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為什麼買「飆股」,而不是「存股」?
買「飆股」的三大理由
在市場一片擁護「存股」,「存股」儼然已經成為台股顯學的現在,我卻大聲呼籲要選「飆股」,這基於以下3點理由:
1. 存股也有風險,把風險放在刀口上。
●既然投資一定有風險,那我寧願把承擔風險的機會,投資在飆股上。
2. 做飆股其實可以很風控
●很多人普遍覺得上漲中飆股若往下跳水,乍看像是「從20樓往下跳」,很恐怖?
●但若我們事先把「風控防護網」鋪設在19.5樓處就攔截,其實只跌了0.5樓,風險並沒有比較大。
●重點不是股價會下跌多少,而是我們把風控停損點設計在下方多遠處?
3. 存股太慢,飆股較快
●存股一年報酬率或許可以有18%,但這要本金夠大,存很多年才讓人有感。
●現實生活中,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旅遊規劃……睜開眼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許多地方需要開銷。在風控優先的前提下,我認為選進飆股是最佳選,選進那些漲幅動輒突破100%、甚至可以讓本金翻數倍的飆股,才能創造較高的正期望報酬,讓資金使用效率相對高。
什麼是飆股?
飆股的定義:「漲多跌少。」
單看「漲多跌少」4個字會覺得很抽象,所以透過上面這些飆股走勢圖,我們能進一步得到飆股的4個描述:
1. 長期來看,上漲「空間」比較大,下跌「空間」比較小。
2. 長期來看,上漲「時間」比較長,下跌「時間」比較短。
3. 長期來看,下跌空間,甚少超過原先上漲空間的一半。
4.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的循環,但循環卻又可能隨時結束。
這裡我們發現,原來用「空間力道+時間力道」就可以描述出飆股的輪廓。順著這邏輯,你可以檢視台股不同年份的不同飆股,絕大多數都符合這「漲多跌少」的定義。
其實開發飆股策略是很有趣的,如果你自己也能投入心思去找到更多的飆股,甚至也把國外的股票掃視一輪,你將對這個「漲多跌少」的定義更加有感。
常聽人說台股是「淺碟市場」,從這份飆股名單裡也可以清楚驗證。看了這幾十檔飆股,我們發現飆股名單是不斷變動的,沒有永遠的飆股、沒有永遠的霸主。
換句話說,如果飆股還沒停止「飆股循環」,那就可能一直在榜單上,反之若它不再符合上面第3點定義,當它的回檔開始變多了,時間空間力道也變弱了,那飆股循環就結束了。
這讓我們得到一個交易上的啟發:「在循環持續的過程,說好不放手;在循環結束的時候,說好不持有。」想像會成真,只要精準定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件事會被實現兩次」:
1. 一次先是在大腦裡成形
2. 然後是在生活裡被實行
想成就一件事,我們必須先在腦裡對這件事有了清楚的概念跟精準的定義後,大腦才會認得它,知道它是什麼之後,才能接著動手去實踐。
換個角度說,若我們今天很想要一個什麼東西,但其實自己卻又說不清楚那是什麼,最後通常很難達到。
好比常聽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當大腦不知道什麼是「福」,生活上就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
「想像」之所以會成真,並不神奇,是因為你想得夠明確,定義的夠精準,並且去行動、去實踐。所以價差投機者的問題,不在於操作上「選不到飆股」,在於思考上「要先定義飆股」。
《自在修練,40個賽斯修為法輕鬆上手》也提到:「信念創造實相。」意指在這個世界上,不論與我相處的任何人,或我經驗的任何事,都源自我的念頭。是我在念頭裡先有了人與事的精神意象,而後以我為核心,形成了磁場,接著再吸引人或創造事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深刻去經驗。換句話說,發生在我生命裡的任何事,不論好事壞事,善事惡事,吉事凶事,富事貧事,全都是我創造的。
一旦我們在大腦裡把飆股給想清楚、將飆股精準定義,執行時就會知道要怎麼選股;在進一步買進持有飆股後,更是可以抱好抱滿,實現獲利最大化。
把投機變成一門事業
很多人把買賣股票當作偏財運,更多人說「投機」不可取,但我卻是選擇「把投機變成一門投資事業」。
同前所述,很多事情會因為「定義」的改變,而有截然不同的行為結果。當今天我們把「投機」變成一個投資事業,我們就必須用經營事業的態度去看待投機。
我們不再只是求神問卜、燒香拜佛,而是會積極思考這個事業的「可控」有哪些?譬如:看懂K線型態、指標、籌碼;辨識出漲多跌少的空間與時間力道;做好漲跌風控並嚴守資金風控;具備良好的成長型思維與情緒風控等等。交易有其不可控:漲、跌,賺、賠
這就好像你醞釀多年精心籌畫開幕了一間牛肉麵店,結果沒幾天卻發生「道路施工」,你麵店前面的整排馬路被挖了大半,挖土機、發電機、施工圍欄把你店門口團團圍住,客人根本看不到你的麵攤……始料未及!
又好比一位專跑國際線的導遊,一年四季不斷出團,客戶絡繹不絕,但一個全球疫情卻重創旅遊業,公司沒了現金流,導遊只能在家坐冷板凳,這也是始料未及。
要讓你知道的是,投機跟做生意一樣,有賺有賠。但我們不能因為「還沒發生的道路施工」而不開麵店,也不能為了「還沒發生的全球疫情」而關閉旅行社。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可控做到最好」,這裡指的是:「風險控管」。延續先前的例子,雖然麵店門口在刨路,但我們早已事先把照片拍得美美的,經營線上外送、外帶,這樣大家都能網路下單,減少門口刨路影響。
又好比雖然導遊因為疫情沒出團、沒收入,但若他是先讓自己斜槓經營,他可能也善於網路行銷,更可能是一位教人如何良好溝通的講師。
而身為交易員的我們,不是睡前窮擔心明天股票會不會漲,而是在交易當下已規劃好如果股價下跌,風險怎麼控制,如果上漲,如何獲利續抱,清楚 到哪裡才是獲利賣出的位置。交易員要總是知道如何在不大賠的前提下,握有大賺的門票。
交易如同「創業」,一但我們認定它是個正財、是個事業,那我們就會力求「依法操作、紀律交易」。
一個交易系統,網羅市場飆股
經歷多年交易與教學經驗,我有這個深刻的體悟:「情緒的湧出是一種本能,不被情緒影響正確行動,是一種本事。」所以我們要「修練本事」,讓自己的行動不被情緒牽著走,進而落實「紀律交易」。
那什麼是「紀律」?今天我們說這個人「守紀律」,言下之意是他有一個「紀律」可遵守,這時才說的上守紀律。好比你說他「很守時」,那是因為你們有約定好幾點,然後他準時到;倘若今天只是說「下午見」,那不管是14點到還是16點到,都是下午,那就說不上守時了。
一個紀律的交易者也是如此:「有系統可遵循」。而這正是贏家跟輸家最大的不同。
輸家做交易大多依靠「本能」,被情緒牽制,覺得好就買、感覺怪就賣,一旦投資人讓自己的買賣決策大量倚賴在情緒或直覺,變數就會非常大,因為情緒總是在變。
而贏家做交易是依據「系統」。系統就像是一條生產線,從源頭到末端,每個過程、細節都充分品質管理,確保終端產出的產品符合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規格。
或許你會問:「哪這麼容易?源頭設計要飆股,終端就真能買到飆股並且賺一波?」確實不一定。是否每次都能選到飆股,這不可控,但我們可控的是,按照系統操作並在飆股出現的時候,獲利最大化,不是飆股的時候,虧損最小化。
贏家就是這麼一回事:依照交易系統,對的事情重複做。Part 2 交易系統三大要素
什麼是交易系統?
在世界暢銷經典<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裡有這麼幾段話:
●「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幾個人都可以把該事情做好,那麼相關技巧就可以被模仿或傳授。」
●「想要發展一套好模型,你必須找到幾個能夠把特定事情做好的人。」
●「然後,你需要訪問這些人,尋找他們具備的共通之處,這就是創造模型的最主要工作。關鍵是尋找他們的共通之處,否則你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他們個人特有的性質,這些個人特質通常不重要。」
這個「尋找共通之處」的邏輯,各領域都適用,更適用於交易策略開發。以創業來說,當我們把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贏家擺在一起比較時,會馬上發現他們雖然隸屬不同專業領域,卻仍可以歸納出許多相同心態思維,譬如:
●保持熱情,永不放棄的恆毅力。
●覺察當下,時刻專注的正念療癒力。
●「相信自己可以」的自我效能感與成長型思維
交易也是一樣。有贏家擅長短線的當沖、隔日沖,有贏家專做長線大波段;有贏家只專注在技術分析,有贏家信奉價值分析。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策略方法跟交易手段,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交易系統」。
前面不斷一直提到飆股的循環:「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這個循環正是我這套交易系統的核心價值所在:
1. 如何買股,可以上漲?
2. 如何風控,可以防跌?
3. 如何能夠不斷循環前面2點,長期成長向上?
從這裡就能導出交易系統3大要素:
1. 資金與風險控管
2. 交易策略
3. 交易觀念與交易心理
資金與風險控管: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是「風險」?就是「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而風險控管,就是管控好這兩點之間的距離,事先做好最壞打算,隨時提防自己可能在任何一筆交易裡要停損,並在風險考驗真的來臨時,果決執行,不讓傷害擴大。
請注意,這裡我們指的是受到傷害時,不讓傷害擴大,而不是都不受傷害。
「風險控管」可分成2部分來討論:
●狀況1:虧損狀態的出場,謂之「原始停損」。
●狀況2:獲利狀態下出場,謂之「移動停損」。
而「資金控管」就是在上述的「風險(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裡面,決定自己可以賠多少錢,是在管控自己每次停損出場的絕對金額。
以下有幾個錯誤資控
●錯誤狀況1:股票才下跌20%,本金卻賠了50%。
●錯誤狀況2:股票明明大漲100%,但本金卻只增加2%。
這些狀況我們很常見,明明股票跌沒多少,怎自己已受重傷了或者明明股票大漲,自己的本金怎麼沒有大賺?這些都是資金控管常見的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與你深入探討。交易策略:不只「逮到飆股」,還要「抱住飆股」
資金與風險控管談的是「防守」,那交易策略掌管的就是「進攻」。好比一支籃球隊,若只是很會防守仍無法贏球,他們還必須很會投三分球、很會打禁區、擅長快攻等。
「交易系統」就是一支球隊,防守固然重要,但進攻技巧也要優異。「逮到並且抱住飆股使獲利最大化」是我為你推薦最理想的進攻策略。
交易心理:讓人知道並做到上面2點
有句話說:「知道無數的道理,仍舊過不好一生。」這是典型的「知道做不到」。沒有策略、沒有風控,絕對行不通,但知道要遵守策略,知道要作風控,卻老是做不到,依舊做不好交易。
因此「交易心理」就是讓我們時刻自我覺察,覺察心中的念頭、感受,因為這些潛藏在身體裡的想法,往往是主導我們行為處事的最大原動力。
有句話說:「當潛意識被看見,命運就被改寫。」要讓自己終端命運改變,從散戶輸家變成穩健贏家,知道做到很重要,這就必須從交易心理學著手。
下面這段話據說源自柴契爾夫人:
小心你的念頭,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
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會造就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最後決定了你的命運。
為此,我把它變成一個我的心理學公式:「念頭→語言→行為→習慣→性格→命運」。學習交易心理,就是學習時刻覺察念頭,進而知道念頭是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最後造就我們的命運結果。
佛學曾提到:「不怕念頭起,就怕覺察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專家研究發現,人們多數時候產生的「念頭」,都是負面念頭居多,好比今天交易策略指導我們要買這檔股票,理論上我們就是簡單地依法操作即可,但偏偏這時就會冒出「要買嗎?但是大盤在跌?」、「能買嗎?都漲這麼多了?」這些念頭跟交易系統、交易策略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們就是不自主的想太多。
又好比當今天你真選到飆股了,交易策略也沒有指導我們要賣出,結果自己卻因為「再不賣就太遲了」、「現在不賣等等下跌怎辦?」等念頭,於是早早把飆股賣在起漲點。
這些都是散戶輸家的「心智壞習慣」,而根據上面這公式我們現在知道了,「習慣」來自反覆的「行為」,而「行為」又來自「念頭」,所以一切都是念頭帶來的絕對影響力。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公式了,就要來好好正向運用,讓好念頭升起,壞念頭不續,並且讓正確行動反覆養成正確習慣,久了,後端的命運就能被自己改寫,進而實踐「命由我造,福由己求」。
買「飆股」的三大理由
在市場一片擁護「存股」,「存股」儼然已經成為台股顯學的現在,我卻大聲呼籲要選「飆股」,這基於以下3點理由:
1. 存股也有風險,把風險放在刀口上。
●既然投資一定有風險,那我寧願把承擔風險的機會,投資在飆股上。
2. 做飆股其實可以很風控
●很多人普遍覺得上漲中飆股若往下跳水,乍看像是「從20樓往下跳」,很恐怖?
●但若我們事先把「風控防護網」鋪設在19.5樓處就攔截,其實只跌了0.5樓,風險並沒有比較大。
●重點不是股價會下跌多少,而是我們把風控停損點設計在下方多遠處?
3. 存股太慢,飆股較快
●存股一年報酬率或許可以有18%,但這要本金夠大,存很多年才讓人有感。
●現實生活中,每個月的固定支出、旅遊規劃……睜開眼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許多地方需要開銷。在風控優先的前提下,我認為選進飆股是最佳選,選進那些漲幅動輒突破100%、甚至可以讓本金翻數倍的飆股,才能創造較高的正期望報酬,讓資金使用效率相對高。
什麼是飆股?
飆股的定義:「漲多跌少。」
單看「漲多跌少」4個字會覺得很抽象,所以透過上面這些飆股走勢圖,我們能進一步得到飆股的4個描述:
1. 長期來看,上漲「空間」比較大,下跌「空間」比較小。
2. 長期來看,上漲「時間」比較長,下跌「時間」比較短。
3. 長期來看,下跌空間,甚少超過原先上漲空間的一半。
4. 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一個「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的循環,但循環卻又可能隨時結束。
這裡我們發現,原來用「空間力道+時間力道」就可以描述出飆股的輪廓。順著這邏輯,你可以檢視台股不同年份的不同飆股,絕大多數都符合這「漲多跌少」的定義。
其實開發飆股策略是很有趣的,如果你自己也能投入心思去找到更多的飆股,甚至也把國外的股票掃視一輪,你將對這個「漲多跌少」的定義更加有感。
常聽人說台股是「淺碟市場」,從這份飆股名單裡也可以清楚驗證。看了這幾十檔飆股,我們發現飆股名單是不斷變動的,沒有永遠的飆股、沒有永遠的霸主。
換句話說,如果飆股還沒停止「飆股循環」,那就可能一直在榜單上,反之若它不再符合上面第3點定義,當它的回檔開始變多了,時間空間力道也變弱了,那飆股循環就結束了。
這讓我們得到一個交易上的啟發:「在循環持續的過程,說好不放手;在循環結束的時候,說好不持有。」想像會成真,只要精準定義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件事會被實現兩次」:
1. 一次先是在大腦裡成形
2. 然後是在生活裡被實行
想成就一件事,我們必須先在腦裡對這件事有了清楚的概念跟精準的定義後,大腦才會認得它,知道它是什麼之後,才能接著動手去實踐。
換個角度說,若我們今天很想要一個什麼東西,但其實自己卻又說不清楚那是什麼,最後通常很難達到。
好比常聽人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因為當大腦不知道什麼是「福」,生活上就不知道自己「身在福中」。
「想像」之所以會成真,並不神奇,是因為你想得夠明確,定義的夠精準,並且去行動、去實踐。所以價差投機者的問題,不在於操作上「選不到飆股」,在於思考上「要先定義飆股」。
《自在修練,40個賽斯修為法輕鬆上手》也提到:「信念創造實相。」意指在這個世界上,不論與我相處的任何人,或我經驗的任何事,都源自我的念頭。是我在念頭裡先有了人與事的精神意象,而後以我為核心,形成了磁場,接著再吸引人或創造事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深刻去經驗。換句話說,發生在我生命裡的任何事,不論好事壞事,善事惡事,吉事凶事,富事貧事,全都是我創造的。
一旦我們在大腦裡把飆股給想清楚、將飆股精準定義,執行時就會知道要怎麼選股;在進一步買進持有飆股後,更是可以抱好抱滿,實現獲利最大化。
把投機變成一門事業
很多人把買賣股票當作偏財運,更多人說「投機」不可取,但我卻是選擇「把投機變成一門投資事業」。
同前所述,很多事情會因為「定義」的改變,而有截然不同的行為結果。當今天我們把「投機」變成一個投資事業,我們就必須用經營事業的態度去看待投機。
我們不再只是求神問卜、燒香拜佛,而是會積極思考這個事業的「可控」有哪些?譬如:看懂K線型態、指標、籌碼;辨識出漲多跌少的空間與時間力道;做好漲跌風控並嚴守資金風控;具備良好的成長型思維與情緒風控等等。交易有其不可控:漲、跌,賺、賠
這就好像你醞釀多年精心籌畫開幕了一間牛肉麵店,結果沒幾天卻發生「道路施工」,你麵店前面的整排馬路被挖了大半,挖土機、發電機、施工圍欄把你店門口團團圍住,客人根本看不到你的麵攤……始料未及!
又好比一位專跑國際線的導遊,一年四季不斷出團,客戶絡繹不絕,但一個全球疫情卻重創旅遊業,公司沒了現金流,導遊只能在家坐冷板凳,這也是始料未及。
要讓你知道的是,投機跟做生意一樣,有賺有賠。但我們不能因為「還沒發生的道路施工」而不開麵店,也不能為了「還沒發生的全球疫情」而關閉旅行社。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可控做到最好」,這裡指的是:「風險控管」。延續先前的例子,雖然麵店門口在刨路,但我們早已事先把照片拍得美美的,經營線上外送、外帶,這樣大家都能網路下單,減少門口刨路影響。
又好比雖然導遊因為疫情沒出團、沒收入,但若他是先讓自己斜槓經營,他可能也善於網路行銷,更可能是一位教人如何良好溝通的講師。
而身為交易員的我們,不是睡前窮擔心明天股票會不會漲,而是在交易當下已規劃好如果股價下跌,風險怎麼控制,如果上漲,如何獲利續抱,清楚 到哪裡才是獲利賣出的位置。交易員要總是知道如何在不大賠的前提下,握有大賺的門票。
交易如同「創業」,一但我們認定它是個正財、是個事業,那我們就會力求「依法操作、紀律交易」。
一個交易系統,網羅市場飆股
經歷多年交易與教學經驗,我有這個深刻的體悟:「情緒的湧出是一種本能,不被情緒影響正確行動,是一種本事。」所以我們要「修練本事」,讓自己的行動不被情緒牽著走,進而落實「紀律交易」。
那什麼是「紀律」?今天我們說這個人「守紀律」,言下之意是他有一個「紀律」可遵守,這時才說的上守紀律。好比你說他「很守時」,那是因為你們有約定好幾點,然後他準時到;倘若今天只是說「下午見」,那不管是14點到還是16點到,都是下午,那就說不上守時了。
一個紀律的交易者也是如此:「有系統可遵循」。而這正是贏家跟輸家最大的不同。
輸家做交易大多依靠「本能」,被情緒牽制,覺得好就買、感覺怪就賣,一旦投資人讓自己的買賣決策大量倚賴在情緒或直覺,變數就會非常大,因為情緒總是在變。
而贏家做交易是依據「系統」。系統就像是一條生產線,從源頭到末端,每個過程、細節都充分品質管理,確保終端產出的產品符合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規格。
或許你會問:「哪這麼容易?源頭設計要飆股,終端就真能買到飆股並且賺一波?」確實不一定。是否每次都能選到飆股,這不可控,但我們可控的是,按照系統操作並在飆股出現的時候,獲利最大化,不是飆股的時候,虧損最小化。
贏家就是這麼一回事:依照交易系統,對的事情重複做。Part 2 交易系統三大要素
什麼是交易系統?
在世界暢銷經典<交易創造自己的聖杯>裡有這麼幾段話:
●「對於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幾個人都可以把該事情做好,那麼相關技巧就可以被模仿或傳授。」
●「想要發展一套好模型,你必須找到幾個能夠把特定事情做好的人。」
●「然後,你需要訪問這些人,尋找他們具備的共通之處,這就是創造模型的最主要工作。關鍵是尋找他們的共通之處,否則你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他們個人特有的性質,這些個人特質通常不重要。」
這個「尋找共通之處」的邏輯,各領域都適用,更適用於交易策略開發。以創業來說,當我們把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臉書的祖克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贏家擺在一起比較時,會馬上發現他們雖然隸屬不同專業領域,卻仍可以歸納出許多相同心態思維,譬如:
●保持熱情,永不放棄的恆毅力。
●覺察當下,時刻專注的正念療癒力。
●「相信自己可以」的自我效能感與成長型思維
交易也是一樣。有贏家擅長短線的當沖、隔日沖,有贏家專做長線大波段;有贏家只專注在技術分析,有贏家信奉價值分析。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策略方法跟交易手段,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交易系統」。
前面不斷一直提到飆股的循環:「上漲→下跌→反彈向上續創新高。」這個循環正是我這套交易系統的核心價值所在:
1. 如何買股,可以上漲?
2. 如何風控,可以防跌?
3. 如何能夠不斷循環前面2點,長期成長向上?
從這裡就能導出交易系統3大要素:
1. 資金與風險控管
2. 交易策略
3. 交易觀念與交易心理
資金與風險控管: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什麼是「風險」?就是「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而風險控管,就是管控好這兩點之間的距離,事先做好最壞打算,隨時提防自己可能在任何一筆交易裡要停損,並在風險考驗真的來臨時,果決執行,不讓傷害擴大。
請注意,這裡我們指的是受到傷害時,不讓傷害擴大,而不是都不受傷害。
「風險控管」可分成2部分來討論:
●狀況1:虧損狀態的出場,謂之「原始停損」。
●狀況2:獲利狀態下出場,謂之「移動停損」。
而「資金控管」就是在上述的「風險(進場點與停損點之間的距離)」裡面,決定自己可以賠多少錢,是在管控自己每次停損出場的絕對金額。
以下有幾個錯誤資控
●錯誤狀況1:股票才下跌20%,本金卻賠了50%。
●錯誤狀況2:股票明明大漲100%,但本金卻只增加2%。
這些狀況我們很常見,明明股票跌沒多少,怎自己已受重傷了或者明明股票大漲,自己的本金怎麼沒有大賺?這些都是資金控管常見的問題,我們將在後面章節與你深入探討。交易策略:不只「逮到飆股」,還要「抱住飆股」
資金與風險控管談的是「防守」,那交易策略掌管的就是「進攻」。好比一支籃球隊,若只是很會防守仍無法贏球,他們還必須很會投三分球、很會打禁區、擅長快攻等。
「交易系統」就是一支球隊,防守固然重要,但進攻技巧也要優異。「逮到並且抱住飆股使獲利最大化」是我為你推薦最理想的進攻策略。
交易心理:讓人知道並做到上面2點
有句話說:「知道無數的道理,仍舊過不好一生。」這是典型的「知道做不到」。沒有策略、沒有風控,絕對行不通,但知道要遵守策略,知道要作風控,卻老是做不到,依舊做不好交易。
因此「交易心理」就是讓我們時刻自我覺察,覺察心中的念頭、感受,因為這些潛藏在身體裡的想法,往往是主導我們行為處事的最大原動力。
有句話說:「當潛意識被看見,命運就被改寫。」要讓自己終端命運改變,從散戶輸家變成穩健贏家,知道做到很重要,這就必須從交易心理學著手。
下面這段話據說源自柴契爾夫人:
小心你的念頭,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
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為;
小心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會造就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因為性格最後決定了你的命運。
為此,我把它變成一個我的心理學公式:「念頭→語言→行為→習慣→性格→命運」。學習交易心理,就是學習時刻覺察念頭,進而知道念頭是怎樣影響我們的行為,最後造就我們的命運結果。
佛學曾提到:「不怕念頭起,就怕覺察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
專家研究發現,人們多數時候產生的「念頭」,都是負面念頭居多,好比今天交易策略指導我們要買這檔股票,理論上我們就是簡單地依法操作即可,但偏偏這時就會冒出「要買嗎?但是大盤在跌?」、「能買嗎?都漲這麼多了?」這些念頭跟交易系統、交易策略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我們就是不自主的想太多。
又好比當今天你真選到飆股了,交易策略也沒有指導我們要賣出,結果自己卻因為「再不賣就太遲了」、「現在不賣等等下跌怎辦?」等念頭,於是早早把飆股賣在起漲點。
這些都是散戶輸家的「心智壞習慣」,而根據上面這公式我們現在知道了,「習慣」來自反覆的「行為」,而「行為」又來自「念頭」,所以一切都是念頭帶來的絕對影響力。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個公式了,就要來好好正向運用,讓好念頭升起,壞念頭不續,並且讓正確行動反覆養成正確習慣,久了,後端的命運就能被自己改寫,進而實踐「命由我造,福由己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