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股票可長抱,權證只打短線
Q:權證和股票有什麼不同?
A:簡單來說,股票是屬於公司籌資的工具,而權證是屬於一種避險與套利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股票是股份公司為了籌集資金,發行給股東作為持股憑證,因此而可以分紅或配股的一種有價證券;權證則是券商發行給投資人,作為換取/賣出有價證券的憑證。如果權證連結的標的是股票,一般來說,股價上漲,權證也會上漲;股價下跌,權證也會跟著跌。只不過,漲幅和跌幅不會一樣。
此外,以時間性來說,除非遇到下市,否則股票沒有存續時間的限制;而且,股票可以融資、融券,漲跌幅限制為百分之十。權證存續期間多數短則三個月、長則半年,不能融資、融券;此外,依照所連結標的的不同,通常漲跌幅會遠大於百分之十。至於證交稅,股票的證交稅率為千分之三,權證則是千分之一。

Q:所以,沒有錢投資股票,就可以選擇投資權證囉?
A:是的。假設投資人看中某檔千元的股票,股價是1100元,那麼買一張股票是110萬台幣;如果之後漲停我就可以賺到11萬,但如果是跌停,我也得賠11萬。股價很高,風險也很高,因此會讓多數人買不下手,這時候就可以選擇認購權證。
假設投資人看到某家證券公司說,只要花1萬元就可以買到這檔千元高價股的權證,好處是在未來的半年內,投資人始終可以用每股1200 元買到這檔個股100股。因此,如果這檔個股的股價在半年內漲到1300元,投資人就可以履約,用1200元換到市價1300元的股票。而萬一這檔股票的走勢不如預期,投資人可以選擇不履約,也頂多損失之前買進的權利金1 萬元而已,不用住進套房。這就是認購權證的魅力所在。
券商現在都把權證的權利金壓得很低,讓價格變得很親民;但相對地,能夠買到或賣出的股數就很少。例如:如果1萬5000元可以買到1000股,那麼1500元就只可以買到100股;投資人看到投資金額低,說不定就心動了。券商就是利用化整為零的概念在銷售權證。有的權證便宜到一張只要500元,甚至更低!至於可以買到幾股?就要看條款怎麼寫了。


受小資族青睞,以小搏大翻倍賺
Q:投資權證的優點有哪些?
A:以剛剛的例子來說,權證的優點就是以小搏大。此外,權證還有如下的優點:
1. 低投資門檻
以台股來說,想要買進一張現股,至少是萬元起跳,甚至還有上百萬元的股票,讓許多想要參與股市行情的小資族來說,只能望之卻步。但是,有不少權證一張的價格,不用破萬元,而且投資槓桿高。假設以每張一元的權證來說,代表投資者只要花1000元就能買進一張權證。只不過,太便宜的權證,也不見得好,因為它有可能是即將到期、沒有人要交易的權證,所以價格才會便宜到不可思議。有關如何避免挑到即將下市的權證,苦吞歸零膏,我們之後會有專章討論。

2. 操作靈活
股票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也可以藉由權證參與個股的漲跌行情。看多個股,就買進認購權證;看空個股,就買進認售權證。對於投資人來說,多空之間的操作,可以獲利也可以避險,相當具有彈性。
一般來說,權證的價格和標的股票價格走勢,具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假設某檔股票,投資人因為看好它中長期的走勢而買進,但是卻又擔心短期股價走跌,造成帳面虧損,此時,就可以選擇買進連結這檔股票的認售權證,當作避險的工具。如果該檔股票短期內股價沒有下跌,那麼投資人只有損失權證的權利金;倘若該股短期內真的下跌,現股在帳面上雖然是虧損,但在權證這部分,就可以賺一筆,以彌補股票的虧損。

3. 交易成本相對低
股票賣出時的證券交易稅為千分之三,但是權證的交易稅只有千分之一。對於習慣短進短出的投資者來說,權證的交易成本比股票的交易成本來得低廉許多!

4. 槓桿效益大,可控制最大損失
假設投資人錯估行情,最大損失就是一開始所付出的權利金,如果跟投資現股相比,一賠動輒就是幾十萬,權證的損失相對較輕;此外,權證也沒有融資、融券追繳保證金的壓力。假設投資人抓對方向時,權證的獲利倍數可以是數倍,尤其連結的股價有大幅漲跌趨勢時,更有獲利加碼效果。因此,權證若是操作得當,所帶來的獲利也是不容小覷!
權證價值影響因素,關注五大要點
Q:操作權證除了要特別注意時間限制,還有哪些因素也會影響權證的價值呢?
A:由於券商在計算權證的理論價格時,是透過「權證定價模型」作為權證定價的依據,因此,權證定價模型內的參數,都會影響權證的價格高低。而權證內在的影響因素有五大類,包括:標的股票價格、履約價、標的股票歷史波動率、存續期間和利率 ;外在的影響因素則是包括:市場價格、供給和需求等三要件。

Q:標的股價、履約價與權證的關聯性是如何?
A:由於標的股價和權證價格呈正向關係,通常標的股價愈高,認購權證(call )的價格,也會跟著水漲船高,同時間的認售權證(put )價格,卻是隨之下滑。
再來看到履約價格的部分,履約價代表未來股價可能會達到的價格,因此,這個價格就會深深影響投資人的預期心理!所以,當履約價格愈低,認購權證的價值就會愈高(因為大多數的人會覺得履約價距離股票的市價很近,所以容易履約,因此就愈有意願出價買權證,自然而然,權證的價格就跟著水漲船高)。而因為認售權證的概念與認購權證相反,所以,在同一時間、同一標的物之認售權證價格就會愈低(因為大多數的人會覺得履約價距離股票的市價很近,如果履約的話,要不就無利可圖,要不就根本是虧錢的狀態,自然而然,權證的價格就因為乏人問津而下跌)。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投資人買賣權證之前,要注意標的股的市價與履約價之間的差距有多少,再決定現在買權證有沒有賺頭?會不會買貴了?因此,投資人必須了解自己打算投資的權證,現在是處於價平、價外還是價內?

價平/外/內,僅價內權證有履約價值
Q:價平、價外、價內是什麼意思呢?
A:我們以認購權證為例,假設S代表現貨價格,K代表履約價格。這兩者間的大小關係,會有三種情況:
1. 價平(ATM,At The Money):
當目前股價與履約價一樣,就是S等於K ,這稱為價平。

2. 價外(OTM,Out of The Money):
當履約價高於目前股價,S小於K ,就是價外;換句話說,就是目前根本沒有履約價值,你買了這種權證之後,不可能馬上要去跟券商履約換購股票。深度價外的權證和標的股價變
化的連動程度會非常小,也就是當標的股價上漲一元時,權證上漲的幅度非常小,絕對不到一元。那是因為履約價格離現在的股價愈遠,被履約的可能性就會逐漸降低,此時,權利金就會愈便宜;如果投資人只看到「便宜」兩個字就想下手,最大的風險就是投資人買了卻沒辦法脫手,權利金全部賠掉,就是吃下「歸零」膏!

3. 價內(ITM,In The Money):
當履約價低於目前股價,S大於K ,就是價內;換句話說,就是目前已經有履約價值,你買了這種權證之後,馬上就可以去跟券商要求履約、換購股票。當權證呈現價內狀態時,權
證和標的股價的變化就愈趨於一致性;如果行使比例等於1 時,權證的上漲價格,就會跟股價上漲的價格同步,也就是當標的股價上漲一元時,權證也會上漲一元。

我們分別以認購權證和認售權證來舉例:

看多看漲--認購權證
某標的股票A的現貨價為70元,假設連結A股票的認購權證AC的履約價也為70元,表示到期時(或到期前)可以用70元買進A這檔股票。假設投資人對未來A股價的趨勢看多看漲,可以購買AC這檔認購權證(假設支付權利金X元)。如果在到期時A股價已漲至80 元,這就是屬於價內情況,AC權證的持有者可用70元買進A這檔股票,等於就是馬上獲利10-X元。萬一看錯趨勢,這時候A股價跌到70元或70元以下,處於價平或價外情況,如果要投資人以70元買進該檔股票,就不符合成本效益,這時候,最好是選擇放棄履約,考慮出脫權證,停損會比較好。

看空看跌--認售權證
某標的股票B的現貨價為70元,假設連結B的認售權證BP的履約價也為70元,表示到期時(或到期前)可以用70元賣出B這檔股票給發行券商。假設投資人對未來B股價的趨勢看空看跌 ,可考慮購買BP這檔認售權證(假設支付權利金Y元),如果到期時B股價已跌至60元,屬於價內情況,BP權證持有者可用70元賣出B這檔股票給發行券商,等於是馬上獲利10-Y元。相反地,萬一錯估趨勢, B股價漲至70元或70元以上(價平或價外),投資人自然不會選擇以70元賣出該檔股票,所以,最好是放棄履約,考慮直接出脫權證停損會比較好。
此外,投資新手最好避免投資深度價外的權證,雖然深度價外的槓桿比例會比較高,不過新手較難以判定該何時進出場,吃虧的機率會比較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