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革命
我們的投資常識大多是根據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概念:一個精於計算、不受感情干擾,能夠完全理解周遭事物的參與者。但行為金融學對這個假設提出挑戰,打破古典經濟模型,發展出更新也更貼近現實的實用理念。
行為金融對你的投資很重要
投資是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對風險與不確定性下判斷的決策過程。我們的自然天性,包括情感情緒、理智分析和生理反應,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行為金融研究的是我們怎麼做財務決策,以及那些自然本性帶來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在整個投資過程中,行為金融學可說就是占據核心位置,能對投資人如何投資資金帶來新見解。
我們今天看待財務決策的方式,就算只是跟十年前比較,也已經跟過去截然不同。行為金融學吸收過去的經濟和金融理論,透過心理學及其他人類行為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人類行為與反應的實際方式,而不再只是我們「應該」要有什麼行為或反應。所以最早探索行為金融學的專家很多都是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運用相關學門的專業知識來研究我們在經濟及投資上的行為和決策。
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重要假設是說,人類的經濟行為完全是理性的,認為我們都會以冷靜而合理的方式進行種種分析,以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來進行交易。而且不只是理性分析而已,這些冷靜的盤算也都是在資訊完整揭示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交易不管是誰都能獲得最優化的利益。
古典經濟學大多是根據這樣的「理性經濟人」概念來進行相關研究和探討。而金融與投資只是經濟學裡的特定主題,所以金融研究者在進行相關探討時,當然也是採用原本掌握的古典經濟理論為基礎。這些早期的金融理論通常被行
為金融學家稱為「標準金融」(standard finance)。
「理性經濟人」真的存在嗎?
理性經濟人其實是誇張又好笑。買車的時候真的會像這樣算來算去、比來比去的人大概也不多吧。理性經濟人的方法也太過耗時,事實上也永遠不可能做到,因為收集資訊收到某個時候,那些資訊又都過時了。所以我們要是用理性經濟人這種方式來做決策,大概永遠也做不出什麼結論來。
不過我們知道,理性經濟人那一套仍然捕捉到一部分真實。比方說要買車的時候,我們的確會先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輛車。也許我們只要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就夠了,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話。我們也會去注意開車到底要花多少錢,例如耗油效率、去哪裡買最划算、去哪裡維修最便宜等。所以,以理性經濟人為假設的經濟模型,雖然不夠準確,但確實包含著一些事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行為方式。
理性的界限
現在很多研究學者並不以理性經濟人的超級理性做為研究基礎,而是更貼近現實,改採「有限理性」的概念。這個概念認為人類本質上雖屬理性,而且也希望達到行為最優化,但我們的大腦在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是有它的限制。
行為金融學最有趣的是,研究那些在預期之外、不合理性以及違反直覺的決策。這些探索和發現讓行為金融學現在變得如此重要。
行為金融學的六大分類
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一樣,它不是圍繞某一套統一的理論建立起來的,而是由很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組合而成,這些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也沒在一個大架構下統合完整,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橫嶺側峰,高低不同。而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方面借助頗多,因此也帶有母體的紛雜性格。這個狀況讓首度接觸這個主題的投資人,時常感到無所適從。
因此,我把行為金融分為六大主題。當然這種分類仍是屬於試驗性質,而且其中恐怕也免不了會有重疊之處。但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方式,讓投資人可以充分理解行為金融學的重要概念和關注重點。各位讀者透過這種方式再深入閱讀,特別是後續再深入學術論文及技術分析相關讀物,就能先掌握一套概略的理解架構,才好進行不同的觀察和解析相關理論。
其他或許還有一些主題是在六大分類之外,事實上因為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識見範圍日漸擴大,可能還需要做出更多分類(或者也可能是需要更加精簡)。其實這六大分類還可以概分成兩種(這兩種將分別在本書的前兩部分別做探討):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涉及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的三類:
① 複雜性(C):應對與處理周遭的複雜性;
② 感官認知(P):感官認知的作用和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③ 厭惡感(A):這是為了維持心理穩定、避免情緒波動。
第二部分則是討論關於自我身分與身邊他人影響的三個種類:
④ 自我(S):自我的影響,包括維持現狀;
⑤ 社會(S):我們身在其中的群眾;
⑥ 性別(G):性別差異也會帶來不同的行為模式。
特別要說的是,第二部分的最後,是探討性別議題。古典經濟學和金融學從沒考慮過投資決策者的性別,但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性別因素其實是個關鍵變量,因為男性和女性對投資的態度很不一樣。比方說,男性常常太過自信,而女性則普遍偏向保守。性別議題是個很大的領域,研究工作可說是才剛開始而已,但就投資人的概況側寫(profiling),尤其是在性別方面,未來很可能成為重要主題。而兩性之間的差異,更突顯出技術分析能夠提供更客觀投資方法的用處。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第三部分),我們要探討行為金融學怎麼跟技術分析和計量金融相結合,打造出進入市場的全新方法。第九章會介紹三種技術分析工具的概念架構─極端價格(extreme prices)、趨勢,以及支撐與壓力─並討論這些架構背後的行為金融學概念。最後一章,第十章簡要介紹未來的新視野,讓讀者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本書。
第四類投資模式
長久以來,投資專家說的投資模式主要只有兩類。第一類就是基本分析。有價證券,不管是公司發行的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公債,都是根據它的經濟特徵和價值來做分析。例如我們在分析企業股票時,會問:「公司的稅後利潤有多少?公司已經發行多少股票?」「利潤占營業額的百分比是多少?」「營業額和利潤是正在成長、維持穩定還是萎縮下降?原因何在?」「公司的市占率多高?」等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家公司的現況,以及它未來的金流動向可能是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它有多少價值。
第二類模式是技術分析。技術分析主要是查看股票價格,通常在市場條件下的股價表現。分析師會研究股價的長中短期變化,以及量價配合狀況是否支撐股價走勢。特定的價格趨勢當然要特別注意,例如形成頭肩底或頭肩頂就表示股價趨勢會有變化,也有其他型態,例如旗形表示價格動態會延續前段趨勢。也有人使用移動平均線,包括長中短周期移動平均線的差異,也都是股價變化的參考。也有人根據股價和成交量的呈現型態,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
到後來又有第三類模式,也就是計量分析。經濟學家更完整的檢視全球市場,把世界上所有的資產納入新模型之中,並假設市場參與者都有最充分的資訊來做出決策。他們運用各種統計和數學工具開發資本市場的分析模型,在一九七○年代後期獲得飛躍進展,帶來今日各種極具影響力的模型,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用於評估選擇權價值的各種模型。經濟學家分析市場、收集證據以證實或推翻假設,各類市場模型更頻繁的運用數學和統計,開發出許多新工具,新的計量技術分析也隨之發展,例如「GARCH」模型和碎形幾何等。
有些投資專家把基本分析和計量金融結合在一起,也有很多技術分析師認為計量金融其實只是價格變動與市場趨勢型態分析的一種。然而這三類模式,不管從哪個分類因素來考量,都沒有把投資人的心理因素放在中心位置。
在那些方法裡頭,個別投資人顯然還是被視為理性,會做出理性行為。只有行為金融學真正把投資人的心理和行為當做是研究焦點。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來說,行為金融學可以說是當前大家都很需要的第四類投資模式。
我們的投資常識大多是根據古典經濟學「理性經濟人」的概念:一個精於計算、不受感情干擾,能夠完全理解周遭事物的參與者。但行為金融學對這個假設提出挑戰,打破古典經濟模型,發展出更新也更貼近現實的實用理念。
行為金融對你的投資很重要
投資是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對風險與不確定性下判斷的決策過程。我們的自然天性,包括情感情緒、理智分析和生理反應,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行為金融研究的是我們怎麼做財務決策,以及那些自然本性帶來的優勢和劣勢。因此,在整個投資過程中,行為金融學可說就是占據核心位置,能對投資人如何投資資金帶來新見解。
我們今天看待財務決策的方式,就算只是跟十年前比較,也已經跟過去截然不同。行為金融學吸收過去的經濟和金融理論,透過心理學及其他人類行為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人類行為與反應的實際方式,而不再只是我們「應該」要有什麼行為或反應。所以最早探索行為金融學的專家很多都是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運用相關學門的專業知識來研究我們在經濟及投資上的行為和決策。
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重要假設是說,人類的經濟行為完全是理性的,認為我們都會以冷靜而合理的方式進行種種分析,以最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來進行交易。而且不只是理性分析而已,這些冷靜的盤算也都是在資訊完整揭示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交易不管是誰都能獲得最優化的利益。
古典經濟學大多是根據這樣的「理性經濟人」概念來進行相關研究和探討。而金融與投資只是經濟學裡的特定主題,所以金融研究者在進行相關探討時,當然也是採用原本掌握的古典經濟理論為基礎。這些早期的金融理論通常被行
為金融學家稱為「標準金融」(standard finance)。
「理性經濟人」真的存在嗎?
理性經濟人其實是誇張又好笑。買車的時候真的會像這樣算來算去、比來比去的人大概也不多吧。理性經濟人的方法也太過耗時,事實上也永遠不可能做到,因為收集資訊收到某個時候,那些資訊又都過時了。所以我們要是用理性經濟人這種方式來做決策,大概永遠也做不出什麼結論來。
不過我們知道,理性經濟人那一套仍然捕捉到一部分真實。比方說要買車的時候,我們的確會先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一輛車。也許我們只要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就夠了,尤其是住在大城市的話。我們也會去注意開車到底要花多少錢,例如耗油效率、去哪裡買最划算、去哪裡維修最便宜等。所以,以理性經濟人為假設的經濟模型,雖然不夠準確,但確實包含著一些事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們的行為方式。
理性的界限
現在很多研究學者並不以理性經濟人的超級理性做為研究基礎,而是更貼近現實,改採「有限理性」的概念。這個概念認為人類本質上雖屬理性,而且也希望達到行為最優化,但我們的大腦在理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還是有它的限制。
行為金融學最有趣的是,研究那些在預期之外、不合理性以及違反直覺的決策。這些探索和發現讓行為金融學現在變得如此重要。
行為金融學的六大分類
心理學跟其他科學不一樣,它不是圍繞某一套統一的理論建立起來的,而是由很多種不同的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組合而成,這些理論、假設和實驗結果也沒在一個大架構下統合完整,所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橫嶺側峰,高低不同。而行為金融學從心理學方面借助頗多,因此也帶有母體的紛雜性格。這個狀況讓首度接觸這個主題的投資人,時常感到無所適從。
因此,我把行為金融分為六大主題。當然這種分類仍是屬於試驗性質,而且其中恐怕也免不了會有重疊之處。但我覺得這是最好的安排方式,讓投資人可以充分理解行為金融學的重要概念和關注重點。各位讀者透過這種方式再深入閱讀,特別是後續再深入學術論文及技術分析相關讀物,就能先掌握一套概略的理解架構,才好進行不同的觀察和解析相關理論。
其他或許還有一些主題是在六大分類之外,事實上因為行為金融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識見範圍日漸擴大,可能還需要做出更多分類(或者也可能是需要更加精簡)。其實這六大分類還可以概分成兩種(這兩種將分別在本書的前兩部分別做探討):
第一部分討論的是,涉及我們與周遭世界互動的三類:
① 複雜性(C):應對與處理周遭的複雜性;
② 感官認知(P):感官認知的作用和它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③ 厭惡感(A):這是為了維持心理穩定、避免情緒波動。
第二部分則是討論關於自我身分與身邊他人影響的三個種類:
④ 自我(S):自我的影響,包括維持現狀;
⑤ 社會(S):我們身在其中的群眾;
⑥ 性別(G):性別差異也會帶來不同的行為模式。
特別要說的是,第二部分的最後,是探討性別議題。古典經濟學和金融學從沒考慮過投資決策者的性別,但根據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性別因素其實是個關鍵變量,因為男性和女性對投資的態度很不一樣。比方說,男性常常太過自信,而女性則普遍偏向保守。性別議題是個很大的領域,研究工作可說是才剛開始而已,但就投資人的概況側寫(profiling),尤其是在性別方面,未來很可能成為重要主題。而兩性之間的差異,更突顯出技術分析能夠提供更客觀投資方法的用處。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第三部分),我們要探討行為金融學怎麼跟技術分析和計量金融相結合,打造出進入市場的全新方法。第九章會介紹三種技術分析工具的概念架構─極端價格(extreme prices)、趨勢,以及支撐與壓力─並討論這些架構背後的行為金融學概念。最後一章,第十章簡要介紹未來的新視野,讓讀者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本書。
第四類投資模式
長久以來,投資專家說的投資模式主要只有兩類。第一類就是基本分析。有價證券,不管是公司發行的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公債,都是根據它的經濟特徵和價值來做分析。例如我們在分析企業股票時,會問:「公司的稅後利潤有多少?公司已經發行多少股票?」「利潤占營業額的百分比是多少?」「營業額和利潤是正在成長、維持穩定還是萎縮下降?原因何在?」「公司的市占率多高?」等問題。
諸如此類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這家公司的現況,以及它未來的金流動向可能是什麼,這樣我們就會知道它有多少價值。
第二類模式是技術分析。技術分析主要是查看股票價格,通常在市場條件下的股價表現。分析師會研究股價的長中短期變化,以及量價配合狀況是否支撐股價走勢。特定的價格趨勢當然要特別注意,例如形成頭肩底或頭肩頂就表示股價趨勢會有變化,也有其他型態,例如旗形表示價格動態會延續前段趨勢。也有人使用移動平均線,包括長中短周期移動平均線的差異,也都是股價變化的參考。也有人根據股價和成交量的呈現型態,來預測未來的價格變化。
到後來又有第三類模式,也就是計量分析。經濟學家更完整的檢視全球市場,把世界上所有的資產納入新模型之中,並假設市場參與者都有最充分的資訊來做出決策。他們運用各種統計和數學工具開發資本市場的分析模型,在一九七○年代後期獲得飛躍進展,帶來今日各種極具影響力的模型,包括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用於評估選擇權價值的各種模型。經濟學家分析市場、收集證據以證實或推翻假設,各類市場模型更頻繁的運用數學和統計,開發出許多新工具,新的計量技術分析也隨之發展,例如「GARCH」模型和碎形幾何等。
有些投資專家把基本分析和計量金融結合在一起,也有很多技術分析師認為計量金融其實只是價格變動與市場趨勢型態分析的一種。然而這三類模式,不管從哪個分類因素來考量,都沒有把投資人的心理因素放在中心位置。
在那些方法裡頭,個別投資人顯然還是被視為理性,會做出理性行為。只有行為金融學真正把投資人的心理和行為當做是研究焦點。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來說,行為金融學可以說是當前大家都很需要的第四類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