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產品和原料價格,就能掌握大盤走勢
投資景氣循環產業的第一項功課就是,密切追蹤該產業、該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原料的價格走向。充分瞭解價格推演原則後,再來應該追蹤產品及原料的供需狀況。順序絕對不能顛倒,充分瞭解產品和原料的價格後,投資景氣循環產業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同時也能提升你對其他產業或日經平均指數、東證指數(TOPIX)的波動預測能力。因為景氣循環產業會反應在它們之前。
在此列舉幾項瞭解所有產品和原料的價格走向的好處。①對大家而言,價格走向是公平且重要的公開情報,既然大家都知道,不能只有自己不瞭解。②當產品和原料的價格開始上漲時,與該原料之生產、製造有關的產業或企業,內部營收開始成長的可能性極高。在股票投資上,這時候正是發現大好機會的好時機。
③價格波動的背後反應了經濟活動的實況。就算無法清楚掌握產品的真實供需狀況,但至少可以透過價格波動的外在因素加以預測。④可以正確掌握目前經濟情勢。比方說到底是第三度景氣擴張期或第九度景氣擴張期,透過觀察價格走向,可以清楚釐清當前狀況。對於股票投資者而言,價格走向就是第三者觀察點,可以讓投資更準確。
那麼,該如何取得價格相關資訊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研究日本經濟新聞晚報的行情專欄所刊登的「國外商品期貨、現貨」的價格走向。報紙會登出前一天海外市場的期貨及現貨商品價格。透過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也能取得相同的資訊。
也會刊登「日經國際商品指數」、「路透社商品價格指數」,這些資料涵蓋了紐約原油、汽油、加熱用燃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金、銀、白金或倫敦的鋁、銅、亞鉛等非鐵類貴金屬價格,玉米、砂糖、大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的各種主要商品品項價格,晚報會刊登前一天的資料,一天或兩天之內,經濟趨勢的變動並不會太大。反而稍微延遲獲得資訊時,更可以冷靜判斷。有很多人只看日經新聞早報,卻不看晚報,實在可惜。去車站買一份晚報只要50日圓,很便宜,又能讓你獲得有利資訊。
至於國內價格走向,可以參考日本經濟新聞早報刊登於市場商品版面的「主要市場行情」專欄。跟晚報的海外市場行情專欄一樣,會列出國內市場的能源價格、非鐵金屬類貴金屬價格。此外,H型鋼、鋼棒等鋼材價格、橡膠、纖維、半導體DRAM價格等,晚報沒有刊登的國內主要商品品項價格也會登出。價格波動大的主要項目以日為單位刊登,價格不是太頻繁波動的品項以週或月為單位公布資料。如果是主要商品品項,閱讀這份專欄資料就夠了。一樣也能透過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取得資料。
建議將這些價格資訊剪下來,製成剪報,或摘錄於筆記本,當成投資參考資料。如果輸入電腦計算軟體,還可以自製分析圖表。如此一來就可以「隨時比較、掌握變化」。
有一點你一定要知道,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景氣才蒐集這些資料。想掌握與景氣動向連動性最強的景氣循環產業的股價,不需要讓自己成為經濟學家之類的專家。最好不要做個人預測比較好。這時候你該做的事是透過物品價格動向,瞭解目前的景氣狀況。
從上週開始價格上漲或價格上漲後迄今已經過了五個月時間等等,認清目前狀況才重要,閱讀這些資料的目的,是透過價格情報來檢視景氣循環產業的趨勢,並大概掌握幾天後的日經平均指數動向,來預測反應點來得比較晚的高科技產業或內需產業的趨勢,再從這些趨勢來思考市場未來的發展。這時候如果判斷「景氣擴張期未超過三次」時,就可以大膽地直接投資景氣循環產業股。所以,絕對要蒐集價格走向資料。
不看股價看「價值」是致勝原則
關於投資天才司徒炎恩所謂的四大投資類型中,第三類的景氣循環股已經說明完畢。如各位所見,在景氣循環股領域中,多數類股是以由上而下法來判斷整體景氣。本章節將討論價值股,加上下一個章節的成長股,接下來會談論可以更深入瞭解企業情況的由下而上法。至於第四類的企業重生股,因為有許多地方與價值股類似,所以本章節不會深入討論企業重生股。
那麼,就來認識價值股吧!所謂投資「價值股」,就是以數字來換算一間企業所擁有的根本價值(value),投資接近換算後價格水準的股票。因為是投資股票市場評等比企業實體價值低的類股,投資價值股也可以說是「投資廉價股」。
價值股投資始祖班哲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在1934年出版,與大衛.陶德(David Dodd)合著的作品《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是在經濟大恐慌時期所發行的著作,在被奉為證券投資聖經的這本書中,班哲明曾經這麼說:本書對於投機與投資的本質差異,給予相當精闢明確的分析。
「所有的金融資產都擁有可以當作基礎的根本價值,而計算該價值的工具就是基本面分析。因此,投資股票應該是對企業所擁有的價值進行評價、投資。」
投資股票時,應該將焦點鎖定於證券所擁有的根本價值(實體價值),沒有這麼做的話,不過是一種投機行為,投資與投機必須明確區別。在當時面臨股市急漲、急跌,後來又遇到經濟大恐慌的美國社會,班哲明的研究成果等於是一股時代新潮流,也奠定了後來的證券投資理論派的基礎。
在本章節,繼景氣循環股之後,將價值股視為議題主角。之所以如此安排,係因為不論是哪種投資型態,數字所擁有的意義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下一章節要講述的投資成長股,也是要將企業的成長換算成營業額或獲利成長率等數字,才能進行討論。雖然數字的重要性不會有所改變,但在投資成長股時,從一開始的階段,就會對於企業的未來性、預估收益、預估獲利等部分投入太多的主觀意見或個人見解。相較之下,投資景氣循環股或價值股時,會比投資成長股時以更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數字所擁有的意義。
投資景氣循環股時,物品的價格波動是重要數字依據。相對地,投資價值股時,企業的實體價值就是重要的數字依據。換句話說,所謂的企業實體價值就是企業要營運時,原本就具備的企業價值等金錢評價數字。比方說企業的收益絕對額、擁有的資產額(現有存款、土地建物、機械設備、投資的有價證券等等)都是。最近認為不容易用金錢來換算的資產,譬如長年建立的品牌價值、專利權、經營者能力、優秀設計師或工程師等員工水平、商店、網路商店的價值等,也該被涵蓋於企業價值裡。將這些內容以金錢來評價,所得的合計結果就是企業的實體價值,為了便宜行事,簡稱為「價值」。
投資價值股的作法就是,比較以金錢為換算單位的企業價格和市場所評價的企業價格(=股價),覺得該企業股價便宜時,就買進投資。企業股價常是市場人氣的反應指數,每天都會反覆上下游移。投資人也因此時喜時憂,不過企業的根本價值並不會如此輕易變動。如果能正確計算出企業所擁有的根本價值,並在適當時間點買進該企業股票的話,就不會被短期的股價波動所影響。
實際上,以世界主要股市為對象,調查各種投資型態的績效評比時,若以統計方式計算各個固定時期的操作成績,將會發現,毫無例外地每個時期投資價值股都會獲利。(布魯斯.格林瓦德〔Bruce Greenwald〕等人合著的《價值投資入門》,臼杵元春、坐古義之譯,2002年出版,日本經濟新聞社/渡邊幹夫著《基金經理人的股票運用策略(改訂版)》,1999年出版,同友館)。
這個調查結果告訴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相。那就是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市場處於何種情勢,投資價值股的績效最棒,這個真相給了投資人極大的勇氣。通常在股市大幅震盪,股價暴跌的情況,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會變得意氣消沉(然後,股市又繼續下跌。)。不過,透過過往經驗,知道投資價值股績效最棒這個真相的投資人,當股價下跌時,他們反而是雙眼發亮,整個人神采奕奕。
投資價值股的獲利祕訣只有一個,就是看你能以多麼便宜的價位買進股票。想在適當時間點投資擁有真正價值的企業,唯一的好機會就是股價大跌之時。「不看股價、投資價值」正是價值股投資人共同奉行的圭臬。
別賺5%就出場,要持續持有才是獲利關鍵
就算你找到能掌握時代脈動,一整年業績都維持成長佳績的企業,或嗅覺到正在萌芽的成長型產業,未來能否一直持有所投資企業的股票,仍是一大考驗。這一點正是投資成長股的難處。其實這個原則跟投資價值股的重點一樣。持續持有成長型股票,遠比找出成長型企業還難。成長股就是持續成長的企業。可是能流傳後世,為世人所傳頌的偉大成長型企業,其成長成果並不會在半年內或一年內等的短時間裡呈現。好比樹木的成長,從樹苗長成大樹需要很長的時間。然而,多數投資人只要小小成功就心花怒放,只要股價稍微上漲有獲利,即開心地賣掉股票。其實,後來的股價漲勢可能更猛。
辛苦找到偉大的成長市場,卻短期買賣進出,羅傑斯以「1903年買進紐約股票,1907年賣出」來形容這樣的愚蠢行為。(吉姆.羅傑斯著《冒險投資人吉姆.羅傑斯 世界大發現》,林康史.望月衛譯,2006年出版,日經商業人文庫。)
1907年,剛引進金本位制(編按: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816年由英國率先實行,在一次大戰前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也跟著跟進,直到一次大戰後,因各國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才結束。)的新興工業國家、美國在激烈信用擴張後,緊接著發生信用緊縮現象,國家財政破產,全民陷入金融恐慌中,銀行紛紛倒閉,華爾街蒙受前所未有的暴風雨,股價也慘跌。
可是,紐約股是卻在這之後的20年時間裡,上漲至一百倍(然後,1929年10月「黑暗星期四」降臨。而且經由這次恐慌經驗的反省,美國在1913年推出聯邦準備制度的政策)。1966年日本也面臨相同情況,可見在國家成長初期階段,一定會遇到所謂的挫折期(吉姆.羅傑斯著《吉姆.羅傑斯所謂的商品時代》,林康史.望月衛譯,2008年出版,日經商業人文庫)。
投資成長股的操作程序只有一種,那就是耐心且仔細地一再調查,找出該企業的成長泉源,然後下定決心投資,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你所預估的好成果那一天到來。成長股投資大咖人物都知道,只要能做到這些事,一定能夠成果輝煌。持續觀察市場,一旦買定,之後什麼事都不必做,只要等待即可,這就是投資成長股的要訣,前輩們一直以各種形式,不斷重覆地告訴我們,務必遵守這個原則。
巴菲特說:「你不打算持有某檔股票達十年的話,那麼連十分鐘也不要持有。」(《巴菲特投資的王道》)巴菲特的超級長久持有股票的作法(一旦買進,一輩子都不賣)舉世聞名。同樣地,菲利普.費雪也說:「正確選擇的股票,沒有所謂的賣出時間點。」(菲利普費雪著《費雪的「超級」成長股投資》,高田有現.武田浩美譯,2000年,Forest出版)。費雪是在全球經濟大恐慌後,成功投資成長股的投資人,巴菲特自己也說:「我身上流著的投資血液,85%來自葛拉漢,15%來自費雪。」
彼得林區在1977年剛接下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經理人之際,因為基金資產規模只有1800萬美元,短期內不斷買賣操作。
第一年的迴轉交易率(完成買賣的額度÷基金純資產)紀錄為343%,接下來的三年,也持續維持在300%左右(《彼得林區的股票投資法則》)。這個數字的意義告訴我們,該基金所投資的類股內容組合,在一年內全部更換了三次。
後來麥哲倫基金的績效出奇的好,這個消息也流傳出去,使得流入的資金量大增,隨著基金的純資產大增,彼得林區也慢慢將投資重心移轉為成長型股票。1982年大量買進的克萊斯勒集團股,到1987年漲了50倍。
例外人物是威廉.歐尼爾。歐尼爾也非常留意股市的整體走向。因此,他沒有舉雙手贊成長期投資(威廉.歐尼爾著《歐尼爾的成長股發掘法》,史賓塞倫亞譯,2011年,Panrolling出版)。他強調,關鍵不在於花費於投資上的時間長短,重點在於買進優良個股的適當時間點,以及事先設定停損點,當股價來到停損水平時,必須確實停損賣出。
歐尼爾不會明確設定投資期間,比方說28個月漲幅728%的德州儀器、41個月漲幅1163%的西北航空、25個月漲幅478%的麥當勞、26個月漲幅200%的波音公司。由此可見,希望股價大漲還是需要時間的等待。
投資景氣循環產業的第一項功課就是,密切追蹤該產業、該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和原料的價格走向。充分瞭解價格推演原則後,再來應該追蹤產品及原料的供需狀況。順序絕對不能顛倒,充分瞭解產品和原料的價格後,投資景氣循環產業才能做出正確判斷,同時也能提升你對其他產業或日經平均指數、東證指數(TOPIX)的波動預測能力。因為景氣循環產業會反應在它們之前。
在此列舉幾項瞭解所有產品和原料的價格走向的好處。①對大家而言,價格走向是公平且重要的公開情報,既然大家都知道,不能只有自己不瞭解。②當產品和原料的價格開始上漲時,與該原料之生產、製造有關的產業或企業,內部營收開始成長的可能性極高。在股票投資上,這時候正是發現大好機會的好時機。
③價格波動的背後反應了經濟活動的實況。就算無法清楚掌握產品的真實供需狀況,但至少可以透過價格波動的外在因素加以預測。④可以正確掌握目前經濟情勢。比方說到底是第三度景氣擴張期或第九度景氣擴張期,透過觀察價格走向,可以清楚釐清當前狀況。對於股票投資者而言,價格走向就是第三者觀察點,可以讓投資更準確。
那麼,該如何取得價格相關資訊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研究日本經濟新聞晚報的行情專欄所刊登的「國外商品期貨、現貨」的價格走向。報紙會登出前一天海外市場的期貨及現貨商品價格。透過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也能取得相同的資訊。
也會刊登「日經國際商品指數」、「路透社商品價格指數」,這些資料涵蓋了紐約原油、汽油、加熱用燃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金、銀、白金或倫敦的鋁、銅、亞鉛等非鐵類貴金屬價格,玉米、砂糖、大豆、小麥等農產品價格的各種主要商品品項價格,晚報會刊登前一天的資料,一天或兩天之內,經濟趨勢的變動並不會太大。反而稍微延遲獲得資訊時,更可以冷靜判斷。有很多人只看日經新聞早報,卻不看晚報,實在可惜。去車站買一份晚報只要50日圓,很便宜,又能讓你獲得有利資訊。
至於國內價格走向,可以參考日本經濟新聞早報刊登於市場商品版面的「主要市場行情」專欄。跟晚報的海外市場行情專欄一樣,會列出國內市場的能源價格、非鐵金屬類貴金屬價格。此外,H型鋼、鋼棒等鋼材價格、橡膠、纖維、半導體DRAM價格等,晚報沒有刊登的國內主要商品品項價格也會登出。價格波動大的主要項目以日為單位刊登,價格不是太頻繁波動的品項以週或月為單位公布資料。如果是主要商品品項,閱讀這份專欄資料就夠了。一樣也能透過日本經濟新聞電子報取得資料。
建議將這些價格資訊剪下來,製成剪報,或摘錄於筆記本,當成投資參考資料。如果輸入電腦計算軟體,還可以自製分析圖表。如此一來就可以「隨時比較、掌握變化」。
有一點你一定要知道,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景氣才蒐集這些資料。想掌握與景氣動向連動性最強的景氣循環產業的股價,不需要讓自己成為經濟學家之類的專家。最好不要做個人預測比較好。這時候你該做的事是透過物品價格動向,瞭解目前的景氣狀況。
從上週開始價格上漲或價格上漲後迄今已經過了五個月時間等等,認清目前狀況才重要,閱讀這些資料的目的,是透過價格情報來檢視景氣循環產業的趨勢,並大概掌握幾天後的日經平均指數動向,來預測反應點來得比較晚的高科技產業或內需產業的趨勢,再從這些趨勢來思考市場未來的發展。這時候如果判斷「景氣擴張期未超過三次」時,就可以大膽地直接投資景氣循環產業股。所以,絕對要蒐集價格走向資料。
不看股價看「價值」是致勝原則
關於投資天才司徒炎恩所謂的四大投資類型中,第三類的景氣循環股已經說明完畢。如各位所見,在景氣循環股領域中,多數類股是以由上而下法來判斷整體景氣。本章節將討論價值股,加上下一個章節的成長股,接下來會談論可以更深入瞭解企業情況的由下而上法。至於第四類的企業重生股,因為有許多地方與價值股類似,所以本章節不會深入討論企業重生股。
那麼,就來認識價值股吧!所謂投資「價值股」,就是以數字來換算一間企業所擁有的根本價值(value),投資接近換算後價格水準的股票。因為是投資股票市場評等比企業實體價值低的類股,投資價值股也可以說是「投資廉價股」。
價值股投資始祖班哲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在1934年出版,與大衛.陶德(David Dodd)合著的作品《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是在經濟大恐慌時期所發行的著作,在被奉為證券投資聖經的這本書中,班哲明曾經這麼說:本書對於投機與投資的本質差異,給予相當精闢明確的分析。
「所有的金融資產都擁有可以當作基礎的根本價值,而計算該價值的工具就是基本面分析。因此,投資股票應該是對企業所擁有的價值進行評價、投資。」
投資股票時,應該將焦點鎖定於證券所擁有的根本價值(實體價值),沒有這麼做的話,不過是一種投機行為,投資與投機必須明確區別。在當時面臨股市急漲、急跌,後來又遇到經濟大恐慌的美國社會,班哲明的研究成果等於是一股時代新潮流,也奠定了後來的證券投資理論派的基礎。
在本章節,繼景氣循環股之後,將價值股視為議題主角。之所以如此安排,係因為不論是哪種投資型態,數字所擁有的意義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下一章節要講述的投資成長股,也是要將企業的成長換算成營業額或獲利成長率等數字,才能進行討論。雖然數字的重要性不會有所改變,但在投資成長股時,從一開始的階段,就會對於企業的未來性、預估收益、預估獲利等部分投入太多的主觀意見或個人見解。相較之下,投資景氣循環股或價值股時,會比投資成長股時以更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數字所擁有的意義。
投資景氣循環股時,物品的價格波動是重要數字依據。相對地,投資價值股時,企業的實體價值就是重要的數字依據。換句話說,所謂的企業實體價值就是企業要營運時,原本就具備的企業價值等金錢評價數字。比方說企業的收益絕對額、擁有的資產額(現有存款、土地建物、機械設備、投資的有價證券等等)都是。最近認為不容易用金錢來換算的資產,譬如長年建立的品牌價值、專利權、經營者能力、優秀設計師或工程師等員工水平、商店、網路商店的價值等,也該被涵蓋於企業價值裡。將這些內容以金錢來評價,所得的合計結果就是企業的實體價值,為了便宜行事,簡稱為「價值」。
投資價值股的作法就是,比較以金錢為換算單位的企業價格和市場所評價的企業價格(=股價),覺得該企業股價便宜時,就買進投資。企業股價常是市場人氣的反應指數,每天都會反覆上下游移。投資人也因此時喜時憂,不過企業的根本價值並不會如此輕易變動。如果能正確計算出企業所擁有的根本價值,並在適當時間點買進該企業股票的話,就不會被短期的股價波動所影響。
實際上,以世界主要股市為對象,調查各種投資型態的績效評比時,若以統計方式計算各個固定時期的操作成績,將會發現,毫無例外地每個時期投資價值股都會獲利。(布魯斯.格林瓦德〔Bruce Greenwald〕等人合著的《價值投資入門》,臼杵元春、坐古義之譯,2002年出版,日本經濟新聞社/渡邊幹夫著《基金經理人的股票運用策略(改訂版)》,1999年出版,同友館)。
這個調查結果告訴大家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相。那就是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市場處於何種情勢,投資價值股的績效最棒,這個真相給了投資人極大的勇氣。通常在股市大幅震盪,股價暴跌的情況,幾乎所有的投資人都會變得意氣消沉(然後,股市又繼續下跌。)。不過,透過過往經驗,知道投資價值股績效最棒這個真相的投資人,當股價下跌時,他們反而是雙眼發亮,整個人神采奕奕。
投資價值股的獲利祕訣只有一個,就是看你能以多麼便宜的價位買進股票。想在適當時間點投資擁有真正價值的企業,唯一的好機會就是股價大跌之時。「不看股價、投資價值」正是價值股投資人共同奉行的圭臬。
別賺5%就出場,要持續持有才是獲利關鍵
就算你找到能掌握時代脈動,一整年業績都維持成長佳績的企業,或嗅覺到正在萌芽的成長型產業,未來能否一直持有所投資企業的股票,仍是一大考驗。這一點正是投資成長股的難處。其實這個原則跟投資價值股的重點一樣。持續持有成長型股票,遠比找出成長型企業還難。成長股就是持續成長的企業。可是能流傳後世,為世人所傳頌的偉大成長型企業,其成長成果並不會在半年內或一年內等的短時間裡呈現。好比樹木的成長,從樹苗長成大樹需要很長的時間。然而,多數投資人只要小小成功就心花怒放,只要股價稍微上漲有獲利,即開心地賣掉股票。其實,後來的股價漲勢可能更猛。
辛苦找到偉大的成長市場,卻短期買賣進出,羅傑斯以「1903年買進紐約股票,1907年賣出」來形容這樣的愚蠢行為。(吉姆.羅傑斯著《冒險投資人吉姆.羅傑斯 世界大發現》,林康史.望月衛譯,2006年出版,日經商業人文庫。)
1907年,剛引進金本位制(編按: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1816年由英國率先實行,在一次大戰前許多資本主義國家也跟著跟進,直到一次大戰後,因各國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才結束。)的新興工業國家、美國在激烈信用擴張後,緊接著發生信用緊縮現象,國家財政破產,全民陷入金融恐慌中,銀行紛紛倒閉,華爾街蒙受前所未有的暴風雨,股價也慘跌。
可是,紐約股是卻在這之後的20年時間裡,上漲至一百倍(然後,1929年10月「黑暗星期四」降臨。而且經由這次恐慌經驗的反省,美國在1913年推出聯邦準備制度的政策)。1966年日本也面臨相同情況,可見在國家成長初期階段,一定會遇到所謂的挫折期(吉姆.羅傑斯著《吉姆.羅傑斯所謂的商品時代》,林康史.望月衛譯,2008年出版,日經商業人文庫)。
投資成長股的操作程序只有一種,那就是耐心且仔細地一再調查,找出該企業的成長泉源,然後下定決心投資,接下來就是耐心等待你所預估的好成果那一天到來。成長股投資大咖人物都知道,只要能做到這些事,一定能夠成果輝煌。持續觀察市場,一旦買定,之後什麼事都不必做,只要等待即可,這就是投資成長股的要訣,前輩們一直以各種形式,不斷重覆地告訴我們,務必遵守這個原則。
巴菲特說:「你不打算持有某檔股票達十年的話,那麼連十分鐘也不要持有。」(《巴菲特投資的王道》)巴菲特的超級長久持有股票的作法(一旦買進,一輩子都不賣)舉世聞名。同樣地,菲利普.費雪也說:「正確選擇的股票,沒有所謂的賣出時間點。」(菲利普費雪著《費雪的「超級」成長股投資》,高田有現.武田浩美譯,2000年,Forest出版)。費雪是在全球經濟大恐慌後,成功投資成長股的投資人,巴菲特自己也說:「我身上流著的投資血液,85%來自葛拉漢,15%來自費雪。」
彼得林區在1977年剛接下麥哲倫基金(Magellan Fund)經理人之際,因為基金資產規模只有1800萬美元,短期內不斷買賣操作。
第一年的迴轉交易率(完成買賣的額度÷基金純資產)紀錄為343%,接下來的三年,也持續維持在300%左右(《彼得林區的股票投資法則》)。這個數字的意義告訴我們,該基金所投資的類股內容組合,在一年內全部更換了三次。
後來麥哲倫基金的績效出奇的好,這個消息也流傳出去,使得流入的資金量大增,隨著基金的純資產大增,彼得林區也慢慢將投資重心移轉為成長型股票。1982年大量買進的克萊斯勒集團股,到1987年漲了50倍。
例外人物是威廉.歐尼爾。歐尼爾也非常留意股市的整體走向。因此,他沒有舉雙手贊成長期投資(威廉.歐尼爾著《歐尼爾的成長股發掘法》,史賓塞倫亞譯,2011年,Panrolling出版)。他強調,關鍵不在於花費於投資上的時間長短,重點在於買進優良個股的適當時間點,以及事先設定停損點,當股價來到停損水平時,必須確實停損賣出。
歐尼爾不會明確設定投資期間,比方說28個月漲幅728%的德州儀器、41個月漲幅1163%的西北航空、25個月漲幅478%的麥當勞、26個月漲幅200%的波音公司。由此可見,希望股價大漲還是需要時間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