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天 第1小時
大盤V.S.個股,你真的懂行情嗎?

不管是從未買過股票的投資新手,或是買過幾檔股票的散戶投資大眾,當遇到大盤震盪,你是隨便進場、慌亂出場,還是老神在在、不慌不忙?
當你懂得什麼是大盤,懂得解讀交易量和判斷盤勢的重要指標,就有機會戰勝大盤,成為股市贏家。

第一個小時 看懂大盤和全球股市漲跌

單元重點:
•主力鍾情權值股的原因
•國際股市與臺股的連動性

什麼是大盤、市值?
Q:我們常常聽到股市「大盤漲多少點」或者是「大盤跌多少點」,到底「大盤」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A:想要瞭解股票市場,得先認識股市大盤指數的由來。目前臺灣股市採取的是「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也就是說,一般投資人口中的大盤指數,是和「基期」數字相比之後的結果。
而這個基期數字是以民國五十五年的股票市場「市值平均數」為基準,設為100點,採樣樣本包含所有上市股票,特別股和全額交割股除外。所以,若我們看到臺灣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是一萬點,代表當天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市值,是民國五十五年基期市值的一百倍(10,000點:100點=100倍)。

Q:原來如此。不過,「市值」指的是什麼?我們也常聽到「某某公司市值增加了,或是「市值蒸發了多少」,市值和投資人有什麼關係?
A:當然有關係!把某天某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收盤價,乘以這家公司所有流通在外的股數之後,得到的數值,就是這家公司今天的市值。假設某家公司今天收盤價是40元,流通在外的股數是10萬股,40元×10萬股=400萬元,就是這家公司今天的市值。如果有人想一口氣買下這家公司,就得花這麼多錢。
再把這些計算出來的數值全部加總起來,就成了今天臺灣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由於收盤價每天不同,數值自然也是每天變動。報上刊登臺股連續幾天開紅盤,總市值增加幾千億、甚至上兆臺幣,每位股民平均獲利多少萬元,就是這樣算出來的。

主力、外資影響大盤走勢
Q:這樣我了解了!可是為什麼有時候明明大盤指數大漲,有些個股的股價卻不進反退,形成「賺了指數、賠了差價」的局面?
A:股市呈現上漲的局面,是因為全體上市公司總市值加總起來,比起前一天、或前幾天的總市值都要來得多。不過總市值增加,有可能是其中的五百家公司個股上漲,其他一千家個股卻下跌;只要五百家公司的總市值上漲幅度,大於其他一千家公司總市值縮減的幅度,加總起來,整個大盤的總市值就還是上漲。

「大盤」指數計算方式
先前提到臺灣「大盤」指數計算的方式,是「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股本較大的公司對指數的影響較大,股本較小的公司對指數的影響較小;這也就是為什麼股本較大、市值較高的公司,會被稱為「權值股」的原因。
權值股因為權重比較大,因此,不管這些個股股價是上漲還是下跌,對大盤指數影響都很大!目前臺灣的權值股中(以2023/1/17收盤價計算),市值第一名是台積電,第二名是鴻海,第三名是聯發科,這三家公司所占的市值比重高達33.17%。我們以市值最高的台積電舉例,如果台積電上漲1元,約當可以拉抬指數將近10點;因此,如果台積電上漲10元,大盤就可以拉抬近百點,這時候就算其他家的股票價格不動如山,大盤還是收紅上百點。

Q:難怪每次看新聞,都會聽到國安基金、四大基金和外資對權值股很有興趣。
A:沒錯,這也就是法人和國安基金要「護盤」的時候,會去拉抬大型股票的原因。
進一步說,如果你看到大盤在上漲,不見得所有公司的股價都在上漲;也不見得你這時候進場買股票,都會賺到錢。假設現在大盤指數紅通通,社會的氛圍是「指數在上漲耶!」,一般人就會覺得場子很熱,應該有賺頭,但其實不一定是如此。
以台積電為例,股價大約在503元左右(2023/1/17收盤價),但是它發行的股數高達259億股(股本2593.04億),單單一家台積電的市值,就占大盤(2023/1/17市值約46.75兆)權值比重的27.9%!
而國安基金、四大基金的銀彈有限,當他們想要在短時間內,讓股市有好看的成績單(也就是營造大盤指數上漲的局面),選擇拉抬權值股,當然會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了。

Q:可是……,外資又不需要護盤,為什麼也愛買權值股?
A:外資布局臺灣的股票,通常不會去買股本很小或是獲利能力不高的小型股,因為外資很注重「風險控管」,基本操作規範是布局「買得到,賣得掉」的股票;而且外資一旦決定要買進哪一檔個股,一出手就是幾千幾萬張起跳!如果是那種日成交量很小或是成交張數只有幾百張的小型股,外資要買或賣幾天才能完成布局?
更何況以外資「量大」的操作手法,可能讓這些小型股落入一買就漲停、一賣就跌停的慘況。因此,外資選股的邏輯,首先是看市值、流動性(容不容易脫手),再來是公司的經營狀況--包括營收、獲利成長幅度等,篩選出有潛力上漲的個股。
至於什麼叫作有潛力上漲的個股?通常在多頭的時候,會看「本益比」;而在空頭時,則看「股價淨值比」。其次,外資還會關注「股東權益報酬率」。我會在第二天的課程裡介紹到這些篩選方法。
臺灣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在國外掛牌交易,所以我們也要了解「存託憑證」。

存託憑證影響個股漲跌表現
Q:財經新聞的確常提到存託憑證,什麼是存託憑證?
A:這樣說好了,假設臺灣有一家公司想要募集資金,也就是俗稱的打算印股票換鈔票,但在臺灣經濟環境不是那麼好的時候,印股票說不定換不到鈔票;好在臺灣的股市表現不好,不見得國外的股市也不好,臺灣的公司在臺灣找不到資金,不見得在國外募不到錢,企業可以選擇到海外募集資金。

・信託憑證方便企業至海外募集資金
存託憑證(Depository Receipt,DR)就是企業到海外去發行的股票,股價是以當地幣值計價,權利義務和普通股東相同。發行存託憑證的主要目的,是方便企業到海外募集資金,也方便各地投資人間接持有他國企業的股票。
例如,當美國人想要買臺灣公司的股票,比如想買台積電,台積電就到美國發行ADR,這樣就可以讓美國人在美國當地時間、用美國當地的交割制度,來買賣臺灣的股票!

・依發行地區區分信託憑證
對於某些新興市場或是資本市場發展較落後國家的企業體,想要在海外先進國家的金融市場掛牌上市、募集資金,可能比較不容易,因為這些企業體較難符合其他國家金融市場的規範。這時候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二次掛牌」。
也就是說,它一開始掛牌的地方是在某一個國家,也許是企業的母國或者是企業發跡的國家。若是選擇到美國二次掛牌,募集資金,那麼這一批股票就會被稱作是ADR,A代表美國(American);而GDR的G(Global),通常表示是在歐洲掛牌;TDR的T(Taiwan)則代表臺灣。
簡而言之,DR之前的英文字母,代表的是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掛牌的意思。例如:台積電先在臺灣掛牌上市,然後在美國二次掛牌,所以台積電有ADR;鴻海也是在臺灣掛牌上市,然後在歐洲二次掛牌,所以就會有鴻海的GDR。
存託憑證可以套利
Q:既然是在國外發行的股票,為什麼挑選臺灣潛力個股時,還要關注存託憑證?
A:因為臺股和存託憑證(DR)間有套利的空間,所以會牽動到臺股走勢。
簡單來說,雖然都是同一家公司的股票,但是DR的價格換算回臺幣,和同家公司的臺股現股價格會不一樣。第一個原因是DR在海外發行的數量較少,因籌碼少,在「物以稀為貴」的情況下,造成DR通常比較貴;第二個原因是反映DR的成本,因為要到不同國家掛牌,耗費相當多人力、物力及時間,因此DR股價較高。
也因為同一家公司的股票有價差,對於積極型的投資人來說,就有套利的機會。舉例而言,台積電的ADR、鴻海的GDR,經過匯率換算高於臺股現貨價格,可能在國外買一張股票要23萬臺幣,但是在臺灣買卻只要21萬臺幣,這樣就會產生「比價」效果,臺股價格就會顯得相對低廉。
通常台積電與聯電的ADR高於臺股現股價格10%左右,友達、日月光、中華電等等的ADR,換算後和臺股現股價格差不多,大約高3%左右。當某支股票的價差大於其交易成本,投資人就能從定價較低的交易所買入股票,同時在定價較高的交易所賣出而獲利。
也就是說,當價差大時,投資人買入臺股同時賣掉ADR,就能賺取利潤。這樣的套利模式大多是券商在操作,因此有時候存託憑證會牽動臺股變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