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掌握4要訣,教你如何安心抱股不盯盤

4-1【要訣一】選股:好公司 + 好價格 + 好願景

◎選股3步驟,辨識初步投資價值
台股有1700多間上市櫃公司,那麼多股票到底該怎麼選?這是所有初入股市的新手,一定會面臨的問題。還記得國中時,有一位同學的爸爸是證券業務員,從小在爸爸耳濡目染下,能夠說出一口股票經,由於當下實在太震驚了,看那位同學就跟看神一樣,直到現在我仍印象深刻。記得有一天早自習,他對著我抱怨:「我爸爸應該聽我的才對,我前陣子選了一檔『看起來會漲』的股票 ,結果今天就漲了。」現在想想那位同學當時的話,好像選股就是那麼一回事,就是要選「會漲」的股票,因為投資的目的就是要賺錢,對吧?價格上漲才有實質的獲利,這說法似乎完全沒有瑕疵,畢竟沒人想買會跌的股票。
但「會漲的股票」,會漲多久?會漲多少?之後會不會下跌呢?那位同學當時選的是哪一檔股票,我沒有追問,也不曉得後續價格變化,畢竟那時只是個國中生,對這些事並不了解,但現在想想「會漲的股票 」這個說詞好像太含糊了。股價每天都會變動,假如今天漲1%,明天跌2%,後天再漲1%,漲漲跌跌,最終價格還是回到原點,很顯然這不算是「會漲的股票」。那「飆股」算不算呢?坊間出版物常看見這個名詞,形容股價表現強勁,漲得又快又急,短期就能幫投資人獲利翻倍,這算不算是「會漲的股票」呢?
舉2018年最經典的案例,國內被動元件龍頭廠國巨(2327),受惠於電動車與自動駕駛的強勁趨勢,被動元件需求大增,一度供不應求,訂單爆量,企業短時間獲利激增,股價也從年初的353元一度飆漲至1310元高價,是許多人定義的飆股教科書。但隨後企業獲利下滑,價格從 1310 元爆跌至225元,投資人如果賣得不夠及時,可能慘遭套牢。這種股票儘管會漲,卻「漲得不夠踏實」,因此價格很容易被打回原形,此時如果還買得不夠便宜,損傷將會很慘重。

◎有獲利撐腰,才能漲得長長久久
另一檔也「很會漲」的股票是國內的美妝百貨龍頭廠寶雅(5904),2009~2016 年時因獲利不斷成長,讓股價從 34 元大漲至 474 元,在當時可說是價格非常昂貴的績優公司。但在2016年第3季時,卻因國內一例一修法案修訂與網路負面流言等因素,股價腰斬到只剩 238 元,投資人叫苦連天,不過當時企業獲利並沒有下滑,反而還上升了,因此股價隨後又漲回 457 元,並配發15.75元的現金股利。由此可知,就算買得不夠便宜,只要是獲利能持續上升的好公司,股價終究還是會漲回來,甚至進一步推升。「上漲有獲利撐腰」就不怕跌,這是寶雅(5904)與國巨(2327)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
透過前面兩個例子,我們了解到兩點:1. 價格便宜不一定會漲,但至少相對安全;2.績優公司不一定不跌,但至少漲得回來。只要企業獲利能持續上升,價格就能進一步推高。因此選股不能只選「會漲的股票」,除非你非常神準,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短進短出賺取情緒財,否則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挑選那些「價格便宜且具上漲潛力的績優公司」將是更為安全明智的選擇。
以下就針對1.價格便宜、2.績優公司、3.上漲潛力這三點來個別定義,教投資人如何在 1700 多檔上市櫃公司裡,篩選出具有初步投資價值的股票,再進一步去做深入研究。

◎價格便宜(低估、偏低、合理)
大家肯定有在網拍上買過東西,特別是女孩子,逛網拍已經成了一種抒發壓力的日常休閒,網拍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方便」,可以在家不出門就滿足購物慾,儘管踩雷率很高,時常需要退換貨(我妹妹就是這樣),但為什麼大家還是持續網購?理由很簡單,因為網拍「非常便宜」,人們常說便宜沒好貨,但還是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即使踩雷也無所謂,因為成本不高,買差了也無關痛癢,甚至連退換貨都嫌麻煩,不知不覺就囤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
其實投資也是,「買得便宜不代表就能賺錢」,雖然低價也有買到地雷的風險,但至少相對安全,比起價格昂貴的股票稍有風吹草動就可能股價腰斬,這些價格便宜的股票由於享有偏低的市場預期,因此也具有相對較高的容錯度,下跌時幅度有限,上漲空間卻可能非常大,此時如果能搭配其他指標,並進一步了解背後成因,可能真的就能找到一檔貨真價實的價值股。
但該如何定義「價格便宜」?我們可以參考第 2 章的股票評價,使用本益比評價法與股價淨值比評價法公式來估計價格區間,並根據第 3 章的評價法,按照產業、盈餘穩定性與河流圖股性來選擇合適的評價法進行估值。
舉本益比評價法為例:
‧低估價 = 近12個月每股盈餘 × 過去1260日最低本益比
‧偏低價 = 近 12個月每股盈餘 × 過去1260日偏低本益比
‧合理價 = 近 12個月每股盈餘 × 過去1260日合理本益比
‧偏高價 = 近 12個月每股盈餘 × 過去1260日偏高本益比
‧高估價 = 近 12個月每股盈餘 × 過去1260日最大本益比

  這5個價格劃分出的六個區間歷史走勢圖,就是價值河流圖(見圖表 4-1):
‧高於河流上界(警示區間):位於高估價之上。可能為暴漲題材股,也可能是具有高市場預期的成長股,若是題材退燒或成長趨緩,股價可能會腰斬暴跌,因此在這個區間應該盡量避免再投入買股。
‧橘色區間(高估區間):介於偏高價與高估價之間。可能為熱門的存股標的或過熱的趨勢股,因價格已經偏高,不適合再投入。
‧淡橘區間(偏高區間):介於合理價與偏高價之間。如為成長型股票,可續抱;如為民生存股標的,可謹慎再投入,但須留意價格已經偏高。
  ‧黃色區間(合理區間):介於偏低價與合理價之間。合理水位,對於大型績優股來說,價格在此區間,表示相對便宜。
‧藍色區間(偏低區間):介於低估價與偏低價之間。列入重點觀察,隨時準備進場,獲利上升的股票上漲機率很高。
‧低於河流下界(低估區間):位於低估價之下。可能有價值陷阱,一般來說股價那麼低可能有隱憂,要配合獲利走勢來看,了解背後成因。

在這個步驟,要優先篩選出價格位於合理區間之下(低估、偏低、合理這三個區間)的股票,通常價格位於這三個區間時代表相對較安全,上漲機率較高,下跌空間有限,但這不是絕對。透過Part 3的價值河流圖,我們了解到股票有其股性,有些大型存股標的,像中華電信(2412),價格可能位於「偏高區間」就已經非常便宜了。另外像成長股也是,由於享有較高的市場預期,價格不一定要到合理區間以下才算便宜,還要視其河流圖股性與成長力而定。
◎績優的公司(基本面平穩或上升)
如何斷定績優股?構成一間企業的要素有百百種,包括人才、技術、產品、內控、管理、文化等,但這些項目非常難以個別衡量,更多只能靠感覺評估,畢竟投資人並非公司管理階層。但好在這些要素,最終都會體現在一個成果上,那就是企業賺錢的本領。換句話說,如果公司不能幫股東賺錢,那再怎麼誇稱以上這些要素,也只是猶如老王賣瓜般自吹自擂。
雖然會賺錢的公司不代表一定就是好公司,但能持續賺錢甚至越賺越多的公司,通常八九不離十就是間績優公司。觀看河流圖的歷史走勢,在過去1260日本益比(股價淨值比)變動不大的情況下,河流圖走勢變動的最大因素就是基本面的變化,因此如果河流圖向上,表示公司盈餘(或淨值)正在不斷上升;河流圖平穩則表示公司能維持穩定獲利水準,同樣也是不錯的現象。
因此在這個步驟,可藉由價值河流圖的走勢,進一步篩選出「基本面穩定或持續上升」的績優公司,儘管有人說,過去獲利不代表未來獲利,用過去資料評估未來不可靠,但現實是,這世上不存在所謂「未來資料」,因此想簡單一點,過去的模範生,會一夕之間變成壞學生嗎?相反的,過去的問題學生,會在下一個瞬間變成優等生嗎?轉變都是需要時間的,這時間有長有短,要視產業的特性與企業的產品週期而定。如果是變動較大的產業,比如競爭激烈的科技業或盈餘不穩定的景氣循環股,此時就要更加小心去評估;如果是產業變化較小的民生或傳產股,盈餘延續性會更穩定一些。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指標都只是檢視其初步投資價值而已,投資人最好進一步去認識篩選出來的股票,這在下一小節會提到。

◎具上漲潛力(潛在報酬>15%)
好公司+好價格,就一定會上漲嗎? 前面兩個步驟裡,初步篩選出基本面良好且價格便宜的公司,而這些公司安全性雖高,但股價卻時常一動也不動,浪費投資人不少時間效率。其實這部份關鍵在於股價是否具有「上漲潛力」。
價格為什麼會上漲?技術面的投資人認為是因價量齊揚,籌碼面的投資人則認為是因為主力偷買,基本上這些說法都沒有錯。畢竟股價本身就是一買一賣,市場供需所造就的價格,不需要去爭論誰才是領先指標,誰又是落後指標。方法有沒有效,要從非常多層面去探討,包括期間長短、方法差異、市場區隔、商品種類、資料取得等,每一項都需耗費多時,嚴謹的去驗證論述。而在基本面分析中,我認為股價的「上漲潛力」必須滿足以下兩項要素中的任一項:
1.超跌:當前股價遠低於真實價值。
2.成長:企業未來獲利能力,持續上升。

我們反向思考,主力在乎的是什麼?為什麼價量會齊揚?根本的原因還是看好公司未來獲利能成長。在本書的第二章,我們已透過評價法找出企業的 5 個價格區間,但應該用哪個價格做為參考價值?衡量價值高低時,看的是當前股價與真實價值之間的差距,而投資看的是未來,而非買過去表現,因此真實價值的衡量,應該將「未來的獲利成長力」也考慮進來。
透過前面章節的邏輯推理,我們已經了解到本益比表彰的是市場預期,未來成長力越高的公司,要給予更高的目標本益比倍數;沒有成長力的股票,本益比再低都顯得昂貴。因此在這個步驟,要將成長考慮進來,這裡指的成長是「每股盈餘的未來成長力」,投資人可以採用「機構預估」的成長,或者是「自己預估」的成長,如果是產業變動較小的公司,則可採用過去3~5年的盈餘複合成長去評估。
前提須知:
‧機構預估成長率 = (機構預估未來12個月每股盈餘-近12個月每股盈餘)/近12個月每股盈餘。
‧自己預估成長率 = 必須做足總經/產業/質性研究,因人而異。
‧過去N年複合成長率 = (今年度每股盈餘 / N年前每股盈餘)^(1/N)-1

如果是採用機構預估的資料,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具對公司的研究報告,其中包含對盈餘的估算,我們可以採計機構預估的盈餘,並根據預估成長力,給予股票一個目標價,並與現在價格相比,算出具有預估涵義的潛在報酬,估計股價可能的漲跌幅度。
‧目標本益比倍數:可參考本書第 2 章(成長力越高,給的本益比倍數越高)
‧目標價格 = 預估未來每股盈餘 × 目標本益比倍數
‧安全折扣 = 保守估值情況下,投資人依照自身風險承受度給予合適乘數(6折~95折)
‧潛在報酬 = (目標價格 * 安全折扣 - 現在價格) ÷ 現在價格

【重點整理】
1.不是只挑便宜的價格,還要買具有上漲潛力的好公司。
2.使用量化的方式,篩出具初步投資價值的股票。
3.價格便宜的標準:視不同股票的股性而定。
4.績優公司:河流圖平穩或上升,表示企業基本面穩固。
5.上漲潛力:潛在報酬高於15%,要用預估值較為妥當。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