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1】家庭的傷,會影響你用錢的心
有次帶小孩出去玩的時候,我在一個旅遊景點聽到某個小女孩的哭聲,她因為想買一個不到百元的泡泡棒,被她爸爸大聲斥責拒絕。
「哭啊你哭啊,沒人會理你!」爸爸在女兒旁邊大聲叫。
「買那個,就沒錢吃飯了。」爸爸接著哀怨地說。
看到這場景,讓我想起了我父親。
父親常把物質的「經濟效益」擺在子女的需求之前,幾乎不嘗試了解我們的喜好與渴望,而當時的我們也沒有足夠能力同理他的顧慮,「金錢焦慮」也就自然而然地世代傳遞。那時還不成熟的我,把父親的不願花錢,視為不愛我們,也埋下「賺很多錢,才能過好生活」的非理性信念。
這個錯誤信念,導致我一開始的投資和交易產生極大偏差,滿腦子都只想「我能夠賺多少錢」、「我還能用什麼方式拚到更多錢」。《匱乏經濟學》(Scarcity)有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叫做「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當你產生匱乏的狀態時,你的眼光只會集中到隧道出口的那道光,其他東西都看不見。
世襲著財務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會有這種隧道視野,眼中除了錢,很難看到其他更重要的東西(例如:風險、重要的技能與意義感等)。
因為有隧道視野,導致做決定的時候,為了達到目標,得冒很大的風險,當風險發生,自己又陷入上一輩相同的困窘處境。
直到自己因為太過貪婪,在交易過程中過度槓桿而虧損,賠得遍體鱗傷之後,才發現源自家庭的金錢傷口,對我的交易有著這麼大的影響。
家庭的傷,往往會對交易產生不小的影響,有些人因為對家庭有愧疚感,想賺很多錢彌補家人;有些人從小被爸媽冷落、瞧不起,想透過交易爆賺來證明自己;也有些人因為家道中落,想靠用力投資,來翻轉命運。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問題,非常恭喜你,你是幸運的一群;如果你有,建議你要花時間釐清家庭的傷,是如何影響著你的交易與理財,以便在犯大錯、大虧損前及早預防。
幸運的人用童年療癒一輩子,不幸運的人用一輩子療癒童年。
在交易中,童年成長的負面經驗會干擾你的決策、影響你的情緒波動。不過,你要記住,長大後,你已有能力可以決定要活成什麼樣子,並阻止不好的過去繼續傷害你、影響你的財務心理與交易心理。
【試閱2】虧損是必要之惡
交易心理諮詢時,遇到許多來談者的問題都是「過度要求高勝率」。會有這樣的現象,跟心理的「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有關,心理學家康納曼與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1979年的研究顯示,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是獲利正向感受的2∼2.5倍。
「虧損」這個負面結果,也會喚起你的自我否定、自卑及自我認同感不足等負面感受,讓你想要逃離而盲目地追求高勝率(70∼80%以上)。然而過度追求高勝率容易使你的交易失去彈性,也可能促使你過度交易,增加無謂的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整體獲利。
要知道,交易跟創業相似,虧損是無法避免的成本。
導致你交易出現問題的,通常不是「虧損」這件事本身,而是你對虧損產生的「非理性反應」。當你認清虧損只是否定你的操作,而不是否定你的人格時,你才能正視「虧損只是成本」這件事。
當我遇到害怕虧損的諮詢者時,都會給他們三個建議(前提是期望值相同):
一、改變交易方法,追求心理舒服的高勝率
因為改變心理狀態、探究心理困擾對交易者來說比較困難,所以我會先提供一個折衷的交易方法: 犧牲賺賠比。
高勝率並非無法辦到,你只要犧牲掉賺賠比,就能換取較高的勝率。舉例來說,把原本設定虧5 元、賺10 元(不容易達到、勝率較低)的賺賠比,變成虧5 元、賺5 元(容易達到,勝率較高)的賺賠比。
像這樣提前出清獲利,就是一個典型犧牲賺賠比、換取勝率的方法。操作手法相對長線的交易者,為了要讓心理舒服而來諮詢時,我會跟他們說,想要「立即」避免心理煎熬,可能就得捨棄原本相對長線的交易方式,縮短交易週期(降低賠率),當你提前獲利,就能減緩心理折磨。
這個方法雖然速成,但缺點是交易成本會提高,也會打亂交易策略,可能治標不治本。
二、調整交易心理期待與認知,符合理性操作
這個方法是我比較建議的,交易基本上需要理性操作,例如達到停損點要出場、順勢賺錢單要續抱等。我們的交易做不好,主要是心理的困擾、對虧損的厭惡等干擾了理性操作的執行。
所以我們需要調整對交易的心理期待與認知,排除非理性的想法(比如追求完美交易、每次結算獲利及精準訊號等)。
當你能及時辨識出童年經驗、工作與生活的不如意,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會如何影響到你對虧損的認知時,就是改善交易的起點。
三、設定損失上限,界定風險範圍
開始從事交易與投資的部分,你首先要做的是「資金管理」、「虧損控制」及「風險控管」,獲利是其次的考量。又或者說,獲利是前面幾項做好之後,配合行情順勢後自然會得到的。
特別當你虧很多錢之後,你要開始限制自己每天能夠賠的金額,當你把虧損控制住了,你就知道自己投資最差的狀況是什麼,搭配你目前的現金流,你就會有控制感。
舉例來說,你每個月可以用的交易閒錢是2 萬塊,除以20 個交易日,以勝率50% 計算,表示你每天能夠虧損的上限大概是2000 塊,當然你如果還有更多的資金,可以設定更高的上限。
一定要把自己能夠虧損的上限抓出來,最大虧損控制住了,才會有穩定的交易心理,這是最基本的投資控制感來源。
【試閱3】能賺多少錢,是市場決定的
當策略與心態都調整好後,剩下的獲利問題,就交給時間跟市場決定了。
「你能賺多少錢,不是你能決定,是市場決定的!」我剛開始學交易時很討厭聽到這句話,那時覺得這是「弱者的藉口」,聽起來像是賺不到錢後為自己開脫的廢話。但當我在交易中跌到頭破血流後,再次看到這句話,才發現自己繞了一圈,又回到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原點。
許多人來交易諮詢時,常跟我說「想靠投資多賺點錢」,第一時間我都沒有回應什麼,但內心總會想起「能賺多少錢,是市場決定的」這句話。以前剛學投資時真的很衝,老想要把各大交易門派的功夫學齊,覺得「學越多招,投資報酬率越高」,也能早日成為少年股神。
但實際上,交易,只是把你的「交易假設」放在市場上驗證而已,損益是交易假設跟市場波動互動的結果。再精密的交易假設,遇到不如意的波動樣態,也只能摸摸鼻子等待,或找尋其他市場或商品。
你可能會納悶,難道真的無法改變損益嗎?其實還是有的,「選擇(風險)」與「資金(大小)」可以影響投資的盈虧幅度。
選擇跟資金,如何影響你的損益呢?從選擇(風險)角度來看,如果你把勝率拉高,犧牲賺賠比,只要心臟夠大顆,把風險耐受度提高,損益的「波動」自然會變大。
舉例來說,買進某檔股票,原本你的交易框架賺賠比是2(停利10%,停損5%),為了明顯增加獲利次數(提升獲利決定感),你可能會把停損拉大,降低賺賠比,變成停利10%,停損10%。但實際上的期望值(勝率 × 賺賠比)沒有改變太多,甚至MDD(Max Drawdown,最大交易回落)可能會讓你情緒失控到畢業。你以為的損益增加,只是損益的波動結構改變。
而資金的部分,就是投入的金額,你只要多砸錢到市場裡面,賺的錢當然有可能變多,這是基本的數學問題。等式左邊乘上錢的倍數,右邊的收益自然也會加倍,所以累積資本為什麼很重要,因為這才是實際有效提升獲利的好方法。
撇開你的個人選擇與資本,好的交易策略能有怎樣的獲利,還是得看市場當天波動的樣態,是否符合你的假設(交易邏輯)。不要每天想著賺很多錢,事實上,在沒有累積資本的情況下,你只是靠著放大風險(槓桿)或改變損益的分布,來增加特定日的獲利,總體結果還得靠「交易假設(邏輯) × 交易執行力 × 市場波動」的結果。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納悶:「難道真的沒有交易的聖杯嗎?」我認為有的,其中一個明顯的聖杯,就是「心理穩定度」,當你心理穩定度高,交易中的雜訊就不會影響你在盤中的情緒調節與交易執行力,減少容易造成虧損的決策。
好的風險意識與投資計畫,也能讓交易心理更加穩定,交易的本質並沒有那麼複雜,難就難在「無法接受簡單的事實」,難在「無法做到簡單的行動」。如果你能夠想透,最終交易的結果,說穿了也就僅是「賺該賺的錢,賠該賠的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