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四章 房地產篇:我的存房人生

第三節、我的「存房」鐵律

看到「未來流動現金」這個名詞,投資朋友們一定感到頗熟悉。沒錯,在前面談到股票和共同基金的章節時,我們談到「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也就是投資業界最常談到的「殖利率」,其實這個重要的觀念,對房地產這項屬於「不動產」性質的投資工具,不僅一樣要有,而且是投資人在資金風險控管中,牢不可破的底線。

如同前面我一再強調的觀念,任何屬於「儲存」的穩定理財工具,重點通常有2大核心:1是本金,2是利息,先要擁有本金進行「儲存」,之後隨著銀行訂出的利率,定期產生利息,時間愈久,複利效果愈驚人。

定存利息如此,股票產生的股息也如出一轍。重點在於投資人必須先要擁有股票,有了股票進行「儲存」,隨著股票發行公司每年定出的股票「殖利率」(股利/股價)高低,配出的股利股息也會每年不同,通常殖利率配發的高低,與該公司年度獲利有莫大關係。

「存房」和「存利息」、「存股息」觀念一致,投資人必須要先擁有一個完全清償、沒有揹負任何房貸的房產進行「儲存」,當決定要買下一個新存房標的物件時,才能立即有房產抵押借款,成為買房的頭期款。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這項被稱為「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的租金收入殖利率,是否能持續高於房貸利率。

從這裡我提醒所有「存房族」必須牢記以下5大「存房鐵律」:
1、「存房」第一條鐵律:租金收入殖利率ㄧ定要大於房貸利率。

在此我再次說明「存房」這項投資理財工具的特點之一,就是你必須先要擁有第1間無貸款的房子作為儲存的資產,一如要享有「定存利息」收入,就必須先要有1筆可源源不斷生息的「本金」先儲存在銀行之中。因此,衡量「存房」能否成功,未來不斷「房生房」,前提在於這項房地產的物件可否「利滾利」。

因此,第1條「存房」鐵律的前提要件,在於必須要讓你所要儲存的房子能夠定期產生租金收入,當每月租金收入殖利率大於房貸利率時,代表你所買下的房子,每個月從租金帶來的收入,高於每個月你必須要繳給銀行的房貸利息,只要這間房子的租金收入大過於利息支出,「存房」才可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淨現金流入。
第四章 房地產篇:我的存房人生

第三節、我的「存房」鐵律

看到「未來流動現金」這個名詞,投資朋友們一定感到頗熟悉。沒錯,在前面談到股票和共同基金的章節時,我們談到「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也就是投資業界最常談到的「殖利率」,其實這個重要的觀念,對房地產這項屬於「不動產」性質的投資工具,不僅一樣要有,而且是投資人在資金風險控管中,牢不可破的底線。

如同前面我一再強調的觀念,任何屬於「儲存」的穩定理財工具,重點通常有2大核心:1是本金,2是利息,先要擁有本金進行「儲存」,之後隨著銀行訂出的利率,定期產生利息,時間愈久,複利效果愈驚人。

定存利息如此,股票產生的股息也如出一轍。重點在於投資人必須先要擁有股票,有了股票進行「儲存」,隨著股票發行公司每年定出的股票「殖利率」(股利/股價)高低,配出的股利股息也會每年不同,通常殖利率配發的高低,與該公司年度獲利有莫大關係。

「存房」和「存利息」、「存股息」觀念一致,投資人必須要先擁有一個完全清償、沒有揹負任何房貸的房產進行「儲存」,當決定要買下一個新存房標的物件時,才能立即有房產抵押借款,成為買房的頭期款。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這項被稱為「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的租金收入殖利率,是否能持續高於房貸利率。

從這裡我提醒所有「存房族」必須牢記以下5大「存房鐵律」:
1、「存房」第一條鐵律:租金收入殖利率ㄧ定要大於房貸利率。

在此我再次說明「存房」這項投資理財工具的特點之一,就是你必須先要擁有第1間無貸款的房子作為儲存的資產,一如要享有「定存利息」收入,就必須先要有1筆可源源不斷生息的「本金」先儲存在銀行之中。因此,衡量「存房」能否成功,未來不斷「房生房」,前提在於這項房地產的物件可否「利滾利」。

因此,第1條「存房」鐵律的前提要件,在於必須要讓你所要儲存的房子能夠定期產生租金收入,當每月租金收入殖利率大於房貸利率時,代表你所買下的房子,每個月從租金帶來的收入,高於每個月你必須要繳給銀行的房貸利息,只要這間房子的租金收入大過於利息支出,「存房」才可能產生源源不斷的淨現金流入。
不過,請注意,即使租金殖利率大於房貸利率,也並不代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率安全無虞。

2、「存房」第2條鐵律:未來每月租金收入最好能大於本息攤還金額。

進一步說,如果你買下要作為存房標的的房產,未來每個月的租金收入,都能夠大於每個月要繳付給銀行本息攤還的金額,那麼基本上這項「存房」計畫,有相當的機率能成功。

反之,一旦從房子本身每個月所能產生的租金收入,不僅應付不了本息攤還金額,甚至連單純的房貸利息都無法支應,那麼這項「存房」計畫在未來一定期限內,終將可能面臨失敗命運。

好友云云(化名)是一家媒體的高階主管,12年來就因扛不住每個月的「本息攤還」金額,人生二度痛失已到手的房子,其中1戶在8年之內,房價漲幅逼近1.5倍,另一戶漲幅近2倍,然而卻因負擔不起每月本息攤還,不得不在「寬限期」結束前轉售掉她好不容易到手的房子。

也就是說,2間她所相中的中古公寓及捷運宅,房價事後一口氣都飆漲1.5〜2倍,但卻在房價起漲前,因為實在付不起寬限期過後、每個月突然爆增3倍以上的房貸本息攤還款項,最後房子拱手讓人,房價大漲的可口滋味,全都被她的買家「整碗端走」!房價漲幅再高,她都只能望屋興嘆!

第1次是在2003年,在她民生社區中古公寓租屋住家的4樓,原價1,250萬元的38坪中古公寓,因屋主老先生突然辭世,繼承遺產的2名子女,因長年在美國定居,無意再回台居住,為求返台料理喪事期間,儘速平順處理父親留下的這間老屋,結清遺產稅,竟能以市價975萬元、折合市價7、8折的價位成交。

原本和母親長期租屋的云云,喜出望外,付了290萬元頭期款,向銀行申辦20年房貸,一家人高興入厝,前3年只繳利息1.4萬元,但如圖8-2,這筆房貸金額卻在寬限期過後,變成了本息攤還4.1萬,一口氣增加了將近3倍!

本身不過是月薪不到5萬元的小資女,媽媽多年來也一直沒有一個固定工作收入,母女2人為了留住這間未來可供退休養老的「棲身之所」,云云和媽媽拼命攢錢,但畢竟每個月硬是要擠出這4.1萬元,不只是要撐過1年半載,而是未來漫長的20年,每個月可都要歷經這硬拼4.1萬元的煎熬!

母女倆苦苦硬撐5個月,終究敵不過這每月本息攤還的4.1萬元,無計可施下,2人含淚由房仲以990萬元緊急求售,扣除其間裝潢、仲介費和相關稅款,幾乎沒有賺賠。4年後,云云再看到買方轉售價格,開價已高達1,400萬元!比起當年975萬元整整多出425萬元,這間中古公寓成了母女倆捶心肝的痛。不過,請注意,即使租金殖利率大於房貸利率,也並不代表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率安全無虞。

2、「存房」第2條鐵律:未來每月租金收入最好能大於本息攤還金額。

進一步說,如果你買下要作為存房標的的房產,未來每個月的租金收入,都能夠大於每個月要繳付給銀行本息攤還的金額,那麼基本上這項「存房」計畫,有相當的機率能成功。

反之,一旦從房子本身每個月所能產生的租金收入,不僅應付不了本息攤還金額,甚至連單純的房貸利息都無法支應,那麼這項「存房」計畫在未來一定期限內,終將可能面臨失敗命運。

好友云云(化名)是一家媒體的高階主管,12年來就因扛不住每個月的「本息攤還」金額,人生二度痛失已到手的房子,其中1戶在8年之內,房價漲幅逼近1.5倍,另一戶漲幅近2倍,然而卻因負擔不起每月本息攤還,不得不在「寬限期」結束前轉售掉她好不容易到手的房子。

也就是說,2間她所相中的中古公寓及捷運宅,房價事後一口氣都飆漲1.5〜2倍,但卻在房價起漲前,因為實在付不起寬限期過後、每個月突然爆增3倍以上的房貸本息攤還款項,最後房子拱手讓人,房價大漲的可口滋味,全都被她的買家「整碗端走」!房價漲幅再高,她都只能望屋興嘆!

第1次是在2003年,在她民生社區中古公寓租屋住家的4樓,原價1,250萬元的38坪中古公寓,因屋主老先生突然辭世,繼承遺產的2名子女,因長年在美國定居,無意再回台居住,為求返台料理喪事期間,儘速平順處理父親留下的這間老屋,結清遺產稅,竟能以市價975萬元、折合市價7、8折的價位成交。

原本和母親長期租屋的云云,喜出望外,付了290萬元頭期款,向銀行申辦20年房貸,一家人高興入厝,前3年只繳利息1.4萬元,但如圖8-2,這筆房貸金額卻在寬限期過後,變成了本息攤還4.1萬,一口氣增加了將近3倍!

本身不過是月薪不到5萬元的小資女,媽媽多年來也一直沒有一個固定工作收入,母女2人為了留住這間未來可供退休養老的「棲身之所」,云云和媽媽拼命攢錢,但畢竟每個月硬是要擠出這4.1萬元,不只是要撐過1年半載,而是未來漫長的20年,每個月可都要歷經這硬拼4.1萬元的煎熬!
母女倆苦苦硬撐5個月,終究敵不過這每月本息攤還的4.1萬元,無計可施下,2人含淚由房仲以990萬元緊急求售,扣除其間裝潢、仲介費和相關稅款,幾乎沒有賺賠。4年後,云云再看到買方轉售價格,開價已高達1,400萬元!比起當年975萬元整整多出425萬元,這間中古公寓成了母女倆捶心肝的痛。

理智上告訴她,留不住的財富都是過眼雲煙,但只要一經過這間中古公寓,她總是萬般糾結。然而老天和她開的玩笑居然不只一次,同樣的痛出現在新婚之後。

云云和老公結婚時,2人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民權西路捷運站旁買下只有1房1廳1衛、總價1,200萬元的12坪大小套房,2人約定共同負擔這間捷運宅未來20年共840萬元的房貸。

前3年原本每月繳付1.75萬元利息,夫妻倆日子還過得去,3年後寬限期一到,每月繳付的房貸突然從只付利息變成本金加利息一起攤還,金額從1.75萬元直接跳升快3倍,達5萬元以上,夫妻倆月薪加起頂多8萬元,光為了還這間捷運站旁小宅的房貸,就吃掉2人月薪超過6成以上,更不用說在他們小兒子出生之後,奶粉、尿布錢已成了極高的生活負擔。

這回又讓云云想起幾年前的民生東路中古公寓的慘痛經驗,沒想到時光飛逝,當她已淡忘上回購屋就是還不起每月本息攤還的痛,這回居然又犯了上一回買屋,一模一樣的錯誤!

這一回云云和老公再不捨,再如何確定附近有百貨公司商圈的地點,增值幅度有多高也沒有用,寬限期後的第2個月,云云和老公共同決定,以較3年前成交價高不到30萬元的價格出售,因為2003年的本息攤還惡夢,讓她知道已經有了1歲大兒子的小夫妻,以2人合計才8萬元左右的月薪,根本沒有本事每月擔負5萬元的房貸,這回她連想都沒想,就勸服老公把房子賣了。

如今,夫妻倆每次經過他們曾經買過的捷運小宅時,看到附近貼出的賣屋房價,都萬分痛苦,即使夫妻倆人慧眼獨具,早就知道這間捷運小宅未來房價絕對看漲,然而當他們被每月至少要繳5萬元以上的本息攤還壓到喘不過氣時,再怎麼飆漲的房價,對他們的生活再也不具價值,因為捷運小宅只是「曾經擁有」,現實的生活是他們永遠還是在租屋子。
理智上告訴她,留不住的財富都是過眼雲煙,但只要一經過這間中古公寓,她總是萬般糾結。然而老天和她開的玩笑居然不只一次,同樣的痛出現在新婚之後。

云云和老公結婚時,2人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在民權西路捷運站旁買下只有1房1廳1衛、總價1,200萬元的12坪大小套房,2人約定共同負擔這間捷運宅未來20年共840萬元的房貸。

前3年原本每月繳付1.75萬元利息,夫妻倆日子還過得去,3年後寬限期一到,每月繳付的房貸突然從只付利息變成本金加利息一起攤還,金額從1.75萬元直接跳升快3倍,達5萬元以上,夫妻倆月薪加起頂多8萬元,光為了還這間捷運站旁小宅的房貸,就吃掉2人月薪超過6成以上,更不用說在他們小兒子出生之後,奶粉、尿布錢已成了極高的生活負擔。

這回又讓云云想起幾年前的民生東路中古公寓的慘痛經驗,沒想到時光飛逝,當她已淡忘上回購屋就是還不起每月本息攤還的痛,這回居然又犯了上一回買屋,一模一樣的錯誤!

這一回云云和老公再不捨,再如何確定附近有百貨公司商圈的地點,增值幅度有多高也沒有用,寬限期後的第2個月,云云和老公共同決定,以較3年前成交價高不到30萬元的價格出售,因為2003年的本息攤還惡夢,讓她知道已經有了1歲大兒子的小夫妻,以2人合計才8萬元左右的月薪,根本沒有本事每月擔負5萬元的房貸,這回她連想都沒想,就勸服老公把房子賣了。

如今,夫妻倆每次經過他們曾經買過的捷運小宅時,看到附近貼出的賣屋房價,都萬分痛苦,即使夫妻倆人慧眼獨具,早就知道這間捷運小宅未來房價絕對看漲,然而當他們被每月至少要繳5萬元以上的本息攤還壓到喘不過氣時,再怎麼飆漲的房價,對他們的生活再也不具價值,因為捷運小宅只是「曾經擁有」,現實的生活是他們永遠還是在租屋子。

3、「存房」第3條鐵律:避開升息循環和調降貸款成數的經濟環境。

從前面2項「存房」鐵律可知,「存房」這項理財工具的成與敗,關鍵就在利率的高與低。簡單來說,全台灣所有的「首購族」、「存房族」或「投資客」,最需要仔細聽清楚某位重量級人士所說的話,他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

只要央行宣布降息1碼、決定調高房屋貸款成數8〜9成,全體民眾揹負要繳給銀行的房貸利息,壓力就會大幅減輕;相反的一旦國內央行開始展開新一波升息循環,計劃調降房屋貸款成數到7成甚至6成以下,如果選在此時進場購屋,一家人要扛起的房貸壓力可能沉重到令人窒息。可以說,在彭淮南主政下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決策,就會決定負擔1間房子頭期款之外的所有銀行貸款,究竟是要調升利率、壓低貸款成數,讓民眾借錢額度少,卻又要大量還、快快還?還是要調降利率、拉高貸款成數,由銀行貸出去讓民眾買屋的金額擴大、銀行收回錢的速度慢一點、利差少賺一點、民眾每個月繳房貸的錢可以少繳一點,生活才可能舒服一點。

美國聯準會(FED)從2015年中就不斷醞釀即將升息,眾所關注下,果真在2015年12月正式升息1碼,接下來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否也會跟進升息,或者在2016年總體經濟環境考量下,台灣究竟有沒有升息的條件和環境,就成了所有台灣房貸族最重要的功課。

那麼央行每升息1碼,對房貸族的實際負擔到底有多重?答案是當升息1碼,每個房貸戶平均每年利息支出將增加約1.5萬元,每個月負擔增加1,250元,也就是說如果你目前每月房貸繳付3萬元,宣布升息1碼,房貸就增繳到31,250元,對受薪階層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台灣房貸利率是浮動的,買房子的民眾在付完頭期款當下,往往只記得自己當下每個月薪水可以負擔房貸,卻往往忽略掉一旦利率不斷調高,繳不起房貸的風險會更高。

央行總裁彭淮南也不只1次提醒國人,國內房貸負擔率(指房貸支出占家庭所得比率)已超過3成以上,代表目前全台灣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中,有超過3成以上都是拿去繳房貸;其中房價上漲幅度居全國之冠的台北市,房貸負擔率更高達61.87%,等於賺每100元,其中就有60多元拿去繳付銀行每月本息攤還的金額。

根據5大行庫主管分析,如果以每月所得6萬元的家庭為例,以20年本利攤還方式,設定利率為2%、貸款成數7成,以及貸款負擔率低於30%計算,大約只能負擔總價500萬元的住宅。

但翻開大台北地區實價登錄數字,或比照國內各大租屋網站公布的實價登錄地圖,除非是10坪上下、或超過30年以上的中古老屋,否則要在台北地區找到總價500萬元的房子,除了運氣,談何容易。

4、「存房」第4條鐵律:待租期不宜超過半年。

即使挺過升息和降低房貸成數的風險,存房族常會忽略的是房子遲遲無法出租,或即使出租就是收不到固定租金收入,這將導致未來現金流量不穩定,如果情況持續達半年以上,那麼透過「存房」的方式,使不動產每月轉化出流動現金的計畫就會受阻,進而產生流動性危機。
3、「存房」第3條鐵律:避開升息循環和調降貸款成數的經濟環境。

從前面2項「存房」鐵律可知,「存房」這項理財工具的成與敗,關鍵就在利率的高與低。簡單來說,全台灣所有的「首購族」、「存房族」或「投資客」,最需要仔細聽清楚某位重量級人士所說的話,他就是央行總裁彭淮南。

只要央行宣布降息1碼、決定調高房屋貸款成數8〜9成,全體民眾揹負要繳給銀行的房貸利息,壓力就會大幅減輕;相反的一旦國內央行開始展開新一波升息循環,計劃調降房屋貸款成數到7成甚至6成以下,如果選在此時進場購屋,一家人要扛起的房貸壓力可能沉重到令人窒息。

可以說,在彭淮南主政下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決策,就會決定負擔1間房子頭期款之外的所有銀行貸款,究竟是要調升利率、壓低貸款成數,讓民眾借錢額度少,卻又要大量還、快快還?還是要調降利率、拉高貸款成數,由銀行貸出去讓民眾買屋的金額擴大、銀行收回錢的速度慢一點、利差少賺一點、民眾每個月繳房貸的錢可以少繳一點,生活才可能舒服一點。

美國聯準會(FED)從2015年中就不斷醞釀即將升息,眾所關注下,果真在2015年12月正式升息1碼,接下來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否也會跟進升息,或者在2016年總體經濟環境考量下,台灣究竟有沒有升息的條件和環境,就成了所有台灣房貸族最重要的功課。

那麼央行每升息1碼,對房貸族的實際負擔到底有多重?答案是當升息1碼,每個房貸戶平均每年利息支出將增加約1.5萬元,每個月負擔增加1,250元,也就是說如果你目前每月房貸繳付3萬元,宣布升息1碼,房貸就增繳到31,250元,對受薪階層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台灣房貸利率是浮動的,買房子的民眾在付完頭期款當下,往往只記得自己當下每個月薪水可以負擔房貸,卻往往忽略掉一旦利率不斷調高,繳不起房貸的風險會更高。

央行總裁彭淮南也不只1次提醒國人,國內房貸負擔率(指房貸支出占家庭所得比率)已超過3成以上,代表目前全台灣家庭每月可支配所得中,有超過3成以上都是拿去繳房貸;其中房價上漲幅度居全國之冠的台北市,房貸負擔率更高達61.87%,等於賺每100元,其中就有60多元拿去繳付銀行每月本息攤還的金額。

根據5大行庫主管分析,如果以每月所得6萬元的家庭為例,以20年本利攤還方式,設定利率為2%、貸款成數7成,以及貸款負擔率低於30%計算,大約只能負擔總價500萬元的住宅。
但翻開大台北地區實價登錄數字,或比照國內各大租屋網站公布的實價登錄地圖,除非是10坪上下、或超過30年以上的中古老屋,否則要在台北地區找到總價500萬元的房子,除了運氣,談何容易。

4、「存房」第4條鐵律:待租期不宜超過半年。

即使挺過升息和降低房貸成數的風險,存房族常會忽略的是房子遲遲無法出租,或即使出租就是收不到固定租金收入,這將導致未來現金流量不穩定,如果情況持續達半年以上,那麼透過「存房」的方式,使不動產每月轉化出流動現金的計畫就會受阻,進而產生流動性危機。

產生待租期超過半年的原因眾多,有時看屋的租客人來人往,卻因房租價位談不攏,或有時附近有嫌惡設施,導致租客流動率極高,房子一直處在待租狀態,或甚至租客遲繳、拒繳房租,卻又長期霸佔房子,導致半年、甚至1年以上無法順利出租,或租金收入斷斷續續。這種現象一旦持續超過半年,很可能就會讓「存房」計畫產生流動現金失衡的資金缺口,不可不慎。

5、「存房」第5條鐵律:當未來現金收入(未來租金收入+薪資所得)低於貸款本息支出,半年之內必要賣出,就算賠錢也得賣!

這條鐵律是上述5大信條之中,最重要的底線。一旦這條底線失守,不論是未來增值潛力再大的不動產投資標的,都得撤手。2007年我在內湖買下2個新房產物件,其中之一,就觸及「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不足的底線。

嚴格說來,2007年我在內湖所購置的預售屋新建案,當時之所以前後購置坪數1大1小的2間住商混合辦公套房,真正原因並非基於之前對該地段增值前景的評估,而是為了彌補投資2003年投資捷運共構宅的遺憾。

遺憾?這項捷運共構宅不是多年後飆漲近3倍,就連租金投報率,連年至少維持在5%左右嗎?照理說,這算是件成果豐碩的投資理財案,何來遺憾?

的確,這項評估不到半小時就拍板的定案,讓我一度享受到投資報酬率將近200%的快樂,堪稱我的「存房」名單中,成績最亮眼的一筆,然而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遺憾,畢竟如果當時不是這麼膽小,只敢買1戶,今天報酬率早就突破400%,說不定我早就可以提前在40歲退休了!

然而,人生從來就沒有這麼多的「如果」!當機會來敲門,我們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膽識,認得出、抓得住這一閃即逝的機會?每一次的投資,都是完全獨立的個案,當心中有了「彌補遺憾」的盲點,很可能會影響投資的理性判斷。
產生待租期超過半年的原因眾多,有時看屋的租客人來人往,卻因房租價位談不攏,或有時附近有嫌惡設施,導致租客流動率極高,房子一直處在待租狀態,或甚至租客遲繳、拒繳房租,卻又長期霸佔房子,導致半年、甚至1年以上無法順利出租,或租金收入斷斷續續。這種現象一旦持續超過半年,很可能就會讓「存房」計畫產生流動現金失衡的資金缺口,不可不慎。

5、「存房」第5條鐵律:當未來現金收入(未來租金收入+薪資所得)低於貸款本息支出,半年之內必要賣出,就算賠錢也得賣!

這條鐵律是上述5大信條之中,最重要的底線。一旦這條底線失守,不論是未來增值潛力再大的不動產投資標的,都得撤手。2007年我在內湖買下2個新房產物件,其中之一,就觸及「未來流動現金的折現率」不足的底線。

嚴格說來,2007年我在內湖所購置的預售屋新建案,當時之所以前後購置坪數1大1小的2間住商混合辦公套房,真正原因並非基於之前對該地段增值前景的評估,而是為了彌補投資2003年投資捷運共構宅的遺憾。

遺憾?這項捷運共構宅不是多年後飆漲近3倍,就連租金投報率,連年至少維持在5%左右嗎?照理說,這算是件成果豐碩的投資理財案,何來遺憾?

的確,這項評估不到半小時就拍板的定案,讓我一度享受到投資報酬率將近200%的快樂,堪稱我的「存房」名單中,成績最亮眼的一筆,然而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遺憾,畢竟如果當時不是這麼膽小,只敢買1戶,今天報酬率早就突破400%,說不定我早就可以提前在40歲退休了!

然而,人生從來就沒有這麼多的「如果」!當機會來敲門,我們究竟有沒有這樣的膽識,認得出、抓得住這一閃即逝的機會?每一次的投資,都是完全獨立的個案,當心中有了「彌補遺憾」的盲點,很可能會影響投資的理性判斷。

為彌補2003年自己對投資不夠有膽識的遺憾,2007年在內湖新建案,就一連投資了2戶,當時原以為有碧草如茵的美麗公園加值,2003年選擇好地段的成功案例,有機會再複製,沒料到,這個期望只達到了一半。

當2010年開始陸續交屋,同樣在裝潢完工後出租,結果25坪大的住辦,不消2個月就順利放租,但另一間13坪大的房間,也許因為坪數過小,又或者面公園的景觀不夠全面,導致時間過了6個月以上,一直未能順利出租。時間就是金錢,當日子一天天過去,不斷貼出招租、看屋、卻遲遲無法順利放租,13坪小套房無法每月提供固定租金收入,讓我緩解2.5%的銀行房貸壓力,。這是從我立志以「存房」作為自己投資理財工具以來,頭一次面臨資金流「阻塞不通」的情況。

雖說這種買了房子卻租不出的情況,是在我每次決定買下1間房子前,都事先預想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幸在「存房」歷程中,除了自住的1間外,大致多能順利出租,用房租收入來繳付已調到3%以內的房貸,用租金收益率來負擔房貸利率,以利抵利,已成為「以房養房」最大利器。然而,當有一天這條資金的大動脈遭遇「阻塞」,或是「流速不夠通暢」時,我就面臨極大的資金壓力。

經過半年以上的資金評量,我和先生生平第1次決定:要賣掉1間房子了,而且必須速戰速決!

趁著全家半年內現金流量還在可控制的時間範圍內,委請房仲轉賣,盤算著在未來半年內,一定要設法將這間13坪的小套房出售,初步以加計系統傢俱及簡單裝潢等成本設訂轉售價格,一旦無法在半年內順利轉賣,那麼將開始考慮以原價的95折,開始降價求售。接下來每過半年就評估一次,直到成功出售為止。

不到1個月,這個13坪的內湖5期小套房,僅以比原先購屋成本650萬元加裝潢費35萬元,再加15萬元,共700萬元的價格成交,但如果扣除仲介費及其他相關稅負(當時尚無房地合一稅),可以說這不僅是我第1次賣屋,更幾乎是一次零獲利的轉手賣屋。

坦白說,當時對於房仲提出700萬元這樣的轉售價位,心中頗為掙扎!事實上,當時時間點是在2011年,距離2008年金融海嘯也整整超過4年以上,其中還歷經2010年經濟從谷底復甦期,不僅股市已從暴跌到4,950點,回復到8,000多點水準,內湖5期附近的房價不僅止跌反漲,漲幅更在2成以上。

然而在考量自己所投資的每間房子或店面,都必須「自給自足」,也就是「以房子每月出租賺取的租金,能繳付每個月房貸至少3分之2以上」,以維持每個月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通暢時,一旦觸及這項「存房鐵律」第1個天條,我也只能選擇割愛。

我心中很清楚,我是個所有現金都必須用在「刀口上」的勤懇「存房族」,不是手中隨時握有300萬元以上資金,可以「囤房」、「養房」坐等房市景氣5~7年以上回春的「投資客」。為彌補2003年自己對投資不夠有膽識的遺憾,2007年在內湖新建案,就一連投資了2戶,當時原以為有碧草如茵的美麗公園加值,2003年選擇好地段的成功案例,有機會再複製,沒料到,這個期望只達到了一半。

當2010年開始陸續交屋,同樣在裝潢完工後出租,結果25坪大的住辦,不消2個月就順利放租,但另一間13坪大的房間,也許因為坪數過小,又或者面公園的景觀不夠全面,導致時間過了6個月以上,一直未能順利出租。

時間就是金錢,當日子一天天過去,不斷貼出招租、看屋、卻遲遲無法順利放租,13坪小套房無法每月提供固定租金收入,讓我緩解2.5%的銀行房貸壓力,。這是從我立志以「存房」作為自己投資理財工具以來,頭一次面臨資金流「阻塞不通」的情況。

雖說這種買了房子卻租不出的情況,是在我每次決定買下1間房子前,都事先預想可能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所幸在「存房」歷程中,除了自住的1間外,大致多能順利出租,用房租收入來繳付已調到3%以內的房貸,用租金收益率來負擔房貸利率,以利抵利,已成為「以房養房」最大利器。然而,當有一天這條資金的大動脈遭遇「阻塞」,或是「流速不夠通暢」時,我就面臨極大的資金壓力。

經過半年以上的資金評量,我和先生生平第1次決定:要賣掉1間房子了,而且必須速戰速決!

趁著全家半年內現金流量還在可控制的時間範圍內,委請房仲轉賣,盤算著在未來半年內,一定要設法將這間13坪的小套房出售,初步以加計系統傢俱及簡單裝潢等成本設訂轉售價格,一旦無法在半年內順利轉賣,那麼將開始考慮以原價的95折,開始降價求售。接下來每過半年就評估一次,直到成功出售為止。

不到1個月,這個13坪的內湖5期小套房,僅以比原先購屋成本650萬元加裝潢費35萬元,再加15萬元,共700萬元的價格成交,但如果扣除仲介費及其他相關稅負(當時尚無房地合一稅),可以說這不僅是我第1次賣屋,更幾乎是一次零獲利的轉手賣屋。

坦白說,當時對於房仲提出700萬元這樣的轉售價位,心中頗為掙扎!事實上,當時時間點是在2011年,距離2008年金融海嘯也整整超過4年以上,其中還歷經2010年經濟從谷底復甦期,不僅股市已從暴跌到4,950點,回復到8,000多點水準,內湖5期附近的房價不僅止跌反漲,漲幅更在2成以上。
然而在考量自己所投資的每間房子或店面,都必須「自給自足」,也就是「以房子每月出租賺取的租金,能繳付每個月房貸至少3分之2以上」,以維持每個月可自由支配的現金流通暢時,一旦觸及這項「存房鐵律」第1個天條,我也只能選擇割愛。

我心中很清楚,我是個所有現金都必須用在「刀口上」的勤懇「存房族」,不是手中隨時握有300萬元以上資金,可以「囤房」、「養房」坐等房市景氣5~7年以上回春的「投資客」。

如果我已確認手中存有的一間房子,在未來半年內從房租產生的流動現金,有超過6成以上的機率,無法支持該間房子自身的房貸利率,那麼這就已踩到我「存房鐵律」的第1條紅線,我一定必須在1季或最長半年之內,讓手中的「不動產」轉為「動產」處分掉。

因為我比誰都清楚,如果自己遲遲不願處分掉,未來一旦錯過時機,讓單一一間房子的每月流動現金問題,擴大衍生成為與手中其他房子之間,在自由現金流量上新增的困擾,這可能不只是產生遺憾,而可能是會進一步釀成災難!

為確保每一間房子(自住的房屋除外)每個月產生的租金收入,一定要大過寬限期的房貸利息支出,這是我的「存房人生」絕對必須嚴格遵守的鐵規則,凡是不能達到這個標準達3個月(1季)以上,我就必須在未來3個月之內,最長不得超過半年,將它處分掉,即使賠錢都得要能賣得掉!

如此一來,我才可能維持每1間名下的房地產,都能擁有一定的未來現金流量,唯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才能有效支撐不動產的槓桿效益,讓不動產和「變現性」之間,維持最佳的動態均衡。

事後證明,從內湖這間13坪大的建物,變現出來近700萬元的資金,後來有了更佳的賺錢去處,當我將這695萬元扣除原先銀行房貸及相關稅賦後,結餘約250萬元現金,轉換成購買國內幾檔蘋果(Apple)概念股,以及黃金、原油等礦業基金,在當年度反而獲得從33~120%不等的年化報酬率。

從這次的經驗,讓我領悟到原來不論是選擇房地產、股票,或是共同基金等各種投資工具,都各有不同妙用,端看自己最習慣或相對「擅長」的理財工具是哪一種,但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這筆投資的金錢,究竟放在哪個工具,才能夠產生最高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率」?當投資人掌握到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就等於掌握「存房」祕訣。
如果我已確認手中存有的一間房子,在未來半年內從房租產生的流動現金,有超過6成以上的機率,無法支持該間房子自身的房貸利率,那麼這就已踩到我「存房鐵律」的第1條紅線,我一定必須在1季或最長半年之內,讓手中的「不動產」轉為「動產」處分掉。

因為我比誰都清楚,如果自己遲遲不願處分掉,未來一旦錯過時機,讓單一一間房子的每月流動現金問題,擴大衍生成為與手中其他房子之間,在自由現金流量上新增的困擾,這可能不只是產生遺憾,而可能是會進一步釀成災難!

為確保每一間房子(自住的房屋除外)每個月產生的租金收入,一定要大過寬限期的房貸利息支出,這是我的「存房人生」絕對必須嚴格遵守的鐵規則,凡是不能達到這個標準達3個月(1季)以上,我就必須在未來3個月之內,最長不得超過半年,將它處分掉,即使賠錢都得要能賣得掉!

如此一來,我才可能維持每1間名下的房地產,都能擁有一定的未來現金流量,唯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才能有效支撐不動產的槓桿效益,讓不動產和「變現性」之間,維持最佳的動態均衡。

事後證明,從內湖這間13坪大的建物,變現出來近700萬元的資金,後來有了更佳的賺錢去處,當我將這695萬元扣除原先銀行房貸及相關稅賦後,結餘約250萬元現金,轉換成購買國內幾檔蘋果(Apple)概念股,以及黃金、原油等礦業基金,在當年度反而獲得從33~120%不等的年化報酬率。

從這次的經驗,讓我領悟到原來不論是選擇房地產、股票,或是共同基金等各種投資工具,都各有不同妙用,端看自己最習慣或相對「擅長」的理財工具是哪一種,但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這筆投資的金錢,究竟放在哪個工具,才能夠產生最高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率」?當投資人掌握到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就等於掌握「存房」祕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