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一】重點是「When to buy」(節錄)
不會區分漲退潮的投資策略
投資策略的花言巧語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股票只要長時間持有就會上漲,所以先買進然後長期持有,就可以大舉獲利」。這個理論來自股價指數長期看來都處於走揚的狀態,所以只要長期投資就可以獲利,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摘錄長線投資大師巴菲特與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部分言論,支持自己的主張,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由於韓國的股票大多數情況都不是這樣,所以讓我們以美國的微軟舉例。
2000年股價達到高峰的微軟,在2017年終於結束大幅度的跌幅回升了,體現出了長期投資所帶來的勝利。爾後落在60美元左右的微軟股價,在2020年飆漲至350美元,如果長期投資不僅可以回本,還可以大舉獲利,似乎沒錯。因為事過境遷,回頭看股票線圖確實是這樣,但有人想過,這17年來,這些投資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嗎?2008年美國大蕭條過後,股價翻了10倍的股票比比皆是。但是這17年以來,在如此眾多的經濟變數之中,他們只能勉強保本,然後額外獲得了一些補償,這真的是什麼偉大的投資策略嗎?
巴菲特指數反應的是GDP與股市總市值的比率,從而判斷市場整體處於被高估還是低估的狀態。2000年時,任誰看來,市場都已經進入了172%的金融高估狀態。
可以肯定的是,2019年以後市場所處的高估狀態,更勝於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某一些股票可能會跟微軟一樣,面臨超過10年,甚至近20年的非自願長期投資狀態。
神奇的地方在於,當巴菲特指數進入高點區時,巴菲特也申報了美國原油和天然氣業者的股份,選擇繼續投資。這是不是巴菲特不看重市場的證據呢?對此,巴菲特說了,如果投資標的或產業,擁有足以在市場洪流中支撐自己的護城河,他就會投資,就算市場正在大幅動盪,他也會堅韌不拔地繼續推進。
巴菲特說:「沒有人能夠猜對市場的走勢,這種時候就應該專注於研究個股」。他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不去猜測市場的走勢,但他從來都沒說過:我們沒必要觀察市場,應該對經濟動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人問巴菲特:

「你如果賣出股票,市場肯定會暴跌,那麼,你是如何準確判斷市場的呢?」

巴菲特說:

「我雖然不做短期市場判斷,但假如市場上已經看不到便宜的股票了,而我選擇賣掉股票、持有現金,市場也只是因此崩盤罷了。」

巴菲特雖然沒有拿宏觀指標作為交易股票的基準,但是他很明顯有在判斷市場目前處於什麼狀態。然而,他從來就沒說過:當股票處於便宜價格,而且接下來還會更便宜的狀態下,就可以不需要考慮經濟狀態與利率,可以在不知道市場循環處於哪一個階段的狀態下,拚命買進股票。
他雖然不會去預測市場的漲跌,但是無時無刻都在觀察著市場的狀態。他不是不知道市場處於什麼狀態,只不過是不想分析未來。分析股票和產業時,一定要同時分析利率與產業循環,這是我從經濟學上學到的公式,請各位不要懷疑。他們這些人,就是可以把這個公式結合到實戰投資上的成功人士。然而這些賢者的名言,只要橫跨太平洋來到韓國,就會變得異常扭曲。要把這些至理名言當作投資的參考之前,必須要了解上下文的說法。
從投資策略來說,「什麼時候交易」是決定要交易什麼的最先決要素。升息的初期和尾聲,經濟和股票會呈現非常不同的狀態,隨之受惠的產業也會出現非常明顯的差異。

【摘文二】證券人熱愛的金融市場指標(節錄)
風險指標:CDS、高收益債券利差、殖利率曲線倒掛
有人問我,我們有辦法提前察覺危險的市場狀態嗎?我們雖然會大量學習該如何買進股票,但是對於規避風險的方法總有著非常不合理的想法。有人說「巴菲特和彼得・林區都說不要太在意市場,把這個時間拿來研究個股就好」,他們認為在意市場風險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野蠻的舉動。
但這個言論是錯誤的。巴菲特不判斷市場的處境?彼得・林區說過這種話嗎?並沒有。他們說不要努力去迎合市場,但意思是要對市場的狀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他們說這句話的當下,美國證券市場的氛圍也很重要。當時謠言或圖表交易取代了個股本身,成為了主流,而他們想要呼籲大家不要這麼做,要確實查看股票的財務報表或事業內容,以長遠的角度進行投資,他們以批判性的角度在看待當時的情況,所以脫口而出說了這些話,反而造成了誤會。
評估某家企業的事業前景和未來價值的時候,怎麼可能不考慮經濟的走勢呢?巴菲特也說過:

「如果未來情況轉好,有許多便宜又良好的股票,我就會買進,但如果找不到這樣的股票,我就會持有現金,因為未來市場一定會再發生暴跌。」

巴菲特是巴菲特指數的創始人,他從來都沒有說過,大家可以在不知道市場處於被低估還是高估的狀態下,無腦買進並持有股票就好。
我們先把這些誤會放一邊,來看一下幾個可以讓我們了解市場風險狀態的指標。市場危險的時候,我們只需要看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高收益債券利差(HYspread)、殖利率曲線倒掛(yield curve inversion)幾個指標就可以了。
首先,我們先看到殖利率曲線倒掛。在這之前,先了解一下殖利率曲線,有助於各位更容易理解。
一般來說,殖利率曲線是在相同的條件下(帳面價值、利率)把到期日與債券殖利率的關係繪製在同一張圖表上。即便是同樣的債券,只要到期日較長,債券的利率就會愈高,原因在於它反應出了不確定性。簡單來說,就像是我們去銀行的時候,1年定存的利息假如是3%,3年的利率就會是4.5%,到期日愈長,利率就愈高。
但是這種情況在某些場景下會發生倒掛,也就是短期公債的利率高於長期公債。一般情況下,當Fed拉高短期基準利率,短期公債也會隨之上漲,然而長期公債的利率,相較於短期的Fed政策更能反應出經濟狀態,因為長期公債價格彈性較弱,不會因為Fed調漲基準利率就輕易變動,所以會發生倒掛情況。
但是當殖利率曲線發生倒掛,實體經濟毫無意外就會發生衰退或衝擊,股市也會出現相當大的跌幅。
讓我們來看看,過去10年期和2年公債發生殖利率曲線倒掛時,股市發生了什麼事。1987年儲貸危機從美國開始延燒,墨西哥的經濟因此陷入困境。1997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破產,東亞面臨危機,韓國迎來了IMF事態。與此同時,美國發生網路泡沫。此後,2007年又爆發了雷曼兄弟事件。雖然這當中存在著時差,不過可以確定殖利率曲線倒掛是領先指標。
雖然只不過是發生了殖利率倒掛,但是資金的流動卻被卡在某個地方。人們手持橫財(easy money)做生意,以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管理資金,但是沒有收益性的地方卻接連爆發。也就是說,在不管是國家、公司、個人的負債都在增加的狀態下,如果政策轉彎,就必須有人出來承擔。
放眼全球,有些國家會開始出現美元外流的情況,原因在於美元是國際貨幣。所以說,這與韓國銀行升息不同,當殖利率曲線倒掛現象發生的時候,這種事情就會開始接連爆發。
殖利率曲線倒掛是幾乎每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的信用膨脹和緊縮循環。也就是說,雖然在殖利率曲線出現倒掛現象時沒發生任何事件,但指數不會平白無故下跌30%左右,代表後續可能會爆發某些事件。這種情況下,我們通常不知道接下來會爆出什麼事件,也不知道哪裡會出錯。但因為已經發生了殖利率倒掛的現象,所以我們知道,這表示目前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緊縮,可能會「導致實體經濟發生重大事件」,而且這個事件會再度打擊金融市場,使其發生逆流現象。

【摘文三】選股的標準與範圍設定(節錄)
要先了解時代精神
要怎麼選擇領導股呢?找尋領導股的第一要件就是——時代精神。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走在時代尖端,而是要找出引領著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
我從1998年開始投資股票,當時是網路泡沫的時代,也是網路與電腦連接、社會結構與產業快速重組的時期。當時的我只想著股票有漲有跌,只思考今天哪一檔股票會漲,雖然賺了不少錢,但是事過境遷之後,我才知道那是一段怎麼樣的時期。
隨著中國從2001年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後,投資新興國家的人基本上都大賺了一筆。股價指數上漲50%的那段期間,在韓國股票市場裡投資與新興國家有關的股票和產業的投資人,也都取得了10倍、20倍的獲利。接著從2010年開始,投資美國FAANG平台企業的投資人從中大舉獲利。
我們必須掌握是什麼讓世界運轉,當中的時代精神為何,因為社會資本會大量往該處投資,費用的支出就會創造出無數的機會。
2007年以前的這波牛市裡,領導股是誰?就是造船股。雖然其他股票也有漲,市場的股價指數也有上漲,但是在2007年以前買進造船股的人,都可以賺取15~16倍的獲利,相較於股價指數,這無疑是非常高額的獲利。假如當時可以早1~2年左右在低檔進行投資,在KOSPI指數上漲60~70%的期間,造船股的投資人便可以搭上漲幅接近7倍的領導股,從中大舉獲利。
想要從股市裡選出這類型的股票,就必須先了解宏觀市場的走向。2001年開始,新興國家的股票市場開始蠢蠢欲動,此時的觸發點(trigger)就是中國加入WTO。從2001年開始到2007年為止,中國開始進行基礎建設投資,市場快速產業化,於此同時,相關的股票漲勢非常猛烈。
在此之前,在自由貿易的世界裡,中國屬於非常窮困的共產國家。但是隨著1990年代末期蘇聯解體後,中國開放門戶,情況開始發生改變。龐大的內需市場與落後的基礎設施、不足的消費品等各個面向,中國成為了充滿商機的國家。此時中國需要的是造船、鋼鐵、化學、塑膠、重型裝備等「重厚長大」,也就是又重、又厚、又長的大型產業。他們花費十年的時間投資基礎建設,建造高速道路,並建設消費品工廠。為了承擔這些物流,中國需要增設許多船舶和港口的CAPA(capacity,生產能力)。
與此同時,韓國的現代汽車大量銷往中國。除此之外,如果想要投資基礎設施,韓國就需要船舶向巴西、澳洲等地買進鐵礦石,加工後再出售,這使得韓國造船股的股價高飛。當時是全球經濟開始分工的時期,在供應鏈(supply chain)上,中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上述就是當時的時代精神。

選股的標準
那麼,在銷售額與利益增加,產業也已經選好的狀態下,買進什麼樣的股票才是最合理的選擇呢?雖然這題沒有正確解答,但我想試著跟各位提幾個要點。
第一點,好好觀察這檔股票跟市場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如果有一間很賺錢的公司,但這家公司沒有在做企業IR(投資人關係,Investor Relations),分析報告也很難找到。這種公司就算賺錢,很可能從中拿到好處的只有大股東,對一般投資人而言並不好。
第二點,避開常態進行有償增資的公司。有償增資是一種習慣。代表這家公司的事業結構可能屬於景氣循環股,或是槓桿放大縮小的幅度較大,所以天生就必須進行有償增資。建議各位盡量搜尋這10年內的公告,看看是否有與有償增資相關的明細。
第三點,最好選擇經常表現超出預估銷售額與營業利益的公司。反過來說,我們也應該仔細觀察,一家公司有幾次在年底時未能達到汝矣島或分析報告所提出的預估銷售額或營業利益。總而言之,有些公司會過度誇大,千萬別選擇無法信守承諾的公司。
第四點,最好選擇營業利益率穩定的公司。營業利益率過高的話,很容易出現競爭對手,與其選擇高利益率的公司,投資連續幾年利益率保持良好的公司,更有助於找到領導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