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本面決定股價」正確嗎?
1-1 影響股價的因素
談論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好壞,是來自主觀的判斷。台灣前50 大市值的公司,你能很有自信地告訴我,有幾家是好公司嗎?還是不太確定,不敢論斷?
其實,上面問題的答案有點複雜,連我都不是很有把握,若從兩個面向來看,我想台積電(2330)、台達電(2308)應該能確定列入好公司名單。
股價不是好公司唯一的評斷標準
為什麼他們是好的公司呢?首先,他們追求的目標很明確。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做到先驅者,在全世界的晶圓代工領域做到最大、最好,市占率已達五成;台達電做電源供應器起家,後來卻盡心竭力發展綠能,全球前10大的電動車廠都和他們合作,可見台達電在此領域布局之深。
其次,這兩家公司經營高層不會隨便提到公司基本面及股價。我們從來沒在市場上聽過台積電、台達電公司炒作股票的傳言,也鮮少聽到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或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主動找媒體談公司基本面。比較多的資訊是他們出席某個會議、論壇或其他公開活動場合,講述公司在產業的布局。
明確地說,一家好公司的「好」是不涉及股價的,而是規規矩矩經營自己本業。換個角度來看,當主事者常常覺得股價委屈,這就不會是間好公司。
在資本市場裡審視一家公司,股價某種程度也代表這家公司對資本市場的投放,但經營者不會也不能直接講出對自己公司股價的看法。市場股價是公司經營的其中一個面向,公司的經營良窳,不應該純粹只用股價來評斷。
從股價波動時的高層反應,判斷公司好壞
好公司的股價不見得要大漲,同樣地,股價大跌也不代表一家公司的「好」就會變質。有時候股價跌得很深,好公司會用實際行動告訴市場,他們在乎自己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不會棄股東於不顧。
2022 年1 月,台積電股價氣勢如虹,攻上頂端,創下688 元高價。而後一路跌,至10 月跌破400 元,市值跌破新台幣10 兆元。就在各方看淡台積電營運及股價之際,公司透過股市觀測站公告重大訊息,總裁魏哲家10 月質押設定名下台積電持股1,600 張。他在10 月、11 月連續各買進200張台積電持股後,持股超過6,279 張。
2022 年12 月,台積電也公布部分副總買進自家股票。魏哲家及台積電高階主管也許不是買在股價最低點,卻是在相對低點。他們買入自家股票的意義不凡,畢竟是他們在經營這家公司,最了解營運狀況及產業變化。
面對挑戰,台積電的策略布局
不過,我認為台積電最大的風險在兩岸關係緊繃、台海危機四伏。除了中國、台灣之外,日本、美國及澳洲都牽扯進亞太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
台積電是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一個小島國居然擁有如此價值不斐的珍寶。在大國競爭賽局裡,台灣坐擁「護國神山」台積電,反而像是原罪。美國與中國都覬覦台灣島上發展出來的珍寶,企圖搶奪。美國強壓中國,對中國設了半導體禁令。台積電在兩岸三地(台灣、中國及美國)都有布局,其策略為選擇到美國設置高階製程廠,在中國建設低階製程廠,最高階的製程則留在台灣。
從美國立場來看,如上的布局策略並不合理。台積電使用的是美國製程、Know-how,為何將最高階的半導體晶圓製程放在台灣呢?在台積電的策略裡,設置於中國大陸的晶圓製程技術,只晚美國一步。美國緊掐住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脖子,就是擔心中國隨時可以追上美國。
2022年11月,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利用G20場合,進行中美高峰會。兩方行禮如儀,統一口徑說要避免衝突,其實在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協議,雙方不說破的默契是:台積電修改了原先在美國設置5奈米廠的計畫,改成3奈米製程的晶圓廠,中國則是7奈米廠;中國在晶圓製程技術整整落後美國兩個世代,這樣的結果,讓美國鬆了一口氣,至少在重要的晶片產業,中國短時間內不會超越美國。
台積電在全世界的布局及技術規畫非常到位,除了中、美之外,也布局日本和歐洲,還繼續邁向更高階製程。而台灣更將發展2 奈米以上製程。
台積電可說是好公司的典範案例。
一間公司的老闆要看重自己的本業,不斷地往前走,好的管理階層不能過於在意股價。老實說,「股價」與老闆無關,更不應該由一人或管理階層來決定。
某位以蘋果手機代工出名的公司董事長說過,他們公司的股價很委屈。當他講完之後,公司股價一路往下走,跌破百元關卡。外資券商曾給予這家公司買進的正面評等,目標價上看200元,但公司老闆的言論反而惹來麻煩,導致股價下跌,等於市場對主事者及公司投下不信任票,這也表明投資人對該公司的期待——老闆的目光應放在本業而非股價上面。
默默扎根基本面,台達電成功轉型
台達電一向很低調,但在綠能領域的布局卻很令人驚艷。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蘋果公司iPhone手機裡的扼流器(Power Choke),幾乎都是台達電製造。扼流器屬於被動元件中的一種,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儲存電流與過濾電流。國巨集團旗下的奇力新公司專長生產扼流器,但蘋果就是指定由台達電供應。這代表台達電在此領域耕耘更久,扎根更深,產品性能更受國外大廠肯定。
如今台達電成功轉型邁入綠能領域,除了綠建築之外,還做了很多跟充電樁有關的生意。台達電對外明確表示,未來幾年綠能領域將對公司營運獲利有巨大的貢獻。投資人需要用心觀察的是,談到這些基本面的發展藍圖時,公司高層主管完全不會扯到股價,但綠能題材的自然發酵,讓市場肯定台達電的轉型成效,股價頻創波段新高。即使2022年下半年開始,台股大盤指數隨著美股或其他大環境不利因素向下滑落重要關卡,唯獨台達電這類的好公司股價有所支撐,不易暴跌。
2020年下半年開始,台達電股價站上每股200元,自此到2022年年底,一直維持在此價位之上;2022年第2季開始,因美國點燃各國暴力升息火花,部分股市資金流動到高收債等其他金融商品,導致全球股市表現不佳。但是台達電2022年全年股價區間,依舊維持在221元至300元之間,股價相對穩定。
基本面穩健,股價卻受大環境影響
跟台達電相比,台積電在2022年的股價表現並不佳,從每股688元高價下探400元以下,表現似乎不夠有力。但撇開兩岸關係緊張和中美國力競爭因素,台積電的基本面非常穩健,不應該出現2022年下半年股價受挫的情況,有機會反彈回漲。台積電本來能在中美兩大國各有發展,爭取兩國半導體產業大餅,只是美方壓制中國擁有半導體先進製程技術。如今台積電無法享有「中美共榮」紅利,僅能單押一邊,缺少了中國的大部分生意,多少影響到基本面獲利。台積電的股價不能回到原先不斷創高的多頭格局,跟大環境變化有關。
持平而論,台積電基本面有因美中競爭而變得很差嗎?答案肯定是「沒有」。但形勢比人強,只要美、中、台關係未見好轉和諧,台積電營運面籠罩的烏雲就無法退去。看看2022年的台積電就知道,好公司有時似乎不見得能有好的股價表現。
如果從狹隘的定義來看,基本面指的是一家公司的客戶、訂單、獲利及未來發展方向等等,那台積電在這些層面表現非常優秀。但在這個變動不安的時代下,一家公司的發展基本面,很難不受當下的經濟大環境左右。國家的總體經濟與國內外政治結構息息相關,經濟背後總有強烈的政治意圖引導市場,政治經濟學已成近來不得不重視的顯學。
當台積電成為世界重要的半導體公司,已大到不能再大而必須布局全球版圖,中美衝突必定會對其造成巨大影響。2022 年,台積電雖擁有穩健基本面卻無法有好股價,就是因為規模太大,不得不被國際政經情勢牽引。
台達電有沒有可能面臨如同台積電般的處境呢?從台達電目前轉型的方向來看,全球政經情勢尚未成為公司策略布局的關鍵變數。不同於半導體晶片涉及國力發展,綠能無關國家之間的競爭,因此政治議題不太會影響台達電。
2022年,我常遇到投資人提問:「凱哥,你覺得台積電不好嗎?」對此,我通常會先回覆一句話:「問題不能這樣問。」
投資人關心的角度跟一國元首不同,總統蔡英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及美國總統拜登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在他們眼裡,台積電不純然只是一家普通的大型公司,而是國家發展全球戰略時重要的一步棋,因此台積電的股價漲跌已經跳脫一般投資人的認知。
更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股神巴菲特於2022年下半年進場大買台積電在美國發行的存託憑證(ADR)。根據他領導的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告的第三季持股報告,波克夏斥資41.2億美元,買進約6,000萬股台積電存託憑證,台積電成為波克夏第十大持股部位。
巴菲特對台積電的投資策略
巴菲特過往並不會投資科技股,為何此時大買台積電?
首先,2022年下半年的台積電,股價跌夠深,已近底部;其次,巴菲特一定知道台積電終究會在美國設置3奈米高階製程的晶圓廠,而且應該早就跟州政府,甚至美國白宮談好條件,不會是臨時突然轉彎的決定。台積電設廠美國的發展,最後以此局面收場,即使中國不樂見,也只能勉強接受,台積電更順勢略微修改原先在美設5奈米製程晶圓廠的計畫。這不是波克夏的獨到分析,不少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也料到這樣的結果,並選擇在2022年下半年逢低入市投資台積電,知名的老虎基金(Tiger Fund)就是一例。
同時,選擇賣台積電的是主權基金,像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挪威主權基金(Government Pension Fund of Norway)。當然,也有台灣的壽險業者站在賣方,因為他們被防疫保單理賠金拖累,公司獲利銳減,甚至面臨虧損及淨值為負的危機。台積電是壽險業獲利最多的個股,出脫台積電,不致牽動持股布局,而且可以立即拿到現金彌補財務虧缺。
2022年12月29日,台積電以446元作收,台灣的財經媒體下了一個有趣的標題:「台積電跌破巴菲特防線」。巴菲特及主動基金在2022年下半年接手台積電,推估其進場成本在500元上下,就當時的短線價位來看,的確是還沒開始獲利。不過,巴菲特以價值型投資哲學取勝,一生投資獲利可觀,獲得國際著名股神認證,以2022年下半年時點來看,每股500元以下的台積電真的是超跌。
一檔個股若從廣義的基本面定義來看,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之後便要回歸到市場比較熟悉的一般指標,衡量個股基本面的表現,也就是「狹隘基本面」。
尤其2022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科技業遭逢調整庫存壓力,產業景氣趨緩,這是以台積電為首的科技公司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但是,台積電顯然在各強國之間拉扯矛盾的國家競爭問題上,找出因應之道。大的基本面變數解決後,一旦產品庫存消化完畢,科技業景氣循環可望脫離谷底,台積電仍有長期投資價值。
大型投資機構長期投資「好的公司」,看重的是未來營運發展,因為短期各種變數都將過去。股價走勢有高有低,總有起伏,投資人需要注意把握的是,公司長期發展是否一如大家研判及預期。
當台積電在中美強權競爭縫隙中求取存活之道,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的主管卻離職,三星也停留在3奈米製程,台積電仍然遙遙領先同業。即使受累於中美晶片戰爭,造成台積電短期經歷痛苦且困難的營運決策,進而挫低股價,但不影響公司未來的成長。
台灣另外一家晶圓代工廠聯電(2303),沒有成為美中晶片戰下的棋子。或許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中國大陸,仍需要聯電的製程技術,但更高階的製程技術還是落後台積電一大截,因此未感受到美方「過多的關注」。
公司發展策略不同,投資價值也不同
聯電與台積電集團的營運發展策略南轅北轍。台積電往下扎根,研發新技術;聯電則是開枝散葉,孕育出不少有實力的公司。但轉投資的金雞像是IC設計大廠聯發科(2354),早已自立門戶且形成企業集團,與當初投資者聯電做了明顯的切割。聯發科十大股東名單見不到聯電,甚至也找台積電投片,不見得只和聯電往來做生意。
因此,近幾年來台灣股市的「聯家軍」指的是聯陽(3014)、聯詠(3034),並不包括聯發科。
聯發科的基本面故事也值得一提。
如今的聯發科介入電視晶片、筆記型電腦晶片,2022年,HP出產一款Chromebook,其中的主晶片就是由聯發科製造。發展多面向產品,聯發科公司整體營收會成長,但與原本聚焦於手機晶片的營運策略全然不一樣,市場對其投資價值也會重新評估。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起初設立的聯發科,以研發技術著稱,甚至因此讓全球手機通訊晶片大廠高通的龍頭地位備受威脅。剛崛起的那些年,地位堪稱IC設計領域的台積電;如今,營運走向多元產品,更轉投資小雞。這樣的營運走向,與當年轉投資聯發科的聯電很像,旗下轉投資公司將會掛牌,雖然可能享有轉投資公司資本利得,賺得機會財,但投資價值卻不復當年。
我在這裡做個假設:倘若蔡明介淡出聯發科,不再擔任董事長,也不過問公司發展策略,市場可能會再向下修正聯發科的投資價值。或許提出以下的比喻,投資人會更了解深耕基本面研發與技術的重要。我認為,沒有蔡明介首重研發精神的聯發科,就如同沒有張忠謀精神的台積電,市場除了下修本益比,投資價值也會隨之減損。
股市投資人經常聽到「基本面決定股價」這句話,若從上述的台積電、台達電、聯電、聯發科的發展故事來看,的確沒錯,但也不全然正確。有時候一家公司賺的是景氣財,股價短期也有表現,但基本面並不扎實;最好的情況是,基本面厚實的公司又搭上景氣列車,此時股價就會飆漲、一飛沖天。
這個世界政經情勢詭譎,變化多端,投資人不能完全用「基本面決定股價」來論述一檔個股的漲跌,或是當作投資個股的依據。例如台積電公司發展策略受世界強權左右,其獲利雖仍穩健、研發製造技術全球第一,但亮麗基本面表現還是有多空不同力道拉扯,不利股價表現。
台積電最大的利空是兩岸關係緊張,中國以強大武力威脅台灣。台積電於2022年股價受挫,大幅偏離基本面,主要卡在投資台灣潛藏著未知的「國家風險」。短期來看,2022年投資台積電的股息收益率不及10年期公債,賣出台積電是短線投資的正常做法,空方力道自然也會摜壓股價,令2022年的台積電屢屢跌破400元關卡。不過,重視基本面的巴菲特於2022年下半年投資台積電股票,是多方重要的訊號,有效抵擋空方對台積電的賣壓,也恢復多方信心。
世人皆知巴菲特一生堅持的操作邏輯,就是長期投資價值型股票,例如可口可樂(Coca-Cola)與吉列(Gillette)兩家公司,能入列波克夏投資組合的重要個股名單,就是根植於兩檔個股基本面穩健成長。台積電列入波克夏公司前10大持股,也是因為基本面,全世界有51%的晶片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更是未來世界不可能消失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長期基本面的價值無可取代。可惜由於台海局勢,巴菲特最終只選擇短期操作台積電。
2022年下半年投資台積電的股息收益率不到3.5%,近幾年罕見。數字雖低,但我們崇仰的股神總是會在相對低點買進股票,而巴菲特買進台積電,便是預告台積電走出谷底,2023年收益率會逐步上升(註:巴菲特2022年第四季減碼86%台積電,2023年第一季出清全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