場

17世紀荷蘭,正值海上貿易與商業金融蓬勃發展,這個小國憑藉東印度公司與港口制度成為歐洲金融重鎮。在這段黃金年代裡,鬱金香這種花卉,因其稀有品種與獨特外觀,逐漸從植物演變成身分與財富的象徵。稀有品種如「Semper Augustus(永恆奧古斯都)」與「Viceroy/Viseroij(總督)」的球根價格飆升數十倍,不再只是園藝愛好者的收藏,而成為富人之間炫耀資產的媒介。隨著市場上對其未來價格持續看好,愈來愈多原本與花卉無關的資本與個人開始投資鬱金香球根,認為只要買進、等待、再轉手就能獲利。這樣的預期催化了泡沫的形成——價格不再反映實際需求或使用價值,而是集體對未來價格更高的期待。這正是經濟學中典型的「預期驅動投機泡沫」,人們買入不是為了使用,而是因為相信會有人出更高的價錢接手。

金融創新與價格脫序:鬱金香期貨如何引爆槓桿效應

荷蘭的金融創新也是這場泡沫迅速膨脹的重要推手。當時,鬱金香買賣除現貨外,更多採用遠期(termijn)合約與所謂的「風交易」(windhandel),屬「期貨式」買賣,但多為非強制履約安排;後來各地並允許以小額費用解約,因此不等同於現代意義的保證金期貨。投資人可在交割前轉讓合約,價格波動遂被放大,市場關注焦點也從球根本身轉向合約報價。中產階級與商人因此踴躍參與,部分甚至以借款進場;流動性雖提高,但風險亦快速在合約層面集中。當越多人參與、價格越高,就形成更強的投機誘因,市場內形成一種「晚買不如早買」的搶購心理,進一步推高價格,產生自我強化的正回饋迴路。

信心幻滅的瞬間:泡沫為何總在最熱時破裂

泡沫之所以難以預測崩盤時點,並非因為缺乏風險訊號,而是因為大多數人不願相信它會破裂。1637年初,一筆大額鬱金香交易因買家違約未付款,引發市場疑慮,其他合約開始接連違約,信心逐漸動搖。當參與者發現買家開始退場、交易量急縮、價格無法持續上升時,拋售潮迅速出現。由於合約並未真正交割,價格並不受實體花卉存量限制,價格崩跌如自由落體,一些熱門品種的價格在數日內急速下挫、成交價大幅回落。社會影響迅速擴散,造成商業信用與名譽爭議,部分地方政府與法院被迫介入。1637年2月後荷蘭各地就合約爭議協商;多數遠期約不具強制力,部分地區允許買方以約3.5%~10%費用解約。在這場狂熱終結後,許多參與者並未反省制度,而是將失敗歸咎於少數不守信用的投機者或「市場瘋子」。然而,正是整體制度、媒體敘事與集體心理共同構成了這場金融災難的核心結構。

當代投射:NFT、迷因股與現代鬱金香效應

雖然鬱金香泡沫發生於近四百年前,但其邏輯至今仍在各類資產市場反覆出現。2021年NFT熱潮與美國迷因股現象,即為現代鬱金香效應的典型再現。許多NFT標的缺乏實體使用價值與現金流支持,卻能在短時間內價格翻倍,甚至因「社群共識」與「限量發行」而炒作。迷因股如GameStop則因Reddit群組串聯,股價從10美元暴漲至近500美元,背後並非公司基本面轉好,而是群體對反向操作與「對抗避險基金」的敘事投入。這些現象與17世紀的鬱金香如出一轍,都是將象徵物賦予過度金融價值,並在社會心理與媒體機制推波助瀾下失控擴張。臺灣市場中類似狀況亦可見於ETF熱炒與預售屋投機,當資產的價格不再由價值主導,而是由「期待他人出更高價」的信念驅動時,泡沫就已經開始。

教訓與啟示: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界線

鬱金香泡沫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價格與價值的分離不一定來自無知,有時正是由高度金融知識與制度創新所催化。換言之,越聰明的市場參與者,越能設計出合理包裝與正當敘事,使非理性行為披上理性的外衣。當我們面對新興資產類別、數位金融產品或極短期投機熱潮時,更需回到兩個核心判準:第一,這項資產能否產出穩定現金流?第二,這項資產是否具備可驗證的內在價值?若答案是否定,則無論其價格如何上漲,都應提高警覺。鬱金香的故事並非警惕我們不要投資,而是提醒我們在市場狂熱中保持一條底線——不讓集體想像凌駕於風險意識之上。泡沫終將破裂,但學會辨識它、管理它,才是真正的金融素養起點。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