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看懂物價與通膨〔完全圖解〕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摘錄1】__1-2 物價是「經濟體溫計」
●物價反映一國經濟狀況
記帳就能掌握家庭的收入、支出、投資與存款的變化,應該就能在這個基礎上,擬定未來的金錢計畫。
那麼,要掌握一國的經濟狀況,又該如何著手呢?一國經濟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政府」「企業」與「家庭」三大部門。以政府部門而言,國家的歲收為114 兆3,800 億日圓(二○二三年度一般會計歲入原始預算金額)。企業家數則約有368 萬家(二○二一年經濟國勢調查數字),創造出的商品與服務總額達593 兆日圓(二○二三年的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GDP〕)。而代表消費者集合體的「家庭」部 門則合計高達5,583 萬戶(2020 年經濟國勢調查數字)。(台灣情況請見附錄1-1)
要掌握如此龐大的經濟活動、預測今後的經濟狀況並擬定政策絕非易事。同時,一國的經濟也會大幅受到匯率與各國利率的影響。經濟學家與研究者運用各式各樣的經濟指標來分析經濟狀況, 並提出景氣預測與政策建議。
在經濟指標中,特別受到重視的便是「物價」。在自由經濟的制度中,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並非固定,而是隨著市場起伏變動。一般而言,經濟活絡時,物價會上漲;經濟停滯時,則物價下跌。由於可以藉由物價輕鬆掌握一國的經濟是持續活絡或漸漸停滯,因此物價又稱為「經濟體溫計」。

●物價就像人的體溫,最好保持穩定
物價波動雖是自然的現象,但一旦急遽上升,家庭的生活負擔將會驟然加重。因為,即使拿出相同的金錢,能購買到的物品數量會大幅減少。物價上升雖然也會造成企業成本增加,但若能提高售價,銷售與收入也會增加。然而,由於物價波動不會立刻反映在薪資上,消費者的生活將感受到經濟壓力。尤其是仰賴年金為生的族群,生活更容易陷入困境。
相反地,若物價急遽下跌,消費者雖在短期內受惠,但也可能因預期未來價格將進一步下滑而選擇延後消費。如此一來,企業的業績將大幅惡化,可能加速減薪或裁員等。
無論是上列何種狀況,物價的急速劇烈變化都將導致商品、服務與金流的循環惡化,導致社會生活混亂。因此,物價就像人的體溫,大家都期待能維持穩定。

【摘錄2】__2-2 景氣變化是通膨的重要驅動因素
●我們應該如何判斷目前的景氣週期呢?景氣是整體經濟活動的盛衰狀況
在日本字典廣辭苑字典(第七版)查找「景氣」一詞時,可以看到第一個意思是「狀態、徵兆、情況」,但用於經濟領域時,常表示「買賣或交易等經濟活動的狀況與活絡程度」。不過,或許很多人覺得「就算景氣好,自己的薪水也沒有變化」。景氣代表的是全球經濟活動的動向,並非指個人的個別經濟狀況。即使景氣繁榮時,也會出現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公司;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也有業務穩定成長的公司。

●兩種景氣觀點
全球經濟的歷史清楚顯示景氣具有波段變化,榮景與衰退交替出現,這稱為「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
有兩種分析當前景氣狀況的觀點。第一個觀點著眼於景氣波段的「方向」。經濟活動自最低迷的「谷底」走向最活絡的「高峰」時,這段區間稱為「景氣擴張(復甦)期」(economic expansion);相對地,經濟活動由「高峰」走向「低谷」的區間,則稱為「景氣衰退期」(economic recession)。相當於沿著時間軸,觀察經濟情勢轉好或變壞。另一種觀點則是著眼於經濟活動的「水準」。設定經濟活動的平均水準,當經濟活動高於該水準時稱為「繁榮期」,低於該水準則為「蕭條期」。此種觀點留意的是景氣好壞(而非變化趨勢)。消費者或許會認為第二種的水準觀點更接近我們的個人感受。
就供需平衡的角度而言,當需求大於供給時,經濟活動高於平均水準,即景氣處於繁榮期。由於此時許多人有購買商品與服務的欲求,通貨膨脹也更容易發生。

●景氣暢旺時,資金流動性高
當需求高於供給時,即景氣繁榮時期,由於商品、服務暢銷,企業會評估是否增產。企業應該也可能擴增新廠與門市,增加招聘機會。隨著公司獲利提升,薪資與獎金也會增加。若不擔心企業會破產或自己被裁員,消費者就會大方花錢,思考「是不是該換車了」「差不多該買房子了」等,應該會變得更積極購物。這麼一來,一旦資金流動變活絡,景氣就會水漲船高。相反地,在供給高於需求的景氣蕭條期,商品與服務賣不動。為了避免滯銷造成的庫存,公司會降價求售,但因為獲利減少,導致難以擴建廠房、店舖或增加招聘。由於勞工薪資凍漲,社會陷入資金流動循環停滯的狀況。日本曾長期處於此種處境中。
景氣與金流因國內外因素而變動。近期是新冠疫情造成供需失衡與金流出現大幅波動。我們的荷包與財務狀況與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息息相關。

【摘錄3】__2-13 物價上漲相當於貨幣貶值
●貨幣價值與物價成反比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許多國家發行貨幣時都承諾「隨時可以用貨幣來自由兌換黃金」。貨幣的價值是由具稀缺性價值的「黃金」所支撐,稱為「金本位制」。
然而,由於貨幣發行量受限於各國的黃金儲備量,無法有效對應戰爭等需要大量貨幣的時期。同時大家也擔心可能會阻礙經濟成長,金本位制因此遭到廢除。
那麼,現今的貨幣價值由什麼支撐呢?即使經過各式各樣的加工,一萬日圓的紙鈔也就只是一張紙而已。即使它本身沒有價值,但如果錢包中有一張一萬日圓的紙幣,任何人都會想「我可以花一萬日圓去購物」。這是因為政府、中央銀行保證了貨幣的價值,人們得以「信任」貨幣具有價值。貨幣的價值便是建立在「信用」之上。
不過,貨幣的價值並非永遠不變。我們試著從消費者物價指數,探索五十年前「一萬日圓」的價值。試著算出今天的物價與過去相比位在什麼水準。
假設2020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0,則2023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05.6。五十年前,也就是1973 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38.6,所以「105.6÷38.6 ≒ 2.7」,這代表物價上漲了約2.7 倍。即五十年前一萬日圓能買到的東西,現在需要兩萬七千日圓才能買到。物價上漲,所以需要更多的金錢才能買到相同的物品。
此外,即使擁有一千萬日圓的存款,準備未來使用,到了五十年後,只能買到相當於三百六十六萬日圓的東西...... 那可就太令人失望了。相反地,如果物價下跌,那就能用一萬日圓購買更多的商品與服務。也就是說,貨幣價值的變化與物價波動成反比。

●通膨導致貨幣相對貶值
通膨是通貨膨脹(inflation)的簡稱,是指所有商品與服務價格持續上漲的狀態。新冠疫情期間,口罩與消毒酒精突然漲價的現象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然而,若僅有個別單一商品的價格上漲,不能稱為通膨。是否通膨,要透過消費者物價指數進行判斷。
例如,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日本物價急遽飆升。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前年同期相比的上升率(通膨率)超過20%,甚至稱為「瘋狂物價」。以前一千日圓就能買到的東西,現在不花一千兩百日圓買不到,這表示貨幣價值相對下降。一百萬日圓的存款實質上相當於減少為八十三萬日圓。
然而,若薪資漲幅超過通膨率,情況就有所不同。如果薪資上漲,人們會購買更多商品與服務,那麼企業銷售利潤就會增加。這又將進一步推動薪資上漲……。此種漸進和緩式的通膨週期是大家所希望的。

【摘錄4】__3-4 薪資漲幅最好大於物價漲幅
●名目薪資上漲,不代表實質薪資變多
哪怕每月薪資僅僅增加一萬日圓,用於家庭開支應該都會更有餘裕,但如果物價的漲幅更大呢?
若以「收入35萬日圓、支出30萬日圓、儲蓄5萬日圓」試著思考家庭收支。若薪資增加3,000日圓,則收入為35萬3,000日圓。然而,若物價上漲3%,支出增為30萬9,000日圓,儲蓄則減為4萬4,000日圓。薪資雖然增加,但家庭經濟沒有變更寬裕,反而變緊。
要判斷薪資是否真的調漲,依據的不是名義上的「名目薪資」, 而必須以物價漲幅調整的「實質薪資」為基準。讓我們以前述假設案例來計算實質薪資的變化。實質薪資的計算方式為「名目薪資÷物價上升率」,因此以「353,000÷1.03」得出實質薪資為「約34萬2,718日圓」。名目薪資雖然增加了3,000日圓,但實際上薪資卻減少了一萬多日圓。
想提升實質薪資,則名目薪資成長率必須超過物價上漲率。若名目薪資成長率為4%,物價上漲率為3%,則名目薪資為36萬4,000日圓、實質薪資為35萬3,398日圓。即使支出增加為30萬9,000日圓,薪資減去支出後還能剩下5 萬5,000日圓。只有實質薪資上漲, 在家庭開支上才會產生餘裕。

●物價與薪資持續同步上漲是好事
一般認為,為了穩定持續央行的目標通貨膨脹率2%,維持「物價與薪資的正向循環」至關重要。
首先,若薪資增加,大家會覺得家庭開支有餘裕,而想「多買點東西」,因此擴大消費。若需求大於供給,企業就有空間提高售價。若因售價提高,企業收益增加,便可期待薪資能持續成長。一旦大家普遍預期「未來物價與薪資都會上漲」,那麼家庭便可安心花錢,企業也能夠放心調高商品價格與提高薪資。薪資與物價兩者之間若能形成同步上漲的循環,一般認為是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若薪資不合理增加,壓縮到企業獲利空間,便無法產生正向循環。此外,若名目薪資上漲,但漲幅未高於物價漲幅,即實質薪資未提高的話,便無法推動擴大個人消費。因此物價與薪資兩者以平衡的方式同步增長,而非被迫上漲很重要。
在日本,自泡沫經濟崩壞以來,名目薪資和物價幾乎沒有上漲。近期的物價上漲是受烏克蘭局勢等外部因素影響,易於反映在薪資上的服務價格也上漲了。薪資不調漲,企業生存大不易,為了留住優秀人才,企業不得已只好提高薪資。

●若收入漲幅低於通膨,家庭會傾向節省開支
我們的消費行為會隨著消費當下的荷包狀況而改變。例如,「我通常都吃1,000日圓的午餐,但有一筆額外收入入帳,今天吃2,000日圓的午餐吧」「今年拿到了一大筆獎金,或許來訂高級飯店吧」等,我們會依據荷包大小來決定是否購買商品或服務。
那麼,當物價上升時,又會發生什麼狀況?若名目薪資未上漲,相當於能夠自由使用的實質薪資減少。
例如,假設某人的名目月薪為30萬日圓,物價上漲了2.5%,則每月實質薪資減少7,317日圓,一年收入減少8萬7,000日圓以上,對家庭開支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人們會開始提醒自己要省錢,例如「午餐減少外食,去便利商店買就好」「以前旅行都是三天兩夜,這次也許只住一個晚上吧」。
如此一來,商品與服務的銷售會減少,企業也對新投資轉趨保守。這可能導致通貨緊縮加劇,並陷入通貨緊縮螺旋。

【摘錄5】__3-9 通膨對借款者有利
●若由於貨幣貶值,借款反倒「有利可圖」
我們已經說明,通貨膨脹導致物價上漲,貨幣價值下降,因此將導致存款貶值。通貨膨脹不僅會使商品與服務漲價,甚至還會讓存款貶值,或許大家會認為除了對家庭收支造成壓力之外一無是處,但實際上它也可能帶來好處,那就是「債款」。
假設借款5,000 萬日圓,並規畫於二十年後清償。若這二十年間物價上漲5%,那麼二十年前的5,000 萬日圓就會變成5,250 萬日圓。但是,借款金額同樣是5,000 萬日圓,因此物價上漲的金額,實際上就相當於借款「減少」的金額。若薪資跟著物價連動上漲超過5%, 借款人會真實感受「還款變得容易了」。不過,若借款是選擇浮動利率,利率會因通膨而上升,借款的負擔也會加重。
另一方面,如果物價下跌5%,原本5,000 萬日圓的東西會跌價至4,750萬日圓。即使如此,債務仍然必須償還帳面上的金額5,000 萬日圓,因此可以說實質債務「增加了」。
順帶一提,若通膨導致貨幣價值下跌,可以說國債的實質負擔也會減輕。如果國債為1,000 兆日圓且發生5%的通膨,國債負擔將減少48 兆日圓,稱為「通貨膨脹稅」(inflation tax)。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