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穩守財的時代過去了
投資者是自己命運的舵手。―—彼得‧林奇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麼,而是必須清醒的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巴菲特
1.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從前有一位守財奴,他熬了很多年,終於從年邁的兄長手中接下了興旺的家業。由於雇工眾多,每天消耗的口糧讓守財奴心痛不已,於是沒過多久,他就一意孤行地關閉了所有的鋪子,遣散了所有的雇工,把家產全部變賣了,換成了一些既不用吃也無需喝的金條,埋在一個隱祕之處。這些金子是守財奴的心頭肉,令他朝思暮想,憂心不已。幾乎每隔一天,他都會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把金條挖出來,十分滿足地把玩一番。
就這樣過了幾年。後來,有人留意到了他的奇怪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趁他不備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去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於是拉扯著頭髮,號啕大哭起來。
有一個過路人見到了痛不欲生的守財奴,問明了緣由後,竟笑了一笑,對他說:
「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些金子。不如拿些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的意思。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是被埋沒的石頭一樣啊!
一般說來,增加財富只有兩個途徑:要麼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裡,增加帳面存款;要麼就是投資,讓錢生錢。我們發現,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單純靠賺錢攢錢的第一種途徑,很難實現生活無憂、經濟充分自由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道:「投資、理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麻煩又有風險。其實不懂得投資理財又怎樣,以前我們的父祖輩不都這樣過來了,難道我不可以如法炮製老一輩的經驗嗎?」
然而,現實是這樣的嗎?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大環境的變化,迫使你不得不睜開雙眼,面對這樣的事實:千真萬確的是—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你,隨時可能遭遇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失業、破產等各種不可預測的狀況!無論何時,一旦你手頭一無所有,那麼,困頓窘迫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2.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大多數人賺取的人生第一桶金往往是靠打工實現的,所以在投資的時候用錢會非常謹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觀念:現在自己的金錢資本太少了,先攢兩年吧,等儲蓄多了再拿出來投資。等兩年過後才發現,物價上漲,這點錢還是不夠投資的,於是再攢兩年吧。攢來攢去,發現即使一輩子也攢不到投資用的錢,於是就不再攢錢,而是找地方消費去了。
沒有一個富翁是靠攢錢發家的。建立理財觀念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掙錢和攢錢的區別。在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的時候,攢錢往往會使人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則往往會在該省錢的時候省,該花錢的時候花,絕不含糊。
當然,同樣多的錢該如何花,方式不同最終產生的結果會很不一樣。會花錢,錢能給你帶來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收入;不會花錢,錢花了以後不但沒有任何收益,甚至還會賠錢。如何花錢,往往成為富人的工作—他要將錢花得有價值。
日本的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其新書《M型社會》中提出驚人的觀察結論―—攢錢可能會讓你越來越窮,必須要學會讓錢生錢,才是賺錢之道。他表示,「新經濟」浪潮改變了經濟社會結構,代表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目前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淪為中、下階級,導致各國人口的生活方式,從倒U形轉變為M形社會。
回想過去在U型社會中,理財等於存錢,人們習慣手頭一有閒錢,就往郵局或銀行定存帳戶裡頭放,有時候連利率是多少都不太關心。但在M形社會,儲蓄雖然是累積資本的第一步驟,不過只會存錢的「守財奴」,很快就會被打入中、下階級,因為通貨膨脹侵蝕獲利的速度比利率上漲的速度快得多,把錢存進銀行,只會越來愈少!
M型社會的理財,應該是透過資產配置的風險控管效果,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工具中,以求最具效益的獲利率,達成各階段生涯規劃。簡單地說,隨著可利用的金融工具愈來愈多,例如基金、股票、債券,可選擇的市場越來越廣,例如歐、美、日新興市場與股市。我們為何總是墨守利率高不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定期存款,而不去追求相對更多更穩定的報酬率呢?3. 必須跑在CPI前面
在理財投資的過程中,考慮物價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小王、小李、小趙分別花4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之後又先後賣掉。
小王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小王賣了30.8萬元,比買價降低 23%。
小李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房子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3%。
小趙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2萬元,比買價低20%。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人誰做得最好呢?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小李做得最好,而小王表現最差。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小李賣的價格最高,而小王賣的價格最低。但是事實上是小王表現最好,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他所得的錢購買力增加了20%,他是唯一再買這樣的房子不需要貼錢的人。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因為物價的不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物價因素,考慮到當時的購買力,不能停留在3年前或者5年前的物價水平去思考。
物價是我們進行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風向指標。我們要看清楚物價的走勢,找到準確的投資方向,抓住理財的最好時機。就像炒股票時,要購買有升值空間的股票一樣,要求你有靈活的思維,從市場的定向去判斷投資理財的方向。比如你定期儲蓄5年,到期後,所得利息再除去通貨膨脹部分將所剩無幾,這就是你沒有跑在物價的前面,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物價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抵禦物價上漲,維持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有很多,房產、股票、基金、各種外幣理財產品、黃金……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卻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情。面對一路高漲的物價,到底該做何選擇?
「你可以跑不贏野狼,但你必須跑贏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這是近年來在網上最為流行的話語之一。
一時間,似乎什麼商品都在漲價,大到房產,小到豬肉、雞蛋,雖然我們的名義薪資收入沒有變化,但實際的購買力卻在下降。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合理進行理財投資,已經成為很多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物價上漲,讓人們對理財投資產生了更大的需求,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讓自己的資金保值增值的方法。其實,方法很多,各有各的特點,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和理財態度,慎重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切不可盲目地進行投資,否則只能是啞巴吃黃連。
投資者是自己命運的舵手。―—彼得‧林奇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麼,而是必須清醒的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巴菲特
1.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從前有一位守財奴,他熬了很多年,終於從年邁的兄長手中接下了興旺的家業。由於雇工眾多,每天消耗的口糧讓守財奴心痛不已,於是沒過多久,他就一意孤行地關閉了所有的鋪子,遣散了所有的雇工,把家產全部變賣了,換成了一些既不用吃也無需喝的金條,埋在一個隱祕之處。這些金子是守財奴的心頭肉,令他朝思暮想,憂心不已。幾乎每隔一天,他都會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把金條挖出來,十分滿足地把玩一番。
就這樣過了幾年。後來,有人留意到了他的奇怪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趁他不備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去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於是拉扯著頭髮,號啕大哭起來。
有一個過路人見到了痛不欲生的守財奴,問明了緣由後,竟笑了一笑,對他說:
「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些金子。不如拿些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的意思。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是被埋沒的石頭一樣啊!
一般說來,增加財富只有兩個途徑:要麼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裡,增加帳面存款;要麼就是投資,讓錢生錢。我們發現,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單純靠賺錢攢錢的第一種途徑,很難實現生活無憂、經濟充分自由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道:「投資、理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麻煩又有風險。其實不懂得投資理財又怎樣,以前我們的父祖輩不都這樣過來了,難道我不可以如法炮製老一輩的經驗嗎?」
然而,現實是這樣的嗎?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大環境的變化,迫使你不得不睜開雙眼,面對這樣的事實:千真萬確的是—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你,隨時可能遭遇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失業、破產等各種不可預測的狀況!無論何時,一旦你手頭一無所有,那麼,困頓窘迫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2.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大多數人賺取的人生第一桶金往往是靠打工實現的,所以在投資的時候用錢會非常謹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觀念:現在自己的金錢資本太少了,先攢兩年吧,等儲蓄多了再拿出來投資。等兩年過後才發現,物價上漲,這點錢還是不夠投資的,於是再攢兩年吧。攢來攢去,發現即使一輩子也攢不到投資用的錢,於是就不再攢錢,而是找地方消費去了。
沒有一個富翁是靠攢錢發家的。建立理財觀念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掙錢和攢錢的區別。在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的時候,攢錢往往會使人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則往往會在該省錢的時候省,該花錢的時候花,絕不含糊。
當然,同樣多的錢該如何花,方式不同最終產生的結果會很不一樣。會花錢,錢能給你帶來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收入;不會花錢,錢花了以後不但沒有任何收益,甚至還會賠錢。如何花錢,往往成為富人的工作—他要將錢花得有價值。
日本的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其新書《M型社會》中提出驚人的觀察結論―—攢錢可能會讓你越來越窮,必須要學會讓錢生錢,才是賺錢之道。他表示,「新經濟」浪潮改變了經濟社會結構,代表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目前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淪為中、下階級,導致各國人口的生活方式,從倒U形轉變為M形社會。
回想過去在U型社會中,理財等於存錢,人們習慣手頭一有閒錢,就往郵局或銀行定存帳戶裡頭放,有時候連利率是多少都不太關心。但在M形社會,儲蓄雖然是累積資本的第一步驟,不過只會存錢的「守財奴」,很快就會被打入中、下階級,因為通貨膨脹侵蝕獲利的速度比利率上漲的速度快得多,把錢存進銀行,只會越來愈少!
M型社會的理財,應該是透過資產配置的風險控管效果,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工具中,以求最具效益的獲利率,達成各階段生涯規劃。簡單地說,隨著可利用的金融工具愈來愈多,例如基金、股票、債券,可選擇的市場越來越廣,例如歐、美、日新興市場與股市。我們為何總是墨守利率高不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定期存款,而不去追求相對更多更穩定的報酬率呢?3. 必須跑在CPI前面
在理財投資的過程中,考慮物價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小王、小李、小趙分別花4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之後又先後賣掉。
小王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小王賣了30.8萬元,比買價降低 23%。
小李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房子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3%。
小趙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2萬元,比買價低20%。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人誰做得最好呢?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小李做得最好,而小王表現最差。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了小李賣的價格最高,而小王賣的價格最低。但是事實上是小王表現最好,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他所得的錢購買力增加了20%,他是唯一再買這樣的房子不需要貼錢的人。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因為物價的不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物價因素,考慮到當時的購買力,不能停留在3年前或者5年前的物價水平去思考。
物價是我們進行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風向指標。我們要看清楚物價的走勢,找到準確的投資方向,抓住理財的最好時機。就像炒股票時,要購買有升值空間的股票一樣,要求你有靈活的思維,從市場的定向去判斷投資理財的方向。比如你定期儲蓄5年,到期後,所得利息再除去通貨膨脹部分將所剩無幾,這就是你沒有跑在物價的前面,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物價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抵禦物價上漲,維持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有很多,房產、股票、基金、各種外幣理財產品、黃金……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卻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情。面對一路高漲的物價,到底該做何選擇?
「你可以跑不贏野狼,但你必須跑贏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這是近年來在網上最為流行的話語之一。
一時間,似乎什麼商品都在漲價,大到房產,小到豬肉、雞蛋,雖然我們的名義薪資收入沒有變化,但實際的購買力卻在下降。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合理進行理財投資,已經成為很多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物價上漲,讓人們對理財投資產生了更大的需求,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讓自己的資金保值增值的方法。其實,方法很多,各有各的特點,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和理財態度,慎重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切不可盲目地進行投資,否則只能是啞巴吃黃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