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有三個層面:「賺錢」、「省錢」、「滾錢」
賺錢靠努力,省錢靠毅力,滾錢靠實力
是人才,才能賺錢;會理債,才能省錢;懂自己,才能滾錢
在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上,「認識自己」比「投資什麼」都重要得多
「就業能力」不等於「競爭力」
……長期身處在一個充滿負面思維的世界,我們的思維很容易就會變得會去「責怪別人」,好像別人做好是應該的,如果有什麼不對勁都是因為別人做不好、做錯了。小心呀!這樣的思維不會提高你的「就業能力」,卻會嚴重侵蝕你的「競爭力」。
大學畢業除了是一張文憑之外,在就業市場中至少還代表了一份就業能力的證明。證明你有「資格」進入就業市場。就像是各行各業不同的執照一樣,考取了執照只能代表你有這門專業的基礎知識,不太需要從頭學起。只是,你能不能在職場中生存,甚至發揮所長、步步高升,關鍵不在於「就業能力」,而在於「競爭力」。
排除非營利組織及公益團體,企業用人與否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用前面勞動市場經濟學的概念,就是用了這個人之後對公司產生的效益,是否會大於公司付出去的成本,這是每一個企業用人的基本準則。文憑,只是保障你有機會參與,並不保證能進入,也不保證能生存。如果無法讓自己產生更高的價值,很快地就會面臨到適應及生存的問題。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在過去,全世界的市場沒有今天那麼高的整合度,人才沒有那麼高的流通性,每個人在勞動市場所面臨到的競爭比較集中在地及區域性。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競爭沒那麼激烈,每個人的「被取代性」比較低。然而今日的世界早已改觀,很多產業和企業面臨的是全球的市場,競爭來自四面八方,需要的不再只是本地的人才。全世界人才的流通是平的,在臺灣找不到的,可能在韓國、印度、中國出現,中間的藩籬早已打破。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創造更高的價值,機會很可能就會被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取代。過去二十年中國以低成本勞力取代了先進國家(包括臺灣)的製造業勞工的價值;印度以語言優勢擷取了全球軟體及電話服務的商機;韓國創造了全球性的家電、汽車、機械的品牌價值;香港和新加坡則以低稅率和低門檻發展成區域金融中心。那些原本散在各地的製造業勞工、Call Center人員、只有國內市場的家電品牌,以及只做在地生意的銀行,突然驚覺自己有極高的「被取代性」,一不小心生存都會出現問題。「上海大承網絡技術」是中國著名的網路遊戲平台企業,公司執行長楊震曾經生動地描寫他在用人方面的標準:
「我不一定用國內的人,例如遊戲設計日本很強,行銷新加坡很強,軟體程式臺灣很強,我就用當地人,如果一樣強,我就用最便宜的。」
上述這段話可以說是以全球化市場作為背景的一種思維,「就業能力」不等於「競爭力」的現象不是臺灣獨有,而是世界性的現象,反觀臺灣,這一代大學生常常被拿來和過去的一代、甚至好幾代比較。這其實並不十分公平,制度可能有缺陷,大學數量可能多了一點,所學也不見得有用,但最大的原因是環境改變了。過去「學歷」可能等同於「工作」,「就業能力」也代表了「競爭力」,現在這一切都不同了。企業家經不起這場全球性巨變的,就有可能會在這一波浪潮中滅頂;政治人物無法抵擋這股整合力量的,也不乏被推翻下台。大學生只不過是這股潮流當中的一員而已,只是「低薪」、「就業難」涉及生存,當然需要認真面對。
負債是壞事嗎?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富爸爸也沒有祖產,負債可說是一定會有的現象。尤其是打拼一陣子之後,多半會有家庭、子女,以及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因此,買房需要申請房貸,買車可能會有車貸,每個月按時繳款還本息。在這個狀況下,「負債」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反而是鞭策自己好好打拼的動力。
負債本身是一件冒風險的事,老一輩的人聽到負債二字就認為不是件好事,認為手頭沒錢的人才會去借錢。其實,個人的財務管理早應該擺脫「無負債就是好」的迷思,著重的應該是「創造資產」及「現金管理」。在現金調度允許的情況下,一些適當的負債,反而會讓資產成長,這些資產若能提供更高的收益,除了償還債外之外還能有餘,負債反而變成一件增加價值的事。財務管理學裡有一個理論,一個公司可以經由適當的負債將公司價值極大化,意思是運用負債的效果,將原本要很久後才會擁有的資產提前擁有,並且運用這些資產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樣一來,負債就變成了一件創造價值的事,而不是只有增加負擔而己,這種狀況稱為「槓桿效果」。以台灣為例,著名企業如台塑的負債比 (總負債 / 總資產)為19.8%、台積電為15.4%、鴻海12.8%、統一超5.2%、遠東百貨31.7%。企業經營在經營成本和資金運用的考量下也不大可能零負債。槓桿這個名詞後來被廣為運用,在投資上,融資 (也就是借錢) 買股、融券 (也就是借股票) 賣股算是槓桿操作;買賣期貨或選擇權,花一點本金可以會賺到數倍的獲利,這種以小摶大的投資也被冠以槓桿操作;更別說拿房子抵押,拿銀行的錢來炒股更算是。但這時所謂的槓桿操作多少都帶有投機的意味了。
負債的原因是因為增加資產,如果負債本身的償還是可估算、並且沒有急迫性的;更重要的是買進來的資產具有增值潛力,這項負債就值得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欠卡債,不論是買衣買鞋還是吃大餐 (完全沒有增值潛力,反而有還款急迫性),都是相對不理智的舉動。至於買進學位文憑欠下的學貸,得看看這個文憑是否具有附加價值,讓你在未來因為這個文憑而變得更好。否則如同前紐約市長彭博 (Michael R. Bloomberg)所說,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擠進大學與背負助學貸款,不如及早投入技職生涯,當個收入不錯又沒學貸的水電工更好。總而言之,在能夠提高資產價值的情況下,當然可以有負債。
對於無法放棄儲蓄習慣的人……
多數有儲蓄習慣的人,存款方式不外乎兩種:(1)每個月固定存入一筆金額;(2)每個月存入當月未花費的剩餘款。儲蓄是一種「享受當下和擁抱未來」相互拉鋸的心理戰,上述二種方法當中不論採取哪一種,都等於是在現在和未來之間作取捨。要一個平時沒有儲蓄習慣的人突然開始每個月存三千元,就好比要一個老煙槍從今天開始不准抽煙一樣難受。因此,有關儲蓄的方法,我建議用一種「漸進累積式」的方式,讓儲蓄隨時間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然後累積出一筆可觀的金額。所謂「漸進累積式」的方式十分簡單。假如你目前是一個存款數字是零的人,從這個星期開始,維持「每一週多存十元」的習慣,只要一年後,就會看到它初步的成效。只要「每一週多存十元」, 一年後帳戶就會有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元(不計利息),持續這樣的慣性,到了第二年最後一週的存款額將是一千零四十元,一個月已存超過四千元,和一般人每個月存三至五千元已相差無幾,在第二年底累積將會有五萬四千零七十元!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儲蓄慣性已經養成了。
一個星期存一千多元,一個月存四千多元難不難?說難挺難的,說容易也挺容易。每天早餐自己煎蛋夾吐司、晚上少花六十元買鹽酥雞當消夜、買十五元一把的新鮮地瓜葉而不是店裡一盤三十五元的燙青菜、少花四十或五十元買珍珠奶茶或翡翠檸檬茶、自己煮咖啡加鮮奶作拿鐵、買衣服則從「新裝上市」改成三個月後的「換季特賣」、交通工具從計程車改成公車和捷運……,每天省個一、二百元真的不是太困難的事。
「漸進累積式」的儲蓄方式不是我發明的,但我認為十分適合多數想要養成儲蓄習慣的人:第一、它的起始點很低,十塊錢就可以開始;第二、它的累積速度不快,每一週多省十元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算太困難;第三、不需要到畢業後就業領薪水才開始,從學生時代就可以起步,拿平日的打工錢就行;第四、如果是上班族,儲蓄速度可以跟著未來加薪逐漸增加。這一筆錢,學生可以拿來還學貸、卡債;上班族可以規劃出國旅行、進修,或是買房、買車的頭期款;更可以用作退休金準備。
對於開始要投資理財的人……
如果你能理解儲蓄已無法滿足未來經濟上的需要,投資理財將成為必備的常識,那你就正式進入投資的領域。投資工具林林總總,方法千奇百怪,但不管方式為何,有兩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你一定得認識:一個叫「報酬」,一個叫「風險」。
「報酬」的概念相當明確。買低賣高就是賺,反之就是賠錢,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算法上可以有幾個方式:
其一,直接計算。
其二,年化報酬。相對於報酬,「風險」比較抽象難理解,但風險是具體存在的事物,而且讓人膽戰心驚。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疾病、傷痛、低潮,是人生的風險;在投資活動中,買賣任何投資商品是風險,同樣的,發生虧損也是風險。但是,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發生虧損,賠了錢,等於風險。這種認知不能說不對,卻不免偏執,許多投資人在投資股票、基金、資產、債券、外幣發生巨大損失後,才會總結一句:「投資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把虧損多寡和風險高低放在同一個標準衡量其實並不精確。
投資要獲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買低賣高。再好的公司,如果買在價格高點,發生虧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一些大家棄如敝帚的標的,價格低到乏人問津,獲利的機會反而增加。也就是說,會不會發生虧損,往往和等級好壞的公司本身的風險關聯不大,反而和投資人買賣時間點和價格有關。
而風險是指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從這個觀念出發,高風險的意思是讓投資人產生虧損的可能性比較高,換句話說價格的起伏要比較大,才會產生這種可能性。如果一檔股票價格平穩不動,投資它基本上是不大會賠錢的……
賺錢靠努力,省錢靠毅力,滾錢靠實力
是人才,才能賺錢;會理債,才能省錢;懂自己,才能滾錢
在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上,「認識自己」比「投資什麼」都重要得多
「就業能力」不等於「競爭力」
……長期身處在一個充滿負面思維的世界,我們的思維很容易就會變得會去「責怪別人」,好像別人做好是應該的,如果有什麼不對勁都是因為別人做不好、做錯了。小心呀!這樣的思維不會提高你的「就業能力」,卻會嚴重侵蝕你的「競爭力」。
大學畢業除了是一張文憑之外,在就業市場中至少還代表了一份就業能力的證明。證明你有「資格」進入就業市場。就像是各行各業不同的執照一樣,考取了執照只能代表你有這門專業的基礎知識,不太需要從頭學起。只是,你能不能在職場中生存,甚至發揮所長、步步高升,關鍵不在於「就業能力」,而在於「競爭力」。
排除非營利組織及公益團體,企業用人與否的概念其實相當簡單,用前面勞動市場經濟學的概念,就是用了這個人之後對公司產生的效益,是否會大於公司付出去的成本,這是每一個企業用人的基本準則。文憑,只是保障你有機會參與,並不保證能進入,也不保證能生存。如果無法讓自己產生更高的價值,很快地就會面臨到適應及生存的問題。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在過去,全世界的市場沒有今天那麼高的整合度,人才沒有那麼高的流通性,每個人在勞動市場所面臨到的競爭比較集中在地及區域性。用更簡單的話說,就是競爭沒那麼激烈,每個人的「被取代性」比較低。然而今日的世界早已改觀,很多產業和企業面臨的是全球的市場,競爭來自四面八方,需要的不再只是本地的人才。全世界人才的流通是平的,在臺灣找不到的,可能在韓國、印度、中國出現,中間的藩籬早已打破。沒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創造更高的價值,機會很可能就會被世界某一角落的人取代。過去二十年中國以低成本勞力取代了先進國家(包括臺灣)的製造業勞工的價值;印度以語言優勢擷取了全球軟體及電話服務的商機;韓國創造了全球性的家電、汽車、機械的品牌價值;香港和新加坡則以低稅率和低門檻發展成區域金融中心。那些原本散在各地的製造業勞工、Call Center人員、只有國內市場的家電品牌,以及只做在地生意的銀行,突然驚覺自己有極高的「被取代性」,一不小心生存都會出現問題。「上海大承網絡技術」是中國著名的網路遊戲平台企業,公司執行長楊震曾經生動地描寫他在用人方面的標準:
「我不一定用國內的人,例如遊戲設計日本很強,行銷新加坡很強,軟體程式臺灣很強,我就用當地人,如果一樣強,我就用最便宜的。」
上述這段話可以說是以全球化市場作為背景的一種思維,「就業能力」不等於「競爭力」的現象不是臺灣獨有,而是世界性的現象,反觀臺灣,這一代大學生常常被拿來和過去的一代、甚至好幾代比較。這其實並不十分公平,制度可能有缺陷,大學數量可能多了一點,所學也不見得有用,但最大的原因是環境改變了。過去「學歷」可能等同於「工作」,「就業能力」也代表了「競爭力」,現在這一切都不同了。企業家經不起這場全球性巨變的,就有可能會在這一波浪潮中滅頂;政治人物無法抵擋這股整合力量的,也不乏被推翻下台。大學生只不過是這股潮流當中的一員而已,只是「低薪」、「就業難」涉及生存,當然需要認真面對。
負債是壞事嗎?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如果沒有富爸爸也沒有祖產,負債可說是一定會有的現象。尤其是打拼一陣子之後,多半會有家庭、子女,以及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因此,買房需要申請房貸,買車可能會有車貸,每個月按時繳款還本息。在這個狀況下,「負債」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反而是鞭策自己好好打拼的動力。
負債本身是一件冒風險的事,老一輩的人聽到負債二字就認為不是件好事,認為手頭沒錢的人才會去借錢。其實,個人的財務管理早應該擺脫「無負債就是好」的迷思,著重的應該是「創造資產」及「現金管理」。在現金調度允許的情況下,一些適當的負債,反而會讓資產成長,這些資產若能提供更高的收益,除了償還債外之外還能有餘,負債反而變成一件增加價值的事。財務管理學裡有一個理論,一個公司可以經由適當的負債將公司價值極大化,意思是運用負債的效果,將原本要很久後才會擁有的資產提前擁有,並且運用這些資產創造更高的價值。這樣一來,負債就變成了一件創造價值的事,而不是只有增加負擔而己,這種狀況稱為「槓桿效果」。以台灣為例,著名企業如台塑的負債比 (總負債 / 總資產)為19.8%、台積電為15.4%、鴻海12.8%、統一超5.2%、遠東百貨31.7%。企業經營在經營成本和資金運用的考量下也不大可能零負債。槓桿這個名詞後來被廣為運用,在投資上,融資 (也就是借錢) 買股、融券 (也就是借股票) 賣股算是槓桿操作;買賣期貨或選擇權,花一點本金可以會賺到數倍的獲利,這種以小摶大的投資也被冠以槓桿操作;更別說拿房子抵押,拿銀行的錢來炒股更算是。但這時所謂的槓桿操作多少都帶有投機的意味了。
負債的原因是因為增加資產,如果負債本身的償還是可估算、並且沒有急迫性的;更重要的是買進來的資產具有增值潛力,這項負債就值得考慮。從這個角度來看,欠卡債,不論是買衣買鞋還是吃大餐 (完全沒有增值潛力,反而有還款急迫性),都是相對不理智的舉動。至於買進學位文憑欠下的學貸,得看看這個文憑是否具有附加價值,讓你在未來因為這個文憑而變得更好。否則如同前紐約市長彭博 (Michael R. Bloomberg)所說,不必勉強自己一定要擠進大學與背負助學貸款,不如及早投入技職生涯,當個收入不錯又沒學貸的水電工更好。總而言之,在能夠提高資產價值的情況下,當然可以有負債。
對於無法放棄儲蓄習慣的人……
多數有儲蓄習慣的人,存款方式不外乎兩種:(1)每個月固定存入一筆金額;(2)每個月存入當月未花費的剩餘款。儲蓄是一種「享受當下和擁抱未來」相互拉鋸的心理戰,上述二種方法當中不論採取哪一種,都等於是在現在和未來之間作取捨。要一個平時沒有儲蓄習慣的人突然開始每個月存三千元,就好比要一個老煙槍從今天開始不准抽煙一樣難受。因此,有關儲蓄的方法,我建議用一種「漸進累積式」的方式,讓儲蓄隨時間漸漸成為一種習慣,然後累積出一筆可觀的金額。所謂「漸進累積式」的方式十分簡單。假如你目前是一個存款數字是零的人,從這個星期開始,維持「每一週多存十元」的習慣,只要一年後,就會看到它初步的成效。只要「每一週多存十元」, 一年後帳戶就會有一萬三千七百八十元(不計利息),持續這樣的慣性,到了第二年最後一週的存款額將是一千零四十元,一個月已存超過四千元,和一般人每個月存三至五千元已相差無幾,在第二年底累積將會有五萬四千零七十元!但更重要的是,這個儲蓄慣性已經養成了。
一個星期存一千多元,一個月存四千多元難不難?說難挺難的,說容易也挺容易。每天早餐自己煎蛋夾吐司、晚上少花六十元買鹽酥雞當消夜、買十五元一把的新鮮地瓜葉而不是店裡一盤三十五元的燙青菜、少花四十或五十元買珍珠奶茶或翡翠檸檬茶、自己煮咖啡加鮮奶作拿鐵、買衣服則從「新裝上市」改成三個月後的「換季特賣」、交通工具從計程車改成公車和捷運……,每天省個一、二百元真的不是太困難的事。
「漸進累積式」的儲蓄方式不是我發明的,但我認為十分適合多數想要養成儲蓄習慣的人:第一、它的起始點很低,十塊錢就可以開始;第二、它的累積速度不快,每一週多省十元對大多數人來說不算太困難;第三、不需要到畢業後就業領薪水才開始,從學生時代就可以起步,拿平日的打工錢就行;第四、如果是上班族,儲蓄速度可以跟著未來加薪逐漸增加。這一筆錢,學生可以拿來還學貸、卡債;上班族可以規劃出國旅行、進修,或是買房、買車的頭期款;更可以用作退休金準備。
對於開始要投資理財的人……
如果你能理解儲蓄已無法滿足未來經濟上的需要,投資理財將成為必備的常識,那你就正式進入投資的領域。投資工具林林總總,方法千奇百怪,但不管方式為何,有兩個熟悉又陌生的名詞你一定得認識:一個叫「報酬」,一個叫「風險」。
「報酬」的概念相當明確。買低賣高就是賺,反之就是賠錢,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算法上可以有幾個方式:
其一,直接計算。
其二,年化報酬。相對於報酬,「風險」比較抽象難理解,但風險是具體存在的事物,而且讓人膽戰心驚。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疾病、傷痛、低潮,是人生的風險;在投資活動中,買賣任何投資商品是風險,同樣的,發生虧損也是風險。但是,對於大多數投資人來說,發生虧損,賠了錢,等於風險。這種認知不能說不對,卻不免偏執,許多投資人在投資股票、基金、資產、債券、外幣發生巨大損失後,才會總結一句:「投資真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把虧損多寡和風險高低放在同一個標準衡量其實並不精確。
投資要獲利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買低賣高。再好的公司,如果買在價格高點,發生虧損的機會也會相對提高;一些大家棄如敝帚的標的,價格低到乏人問津,獲利的機會反而增加。也就是說,會不會發生虧損,往往和等級好壞的公司本身的風險關聯不大,反而和投資人買賣時間點和價格有關。
而風險是指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從這個觀念出發,高風險的意思是讓投資人產生虧損的可能性比較高,換句話說價格的起伏要比較大,才會產生這種可能性。如果一檔股票價格平穩不動,投資它基本上是不大會賠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