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一】
複利可能只是紙上富貴,現金流才是致富關鍵


我們常聽到「複利」是世界第8大奇蹟,意思是指複利會讓錢的價值隨著時間呈指數型成長。當我們投資或存款,將所收到的利息或回報再滾入本金,在下次計息時再產生利息,即使我們不增加投資額度,長期下來因為「利滾利」的效果,資產也會迅速增長,這就是據稱威力大過原子彈的「複利效應」。
假設你投資了10萬元,年利率是5%。若只考慮單利,10年後你將賺得5萬元(10萬元✕5%✕10年 = 5萬元),但如果以複利計算,10年後的收益將超過6.2萬元。
從複利效應開始延伸,你應該也聽過「72法則」,假設年化報酬率1%以複利計算,經過72年後本金就會翻倍。換句話說,我們用72除以預期年化報酬率,可得知本金翻倍需要的時間。
舉例來說,倘若每年投資報酬率僅有1%,經由複利滾存,需要72/1 = 72(年)就能讓你的本金翻倍;假設我們把投資報酬率提高到9%,需要72/9 = 8(年)就可以翻倍。意思是你若投資100萬元,以9%年複利滾存,8年後約會有200萬元的本利和。
72法則的盲點
乍看之下,72法則非常吸引人,因為只要報酬率愈高,本金翻倍的時間就可以加速。但這也僅是根基於理論上的計算,並沒有考慮市場的波動、投資風險,以及人性的恐懼與貪婪。
按照72法則,只要選擇了高報酬標的,只要靠著複利效應就能讓財富加速翻倍,而這也是讓有心人士利用人性中的「貪」來詐騙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面,複利效應很可能只是紙上富貴,因為當你的資產不具備流動性或可隨時動用的彈性時,就等於我們根本無法在設定的時間,到達原本想要的財富數字。
舉例來說,我們投資股票市場,根據複利效應,必須把這一年的報酬再滾入下一年的本金中。期間,當股價上漲時,我們沒有馬上變現,如此一來可能損失股市上漲的獲利機會。甚至當市場下跌時,可能會面臨損失本金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那些紙上的利潤,常常因為人的貪婪或恐懼而無法堅守。
與其追求長期間的高報酬,找到持續、穩定的定期收入來源,可能更加符合人性。
也就是說,無論外在市場好壞,我們都希望可以有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收入。獲得穩定的持續性現金流,管道可以是租賃房地產、持有股票、債券的股利收益,或是擁有一家獲利成長的企業,都可以帶來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
事實上,大部分人一輩子的夢想,大都是靠現金流收入來實現的。我問過每一位前來諮詢的個案及學員,你的理財目標是什麼?大多人不外乎是為了買房、提早規劃退休、教育下一代、財富增值、每年出國旅遊等。
你可以問問自己,在你的心目中,排名第一順位的理財目標是什麼?接下來,再問自己另一個問題:要達成這個理財目標要靠現金流的流量,還是資產的存量?

資產存量vs.現金流量
現金流的「流量」,指的是不需要一次性資金就能達成的理財需求,例如每月退休金預算、房貸每月攤還本利,甚至是每月長照費用、醫療費用,或是轉為分期月繳或年繳的保險金金額。如果你的理財目標是一次性預算可達成,例如出國旅遊預算、結婚基金等,就是屬於靠平日累積的一整筆資產「存量」。
倘若要達成我們的理財目標,要靠追求一整筆資產存量的複利效應,雖然可能在市場景況好時會有令人驚喜的高回報,但在目前全球市場與環境加速變化的情況下,我反而建議著重在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量的投資上,這樣即使面對經濟或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能兼顧資產的增值性和流動性。
複利效應vs.現金流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課堂上探討資產管理和投資策略時,「複利效應」和「現金流」也是兩種經常被拿來比較的理財方式。其實兩者不僅底層邏輯各異,對財富的定義也大不同。
試問,一個擁有上億元資產的人比較有錢?還是每年擁有100萬元現金流收入的人比較富有呢?純粹就數字來看,就算你每年都有100萬元的現金流收入,也要經過100年才能達到上億元資產的目標。但如果再進一步追問,你認為誰的財富來源可以長久維持,或誰比較可能大起大落呢?
複利效應基於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其背後原理是「資金的時間價值」。也就是,假設資金價值會在未來某時刻高於現在,再加上你將投資回報再投入,這些回報也會在未來某時刻產生高回報,這就是「利滾利」的概念。換言之,複利效應包含「時間」及「資產增長速度會加速」兩大關鍵,但它的盲點也在於根據一個穩定增長的假設,而實際上,市場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
現金流重視的關鍵是資金的「流動性」和「穩定性」。流動性代表你能不能很容易的獲得和提取現金,而穩定性意味著你可以預期在未來某時刻收到固定的金額。穩定的現金流收入除了實現流量型的理財目標之外,即使面對外部經濟、市場逆風,或是未知事件(如疫情帶來的失業風險)等突發事故也能有所緩衝。
了解複利效應和現金流的底層邏輯,以及它們在資產管理策略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後,你應該可以理解,如果你還不是一位擁有上億元資產的有錢人,更應該把財富建立在一個長期、持續、穩定產生現金流的投資策略上,以應對未來的市場變化。

【內文試閱二】
配置核心資產與衛星資產


在設定好目標後,接下來,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月月配息型ETF投資組合?
根據不同階段(退休前 / 退休後),我提供了具體的投資標的選擇和可能的人生財務情況,每個階段的投資策略和財務狀況都有所不同,反映出人們隨著年齡成長和退休臨近,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收入來源和支出需求的變化。
在退休前的「累積期」,重點是積極的資產成長和積累財富;而在退休後的「領息期」則轉向保護資產並確保產生穩定的現金流收入,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開支。就如前面章節提過的,善用配息操作再投資(以息養股),投資績效及靈活度會比單純投資累積型市值型標的,更有機會獲得突出的報酬成績。
在實際操作上,首先我們將資產分成兩類資產,一是核心資產、二是衛星資產。

1. 核心資產
核心資產是配息型ETF,也是整體投資組合的核心,通常可以佔總資產(本金加配息金額)的70%至80%。它們的成分股通常是低風險、長期投資以及傾向大型企業,例如持有價值股或高股息、高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的企業或指數等。
佈建核心資產的投資目的在於獲得穩定的長期收益,管理原則是不頻繁交易,可能每半年做一次比例調整,事實上很多配息型ETF管理團隊也會定期的調整持股。

2. 衛星資產
衛星資產則是投資組合中協助資產增值的部分,當每月配息金額累積到總資產的20%至30%,即可再投入核心資產中。通常衛星資產包括風險較高、但報酬潛力更大的標的,例如熱門主題股、成長題材股票等。衛星資產的管理需要更加的靈活,可能需要根據市場條件進行較高頻率的交易,也包括設定停利/停損點和擇時買賣。

以息養股,配息再投資
以息養股是一種配息再投資的策略,利用核心資產(股票型ETF)所產生的配息收入作為衛星資產(個股)的再投資資金。在不影響原始本金的可控風險下,定期或不定期投入風險較高的市場,進一步增加整體投資組合的獲利成長潛力。
假設投資人將配息投入衛星資產後,每年年終檢視時,衛星資產佔總資產的20%至30%以上時,就可以將超過佔比的衛星資產部位,再投入核心資產,形成80:20或70:30的核心。衛星資產比例,這樣的「每年再平衡」,可形成衛星資產逢高賣出,投入核心資產,加大配息金額,放大現金流收入的循環機制。
以息養股策略的優點是能夠在退休前的累積期,透過配息再投資,放大核心資產的收益,同時保持投資組合的整體穩定度,並利用衛星資產的獲利潛力來提升整體的投資回報。不過,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善加管理衛星資產的風險,因為這類型資產通常更易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退休前(累積期)的投資策略:
定期定額/股票型ETF(核心)+大型成長股(衛星)
在30至50歲的退休前(累積期)階段,我們面臨的人生財務情況,可能還是薪資收入穩定且逐漸增加的狀態,負債可能包括房貸、車貸或子女教育費用,同時我們需要積極的為退休儲蓄和投資。所以在這個階段,投資者的主要目標是資產成長和財富積累。同時,投資者可以承擔相對較高的風險,因此在核心資產的配置上,可以偏重於股票型的配息型ETF。
在景氣復甦期及繁榮期,投資人可增加對股票型ETF的配置比例,尤其是那些專注於科技、消費品等高成長潛力的ETF。比如投資於創新科技、可再生能源或有著長期成長趨勢的產業。
也可以考慮配置較大比例的股票ETF,特別是大型成長型股票或指數型ETF,並透過定期定額的操作策略平均成本,分散波動風險。
至於我們要將核心資產的配息再投入衛星資產時,由於大多數是以月配息投入,在操作方式上更適合定期定額分批進場,並且必須設定停利停損點。
另外,由於衛星資產可投入波動較大的股票,但在盡量控制風險的考量下,最好依照4種景氣週期階段,挑選強勢股或相對抗跌的大型股、產業進行配置。
策,確保你的ETF投資組合的配息率,並持續優化整體的投資報酬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