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問》差一字大不同
曾經有個長輩來問我,該投資什麼基金好?我怕老人家記不住,於是特地寫下來交給這位長輩,讓她自行去跟銀行理專申購。過了一陣子,這位長輩跑來告訴我,該檔基金績效好像不太好!我心想怎可能,因為我一直都有在留意該檔基金,而且績效表現很不賴啊!於是,便請她將對帳單拿給我看,一看才驚覺:原來她買錯了!其實這位長輩有把我給她的紙條直接交給理專,但理專看錯其中一個字。這無非在提醒所有投資人:許多基金的名稱都很像,稍有不慎確實容易會搞錯。
例如「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看來好像都是同檔基金,但其實並不一樣。如果你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同檔基金的話,不妨查一下英文原名,就可輕易分辨出來了。
揪出基金英文全名有方法
以「Fund DJ基智網」為例,首頁上有兩個地方可以找基金搜尋的功能鍵。功能鍵底下,可依據國內基金、海外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等項目做進一步搜尋。
Step1 選擇「基金搜尋」
Step2 點選「海外基金」
Step3 點選基金公司
在「海外發行公司」這一欄中,點進自己想要尋找的公司名稱後,即可看到該基金公司的基本資料,包括成立日期、歷史及其經營原則與目標(詳見圖3)。
除了基本資料外,旁邊還有「旗下基金淨值」與「旗下基金績效」兩個選項:在「旗下基金淨值」中,可以查到該公司旗下基金的最新淨值資料;在「旗下基金績效」中,則可以看到該公司旗下基金在不同期限下的報酬率。
回到稍早提到的那檔「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我們可以「旗下基金淨值」找得到,點選之後,就能看到該基金的英文名稱為「Templeton Global Fund A(acc)」。接著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英文名稱則為「Templeton Global Opportunities Trust Class A」(詳見圖4),兩者中文名稱雖然相似,但英文名顯然差很多(詳見圖4)。再有興趣的話,可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其英文名稱則是「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Funds-Templeton Global Equity Income Fund Class A(Qdis)USD」,很明顯看出,三者確實都是不一樣的基金。
解讀基金身上的符號
學會查詢基金的英文名稱很重要,因為坊間一些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網站或對帳單,往往沒有把基金的全名寫清楚,而只是以簡稱代替,投資人很容易就會搞錯。
除了名字會搞混外,有些基金本身的取名也經常讓人誤解。一般境外基金從名稱上大致就能了解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但國內基金就不是這樣了。國內的基金公司為了搏取好兆頭,往往取個有發財、富貴字義的名字,讓人很難從名稱上「望文生義」。例如「安泰ING鴻利基金」與「安泰ING鴻運基金」只差一個字,但前者是平衡型基金,後者是股票型基金,屬性大不同。你必須進一步查看投資目標或投資標的,才能確切知道該基金的屬性。
在許多演講場合,不少投資人還會來私下問我,他買的基金名稱後面的英文字母或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問題很簡單,這是一種符號,分別代表該基金配息及手續費的收取方式。
例如英文字母「A」,代表這是一檔「手續費前收」的基金,而英文字母「B」與「C」都是指「手續費後收」的基金,其中,「B」代表這檔基金是希望投資人投資時間設定在至少3~4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免手續費優惠;但如果提早於4年內贖回,就必須在4年內依序支付4%、3%、2%、1%的遞減手續費用;至於「C」則是希望投資時間至少1~2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有免手續費優惠,但提前贖回手續費反而較高。
若基金名稱的字尾是英文字母「T」的話,指該檔基金是以「月」配息的方式分配基金的孳息給投資人。字尾數字「1」,指該檔基金是「年」配息;字尾數字「2」,指該基金是將配息滾入本金再投資,投資人不會領到額外的孳息。
有部分基金公司所發行字尾是「T」的基金,是指針對台灣投資人所發行的特殊系列。國內主管機關規定:單一境外基金如果台灣投資人持有比例超過該基金規模的七成時,就會限制投資。這時就無法再接受新的申購,但已經買到的投資人不會受到影響,定期定額投資的也可以繼續,只是不能增加扣款金額及次數。
另外,字尾若有「MDIS」、「QDIS」、「YDIS」等字樣時,其中「DIS」代表為配息基金,「M」、「Q」、「Y」則表示配息頻率分別為每月、每季或每年。而字尾是「ACC」時,就與字尾是數字「2」一樣,表示該基金的配息將會累積到淨值中再投資。
所以,下次你如果看到某檔基金的名稱是「XXXX基金-A2」,代表該基金的手續費是前收,而其投資標的所產生的孳息是累計到淨值中,不再另外配息給投資人。若是基金名稱是「OOOO基金-BT」的話,代表該檔基金的手續費後收,孳息部分會以每月配息方式發給投資人。不過,部分基金公司會自創一些特殊編號,如E、H、I、N……等,其代表意義就要問發行公司了。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在〈攻略篇〉,我談了許多在挑選各類型基金時該注意的重點。不過,同一類型的基金多達上百檔,我想你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一一過濾。這時可以運用一些有效的技巧,將部分不適宜或績效不佳的基金先行過濾掉,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坊間關於挑選基金的技巧有很多種,最常見不外乎是四四三三法則,以及利用股票投資技巧中常用的技術指標、各種不同天期均線走勢圖等,這些方法都是從績效觀點來過濾,頂多再加入一些風險指標,像前幾個章節介紹過的標準差、夏普值、貝他值等。但是,不論從報酬率或風險等觀點,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些報酬率或風險值都是過去數據,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多是用過去的資訊,去尋找未來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不會一成不變,隨時都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如果基金經理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彈性調整策略,都可能影響基金未來的表現。
當然,我並不是說過去的資訊沒有參考價值,學術上早也驗證,基金績效是具有持續性的──績效好的基金往往可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學術上的驗證往往是用眾多標的的平均值結果,並不能保證單一檔基金都會如此。就算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也很難說實際買進之後,會不會正好就出現反轉。大家也都知道市場是會變的,過去的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就還是會這樣。以過去數據作為過濾工具的基金篩選方法,並無法預估當下及未來市場的變化作,再加上基金公司本身也可能做出各種調整(像更換基金經理人、研究人員、投資策略……),都可能導致基金績效發生明顯變化。
漲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即便不考慮數據可靠性(像我們在〈攻略篇5〉的圖21中可看到有時網站中的資訊會有所錯誤)及持續性的問題,以「四四三三法則」來過濾基金,結果可能一檔也過濾不出來,或是過濾出來的基金不只一檔。基於資金考量,投資人不太可能統統都買,就算有能力,也沒這個必要。此時就必須再以其他方法輔助,找出投資人最心儀的標的。
但是,不同類型的基金需要注意的問題各不相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體適用所有類型的基金。畢竟,不同類型的基金性質差異很大,不該將蘋果與牛排用同一種方法來挑選!
我的挑選方法的重點在於先深入了解每檔基金的特色和屬性後,再就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以及個人的風險偏好和自身條件與需求,來選擇和自己最速配的基金,而不是僅僅參考過去的績效就做出決定。《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就在告訴我們想要投資成功,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清楚掌握商品的特性。
各位要有一個觀念,不見得漲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商品。愈會漲的基金,通常也伴隨著愈高的波動風險,但投資人是否可以忍受這期間的上沖下洗?喜歡穩健投資的,這類標的可能就不太適合。如果只靠績效來挑選基金,根本無從了解這些問題!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優質的基金並不一定有很炫的名稱,除了比較基金的績效、掌握它所追蹤的指標指數之外,也必須了解基金的持股明細與內容,投資起來才安心。
一般揭露的基金投資內容,大致包括: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依產業類別分類的持股分布,以及持股明細。我就以基智網「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的資料,來說明其中該留意的重點。
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7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區域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各位可以清楚看出該基金投資了哪些國家,以及分別投資多少比例。
由投資區域的分布情形,也能大致了解該基金的屬性。一般而言,已開發國家(也稱「成熟國家」或「先進國家」)比例愈高,該檔基金相對愈穩健。反之,新興國家比例愈高,該基金的波動風險就愈高。
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定義
不過,由於歐債問題的影響,近年已開發國家金融市場波動也很大,部分甚至不亞於部分新興國家,傳統上已開發國家較為穩定的觀念已有所動搖,反倒是一些新興國家因與歐債問題關連性低,反而相對穩定。這也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實:投資市場沒有絕對的事,市場永遠會變。
至於哪些屬於先進國家?哪些屬於新興國家?在投資市場上,其實都有明確的定義。各位可參考MSCI(Morgan Stanley Captain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或FTSE(FTSE International,英國富時指數公司)的定義:目前已開發國家共有24國,分別是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以及美國。而FTSE所定義的已開發國家則多了南韓,共25國。
MSCI定義屬於新興國家的目前共21國,分別是: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台灣、泰國以及土耳其。
FTSE則進一步將新興國家分為「先進新興國家(Advanced Emerging)」與「次級新興國家(Secondary Emerging)」兩類,其中,「先進新興國家」包含:巴西、匈牙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及台灣等6國;「次級新興國家」則有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泰國、土耳其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16國。總括來說,FTSE所定義的新興市場較MSCI的定義多了「巴基斯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兩國,但FTSE將南韓定義為已開發國家,但MSCI仍將南韓列為新興國家。
「國別」要與「比重」一致
除了留意各國的分布情形外,還得留意是否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若某國的比重偏高,風險也相對會比較大。
有無過度集中並非只看比重高低,還要看該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並非各國比重都相近才叫沒有過度集中,而是要看其所占比重是否有與該國的重要性一致。
以圖7數據為例,美國投資比重高達32.38%,或許各位會覺得該基金的投資過於偏重美國。事實上,我在前面提過,該基金是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為指標指數,該指數中的美國權重就占了47.9%。因此,該基金投資美國32.38%不到,並不能算是偏高。
順帶一提,投資東歐或新興歐洲時,俄羅斯的比重往往超過六成;而拉丁美洲基金中,巴西的投資比重也約在六成上下,這正顯示這兩個分別是東歐(或新興歐洲)與拉丁美洲中最重要的國家。
在時事新聞中,常可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正面臨一些問題,這時就可以查看一下你手中的基金投資於該國家或地區的比例,以便提早因應。同時,趁機觀察基金經理人是否有趨吉避凶、適時降低危險地區的比例。
幾年前,就曾發生某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因為押注高達近30%的資金於阿根廷政府公債,後來阿根廷債信發生問題,幾乎面臨違約,導致相關債券價格大跌,該基金報酬率也跟著重挫,沒多久之後,該檔基金就被併入其他基金,不少投資人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但話說回來,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或地區,也不是全然都不好。如果這些國家或地區是近期表現相對較突出的,該基金就可能有較好的績效。要不要集中投資特定國家或地區,就考驗著基金經理人的判斷功力,以及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度。
「區域配置」不適用於產業型基金
全球型與區域型基金投資範圍廣,所以都會有「區域配置」的問題。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都會有自己較熟悉市場,自然會偏重這些市場的投資。查查台灣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區域型或全球型基金,就會發現,投資台股的比重普遍明顯偏高。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投資自己比較了解的市場總是勝算高,就看你認不認同這樣的配置了。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區域配置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有些特定產業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投資區域可能因此集中在特定地區或國家,例如礦業基金或天然資源基金投資巴西、澳洲、加拿大、南非這幾個重要原物料生產國的比例應該就不會太低。
不過,看看產業型基金的實際配置情況,似乎又沒有想像中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許多國際級公司的股票會以「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DR)」的方式在其他國家發行。當基金投資的是該公司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存託憑證時,其投資區域配置比例,就會以實際投資地區計算,而不是以該公司所在國家計算。例如,淡水河谷(Vale)是巴西最大,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礦業公司。該公司的股票除了在巴西聖保羅交易所上市外,同時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巴黎泛歐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存託憑證。當某檔基金想要投資該公司時,不一定要在巴西買該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從美國、法國或香港買進相關的存託憑證,其效果跟直接買進股票幾乎完全一樣,但這時該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就不會歸到巴西,而是依實際買進的地點列計。
另外,如果你購買的是能源基金,可能會直覺投資於中東國家及俄羅斯的比重應該不低,實際上你會發現,美國的比重反而是最高的,有些美國的比重甚至超過七成。原因是,雖然美國不是重要的能源輸出國,但全世界規模較大的能源公司卻大多都是美國公司。因此能源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中,美國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中東國家或俄羅斯。
因此,如果你買的是原物料、天然資源、能源、農業、礦業、貴金屬,乃至於科技、金融、不動產、健康護理、生物科技、通信等產業型基金時,就不需在意區域配置比例的問題。
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8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可以藉此觀察基金投資產業的分布情形,以及掌握該基金屬性及其潛在風險。
同樣地,如果太集中於特定產業,相對也會面臨較大風險,但當該產業有較好表現時,該基金的績效自然也會更好。但若要從產業配置來判斷基金屬性,前提必須是,投資人必須對該國或該地區的產業屬性有所了解,才能從中判斷該基金的配置是否合適。
例如在台灣股市中,電子類股的比重超過五成,因此,台股基金在電子類股的配置超過五成也屬合理。在新興市場或新興國家,投資的產業類別則往往偏重原物料及金融業,這正是新興市場的屬性。又例如,俄羅斯的能源與工業物料相關產業的比重就超過五成,因此,投資俄羅斯的基金在這兩個產業的配置就不能太低。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會再依據更細的產業類別區分產業配置。例如,天然資源基金會再細分成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農產品等。各家基金公司對產業的分類方式不盡相同,進行比較時要特別留意其中差異。
投資太高比例在特定產業,風險難免會集中。尤其同產業間關連性也較大,有時會彼此牽動,容易發生同漲同跌情形。不過,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會有自己較熟悉的產業類別,投資配置時自然會偏重這些產業。留意產業與市場的連動性
此外,不同產業在不同時期,對市場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產業對景氣非常敏感,稍有變化,這些產業的相關標的往往會先漲或先跌,如資訊科技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是對景氣高度敏感的產業;有些產業則不論市場處於什麼時期,表現都沒太大差別,如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生技醫療產業等;有些產業表現則與景氣狀況相反,景氣差反而表現好,如教育事業、黃金產業等。
了解不同產業的特性以及對景氣的反應,你就能掌握在特定市況下該多配置在哪些產業。例如景氣剛在慢慢復甦時,資訊科技產業可能率先揚升,此時多配置在相關產業的基金將有較好的表現。反之,市況差時,可以考慮配置生技醫療、保全等相關產業上。
持股明細
圖9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的持股明細。按台灣法律規定,共同基金必須揭露持股比例最高的前五檔標的明細。從這些高持股比例的明細中,不僅可以藉此了解該基金的投資偏好,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人的判斷是否符合目前市場趨勢。
從投資明細中,一方面可觀察基金的投資方向,另方面可觀察其中是否有些不尋常的標的。所謂不尋常,就是自己不熟悉且心存疑慮的情況,這時不妨在網路搜尋該標的相關資料,加以確認。一般來說,會成為一檔全球型或區域型等大範圍投資基金持股比重最高的前幾名,很少會有名不見經傳的公司。
這些投資範圍橫跨多國,甚至好幾個區域的基金,實在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要說對這些國家或區域的所有上市公司都瞭若指掌。但大部分基金,都會盡可能依循所追蹤的指標指數的配置比例來投資。這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資該國或地區指標指數權值高的個股,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我以台股來說明這個問題。
雖然台灣並不是全球投資市場的熱門投資地區,但畢竟台股在一些世界性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自由指數等)中,還是占有一定比例,一些依循這些指數投資的國外基金,不見得熟悉台灣市場,但又不得不做資產配置,此時這些基金就會優先考慮投資台灣的台積電、鴻海等高權值的個股。因為能夠成為高權值個股的公司,公司治理自然不至於太差,績效表現也往往有一定水準。尤其一些外資初到台灣市場,對台股還不太熟悉時,當然會優先考慮這些大公司。同樣道理,我們初到其他國家投資時,也會先行考慮該國較具規模且績優的標的。
冷門標的暗藏棄養危機
如果你的基金,投資較的高比例在冷門標的,這時就要當心了。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有兩種可能:一是該基金的研究團隊發現到該標的特別的投資價值;二是該基金有意圖炒作此一標的,這就是股市中常聽到的「投信認養股」,亦即基金公司藉由炒作某一特定標的,以拉抬旗下基金績效。
會成為「投信認養股」的標的,通常不會是大型或熱門標的,這樣才炒得起來。而且往往是幾家基金公司聯合起來炒作,而非單一檔基金或單一家基金公司。這樣的炒作行為,雖然有助於某段時期內基金績效的提升,但卻破壞了整體市場的公平性。而且,其中往往牽涉炒作、內線交易或利益輸送等非法事件,投資人務必要小心提防。再者,這些標的一旦遭到「棄養」,往往就會有一段大幅度的下跌,來不及跑的基金,績效上就要吃大虧了。
此外,若基金將太多資金重押在單一標的,風險勢必也會提高,幸好,目前國內有基金持有「單一標的比例不能超過該基金資產總規模十分之一」的規定。不過,持有標的若太過分散,雖然會降低部分風險,但有可能因此報酬率也被拉低。一般來說,投資單一市場的基金,持股數量多在幾十檔,上百檔就算多了。區域型與全球型基金的持股數量相對會較多,有些全球型基金甚至同時持有上千個標的。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來說,該指數涵蓋45個國家,實際包含2440個成分股(2012年9月份數據),如果某檔全球股票型基金想要貼近該指數的表現,那就必須投資如此大量的標的。
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
一檔基金持有這多的投資標的,但基金公司往往不會公布詳細的持股內容,就算公布,對於不熟悉市場標的的投資人而言,看了之後大概也沒什麼感覺,這時不妨參考晨星基金網站所提供的「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就可以瞭解該檔基金大概都投資些什麼規模及屬性的標的。
Morningstar投資風格箱是一個類似九宮格的圖形。縱軸把股票市值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小型。橫軸則是將股票的風格分為價值型、均衡型、增長型。圖10所顯示的基金投資風格就是「大型價值型」。至於九宮格右側,則顯示各種投資標的規模的分布比率,例如圖10中基金的「中位市值」為287億美元,意思是指該基金所投資的標的市值如果由大到小排列的話,居於最中間的股票總市值約是287億美元。這麼高的市值,當然就屬於大型股了。其下的數字,則在說明該基金分別持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股票的比例。由圖10中可看到巨型股的比例佔了該基金總資產中的44.69%,大型股則佔了37.62%。不同規模的股票面臨相同的市場狀況時,反應會各不相同。
至於多大的規模叫做巨型、大型、中型、小型乃至微型?不同市場也有不同的定義。以美國而言,市值1,000億美金以上的歸為巨型企業,100億美金以上至1,000億以內則算大型股,10億美金以下算小型股。但在台灣,市值100億台幣以上的就已經算是大型股了。
平均而言,中小型股票對市場敏感度較大,因此當市場轉好初期,中小型股往往會率先上漲。例如2010年時,美國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表現明顯優於代表巨型股的道瓊指數以及代表大型股表現的S&P500指數;同年,日本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東證二部指數與JASDAQ指數表現也優於代表大型股的日經225指數與東證一部指數。依學理上的研究,中小型股的表現明顯優於大型股,正是典型的經濟成長初期的市場反應。反之,當市場轉壞時,中小型股往往也會率先下跌,而且跌幅通常會大於大型股。了解這一資訊的意義後,投資人就能依據當下的市場趨勢選擇適當的標的。
資產分布百分比
以上就是一般基金投資的大致內容,不過有些基金會提供所謂的「資產分布百分比」,告訴投資人該基金目前資金配置於各種金融商品的情形。因為許多人以為股票型基金就只能投資股票,事實上股票型基金還是可以投資債券等金融商品,只是比例不高(但債券型基金一定不可投資股票的)。
投資海外的基金也有台股影子
從圖11的元大多福基金可發現,該基金雖是股票型基金,但卻投資6.33%的附買回債券。基金投資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品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提高整體基金績效的穩定度及增加額外收益,另一方面是因為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流動性高,收益又略優於銀行利息,因此基金會將部分暫時用不到的資金,停泊於此以方便未來調整之用。
國內投信所發行投資國內的基金,一般不會持有境外的金融商品,但投資海外的基金,反而會投資國內的金融商品。除了因為國內基金公司對國內市場較熟悉外,為了因應投資人贖回時需求,會刻意將部分資產留在國內。
以凱基投信所發行的「資源國基金」為例。該基金是一檔跨國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其發行說明中,訴求的投資區域並不包括台灣,但由圖12的資料中,讀者可發現實際卻有近10%的資金是投資國內,其中還包括台股。
如果你習慣用晨星網站,資產分布圖就在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下面(詳見圖10)。圖中的「長倉%」、「短倉%」分別指的是作多與作空的百分比。一般的共同基金並不允許作空,因此我們看到「短倉%」的欄位通常是空白的。其實,基金可以基於避險目的,以期貨或其他衍生性商品作空做為避險部位,因此我們可以在某些基金的「其他」這欄中的「短倉%」欄位中看到有數字,代表該基金有進行避險操作。關於投資商品
Q:新成立的基金有蜜月期,比較會漲?
A:基金不是股票,不會有所謂的蜜月期。基金若要有蜜月期,表示所買的標的大多都要上漲才有可能,不過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雖然部分基金常常宣稱一開始就有多少申購金額,但熟悉基金界的就知道,其實有些是基金公司為怕募集失敗或為讓帳面好看,刻意找來「充場面」的資金,等到正式運作後這些資金就會大量退出。投資人不妨觀察一些新基金從開募到開始運作後一兩個月內基金規模的變化,就可知道端倪。
Q:債券型基金是賺利息,我何不把錢存銀行就好?
A:國內投資人普遍對債券商品感到陌生,常誤以為買債券就是賺利息而已。事實上債券跟股票一樣,也是有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只要有買賣,就會有價差產生。換句話說,投資債券一樣可以賺資本利得,只是大多數的債券每天的價格波動不如股票那樣大。此外,投資外國的債券還有可能賺到匯差。像2009年包括澳幣、紐幣、巴西里爾以及南非幣等,當年度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都超過20%,如果當年投資了這些貨幣計價的債券,就可以多賺二十幾%。
Q:債券跟股票是蹺蹺板,一個漲,另一個就會跌?
A:當然不是!從前面的表格來看,從2000年以來,股票跌,高收益債也大多跟著跌,但新興市場債就不一定了。儘管2008年股票與兩種債券都跌,不過,當年度成熟國家公債多是上漲的,像美林美國公債指數及歐洲公債指數分別上漲了近14%及4%。我也統計過從1989年以來,若以MSCI世界指數與JPMorgan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做比較,二十幾年來一漲一跌的情形只出現6次,其中有四次是股票跌債券漲,另兩次股票漲債券跌,這意謂著:大部分時間股票與債券都是同時上漲的。
Q:配息率愈高的基金,報酬率也愈高?
A:國內部分基金公司特別喜歡強調配息率,也藉此做為宣傳以吸引顧客上門。但配息的同時,基金淨值往往也會進行折價。換句話說,配息就是從本金中掏出來給投資人,對投資人而言,不過是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投資人並非真的額外多拿到這些股息。你反而應該要留意配息率加淨值報酬率後的總報酬率,才不會得到了配息,卻賠掉了淨值,空歡喜一場。
關於實戰策略
Q:基金的參考網站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色?
A:我個人最常用的網站大概包括基智網、鉅亨網以及GoGoFund,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就看讀者自己的使用習慣。若要說特色的話,我個人認為基智網提供了很多可以自行設定的比較功能,例如特定天期,不同檔基金的比較,也可以與同類型、同投資區或同投資標的的群組平均值做比較。還可以跟不同指數或指標比較。
鉅亨網的基金資訊主要來自於晨星基金,所以有晨星基金專有的基金評鑑資訊,裡頭各類基金的分類更細,讓投資人能夠更精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基金或進行同類的比較。
GoGoFund則提供四四三三法則、基金價值評等比較特別的篩選工具,讓投資人可以先做初步過濾。另外還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就是可以設定不同期間內台幣及原幣報酬率的差異。
Q:買淨值比較低的基金比較划算?這樣可以買到比較多單位?
A:買到單位數多有何用?重點是要會漲!就像股票投資人也不會刻意買低價的雞蛋水餃股啊!
Q:買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就不會有匯率風險?
A:不可能!只要投資標的是外幣計價,就一定會有匯率風險。所謂台幣計價,只是基金公司事先將外幣轉換成台幣再向投資人報價,匯率風險一樣存在。要想降低匯率風險,唯有直接以外幣投資才有可能。
Q:買基金時應該挑手續費便宜的,最好免手續費?
A:各家基金手續費差距不大,但績效好壞可就天差地別,如果你只是為了省小錢而選了劣質商品,未來可能虧更多。
Q:定期定額扣款時間設在月初、月中或月底,哪個時間最好?
A:並沒有證據證明哪個時間會比較好。
關於市場趨勢
Q:單一國家波動風險比較高,怎麼有些區域型基金的波動更大?
A: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風險比區域型基金高,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不非每一檔基金都是如此,也不會每一時期都一樣。但以長期趨勢來看,同一區域中的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通常比同區域的區域型基金來得高。類似的問題,像新興市場比成熟國家波動大,或中小型股比大型股波動大,同樣都是長期統計的平均結果,不是絕對。
Q:歐債問題比金融海嘯嚴重?
A3:打從歐債問題爆發以來,不斷有媒體以類似標題恐嚇投資人,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的統計,金融海嘯共造成全球股市51兆美元的損失。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統計,金額也約有50兆美元。若以MSCI世界指數的表現來看,金融海嘯最嚴重的2008年下跌了42.08%。若從金融海嘯前後的最高點到最低點跌幅來算的話,跌幅是55.37%(2007年10月最高,2009年2月最低)。而歐債爆發以來,MSCI指數最高到最低點的跌幅僅22.8%(2011年5月2日最高,同年10月4日最低)。從市場的表現來看,顯然金融海嘯嚴重許多。
若從影響廣度看,金融海嘯導因於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再透過衍生性商品的包裝銷售到全世界,導致全球上自各國政府,下至一般投資人,直接受到波及的就不計其數,更不要說間接的影響。以當時國內金管會的統計,國內各金融業者直接踩到次貸地雷的金額就超過1000億台幣,買到雷曼相關債券商品的台灣投資人也有5萬人次。但有踩到歐債地雷的,多僅限於各國政府及金融機構,而且幾乎都在歐洲。台灣金融機構有買到歐豬國相關債券的金額僅100多億台幣,一般投資人幾乎沒有人持有,頂多是透過債券型基金持有極小部分。影響廣度顯然還是金融海嘯嚴重的多。
再從「肇事者」來看,金融海嘯的問題來自於金融機構發行各種次級房貸衍生性商品,出事的也正是這些民間金融機構。歐債問題欠錢的是歐洲幾個國家政府,歷史上破產的金融機構多不可數,但從來沒有國家因欠錢而破產的!
曾經有個長輩來問我,該投資什麼基金好?我怕老人家記不住,於是特地寫下來交給這位長輩,讓她自行去跟銀行理專申購。過了一陣子,這位長輩跑來告訴我,該檔基金績效好像不太好!我心想怎可能,因為我一直都有在留意該檔基金,而且績效表現很不賴啊!於是,便請她將對帳單拿給我看,一看才驚覺:原來她買錯了!其實這位長輩有把我給她的紙條直接交給理專,但理專看錯其中一個字。這無非在提醒所有投資人:許多基金的名稱都很像,稍有不慎確實容易會搞錯。
例如「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看來好像都是同檔基金,但其實並不一樣。如果你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同檔基金的話,不妨查一下英文原名,就可輕易分辨出來了。
揪出基金英文全名有方法
以「Fund DJ基智網」為例,首頁上有兩個地方可以找基金搜尋的功能鍵。功能鍵底下,可依據國內基金、海外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等項目做進一步搜尋。
Step1 選擇「基金搜尋」
Step2 點選「海外基金」
Step3 點選基金公司
在「海外發行公司」這一欄中,點進自己想要尋找的公司名稱後,即可看到該基金公司的基本資料,包括成立日期、歷史及其經營原則與目標(詳見圖3)。
除了基本資料外,旁邊還有「旗下基金淨值」與「旗下基金績效」兩個選項:在「旗下基金淨值」中,可以查到該公司旗下基金的最新淨值資料;在「旗下基金績效」中,則可以看到該公司旗下基金在不同期限下的報酬率。
回到稍早提到的那檔「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我們可以「旗下基金淨值」找得到,點選之後,就能看到該基金的英文名稱為「Templeton Global Fund A(acc)」。接著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英文名稱則為「Templeton Global Opportunities Trust Class A」(詳見圖4),兩者中文名稱雖然相似,但英文名顯然差很多(詳見圖4)。再有興趣的話,可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其英文名稱則是「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Funds-Templeton Global Equity Income Fund Class A(Qdis)USD」,很明顯看出,三者確實都是不一樣的基金。
解讀基金身上的符號
學會查詢基金的英文名稱很重要,因為坊間一些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網站或對帳單,往往沒有把基金的全名寫清楚,而只是以簡稱代替,投資人很容易就會搞錯。
除了名字會搞混外,有些基金本身的取名也經常讓人誤解。一般境外基金從名稱上大致就能了解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但國內基金就不是這樣了。國內的基金公司為了搏取好兆頭,往往取個有發財、富貴字義的名字,讓人很難從名稱上「望文生義」。例如「安泰ING鴻利基金」與「安泰ING鴻運基金」只差一個字,但前者是平衡型基金,後者是股票型基金,屬性大不同。你必須進一步查看投資目標或投資標的,才能確切知道該基金的屬性。
在許多演講場合,不少投資人還會來私下問我,他買的基金名稱後面的英文字母或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問題很簡單,這是一種符號,分別代表該基金配息及手續費的收取方式。
例如英文字母「A」,代表這是一檔「手續費前收」的基金,而英文字母「B」與「C」都是指「手續費後收」的基金,其中,「B」代表這檔基金是希望投資人投資時間設定在至少3~4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免手續費優惠;但如果提早於4年內贖回,就必須在4年內依序支付4%、3%、2%、1%的遞減手續費用;至於「C」則是希望投資時間至少1~2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有免手續費優惠,但提前贖回手續費反而較高。
若基金名稱的字尾是英文字母「T」的話,指該檔基金是以「月」配息的方式分配基金的孳息給投資人。字尾數字「1」,指該檔基金是「年」配息;字尾數字「2」,指該基金是將配息滾入本金再投資,投資人不會領到額外的孳息。
有部分基金公司所發行字尾是「T」的基金,是指針對台灣投資人所發行的特殊系列。國內主管機關規定:單一境外基金如果台灣投資人持有比例超過該基金規模的七成時,就會限制投資。這時就無法再接受新的申購,但已經買到的投資人不會受到影響,定期定額投資的也可以繼續,只是不能增加扣款金額及次數。
另外,字尾若有「MDIS」、「QDIS」、「YDIS」等字樣時,其中「DIS」代表為配息基金,「M」、「Q」、「Y」則表示配息頻率分別為每月、每季或每年。而字尾是「ACC」時,就與字尾是數字「2」一樣,表示該基金的配息將會累積到淨值中再投資。
所以,下次你如果看到某檔基金的名稱是「XXXX基金-A2」,代表該基金的手續費是前收,而其投資標的所產生的孳息是累計到淨值中,不再另外配息給投資人。若是基金名稱是「OOOO基金-BT」的話,代表該檔基金的手續費後收,孳息部分會以每月配息方式發給投資人。不過,部分基金公司會自創一些特殊編號,如E、H、I、N……等,其代表意義就要問發行公司了。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在〈攻略篇〉,我談了許多在挑選各類型基金時該注意的重點。不過,同一類型的基金多達上百檔,我想你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一一過濾。這時可以運用一些有效的技巧,將部分不適宜或績效不佳的基金先行過濾掉,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坊間關於挑選基金的技巧有很多種,最常見不外乎是四四三三法則,以及利用股票投資技巧中常用的技術指標、各種不同天期均線走勢圖等,這些方法都是從績效觀點來過濾,頂多再加入一些風險指標,像前幾個章節介紹過的標準差、夏普值、貝他值等。但是,不論從報酬率或風險等觀點,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些報酬率或風險值都是過去數據,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多是用過去的資訊,去尋找未來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不會一成不變,隨時都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如果基金經理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彈性調整策略,都可能影響基金未來的表現。
當然,我並不是說過去的資訊沒有參考價值,學術上早也驗證,基金績效是具有持續性的──績效好的基金往往可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學術上的驗證往往是用眾多標的的平均值結果,並不能保證單一檔基金都會如此。就算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也很難說實際買進之後,會不會正好就出現反轉。大家也都知道市場是會變的,過去的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就還是會這樣。以過去數據作為過濾工具的基金篩選方法,並無法預估當下及未來市場的變化作,再加上基金公司本身也可能做出各種調整(像更換基金經理人、研究人員、投資策略……),都可能導致基金績效發生明顯變化。
漲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即便不考慮數據可靠性(像我們在〈攻略篇5〉的圖21中可看到有時網站中的資訊會有所錯誤)及持續性的問題,以「四四三三法則」來過濾基金,結果可能一檔也過濾不出來,或是過濾出來的基金不只一檔。基於資金考量,投資人不太可能統統都買,就算有能力,也沒這個必要。此時就必須再以其他方法輔助,找出投資人最心儀的標的。
但是,不同類型的基金需要注意的問題各不相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體適用所有類型的基金。畢竟,不同類型的基金性質差異很大,不該將蘋果與牛排用同一種方法來挑選!
我的挑選方法的重點在於先深入了解每檔基金的特色和屬性後,再就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以及個人的風險偏好和自身條件與需求,來選擇和自己最速配的基金,而不是僅僅參考過去的績效就做出決定。《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就在告訴我們想要投資成功,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清楚掌握商品的特性。
各位要有一個觀念,不見得漲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商品。愈會漲的基金,通常也伴隨著愈高的波動風險,但投資人是否可以忍受這期間的上沖下洗?喜歡穩健投資的,這類標的可能就不太適合。如果只靠績效來挑選基金,根本無從了解這些問題!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優質的基金並不一定有很炫的名稱,除了比較基金的績效、掌握它所追蹤的指標指數之外,也必須了解基金的持股明細與內容,投資起來才安心。
一般揭露的基金投資內容,大致包括: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依產業類別分類的持股分布,以及持股明細。我就以基智網「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的資料,來說明其中該留意的重點。
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7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區域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各位可以清楚看出該基金投資了哪些國家,以及分別投資多少比例。
由投資區域的分布情形,也能大致了解該基金的屬性。一般而言,已開發國家(也稱「成熟國家」或「先進國家」)比例愈高,該檔基金相對愈穩健。反之,新興國家比例愈高,該基金的波動風險就愈高。
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定義
不過,由於歐債問題的影響,近年已開發國家金融市場波動也很大,部分甚至不亞於部分新興國家,傳統上已開發國家較為穩定的觀念已有所動搖,反倒是一些新興國家因與歐債問題關連性低,反而相對穩定。這也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實:投資市場沒有絕對的事,市場永遠會變。
至於哪些屬於先進國家?哪些屬於新興國家?在投資市場上,其實都有明確的定義。各位可參考MSCI(Morgan Stanley Captain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或FTSE(FTSE International,英國富時指數公司)的定義:目前已開發國家共有24國,分別是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以及美國。而FTSE所定義的已開發國家則多了南韓,共25國。
MSCI定義屬於新興國家的目前共21國,分別是: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台灣、泰國以及土耳其。
FTSE則進一步將新興國家分為「先進新興國家(Advanced Emerging)」與「次級新興國家(Secondary Emerging)」兩類,其中,「先進新興國家」包含:巴西、匈牙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及台灣等6國;「次級新興國家」則有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泰國、土耳其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16國。總括來說,FTSE所定義的新興市場較MSCI的定義多了「巴基斯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兩國,但FTSE將南韓定義為已開發國家,但MSCI仍將南韓列為新興國家。
「國別」要與「比重」一致
除了留意各國的分布情形外,還得留意是否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若某國的比重偏高,風險也相對會比較大。
有無過度集中並非只看比重高低,還要看該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並非各國比重都相近才叫沒有過度集中,而是要看其所占比重是否有與該國的重要性一致。
以圖7數據為例,美國投資比重高達32.38%,或許各位會覺得該基金的投資過於偏重美國。事實上,我在前面提過,該基金是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為指標指數,該指數中的美國權重就占了47.9%。因此,該基金投資美國32.38%不到,並不能算是偏高。
順帶一提,投資東歐或新興歐洲時,俄羅斯的比重往往超過六成;而拉丁美洲基金中,巴西的投資比重也約在六成上下,這正顯示這兩個分別是東歐(或新興歐洲)與拉丁美洲中最重要的國家。
在時事新聞中,常可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正面臨一些問題,這時就可以查看一下你手中的基金投資於該國家或地區的比例,以便提早因應。同時,趁機觀察基金經理人是否有趨吉避凶、適時降低危險地區的比例。
幾年前,就曾發生某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因為押注高達近30%的資金於阿根廷政府公債,後來阿根廷債信發生問題,幾乎面臨違約,導致相關債券價格大跌,該基金報酬率也跟著重挫,沒多久之後,該檔基金就被併入其他基金,不少投資人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但話說回來,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或地區,也不是全然都不好。如果這些國家或地區是近期表現相對較突出的,該基金就可能有較好的績效。要不要集中投資特定國家或地區,就考驗著基金經理人的判斷功力,以及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度。
「區域配置」不適用於產業型基金
全球型與區域型基金投資範圍廣,所以都會有「區域配置」的問題。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都會有自己較熟悉市場,自然會偏重這些市場的投資。查查台灣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區域型或全球型基金,就會發現,投資台股的比重普遍明顯偏高。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投資自己比較了解的市場總是勝算高,就看你認不認同這樣的配置了。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區域配置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有些特定產業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投資區域可能因此集中在特定地區或國家,例如礦業基金或天然資源基金投資巴西、澳洲、加拿大、南非這幾個重要原物料生產國的比例應該就不會太低。
不過,看看產業型基金的實際配置情況,似乎又沒有想像中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許多國際級公司的股票會以「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DR)」的方式在其他國家發行。當基金投資的是該公司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存託憑證時,其投資區域配置比例,就會以實際投資地區計算,而不是以該公司所在國家計算。例如,淡水河谷(Vale)是巴西最大,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礦業公司。該公司的股票除了在巴西聖保羅交易所上市外,同時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巴黎泛歐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存託憑證。當某檔基金想要投資該公司時,不一定要在巴西買該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從美國、法國或香港買進相關的存託憑證,其效果跟直接買進股票幾乎完全一樣,但這時該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就不會歸到巴西,而是依實際買進的地點列計。
另外,如果你購買的是能源基金,可能會直覺投資於中東國家及俄羅斯的比重應該不低,實際上你會發現,美國的比重反而是最高的,有些美國的比重甚至超過七成。原因是,雖然美國不是重要的能源輸出國,但全世界規模較大的能源公司卻大多都是美國公司。因此能源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中,美國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中東國家或俄羅斯。
因此,如果你買的是原物料、天然資源、能源、農業、礦業、貴金屬,乃至於科技、金融、不動產、健康護理、生物科技、通信等產業型基金時,就不需在意區域配置比例的問題。
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8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可以藉此觀察基金投資產業的分布情形,以及掌握該基金屬性及其潛在風險。
同樣地,如果太集中於特定產業,相對也會面臨較大風險,但當該產業有較好表現時,該基金的績效自然也會更好。但若要從產業配置來判斷基金屬性,前提必須是,投資人必須對該國或該地區的產業屬性有所了解,才能從中判斷該基金的配置是否合適。
例如在台灣股市中,電子類股的比重超過五成,因此,台股基金在電子類股的配置超過五成也屬合理。在新興市場或新興國家,投資的產業類別則往往偏重原物料及金融業,這正是新興市場的屬性。又例如,俄羅斯的能源與工業物料相關產業的比重就超過五成,因此,投資俄羅斯的基金在這兩個產業的配置就不能太低。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會再依據更細的產業類別區分產業配置。例如,天然資源基金會再細分成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農產品等。各家基金公司對產業的分類方式不盡相同,進行比較時要特別留意其中差異。
投資太高比例在特定產業,風險難免會集中。尤其同產業間關連性也較大,有時會彼此牽動,容易發生同漲同跌情形。不過,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會有自己較熟悉的產業類別,投資配置時自然會偏重這些產業。留意產業與市場的連動性
此外,不同產業在不同時期,對市場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產業對景氣非常敏感,稍有變化,這些產業的相關標的往往會先漲或先跌,如資訊科技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是對景氣高度敏感的產業;有些產業則不論市場處於什麼時期,表現都沒太大差別,如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生技醫療產業等;有些產業表現則與景氣狀況相反,景氣差反而表現好,如教育事業、黃金產業等。
了解不同產業的特性以及對景氣的反應,你就能掌握在特定市況下該多配置在哪些產業。例如景氣剛在慢慢復甦時,資訊科技產業可能率先揚升,此時多配置在相關產業的基金將有較好的表現。反之,市況差時,可以考慮配置生技醫療、保全等相關產業上。
持股明細
圖9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的持股明細。按台灣法律規定,共同基金必須揭露持股比例最高的前五檔標的明細。從這些高持股比例的明細中,不僅可以藉此了解該基金的投資偏好,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人的判斷是否符合目前市場趨勢。
從投資明細中,一方面可觀察基金的投資方向,另方面可觀察其中是否有些不尋常的標的。所謂不尋常,就是自己不熟悉且心存疑慮的情況,這時不妨在網路搜尋該標的相關資料,加以確認。一般來說,會成為一檔全球型或區域型等大範圍投資基金持股比重最高的前幾名,很少會有名不見經傳的公司。
這些投資範圍橫跨多國,甚至好幾個區域的基金,實在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要說對這些國家或區域的所有上市公司都瞭若指掌。但大部分基金,都會盡可能依循所追蹤的指標指數的配置比例來投資。這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資該國或地區指標指數權值高的個股,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我以台股來說明這個問題。
雖然台灣並不是全球投資市場的熱門投資地區,但畢竟台股在一些世界性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自由指數等)中,還是占有一定比例,一些依循這些指數投資的國外基金,不見得熟悉台灣市場,但又不得不做資產配置,此時這些基金就會優先考慮投資台灣的台積電、鴻海等高權值的個股。因為能夠成為高權值個股的公司,公司治理自然不至於太差,績效表現也往往有一定水準。尤其一些外資初到台灣市場,對台股還不太熟悉時,當然會優先考慮這些大公司。同樣道理,我們初到其他國家投資時,也會先行考慮該國較具規模且績優的標的。
冷門標的暗藏棄養危機
如果你的基金,投資較的高比例在冷門標的,這時就要當心了。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有兩種可能:一是該基金的研究團隊發現到該標的特別的投資價值;二是該基金有意圖炒作此一標的,這就是股市中常聽到的「投信認養股」,亦即基金公司藉由炒作某一特定標的,以拉抬旗下基金績效。
會成為「投信認養股」的標的,通常不會是大型或熱門標的,這樣才炒得起來。而且往往是幾家基金公司聯合起來炒作,而非單一檔基金或單一家基金公司。這樣的炒作行為,雖然有助於某段時期內基金績效的提升,但卻破壞了整體市場的公平性。而且,其中往往牽涉炒作、內線交易或利益輸送等非法事件,投資人務必要小心提防。再者,這些標的一旦遭到「棄養」,往往就會有一段大幅度的下跌,來不及跑的基金,績效上就要吃大虧了。
此外,若基金將太多資金重押在單一標的,風險勢必也會提高,幸好,目前國內有基金持有「單一標的比例不能超過該基金資產總規模十分之一」的規定。不過,持有標的若太過分散,雖然會降低部分風險,但有可能因此報酬率也被拉低。一般來說,投資單一市場的基金,持股數量多在幾十檔,上百檔就算多了。區域型與全球型基金的持股數量相對會較多,有些全球型基金甚至同時持有上千個標的。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來說,該指數涵蓋45個國家,實際包含2440個成分股(2012年9月份數據),如果某檔全球股票型基金想要貼近該指數的表現,那就必須投資如此大量的標的。
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
一檔基金持有這多的投資標的,但基金公司往往不會公布詳細的持股內容,就算公布,對於不熟悉市場標的的投資人而言,看了之後大概也沒什麼感覺,這時不妨參考晨星基金網站所提供的「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就可以瞭解該檔基金大概都投資些什麼規模及屬性的標的。
Morningstar投資風格箱是一個類似九宮格的圖形。縱軸把股票市值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小型。橫軸則是將股票的風格分為價值型、均衡型、增長型。圖10所顯示的基金投資風格就是「大型價值型」。至於九宮格右側,則顯示各種投資標的規模的分布比率,例如圖10中基金的「中位市值」為287億美元,意思是指該基金所投資的標的市值如果由大到小排列的話,居於最中間的股票總市值約是287億美元。這麼高的市值,當然就屬於大型股了。其下的數字,則在說明該基金分別持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股票的比例。由圖10中可看到巨型股的比例佔了該基金總資產中的44.69%,大型股則佔了37.62%。不同規模的股票面臨相同的市場狀況時,反應會各不相同。
至於多大的規模叫做巨型、大型、中型、小型乃至微型?不同市場也有不同的定義。以美國而言,市值1,000億美金以上的歸為巨型企業,100億美金以上至1,000億以內則算大型股,10億美金以下算小型股。但在台灣,市值100億台幣以上的就已經算是大型股了。
平均而言,中小型股票對市場敏感度較大,因此當市場轉好初期,中小型股往往會率先上漲。例如2010年時,美國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表現明顯優於代表巨型股的道瓊指數以及代表大型股表現的S&P500指數;同年,日本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東證二部指數與JASDAQ指數表現也優於代表大型股的日經225指數與東證一部指數。依學理上的研究,中小型股的表現明顯優於大型股,正是典型的經濟成長初期的市場反應。反之,當市場轉壞時,中小型股往往也會率先下跌,而且跌幅通常會大於大型股。了解這一資訊的意義後,投資人就能依據當下的市場趨勢選擇適當的標的。
資產分布百分比
以上就是一般基金投資的大致內容,不過有些基金會提供所謂的「資產分布百分比」,告訴投資人該基金目前資金配置於各種金融商品的情形。因為許多人以為股票型基金就只能投資股票,事實上股票型基金還是可以投資債券等金融商品,只是比例不高(但債券型基金一定不可投資股票的)。
投資海外的基金也有台股影子
從圖11的元大多福基金可發現,該基金雖是股票型基金,但卻投資6.33%的附買回債券。基金投資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品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提高整體基金績效的穩定度及增加額外收益,另一方面是因為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流動性高,收益又略優於銀行利息,因此基金會將部分暫時用不到的資金,停泊於此以方便未來調整之用。
國內投信所發行投資國內的基金,一般不會持有境外的金融商品,但投資海外的基金,反而會投資國內的金融商品。除了因為國內基金公司對國內市場較熟悉外,為了因應投資人贖回時需求,會刻意將部分資產留在國內。
以凱基投信所發行的「資源國基金」為例。該基金是一檔跨國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其發行說明中,訴求的投資區域並不包括台灣,但由圖12的資料中,讀者可發現實際卻有近10%的資金是投資國內,其中還包括台股。
如果你習慣用晨星網站,資產分布圖就在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下面(詳見圖10)。圖中的「長倉%」、「短倉%」分別指的是作多與作空的百分比。一般的共同基金並不允許作空,因此我們看到「短倉%」的欄位通常是空白的。其實,基金可以基於避險目的,以期貨或其他衍生性商品作空做為避險部位,因此我們可以在某些基金的「其他」這欄中的「短倉%」欄位中看到有數字,代表該基金有進行避險操作。關於投資商品
Q:新成立的基金有蜜月期,比較會漲?
A:基金不是股票,不會有所謂的蜜月期。基金若要有蜜月期,表示所買的標的大多都要上漲才有可能,不過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雖然部分基金常常宣稱一開始就有多少申購金額,但熟悉基金界的就知道,其實有些是基金公司為怕募集失敗或為讓帳面好看,刻意找來「充場面」的資金,等到正式運作後這些資金就會大量退出。投資人不妨觀察一些新基金從開募到開始運作後一兩個月內基金規模的變化,就可知道端倪。
Q:債券型基金是賺利息,我何不把錢存銀行就好?
A:國內投資人普遍對債券商品感到陌生,常誤以為買債券就是賺利息而已。事實上債券跟股票一樣,也是有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只要有買賣,就會有價差產生。換句話說,投資債券一樣可以賺資本利得,只是大多數的債券每天的價格波動不如股票那樣大。此外,投資外國的債券還有可能賺到匯差。像2009年包括澳幣、紐幣、巴西里爾以及南非幣等,當年度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都超過20%,如果當年投資了這些貨幣計價的債券,就可以多賺二十幾%。
Q:債券跟股票是蹺蹺板,一個漲,另一個就會跌?
A:當然不是!從前面的表格來看,從2000年以來,股票跌,高收益債也大多跟著跌,但新興市場債就不一定了。儘管2008年股票與兩種債券都跌,不過,當年度成熟國家公債多是上漲的,像美林美國公債指數及歐洲公債指數分別上漲了近14%及4%。我也統計過從1989年以來,若以MSCI世界指數與JPMorgan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做比較,二十幾年來一漲一跌的情形只出現6次,其中有四次是股票跌債券漲,另兩次股票漲債券跌,這意謂著:大部分時間股票與債券都是同時上漲的。
Q:配息率愈高的基金,報酬率也愈高?
A:國內部分基金公司特別喜歡強調配息率,也藉此做為宣傳以吸引顧客上門。但配息的同時,基金淨值往往也會進行折價。換句話說,配息就是從本金中掏出來給投資人,對投資人而言,不過是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投資人並非真的額外多拿到這些股息。你反而應該要留意配息率加淨值報酬率後的總報酬率,才不會得到了配息,卻賠掉了淨值,空歡喜一場。
關於實戰策略
Q:基金的參考網站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色?
A:我個人最常用的網站大概包括基智網、鉅亨網以及GoGoFund,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就看讀者自己的使用習慣。若要說特色的話,我個人認為基智網提供了很多可以自行設定的比較功能,例如特定天期,不同檔基金的比較,也可以與同類型、同投資區或同投資標的的群組平均值做比較。還可以跟不同指數或指標比較。
鉅亨網的基金資訊主要來自於晨星基金,所以有晨星基金專有的基金評鑑資訊,裡頭各類基金的分類更細,讓投資人能夠更精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基金或進行同類的比較。
GoGoFund則提供四四三三法則、基金價值評等比較特別的篩選工具,讓投資人可以先做初步過濾。另外還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就是可以設定不同期間內台幣及原幣報酬率的差異。
Q:買淨值比較低的基金比較划算?這樣可以買到比較多單位?
A:買到單位數多有何用?重點是要會漲!就像股票投資人也不會刻意買低價的雞蛋水餃股啊!
Q:買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就不會有匯率風險?
A:不可能!只要投資標的是外幣計價,就一定會有匯率風險。所謂台幣計價,只是基金公司事先將外幣轉換成台幣再向投資人報價,匯率風險一樣存在。要想降低匯率風險,唯有直接以外幣投資才有可能。
Q:買基金時應該挑手續費便宜的,最好免手續費?
A:各家基金手續費差距不大,但績效好壞可就天差地別,如果你只是為了省小錢而選了劣質商品,未來可能虧更多。
Q:定期定額扣款時間設在月初、月中或月底,哪個時間最好?
A:並沒有證據證明哪個時間會比較好。
關於市場趨勢
Q:單一國家波動風險比較高,怎麼有些區域型基金的波動更大?
A: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風險比區域型基金高,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不非每一檔基金都是如此,也不會每一時期都一樣。但以長期趨勢來看,同一區域中的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通常比同區域的區域型基金來得高。類似的問題,像新興市場比成熟國家波動大,或中小型股比大型股波動大,同樣都是長期統計的平均結果,不是絕對。
Q:歐債問題比金融海嘯嚴重?
A3:打從歐債問題爆發以來,不斷有媒體以類似標題恐嚇投資人,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的統計,金融海嘯共造成全球股市51兆美元的損失。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統計,金額也約有50兆美元。若以MSCI世界指數的表現來看,金融海嘯最嚴重的2008年下跌了42.08%。若從金融海嘯前後的最高點到最低點跌幅來算的話,跌幅是55.37%(2007年10月最高,2009年2月最低)。而歐債爆發以來,MSCI指數最高到最低點的跌幅僅22.8%(2011年5月2日最高,同年10月4日最低)。從市場的表現來看,顯然金融海嘯嚴重許多。
若從影響廣度看,金融海嘯導因於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再透過衍生性商品的包裝銷售到全世界,導致全球上自各國政府,下至一般投資人,直接受到波及的就不計其數,更不要說間接的影響。以當時國內金管會的統計,國內各金融業者直接踩到次貸地雷的金額就超過1000億台幣,買到雷曼相關債券商品的台灣投資人也有5萬人次。但有踩到歐債地雷的,多僅限於各國政府及金融機構,而且幾乎都在歐洲。台灣金融機構有買到歐豬國相關債券的金額僅100多億台幣,一般投資人幾乎沒有人持有,頂多是透過債券型基金持有極小部分。影響廣度顯然還是金融海嘯嚴重的多。
再從「肇事者」來看,金融海嘯的問題來自於金融機構發行各種次級房貸衍生性商品,出事的也正是這些民間金融機構。歐債問題欠錢的是歐洲幾個國家政府,歷史上破產的金融機構多不可數,但從來沒有國家因欠錢而破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