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財入門必先做的功課:醞釀適合切入的機 瀰漫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中,資產縮水已是絕大多數家庭目前所面臨的窘境,新生代陷入薪貧一族已經是一種趨勢,在你決心要擺脫薪貧制定理財規劃的同時,如何先重新設定理財準則,回填“生涯財務缺口”,是必要的目標。 雖然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理財投資方式,但不要認為薪貧或是小額就沒有能力或沒有必要從關注全球脈動開始理財,理財的第一步,都應先從瞭解世界經濟脈動開始,藉以掌握投資趨勢! 理財必須對資產進行合理的配置,尤其是薪貧一族更沒有太多餘錢可以隨意消耗,在理財規劃中必須經由資產配置來分散投資理財風險,避免孤注一擲,更不能四處出擊,須耗子彈,否則當機會送到你手上時,你也可能因虛耗過度而無能為力。 經濟不景氣之下,理財投資一定要在保本、流動和收益“三角結構”的三個支點中尋找平衡,在有必要時還要在其中做出適當的妥協。理財應當按照自身應對風險能力盡量進行長、中、短期的投資組合科學配置,並約束自己堅持執行。 投資者的資產配置狀況與年齡、家庭財務狀況、生涯規劃、債務情況甚至性別等息息相關。個人怎樣進行資產配置,主要取決於個人目前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而不是擁有資產的絕對數量。 如果年齡小、負擔輕、風險承受能力比較強,可以考慮相對積極型的規劃,中高風險的投資工具比例可以相對高一些;而對於上有父母要贍養、下要考慮兒女教育的“中堅”群體,更適合穩健型的投資規劃;處於退休前後準備養老金的人,就更要注重保証本金的安全和流動性。無論怎樣的資產配置方式,最後一定要設定“停損點”,因為風險是無處不在的,無論如何精心設計的投資理財規劃都無法掌控未來市場的變化,以銀行存款來保証隨時可取用的現金流和保險提供的重要保障,才能安心地做到有備無患。理財第一步要先省下可理之財理財計畫中,一個最重要的環節是儲蓄,這個“積穀防饑”的概念在國人眼中並不陌生。就像自古以來就有養兒防老的觀點一樣,更多的人積累財富的目標,一方面可以作為家產傳給下一代,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危難的時候備不時之需。 在西方國家,很多人只懂得消費,已經忘記了儲蓄。美國現在的人均儲蓄率是負數,意思是美國人不單沒有儲蓄,反倒先花未來錢,利用信用卡大量消費,到月底發薪資時才繳付信用卡帳單,有些更已欠下信用卡貸款,每一個月不是繳費,而是償還債務。事實上,現時的理財計畫已演變出其中一門叫做債務重整的服務,但這絕不是健康的理財計畫。 台灣人似乎也受到國外消費觀念的影響十分深刻,信用卡一族越來越普遍了。而更少的人進行儲蓄。 那麼,你的全部財富是不是都花光了? 你應該什麼時候開始積累財富呢? 人的一生中有一段賺錢的黃金高峰期,大約是四十歲的前後二十年時間,前半段是剛開始工作的時間,收入有限且不穩定;後半段的開支及家庭負擔較大,賺錢能力也隨著年齡而倒退。 因此,這賺錢的高峰期就是籌備一生中,如置業、子女教育及退休等重大開支的最佳時期,每人也應好好把握。 特別是預備退休生活這最重要的一環,因退休大約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這段時間每天都需要開支,卻沒有了收入,完全依靠之前預備的退休金去應付。我想大家都希望退休時可四處旅遊、享受人生,最起碼的也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方式,而不願意老來仍要艱苦工作去討飯錢。 另一方面,將來社會的環境及生活情況存在很大變數,能夠預留較多資金去迎接退休,生活也會過得較愉快。按近年的社會經驗,不能期望將來依靠子女或政府去供養,這個期望變為失望的機會很大;還有我們不知道生命有多長,在北美有很多例子因籌備理財計畫時人均壽命約七十五歲,但幾十年後人均壽命延長至八十五歲以上甚至更多,多出的十年時間造成沉重的開支壓力。 也可能有人會這樣想,如果做生意做得好,財富只會愈來愈多,哪用擔心將來的退休生活。 不錯,筆者也希望大家做生意的都能風調雨順,愈賺愈多,但畢竟是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而儲蓄也是投資,就當是分散投資以減低風險的概念,把資金投到不同的範疇上,將來必能得到最好的收成。 每一個月儲蓄多少沒有一個定律,每人的收支情況都不同,但簡單的可按每月收入扣除開支所剩下的餘錢作為參考,把這餘錢的一半作為儲蓄已很不錯,其他的撥作應急基金,以應付不時之需。 儲蓄是一種習慣,每一個月開始之前先把預定的金額儲起來,這對日常生活沒有很大的影響;相反,若錢只放在口袋裏,最後都是花掉,甚至花到哪裡去也忘記了,說易做難。不過當然也有一些方法也以幫助我們進行儲蓄。 目標儲蓄法 如果想購買一件高級商品或操辦某項大事,應根據家庭經濟收入的實際情況建立切實可行的儲蓄指標並制定存錢措施,以實現儲蓄目標。 計畫儲蓄法 每個月領取月薪後,可以留出當月必需的生活費用和開支,將餘下的錢按用途區分,選擇適當的儲蓄品種存入銀行。這樣可減少許多隨意性的支出,使日常經濟支出按計劃運轉。 節約儲蓄法 注意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杜絕隨意消費和有害消費,用節約下來的錢參加儲蓄。 增收儲蓄法 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如遇上增薪、獲獎、稿酬、親友饋贈和其他臨時性收入時,可權當沒有這些收入,將這些增收的錢及時存進銀行,積累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積蓄。 折舊存儲法 為了家用電器等耐用消費品的更新換代,可為這些物品存一筆折舊費。在銀行設立一個存款帳戶,當家庭需添置價值較高的耐用品時,可以根據物品的大致使用年限,將費用平攤到每個月。如24000元買的電冰箱,使用壽命約為10年,可每月提取折舊費200元存入這個帳戶內。這樣,當這些物品需要更換時,帳戶內的折舊基金便能派上用場。 緩買儲蓄法 如家庭準備添置一件高級耐用消費品或其他珍貴物品時,由於其並非迫切需要或實用價值不高,可緩一兩年再買,先將這筆錢暫時存入銀行。待消費高峰期過後,此類商品價格必然會回落,那時就可以買到便宜貨。 降級儲蓄法 在準備購進一件貴重物品時,可以購買級次稍低一些的商品,把省下來的錢存入銀行。 滾動存儲法 每月將積餘的錢存入一張1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儲的數額可根據家庭的經濟收入而定,存滿1年為一個週期。1年後第一張存單到期,可取出儲蓄本息,湊個整數,進行下一輪的週期儲蓄。 如此循環往復,手頭始終是12張存單,每月都可有一定數額的資金收益,儲蓄數額滾動增加,家庭積蓄也隨之豐裕。滾動儲蓄可選擇1年期的,也可選擇3年期或5年期的定期儲蓄。 這種儲蓄方法較為靈活,每月存儲額可視家庭經濟收入而定,無需固定。一旦急需錢用,只要支取到期或近期所存的儲蓄就可以了,可以減少利息損失。 四分存儲法 又叫“金字塔”法,如果你持有1萬元,可以分別存成4張定期存單,存單的金額呈金字塔狀,以適應急需時不同的數額。可以將1萬元分別存成1000元、2000元、3000元、4000元4張1年期定期存單。這樣可以在急需用錢時,根據實際需用金額領取相應額度的存單,可避免需取小數額卻不得不動用大存單的弊端,以減少不必要的利息損失。 階梯存儲法 假如你持有3萬元,可分別用1萬元開設1至3年期的定期儲蓄存單各1份。1年後,你可用到期的1萬元再開設1張3年期的存單,以此類推,3年後你持有的存單則全部為3年期的,只是到期的年限不同,依次相差1年。這種儲蓄方式可使年度儲蓄到期額保持等量平衡,既能應對儲蓄利率的調整,又可獲取3年期存款的較高利息。這是一種中長期投資,適宜於工薪家庭為子女積累教育基金與婚嫁資金等。不景氣時代更需要留下預備金 全球經濟衰退是所有投資人最憂心的理財事。 目前世界各國都呈現經濟成長遲緩或零成長趨勢,全球經濟近年來不斷展露疲態,自雷曼兄弟宣佈倒閉,掀起百年首見的全球金融海嘯,正式開啟了這一波全球景氣低迷的序幕,接連美債危機、歐債危機不斷循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 (IMF)的預測,以及集合全世界300多家金融機構的國際金融研究所(IIF)最新的預測,雙雙指出今年可能出現現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 經濟不景氣,甚至是衰退,意味家庭理財要從積極轉為保守,保本為最優先,一般中產家庭要慎防意外拖累,預留至少半年生活費做為緊急準備;資產雄厚的家庭,才有危機入市的本錢;財務吃緊的家庭,優先降低負債,維持好債信。面對低薪消費時更要學會記帳 目前世界各國的CPI都不約而同出現巨大降幅,或甚至出現衰退;以台灣為例,雖然國內物價屢創新高,但已經自去年起CPI指數連續下滑,CPI年增率更創下近年以來新低,衰退幅度之大歷年罕見。 更有不少國內學者預言,國內明年經濟成長恐再創新低。 物價漲,大家買不起,而物價跌就是好事嗎? 錯!不景氣伴隨高物價是經濟崩潰的警訊,代表大家擔心未來更慘,不但不敢花錢,更有花不起錢的隱憂,建議從記帳開始重新規劃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