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富總裁的投資私房學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投資要思考未來
股市會領先經濟六至十二個月,所以投資是反應未來,這點大家都知道,卻經常會忘記,還是習慣會以眼前的狀況做投資決策。巴菲特曾說:「股價是反應未來,但投資人總是想不通這是什麼意思。」

德國股神柯斯托蘭尼在其著作《一位投機者的告白》一書中,舉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在他年輕時學開車,汽車教練對他說:你永遠學不會開車!他吃驚地問:為什麼?教練說:因為你總是盯著方向盤。你應該把頭抬起來,看前方三百公尺的地方。從那之後,他坐在方向盤前,就像變了個人似的,結果很快就學會開車。

在做任何投資決策時,也必須和學習開車一樣,必須看著遠方,思考未來會怎麼樣?而不是考慮過去及現在的狀況,因為這些因素大部份都已經反應在股價上了。

想藉由投資賺錢,有時候真的很難,難的地方不是缺乏專業知識,而是投資賺錢的方法,很多是違反人類的邏輯思考,例如人類習慣依照過去及現在的資訊來做決策,但問題是投資是反應未來,而不是反應現在或過去。

光是這一點就讓很多人百思不解,為什麼當你覺得股價應該漲,它卻下跌;當你覺得應該跌,它反而上漲,總覺得市場故意和你作對,或是怪罪於運氣,抱怨自己沒有賺錢的命。其實沒有任何人有那麼偉大,偉大到市場總是要與你作對,問題出在你是根據已發生的事情在判斷該買或該賣,而市場實際的漲跌是反應未來的狀況。



根據現實投資,反而容易賺錢
我在演講或上課時,經常舉一個例子提醒投資人:有一檔生產LCD面板的大型績優股,前三季的盈餘已經知道,加上第四季的預估,全年的每股盈餘可以達到8元,目前股價是56元,本益比只有七倍,你們覺得可以投資嗎?大家聽完後都頻頻點頭。假設這個類股合理的本益比為十倍,代表這檔股票應該可以漲到80元,應該值得投資啊!

接下來我告訴大家,這檔股票在三個月後,股價跌到剩下35元,大家都很不能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呢?

問題出在每股盈餘8元是今年的數字,而不是明年,然而,股價是反應未來,而不是現在,若你查詢前一年第四季或同年第一季的股價,真的就是70-80元,但是,當下半年開始做明年的財務預估時,發現這檔股票明年的每股盈餘大概只有4元,乘上十倍的本益比,得出的合理股價應是40元。股價跌到35元,雖然有點跌過頭,但也沒有很離譜。

2008年台灣執政黨再度輪替,台股在馬英九上任後一路下跌,部份原因是和國際股市下跌有關,但部份原因是反應這個選舉結果的利多消息早在選前反應完畢,選後若沒有更多好消息,例如兩岸開放有更具體的政策,股市就會下跌,套句股市裡的術語,這叫做「利多出盡」,當好消息都出來了,後續若沒有更多的利多消息,市場就會以下跌回復正常水準來反應。

一般而言,降息對股市是正面的,但有時候降息,反而股市卻是下跌,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是降息的利多早已反應在股市上了,等到真正宣布降息的那一天,股市會以利多出盡反應,甚至下跌;另一方面,當在股市處於空頭,投資人信心不足時,降息的背後代表看壞未來經濟狀況,所以股市反而因為降息而下跌。

習慣上挑選基金時,我們會以過去績效作為標準,這是基於相信基金經理人過去有優越的績效,將來可能也會有,但基金公司不論在平面或電視廣告,最後一定都會加一句「基金投資不表示絕無風險,本公司以往的績效不代表基金之最低收益,投資人投資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目的就是想提醒投資人,過去績效只是參考,投資基金的未來績效,除了取決基金經理人的操作功力外,市場未來的表現更是重要的關鍵。

很多投資人經常被套牢,原因之一就是喜歡挑選過去績效好的投資標的,認為強者恆強,未來應該也會有相同的表現,但是,投資未來的表現如何,取決於投資標的未來的表現,而不是過去。

總之,在做任何投資決策時,必須思考半年、一年、三年後會怎樣,而不是現在或過去,往未來看,發揮想像力,什麼樣的投資市場或投資標的比較具有潛力,這樣才能找到未來表現較好的投資標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