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如何「滾雪球」
知道股神巴菲特的人,幾乎知道他最著名的投資案例就是:可口可樂。
巴菲特的這個投資,總共為他賺取了一百億美金,可口可樂股票至今仍然是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主要投資品種。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還與他的滾雪球理論關係甚大。
巴菲特的滾雪球的理論其實並不複雜,總結起來也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即:40年如一日地看好一個企業。
如果要研究巴菲特如何選擇股票(企業),實際不需要研究沃倫要聽巴菲特的話,像他那樣去「讀透」他的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 及《聰明的投資者》即可。
沃倫‧巴菲特有一個故事表明什麼叫「讀透一本書」。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沃倫‧巴菲特出席一個反托拉斯案件的法庭審理。
原告問巴菲特是否同意《證券分析》書中的所有觀點?
沃倫‧巴菲特回答:「完全同意。」
律師問:「那麼請問,你同意書中對『貶值』的定義嗎?」
隨後,原告朗讀了書中的定義。
沃倫‧巴菲特說:「不,不。那是錯誤的。」
律師說:「我想告訴你,這是《證券分析》中的原話。」
沃倫‧巴菲特問道:「請告訴我這是哪一版的?」
重新開庭後,律師拿來的書上清清楚楚地表明,原告讀的是第4 版。
沃倫‧巴菲特說:「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定義在第14 章,而寫這一章的人不是格雷厄姆,而是西德尼‧科特爾。我認為科特爾寫的不對。」
在證券分析所有5個版本中,沃倫‧巴菲特認為,一九三四年的《證券分析》第一版和一九四○年的第二版,最能真實體現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
關於《聰明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認為是「最偉大的投資書籍」。過了35年後,巴菲特回憶起一九五○年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感受,仍然非常激動:「對我來說,讀到這本書,就像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的聖保羅一樣。」
巴菲特在回答任何一次詢問投資秘訣的時候,都是說:「如果你真的聽從了這些教誨的話,你投資幾乎不可能賠錢。有的時候,可能別人在短期內比你賺得更多,但是只要你聽我老師的話,你的回報肯定是合理的。我聽我老師的話。」要找選擇企業或股票投資的秘訣與方法,是應該聽沃倫‧巴菲特的,但更應該仔細閱讀巴菲特老師的書,而不需要尋章摘句聽巴菲特的言論。
那麼沃倫‧巴菲特值得企業界研究或學習的是什麼呢?
有研究者認為是沃倫‧巴菲特滾雪球的思想,因為這個思想的核心不在格雷厄姆那兩本書裡。其原則不僅適用於股票投資,而且適用於所有企業。
正如沃倫‧巴菲特對「原則」的觀點:「如果原則會變得過時,那麼它們根本就不是原則。」―—原則是經得起淬煉的。
所以,即使看懂了格雷厄姆的那兩本書,也未必可以成為沃倫‧巴菲特。成就巴菲特的是滾雪球思想,也就是我們稱之為「戰略增長」的思想。
所謂戰略增長是指可以持續增加收入、並有持續盈利的增長,這種增長的核心在於為產品或服務找到一個穩定的、不斷擴大的需求。比如可口可樂及其全飲料產品構想,是以地球上每個人的「胃納量」為標準來定義其收入的水平,而不是以企業過去的增長速度來定義未來的增長。這種以「胃納量」而不是先有市場為眼界的增長觀念,是上世紀60 年代可口可樂營銷戰略的一場革命。可口可樂的營銷戰略革命,與沃倫‧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時間大致相同,這不是偶然。
事實上,沃倫‧巴菲特選擇投資的都是「必需品」,生活必需品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中石油等,這些東西是巴菲特通過自己及周圍人的生活就可以觀察到其需求的,而不需要通過數據。
你或者會覺得意外的是沃倫‧巴菲特甚至沒有買微軟公司的股票,而他和比爾‧蓋茨不但是好友,也是後來比爾‧蓋茨基金會的最大贊助人。
如果說20年前「微軟」是否成為「必需品」還是個問題,但在今天這個電腦化的網路時代,「微軟」已經成為必需品。可能「微軟」對於網路、電腦的依賴並不像人類對於可口可樂等的依賴那樣強烈,但是也不至於難以理解到不能投資。但是巴菲特堅守的是自己的認知,他認為自己不理解「微軟」這樣的行業。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戰略增長的第二個關鍵詞:只在戰略增長處投資,而不是隨意改變。人們將巴菲特的這個投資特點稱之為「長期堅持價值投資」。
實際上,「堅持」這種心智特性本身,比堅持什麼更加重要。
巴菲特的「雪球」如何越滾越大呢?巴菲特自己說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是必須有很高的山、很長的坡;
第二、是要有很濕的雪。
對巴菲特來說,很高的山就是股票,「我非常幸運,我17歲的時候就對股票非常瞭解,我的山就非常的高。」很濕的雪就是投資的機會,即「以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去購買一支股票。」
當出現這種機會的時候,意味著「濕雪」出現:「我們只是在固定的時間會選擇一支特殊的股票,我們只會選擇一兩種股票,儘管有數千種股票供我們選擇。」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滾雪球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先尋找高山長坡: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第二步:然後等待濕雪:在決定性的地點投入決定性的力量;
第三步:此後就是滾雪球:「我每天都希望我的雪球變得越來越大!」
證券市場這個金融工具是提供給人類的一次財富機會。索羅斯說:在金融市場裡,選擇比勤奮更重要。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以前人類財富的積累依靠的是勤奮而不是選擇。
現代金融領域的財富積累速度比做實體經營要快得多,所以沃倫‧巴菲特說他選擇了一個很高的山。
知道股神巴菲特的人,幾乎知道他最著名的投資案例就是:可口可樂。
巴菲特的這個投資,總共為他賺取了一百億美金,可口可樂股票至今仍然是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主要投資品種。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功,還與他的滾雪球理論關係甚大。
巴菲特的滾雪球的理論其實並不複雜,總結起來也不需要長篇大論。甚至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即:40年如一日地看好一個企業。
如果要研究巴菲特如何選擇股票(企業),實際不需要研究沃倫要聽巴菲特的話,像他那樣去「讀透」他的老師班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 及《聰明的投資者》即可。
沃倫‧巴菲特有一個故事表明什麼叫「讀透一本書」。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沃倫‧巴菲特出席一個反托拉斯案件的法庭審理。
原告問巴菲特是否同意《證券分析》書中的所有觀點?
沃倫‧巴菲特回答:「完全同意。」
律師問:「那麼請問,你同意書中對『貶值』的定義嗎?」
隨後,原告朗讀了書中的定義。
沃倫‧巴菲特說:「不,不。那是錯誤的。」
律師說:「我想告訴你,這是《證券分析》中的原話。」
沃倫‧巴菲特問道:「請告訴我這是哪一版的?」
重新開庭後,律師拿來的書上清清楚楚地表明,原告讀的是第4 版。
沃倫‧巴菲特說:「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定義在第14 章,而寫這一章的人不是格雷厄姆,而是西德尼‧科特爾。我認為科特爾寫的不對。」
在證券分析所有5個版本中,沃倫‧巴菲特認為,一九三四年的《證券分析》第一版和一九四○年的第二版,最能真實體現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
關於《聰明的投資者》,沃倫‧巴菲特認為是「最偉大的投資書籍」。過了35年後,巴菲特回憶起一九五○年第一次讀到這本書的感受,仍然非常激動:「對我來說,讀到這本書,就像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的聖保羅一樣。」
巴菲特在回答任何一次詢問投資秘訣的時候,都是說:「如果你真的聽從了這些教誨的話,你投資幾乎不可能賠錢。有的時候,可能別人在短期內比你賺得更多,但是只要你聽我老師的話,你的回報肯定是合理的。我聽我老師的話。」要找選擇企業或股票投資的秘訣與方法,是應該聽沃倫‧巴菲特的,但更應該仔細閱讀巴菲特老師的書,而不需要尋章摘句聽巴菲特的言論。
那麼沃倫‧巴菲特值得企業界研究或學習的是什麼呢?
有研究者認為是沃倫‧巴菲特滾雪球的思想,因為這個思想的核心不在格雷厄姆那兩本書裡。其原則不僅適用於股票投資,而且適用於所有企業。
正如沃倫‧巴菲特對「原則」的觀點:「如果原則會變得過時,那麼它們根本就不是原則。」―—原則是經得起淬煉的。
所以,即使看懂了格雷厄姆的那兩本書,也未必可以成為沃倫‧巴菲特。成就巴菲特的是滾雪球思想,也就是我們稱之為「戰略增長」的思想。
所謂戰略增長是指可以持續增加收入、並有持續盈利的增長,這種增長的核心在於為產品或服務找到一個穩定的、不斷擴大的需求。比如可口可樂及其全飲料產品構想,是以地球上每個人的「胃納量」為標準來定義其收入的水平,而不是以企業過去的增長速度來定義未來的增長。這種以「胃納量」而不是先有市場為眼界的增長觀念,是上世紀60 年代可口可樂營銷戰略的一場革命。可口可樂的營銷戰略革命,與沃倫‧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時間大致相同,這不是偶然。
事實上,沃倫‧巴菲特選擇投資的都是「必需品」,生活必需品如可口可樂、麥當勞、中石油等,這些東西是巴菲特通過自己及周圍人的生活就可以觀察到其需求的,而不需要通過數據。
你或者會覺得意外的是沃倫‧巴菲特甚至沒有買微軟公司的股票,而他和比爾‧蓋茨不但是好友,也是後來比爾‧蓋茨基金會的最大贊助人。
如果說20年前「微軟」是否成為「必需品」還是個問題,但在今天這個電腦化的網路時代,「微軟」已經成為必需品。可能「微軟」對於網路、電腦的依賴並不像人類對於可口可樂等的依賴那樣強烈,但是也不至於難以理解到不能投資。但是巴菲特堅守的是自己的認知,他認為自己不理解「微軟」這樣的行業。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戰略增長的第二個關鍵詞:只在戰略增長處投資,而不是隨意改變。人們將巴菲特的這個投資特點稱之為「長期堅持價值投資」。
實際上,「堅持」這種心智特性本身,比堅持什麼更加重要。
巴菲特的「雪球」如何越滾越大呢?巴菲特自己說需要兩個條件:
第一、是必須有很高的山、很長的坡;
第二、是要有很濕的雪。
對巴菲特來說,很高的山就是股票,「我非常幸運,我17歲的時候就對股票非常瞭解,我的山就非常的高。」很濕的雪就是投資的機會,即「以低於實際價值的價格去購買一支股票。」
當出現這種機會的時候,意味著「濕雪」出現:「我們只是在固定的時間會選擇一支特殊的股票,我們只會選擇一兩種股票,儘管有數千種股票供我們選擇。」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滾雪球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先尋找高山長坡: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第二步:然後等待濕雪:在決定性的地點投入決定性的力量;
第三步:此後就是滾雪球:「我每天都希望我的雪球變得越來越大!」
證券市場這個金融工具是提供給人類的一次財富機會。索羅斯說:在金融市場裡,選擇比勤奮更重要。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次,以前人類財富的積累依靠的是勤奮而不是選擇。
現代金融領域的財富積累速度比做實體經營要快得多,所以沃倫‧巴菲特說他選擇了一個很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